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摘要: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方法和理念是做好保护工作前提,要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参与,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是个人利益的实现,更是政府公共职能的体现,是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
要搞好这项工程,不仅要发挥政府、组织、民众等不同保护主体的作用,还要有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措施,政府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国家,政府,人民都倾尽全力,但是要搞好这项工程,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措施是最重要的。
首先:一、立法保护,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必须致力于对它们的保护。
在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起来之前,立法显得格外重要。
况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期并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
要实施好这项工程,仅有应急性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坚实的法律和政策的规约及保障。
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是进行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首先是从地方开始的①。
这部保护法审议通过、颁布实施后,还需要出台相关条例。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因此一部法律不可能包罗万象地涉及到每个问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法规条例。
各级人大也要相应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纳入立法、司法日程。
健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才能由无序到有序,并走向层层深入的发展阶段。
然后:二、加强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有效措施人民群众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又是传承者,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
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价值作者:栗乡石头非物质文化是无形的。
它不仅是一切物质文化的原始基因和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走向则应是全球本土化、个性化。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特色”,其实就是文化特色,它的形成是由许许多多不同的文化分子所构成,而每一个不同的文化分子一定有他不同的文化基因。
特别是那些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稀少,至今仍处在原始生存状态,且濒临消亡边沿的、也是众所周知的民间艺术、岁时节令、民俗风情、民间手工艺、传统医药、生产商贸习俗等等都是构成这个“特色”(生态文化)的重要分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保护这些文化分子的原始基因。
从而也就有了《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相关话题。
一、原生态不仅仅是民间歌曲的专用名词什么是原生态?据资料显示:“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
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
一提到“原生态”这个我们既陌生又新鲜的名词,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民歌的原生态唱法——原生民歌。
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在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中悄然出现,包括民间歌曲、曲艺的演唱及表演形式在内的一些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常常被冠以“原生态”之名,在舞台、广场、旅游景区、媒体上展演与宣传。
当“原生态”这一自然生态保护的专用词成为界定文化的一种特征或标识来使用时,随之而来的争论也从未间断,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感性的、理性的,消极的、积极的,一时间众说纷纭。
抛开一些别有用心或受经济利益驱使因素,“原生态”能受到如此关注,我们有必要多一些理性思考。
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原生态”几乎成了民歌——民间歌曲的代名词。
这一概念无论在以往的社会文化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并无强烈的规范化要求。
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都对当地的民歌、民谣、山歌小调,包括孝歌、锣鼓草歌等在内的民间歌曲作了普查、收集、编纂,并出版了《民间音乐集成》或《民间歌曲集成》,在此项工作的进行或总结的过程中,从未有人对“民间歌曲”的概念产生质疑,也没有人说那首是原生态民歌,那首不是原生态民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文/刘德伟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明在经历了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后,正向生态文化发展。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本质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制度的总和。
在生态危机逐渐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主要威胁的今天,专家们预言:生态文化将成为本世纪人类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与此同时,一个席卷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也正在扑面而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其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2003年10月通过,2006年3月生效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技艺。
中华文明具有8000余年漫长的历史,以高度发达的农耕社会为核心的封建历史绵延了2000多年,这是举世罕见的文明奇迹。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长河中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我们拥有人类历史上全部形态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全套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对联直至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我们也拥有剪纸、年画、风筝、泥人、刺绣等精湛的民间手工技艺;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民俗斑斓多姿,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辉煌。
今天,当传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时候,当生活与工作高度模式化、机械化、教条化、都市化的时候,当人们被摩天大楼阻碍得人情冷漠的时候,我们迫切需要回到乡村寻根,寻找自身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保护环境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协同的方式。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协同的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协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态环境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参与和引领。
例如,传统的农耕文化与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紧密相连,传统的手工艺和自然材料的使用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息息相关。
因此,只有通过协同保护,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协同保护可以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够提供一个稳定和适宜的环境,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常常与环境保护紧密相关。
其次,协同保护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是为了保证后代子孙能够继承和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协同保护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共同繁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保护和弘扬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独特文化,而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保护和维护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
只有在协同保护的基础上,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
只有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推动协同保护的实施。
其次,加强法律和政策的保护。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收稿日期:2008-11-14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赵艳喜摘 要: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大力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态保护的理念正日益普及,而要成功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则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和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的一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制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经济体制形式等因素综合联系,彼此作用,共同组成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构成。
构建适合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文化生态系统,并维持其协调平衡的稳态发展,是我们今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文化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 (2009)01-0011-07 2007年6月,文化部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8年1月和8月,文化部又相继命名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设立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新尝试,它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由最初单一、片面、静态性的保护,迅速发展为整体、活态、生态性的保护,这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效。
如今,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正稳步开展,政府的相关政策在拟定之中,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人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生态保护。
相对于保护实践,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一直稍显滞后,现在全社会对文化生态保护的紧迫性、重要性虽说都已颇具共识,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保护仍有大片的理论荒漠等待学者们的辛勤开垦。
笔者认为,如果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首先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过程中必须予以注意的一个问题,下面对此试作简单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在优化生态环境作者:林秀玲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4期2007年6月9日,由国家命名的第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立。
如何优化文化生态环境,从文化空间上活态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近期。
我们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调查,并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生大帝信仰”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做了一些分析探讨。
一、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赖的生态环境(一)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民众集体创作、在民众中世代传承,为民众所享受的文化,是至今还在民众中流传的“活态”文化。
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有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信仰,又既有完整性:既有河洛文化共性,又有闽越文化遗风:既有大陆文化特点,又有海洋文化特征:既有唐宋痕迹,又有现代气息。
现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42项,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项、省级21项。
(二)文化生态环境概念及类型文化生态是从自然生态引申的概念,是文化发生、发展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文化生态保护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的环境,更要在保护中发现和提纯复壮优质文化基因,促进其在新时代的更新、变异和创造,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促进文化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环境大致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等。
二、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和谐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在迅速的变化。
许多在农业社会产生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工业社会后慢慢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正在面临着快速的消失。
非遗保护措施
1、收集保存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进行保护工作的时候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应广泛进行非遗普查工作,然后用文字、影像等方式进行收集保存,这是最直接的保护方式。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名录体系
建立国家、省、市、县级四级名录,形成从上到下的一个保护体系,国家的政策措施可以有效传达到下级部门,并且有效实施,从而真正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
非遗保护的五种方法
3、认定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形式,其载体是人,因此要加强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
4、建设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周围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尽可能本真性的进行传承,就要建设生态保护区,实现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
5、宣传展示
让非遗传承在公共场合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现,例如非遗音乐传承人登台演出、非遗技艺人现场表演制作过程等,使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发展成为团体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大文化的传承性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与生态化问题——以龙泉青瓷传统
烧制技艺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传承的过程中,传统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模式已成为非常重
要的问题。
龙泉青瓷是中国的传统陶瓷文化之一,其传统烧制技艺源自于唐宋时期。
然而,在现代时代,由于环境和市场等方面的因素,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面临着
许多生态和生态化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传统技艺的长期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态与生态化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龙泉青瓷的传统烧制技艺的历史、盛衰和现状分析;
2.现代环境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影响和作用;
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态和生态化问题研究;
4.针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态和生态化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生态与生态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全面、准确地了解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
案和措施。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壮大,同时对于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