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写作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15.02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XXX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识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深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究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1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XXX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平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教案及反思追随勇者脚印,体会不灭精神——七班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方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宏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但文学味特殊浓,渗透了剧烈的主观感情,给人以巨大的精神震撼。
《在沙漠中心》是篇纪实文学,记录了飞机失事后,在撒哈拉沙漠中的见闻感受以及人生思索。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写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壮举。
它证明中国人也是有剧烈的探险精神的。
《真正的英雄》是关于航天探险的悲剧的。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短文两篇》都与太阳关于,体现了人类的探究精神。
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致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同学的求知欲、探究欲,又能引导同学准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育同学敢于探险的士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喜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流淌的风景》分为十个部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课本内容进行拓展补充,所选的文章故事生动、语言精致,让同学在增长学问的同时,可以被文中人物的大无畏和探究精神所折服。
阅读丛书中的文章能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能充分培育同学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力量,本单元重点处理《宏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短文两篇》三篇文章及其对应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流淌的风景》中的“极地探险”“沙漠探秘”“远古时期的想象”。
《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和丛书的“跋山涉水”“探寻宇宙的奇妙”次要处理单元主题: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
同学可以学习文中人物在面对困难时的百折不挠,不断进取,战胜自我的精神。
同时文中对不同人物有具体的描绘,同学可以学习其中的任务描写。
如《宏大的悲剧》中,斯科特一行人物的刻画。
《在沙漠中心》中圣艾克絮佩里的内心活动。
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2、过程与方法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配套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训练,学会“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写法。
2.借助课文,认识文章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3.学会在文章中设置线索,恰当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进而突出中心。
教学重点学会在文章中设置线索,恰当安排内容的主次详略,进而突出中心。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清代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
”这句话告诉我们,文章立意非常重要。
写作时要想说清楚使自己感动的人或事,在叙说时就必须有明确的叙事中心。
二、请同学们阅读写作指导,交流感受。
1.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来写。
2.要注意安排好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越是能强化中心的内容,就越需要详细叙述、细致描写甚至反复加以强调;相反,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太典型的内容则要简略叙述。
3.巧用技法,突出中心。
从表达方式上看,有抒情点题、议论点题、叙述点题、描写点题;从修辞的角度看,有反复点题、设问点题、排比点题、引用点题、比喻点题;从点题的位置看,有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
还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渲染烘托、抑扬对比等技巧,也可突出中心。
三、写作指导一、写作实践(一)1.导语:书包是每位同学必备的学习用品,你的书包是什么样子的,你的书包里面藏着怎样的故事,说说你的书包或者关于书包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2.学生交流分享。
3.文题妙解(1)“我的书包”侧重于从书包的功能、外观设计、对“我”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确立中心。
(2)“我是书包”则要求以“书包”的口吻表露自己的心声。
(3)“我和书包”,着眼于“我”和书包的关系,写两者之间的故事。
范文:书包里的故事童年像一杯美酒,醇香令人回味;童年像一朵栀子花,温馨沁人心脾;童年更像一把吉他,动听勾人心弦。
记得那是我三年级的时候了,当时的作业在小小的我面前显得很多,我做作业,也有些吃力,加上我性格本身有些毛躁,便顾不得书本的整齐了。
因此,我的书本经常被压折起来,我也无暇顾及。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套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附例文目录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 (1)第2单元《学习抒情》教案设计 (9)第3单元《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22)第4单元《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33)第5单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40)第6单元《语言简明》教案设计 (47)第1单元《写出人物精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同时要突出读写结合,把阅读教学与“写出人物的精神”的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围绕人物描写,读中有写,写中有读。
【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文章是初一学生学习写作的重点,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写作中,我们学习了“写人要抓住特点”,本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如何深入到写出人物精神。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并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读写结合,从课文中学习写出人物精神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实践中。
3.引导学生用心了解和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捕捉美好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瞬间,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描写、用议论或抒情句点睛等方法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和内在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外在特点和人物内在精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回顾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内容《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人有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记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2、回忆本单元前几课的内容,尝试自己归纳总结一下写人的方法,比如《邓稼先》一文中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对比的手法。
为本单元的写作做好准备。
一、导入交流学生们的课前准备中的知识储备,说一说大家认为该如何写出一个有特点的人。
——运用各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的描写。
除了外在特点,还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在精神,也就是人的思想、气质、品格、个性等等。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清楚有序地叙述一件事,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情节的波澜。
【病文呈现】
喀纳斯历险记
阳光明媚的春天,妈妈和她的同事李阿姨带着我和凯凯踏上了喀纳斯这块被誉为“东方日内瓦”的人间净土。
那天下午,我和凯凯在湖边的树林里玩打仗的游戏,妈妈她们则沿着湖边小径漫步。
在又一次“卧倒”、“射击”之后,我从“埋伏”的大石头后爬起身来却不见了凯凯的身影,耳边也没了他肆意的叫声,而妈妈和阿姨也不见了。
我一下子慌了。
此时的喀纳斯冰雪还未融化,游人十分稀少。
冷杉林里只能听到簌簌的风声,和原始森林没有两样。
我不辨方向胡乱地在冷杉林里乱蹿,寻找着树木稀少的洒满阳光的林间小路。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个岔路口,路向两个方向延伸,一条依旧向前,而另一条向右。
走哪一条呢?我向前急速跑了几十米,没有看见妈妈的身影,心里想她们可能走得没有这么快;便又往回跑,向右拐。
这条路好像没有人走过的痕迹,树木也格外浓密,显得有些阴森。
我的心“咚咚”直跳,不敢前行,便又转身往回走。
正在这时,远远地传来了一声声的呼喊。
是妈妈!我高声答应着,不一会儿就看见妈妈向我小跑过来……
就这样,在和大家失散了半小时后,终于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
回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在远离家乡几千公里的祖国北疆,几乎没有人烟的森林里,而且山下就是传说中湖怪出没的喀纳斯湖……
【文病原因】
师:有意思,你还玩了一回“千里走单骑”的游戏?
生:老师,您就别取笑我了,那一次还真把我给吓坏了。
师:印象一定很深刻吧?
生:嗯。
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呢。
师:还记不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活动?
生:当然记得。
刚开始可开心了,喀纳斯被称为“人间净土”,您可以想象到它的空气是多么清新。
我们就在湖边山上的冷杉林里捉迷藏,尽情玩闹。
可后来,我和大家走散了。
四周全是树,不见一个游人;除了风吹树林的声音,也听不到人声。
害怕极了,又不敢哭,也不敢叫喊。
就这样凭自己的感觉在山上瞎撞,没想到竟然又找到了妈妈,那个高兴就别提了……
师:你看,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次波折,所以你对这次出游的印象格外深刻,对不?
生:对呀。
如果不是这样一次历险,那么这次出游也许和其他的出游一样平常呢!
师:可是,你注意到没有,你的文章并不是像你刚才的讲述那样一波三折,所以呀,留给读者的印象也不是那样深刻。
生: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师: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是“开心”——“恐惧”——“感到幸运”,但你的文章把“开心”这一情节一笔带过。
就像没有“苦”的衬托就没有“甜”一样,没有了“开心”作对比,“恐惧”也就不那么突出,波澜也体现不出来了。
生:哦,我明白了。
【修改思路】
师:明白了?那你说说怎么修改?
生:既然要运用对比来制造波澜,突出“历险”的主题,那我就把情节安排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在山间树林里的快乐游戏,第二部分描写我与大家失散后的恐惧和恐慌,第三部分写我找到妈妈的喜悦。
老师,您看这样可以吗?
师:真聪明,一点就通啊。
【作文训练】
记叙一次历险的经过,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情节的波澜。
【修改示例】
喀纳斯历险记
吴宇
阳光明媚的春天,妈妈和她的同事李阿姨带着我和凯凯,踏上了喀纳斯这块被誉为“东方日内瓦”的人间净土。
喀纳斯湖岸是原木铺砌的小径,那天下午,妈妈她们沿着湖边小径漫步,我和凯凯开心地向山上跑去,我们才不要走平路呢,我们要爬山!这里的山上都覆盖着天然生长的冷杉林,林间很干净,空气更是清新。
我和凯凯撒着欢儿,跑几步打一个滚,然后“卧倒”、“射击”,“伏击战”打得好不开心!再不就在杉林里乱蹿,使劲向着对面的雪山高喊“喂——,我们来看你了!”(此处加进了一段描写在林间“打仗”的文字,使情节的发展更合乎情理,与下文的情感形成了对比,突出了波澜)
在又一次“卧倒”、“射击”之后,我从“埋伏”的大石头后爬起身来,却不见了凯凯的身影,耳边也没了他肆意的叫声,连妈妈和李阿姨也不见了。
我一下子慌了(情节突转,由“开心”转为“恐慌”)。
此时的喀纳斯冰雪还未融化,游人十分稀少。
冷杉林里只能听到簌簌的风声,和原始森林没有两样(交待“险境”)。
我不辨方向胡乱地在冷杉林里乱蹿,寻找着树木稀少的洒满阳光的林间小路。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依旧向前,而另一条向右。
走哪一条呢?我向前急速跑了几十米,没有看见妈妈的身影,心里想她们可能走得没有这么快;便又往回跑,向右拐。
这条路好像没有人走过的痕迹,树木也格外浓密,显得有些阴森。
我的心“咚咚”直跳,不敢前行,便又转身往回走(具体描写“险情”)。
正在这时,远远传来了一声声的呼喊。
是妈妈!我高声答应着,不一会儿就看见妈妈紧张而又惊喜地向我小跑过来……(略写“脱险”)
就这样,在和大家失散了半小时后,终于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
回想起来,还真有些后怕:在远离家乡几千公里的祖国北疆,在几乎没有人烟的森林里,而且山下就是传说中湖怪出没的喀纳斯湖……(补充交待“险情”,突出历险后的幸运和喜悦,给人余音袅袅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