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巧解数量关系双程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59.05 KB
- 文档页数:2
行测辅导:巧解数量关系在历年的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中,有一类必考且难度很大的题型——行程问题,近几年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还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这里华图教育专家跟大家分析一下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求解行程问题,首先,熟悉行程问题中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x 时间;其次,认真审题,明确分辨是属于行程问题中的哪种题型;最后,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和公式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一些特殊题型和方法技巧的使用。
为了让广大考生能够清晰认识特殊行程问题,进行总结及运用真题示例阐述。
一、特殊行程问题——火车过桥(隧道)问题行程问题中有种特殊题型:火车过桥(隧道)问题,此类题型所走的路程不再指通常意义上题目中出现的长度,而是变为了一个路程和或是路程差。
大多体现在火车过桥、过隧道或是过涵洞问题中。
但是又分成两种小题型,根据不同的问法,给出大家两个公式:1、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的时间=(桥长+车长)÷速度2、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速度【例1】一列长为280米的火车,速度为20米/秒,经过2800米的大桥,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为多少?( )A. 48秒B. 2分6秒C. 2分28秒D. 2分34秒【答案】B【解析】此题属于完全在桥上的火车过桥问题。
代入公式后,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2800-280)÷20= 126秒=2分6秒,故选B【例2】火车通过560米长的隧道用20秒,如果速度增加20%,通过1200米的隧道用30秒。
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A. 220B.240C. 250D. 260【答案】B【解析】“通过”即从开始上桥到完全过桥。
此题列方程,设长度为X ,火车速度为v,由题意得到如下方程组:解得, (米),故选择B二、特殊行程问题——队伍行进、环形运动行程问题中的速度变化的题型,指的是题目中的速度变为一个相对速度,要么变成两个对象的速度和,要么变成两个对象的速度差。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技巧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头疼的模块。
但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数量关系也能成为我们的得分利器。
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在数量关系中取得高分的实用技巧。
一、深入理解题型数量关系的题型种类繁多,包括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排列组合问题等等。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些题型有清晰、深入的理解。
以行程问题为例,要明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迅速判断出属于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还是流水行船问题等。
对于工程问题,要搞清楚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联,以及合作工作时效率的计算方式。
只有对每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思路了如指掌,才能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二、掌握常用公式和定理数量关系中有很多常用的公式和定理,比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勾股定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等。
这些公式和定理是我们解题的基础,一定要牢记于心。
并且要能够熟练运用,在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够迅速反应出应该使用哪个公式或定理。
比如,在遇到等差数列的题目时,如果我们能熟练地运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 n(a1 + an) / 2 ,其中 n 为项数,a1 为首项,an 为末项,就能大大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学会运用赋值法和方程法赋值法和方程法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赋值法通常用于题目中只给出了比例关系,而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比例关系,给相关量赋予一个方便计算的数值,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例如,题目中说“甲、乙的工作效率之比为 3∶2”,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工作效率值,我们就可以假设甲的工作效率为3,乙的工作效率为2,然后进行后续的计算。
方程法则适用于大多数数量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解。
比如,在遇到“甲、乙两人共有 100 元钱,甲给乙 10 元后,两人钱数相等”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可以设甲原来有 x 元钱,那么乙原来就有 100 x 元钱,然后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列出方程:x 10 = 100 x + 10 ,解这个方程就能求出甲原来的钱数。
公务员笔试技巧分享如何应对数量关系题公务员笔试中,数量关系题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
在数量关系题中,通常会给出一组数字或者图表,要求考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进行推理和计算。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数量关系题,本文将分享一些有效的技巧和方法。
1.仔细阅读题目在开始解答数量关系题前,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
有时候,题目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键词或者信息,需要考生进行提取和分析。
2.建立数学模型数量关系题往往需要考生进行计算和推理,因此建立数学模型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考生可以尝试将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表达式,然后根据表达式进行推理和计算。
3.寻找规律和特点数量关系题往往隐藏着一定的规律和特点,考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
有时候,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比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考生可以通过寻找这些规律来解答题目。
4.利用逻辑思维数量关系题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考生可以通过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解答这类题目。
例如,可以尝试排除一些不符合条件的选项,或者通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
5.注意时间管理公务员笔试通常时间较为紧张,因此考生在解答数量关系题时要注重时间管理。
如果遇到一道较为复杂的题目,可以先跳过,解答其他较为简单的题目,待时间充裕时再回过头来解答。
6.多练习数量关系题的解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因此考生可以通过多做题目来提高解题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公务员笔试的模拟题或者历年真题进行练习,增加对数量关系题的熟悉程度。
总之,应对数量关系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
通过仔细阅读题目、建立数学模型、寻找规律和特点、利用逻辑思维、注意时间管理以及多练习等方法,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数量关系题,提升笔试的得分。
希望以上技巧能够对正在备考公务员的考生们有所帮助!。
通过最新贵州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贵州中公教育整理了贵州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行测考试中,解答分析推理类题目中的必然性推理部分有矛盾法、反对法、代入排除法、假设法、找突破口法、图表法等常用方法。
今天,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就带广大考生对找突破口法进行讲解。
对于找突破口法的解释,就是快速找到解题切入点的方法。
通常当题干存在某个比较特殊的条件或者存在某个对象出现次数最多或者最少的时候,这个条件往往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可分为以下三骤:第一步,了解背景条件。
通读题干了解题目涉及的元素及题目要求,注意这些元素分类和属性如时间、位置以及数字等限制条件。
第二步,找到隐含条件。
题目中的条件可分成显性条件和隐含条件两种。
显性条件即原文段落已明确给出的条件,而隐含条件是必须通过推理才能得出的条件。
需要对题干显性条件综合、递推和简化从而得到隐含条件。
第三步,推理得出答案。
在挖掘到隐含条件的基础上进行推导,当把所有隐含的条件推出后,答案就可得出。
例题: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
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
”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
”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
”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正确答案:C解析:通过阅读题干可知要求根据四人所说的话来判断车的颜色的对应关系。
由提问可知丁说的话是实话,即“说实话的人的车是红色的,且甲、乙、丙三人中只有一人说实话”。
再观察甲、乙、丙的话,发现只有乙的话中提到了红色,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的答题技巧有些应试者在行政职业能力测试考试中,总想把全部考题都做正确,当碰到难题做不出时,就焦急万分,这反而会使本来可做正确的题,因为心情紧张反而做错了。
其实,这是应试者走入误区所致。
应试者应当明白,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考题,覆盖面很广,它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社会、法律、科技、管理等领域的内容。
就学科而言,它既涵盖了数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等内容,又包括了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法律常识、公文写作等学科的内容。
而每一位应试者都不可能是“百事通”,总会有几个方面是不太熟悉的,要想全部答案都做对,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公务员频道(www./gongwuyuan)尽力帮助大家更准,更快,更强!在数学运算当中,有一些试题看上去非常繁琐,需要大量的计算才能完成,其实不然。
有一些试题需要排除题设条件中的陷阱来简化题目已知量。
【例1】(2008年北京市应届第14题)——甲杯中有浓度为17%的溶液400克,乙杯中有浓度为23%的溶液600克。
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
问现在两倍溶液的浓度是多少( )A.20%B.20.6%C.21.2%D.21.4%【答案】B。
【解析】这道题要解决两个问题:(1)浓度问题的计算方法浓度问题在国考、京考当中出现次数很少,但是在浙江省的考试中,每年都会遇到浓度问题。
这类问题的计算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公式是(2)本题的陷阱条件“现在从甲、乙两杯中取出相同总量的溶液,把从甲杯中取出的倒入乙杯中,把从乙杯中取出的倒入甲杯中,使甲、乙两倍溶液的浓度相同。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然而,只要抓住了整个过程最为核心的结果——“甲、乙两杯溶液的浓度相同”这个条件,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因为两杯溶液最终浓度相同,因此整个过程可以等效为——将甲、乙两杯溶液混合均匀之后,再分开成为400克的一杯和600克的一杯。
2017省考行测数量关系中你不知道的巧解秘笈公务员考试中数量关系一直是令各位考生头疼的一个专项,难度大,时间紧,往往大多数考生选择了全部放弃。
然而行测中的数学题并不像中小学遇到的数学题,需要有解题步骤,行测是一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考试,因而只要我们能选对答案就可以了。
在此,中公教育专家给各位考生总结了一些非常好用的解题技巧,让你瞬间秒杀数学题。
一、范围选择法行测题目是有选项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合理划定范围,锁定答案。
例如溶液混合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以及其他的简单计算问题。
例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30天完成。
两人合作,期间甲休息了2天,乙休息了8天(不在同一天休息),从开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 )A.11B.15C.16D.9例1. 【答案】A。
中公解析:此题考生首选是方程法,但是方程法太慢了。
范围角度怎么选呢?甲单独做需要10天,现在休息了2天,如果全都让甲做用12天就够了。
但是现在有乙帮甲,时间肯定小于12天,排除BC。
再看“甲休息了2天,乙休息了8天(不在同一天休息)”,光休息就用了10天,因而总的持续时间肯定大于10天,排除D,选择A选项。
例2.现有一种预防甲流药物配置成的甲、乙两种不同浓度的消毒溶液。
若从甲中取2100克,乙中取700克混合而成的消毒溶液的浓度为3%;若从甲中取900克,乙中取2700克,则混合而成的消毒溶液的浓度为5%。
则甲、乙两种消毒溶液的浓度分别为:A.3% 6%B.3% 4%C.2% 6%D.4% 6%例2. 【答案】C。
中公解析:两溶液混合得到的溶液浓度一定介于原来两溶液浓度之间,因而该题的甲、乙两溶液浓度应该一个小于3%,一个大于5%,所以选C。
二、代入排除法有些题目如果没有明显的等量关系,或者有等量关系但是也不好列方程,比如多位数问题,就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了,选项都给了,为何不用?例3.任意取一个大于25的自然数,如果它是偶数,就用2去除它;如果它是奇数,将它乘3之后再加1.这样反复运算,最终结果是多少?A.1B.2C.3D.4例3. 【答案】A。
2017省考行测技巧:理性取舍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分量很重,应该引起每一位考生的重视,但是由于数学难度比较大,很多考生在考场上面对这么多的数学题会思想断片,比较难的题不知道如何下手,不太难的题也忘了应该怎么做,所以我们要分析考试真题的特点,知己知彼,才能临阵不慌。
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为广大考生进行解读。
首先,题目新颖好多考生都会大量练习真题,时不时会有重复现象,遇见面熟的题会缓解一下心态,做出一些,结果不会太糟。
但是考场上的都是新题,虽然是换汤不换药,终究也会是形成心理压力。
其次,思路限制平时真正的模拟做的少,一上考场太过紧张,满眼都是字,心里又焦急,平时会做的也都不会了。
求胜心比较强,希望自己做出更多的题目,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对于大多数考生,挤出10分钟做数学题,就不要再指望15道全做了,可以适当把期望值放低,做出5道或者6道,这样心态上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更容易超水平发挥。
最后,解决良策先真题后模拟。
真题含金量比较高,如果放到最后才做,很可能没有时间好好研究,囫囵吞枣做了一遍,反而没有发挥出它的作用,所以放复习的前一段时间去攻克,并且要时时翻出来再看一遍,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可能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排列组合问题,突然就豁然开朗了,可能很难理解的一道题,突然就有了新的思路。
也许现在的思路和以前刚见到这个题时思路是不一样的,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一定不要做完之后,就束之高阁,抛到脑后,要时时翻阅,找到马虎的地方,迷惑的地方,再次研究消化。
后期要加入模拟题练习,做模拟的目的是为了见识更多新题型,刺激新思路,题海战术不科学,但是做题数量不够,达不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所以依旧需要多做题,多思考,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在公务员考试中,摆正心态比任何良方妙药都管用。
相信自己,好好努力,既然选择了远方,那就只能风雨兼程!。
不定方程常用解题方法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通过最新贵州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主要测查从事公务员职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潜在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常识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贵州中公教育整理了贵州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掌握必要的2017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对于提高公务员考试做题速度和准确率是有一定帮助的。
数学运算中的不定方程题是很多考生头疼的题型,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的解不定方程的方法。
整除法【例题1】:某国家对居民收入实行下列税率方案:每人每月不超过3000美元的部分按照1%税率征收,超过3000美元不超过6000美元的部分按照X%税率征收,超过6000美元的部分按Y%税率征收(X,Y为整数)。
假设该国居民月收入为6500美元,支付了120美元所得税,则Y为多少?A.6B.3C.5D.4【参考答案】:A.【解析】:整除法。
列方程可得,3000×1%+3000×X%+500×Y%=120,化简可得6X+Y=18,观察发现,18以及X的系数6都是6的倍数,根据整除可以确定Y一定是6的倍数,所以结合选项答案选择A选项。
【小结】:当列出的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以及结果是同一个数的倍数的时候,可以考虑用整除法结合选项选择答案。
奇偶法【例题2】:装某种产品的盒子有大、小两种,大盒每盒能装11个,小盒每盒能装8个,要把89个产品装入盒内,要求每个盒子都恰好装满,需要大、小盒子各多少个?A.3,7B.4,6C.5,4D.6,3【参考答案】:A.【解析】:奇偶法。
设需要大、小盒子分别为x、y个,则有11x+8y=89,由此式89为奇数,8y一定为偶数,所以11x一定为奇数,所以x一定为奇数,结合选项,排除B和D,剩余两个代入排除,可以选择A选项。
【小结】:列出的方程未知数系数和结果奇偶性可确定时,可以考虑用奇偶性结合选项破解题目。
公务员录用考试数量关系题型攻略数量关系题是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一类题型,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数学题型。
这类题目通常涉及到数量关系、百分比、比例和统计等概念,考察考生对于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题技巧和策略,帮助考生顺利解决这类题目。
一、理解题干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干中的各种信息。
通常,题目会给出一些数据,比如人数、百分比等,同时还会提供一些问题,要求我们根据给定的信息进行计算或推理。
在阅读题目时,我们要注意关键词和关键数据,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题目可能会给出某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男女比例,然后提问该城市男女人数的具体差距。
这时,我们就需要根据给定的人口总数和男女比例进行计算,得出男女人数的具体差值。
二、利用表格和图表对于数量关系题,一种常见的解题方式是利用表格和图表来展示数据。
当题目中给出较多的数据时,我们可以通过绘制表格或者画图的方式来清晰地呈现这些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举个例子,如果一道题目中涉及到不同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我们可以用表格或柱状图等形式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比较,以便更好地把握各种关系,从而解决相关问题。
三、运用百分比和比例计算在解决数量关系题时,百分比和比例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概念。
学好百分比的计算和比例的推理,对于解题是很有帮助的。
当题目给出的数据是百分比时,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实际数值进行计算。
比如,若题目要求我们根据人口比例计算具体人数,我们可以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再用实际数值进行相应的计算。
另外,对于涉及到比例的计算题,我们可以利用比例的性质进行推理。
比如,若题目中要求我们根据两组数据的比例关系计算未知数,我们可以通过设定一个变量,建立一个方程,从而解出未知数。
四、灵活运用逻辑推理在解决数量关系题时,逻辑推理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逻辑思考,推断出相关的信息。
例如,题目可能会给出某公司的员工比例和总人数,然后提问某个部门的员工人数。
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分类与快速解题方法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感到头疼的模块。
但其实,只要我们对其题型进行合理分类,并掌握相应的快速解题方法,就能在考试中轻松应对,取得更好的成绩。
数量关系的题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数量关系中的常见题型,通常涉及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解题思路:我们设工作总量为 1(通常设工作总量为“1”,这样便于计算),那么甲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乙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 + 1/15 = 1/6,所以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就是 1÷(1/6) = 6 天。
快速解题方法:对于工程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来快速解题。
比如,已知甲、乙的工作时间之比为 2:3,那么他们的工作效率之比就是 3:2。
二、行程问题行程问题也是常考的题型之一,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等。
比如相遇问题: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 5 米/秒,乙的速度为 3 米/秒,经过 10 秒相遇,A、B 两地相距多远?解题思路: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两地的距离。
甲的速度×时间+乙的速度×时间=两地距离,即 5×10 + 3×10 = 80 米。
追及问题:甲在乙后面 100 米,甲的速度为 8 米/秒,乙的速度为 6 米/秒,甲多久能追上乙?解题思路: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即 100÷(8 6) = 50 秒。
流水行船问题:一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 10 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 2 千米/小时,那么船顺流航行的速度为 12 千米/小时,逆流航行的速度为 8 千米/小时。
2017年贵州公务员考试行测答题技巧:巧解数量关系双程问题
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中,数量关系往往都被考生所放弃,普遍认为是最难的一种题型;但数学题目才是真正能够拉开考生之间分数差距的。
大家之所以没有入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学会解题方法及思想,不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因此,希望广大考生能够重视这部分题目,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有的放矢。
在这部分题型中,行程和工程问题最令人头疼,也是最麻烦的。
要想巧解这两种题型,需要考生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即:比例法。
所谓的比例法,就是利用比例关系,以及份数的思想处理实际问题,通过求出每一份的量,进而确定答案的一种方法。
其中,要想使用好这种方法,前提就是要确定比例关系,也就是通过正反比,把我们需要的比例先找到。
只要有三个量之间,存在乘积等式,即:两个量的乘积等于第三个量,那么一定能找出正反比关系。
例如行程问题基本公式:S=V·t,这就属于三个量乘积等式关系,那么所谓的正反比关系就是:当某一个量固定的前提下,另外两个量之间是正比还是反比。
此时,若路程固定,则速度与时间是反比关系,即:规定的距离内,若速度加快了,时间一定会提前;若速度一定,时间与路程是正比关系,即:匀速运动,要想走得更远,时间就会花得多一些;若时间一定,速度与路程是正比关系,即:规定时间内,要想走得更远,一定得提高速度。
同样,在工程问题中,根据基本公式:W=p·t,工程总量、效率和时间也存在正反比关系,其结论同行程问题相同。
因此,在行程与工程问题中,考生们一定要善于应用正反比,通过比例法进行解题。
例1:某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如果车速为54 公里/小时,正好准点到达;如果将车速提高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20 分钟赶到;如果将车速提高1/3,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多少分钟赶到?
A.30
B.40
C.50
D.60
例2:王明抄写一份报告,如果每分钟抄写30 个字,则用若干小时可以抄完。
当抄完2/5时,将工作效率提高40%,结果比原计划提前半小时完成。
问这份报告共有多少字?
A.6025 字
B.7200 字
C.7250 字
D.525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