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鸟的天堂
- 格式:pptx
- 大小:9.45 MB
- 文档页数:40
创作背景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
当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
他南下广东,“到另一些未曾有过我的脚迹的地方去”(巴金语),并看看一班献身教育事业的青年朋友。
5月31日,巴金同陈洪有一起到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先在学校住了3天,随后就到新会县城近郊的天禄、天马、茶坑等乡村游访了3天,后在新会坐当时新宁铁路的火车到台山公益住了一晚,6月7日傍晚回到西江师范学校参加座谈会,9日当晚离校返穗,在那里逗留了10天。
巴金与小鸟天堂结缘可说是天作之合。
他游访新会天禄、天马、茶坑三个乡时,由于陈洪有校长校务繁忙,他嘱咐天禄人叶渠均,天马人陈毓就,茶坑人梁朝令三位同学兼同事陪巴金游三乡。
此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
一个傍晚,在天马乡务本小学(现在近天马村委的祖祠堂“务本堂”)吃过晚饭,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
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
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巴金回到上海后,怀着这种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
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上。
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
20、鸟的天堂林秀丽程凤华杨秀春教材分析《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课文记叙了巴金先生先后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突出了榕树茂盛、充满了生命力的特点,同时还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群鸟飞舞、百鸟争鸣的美丽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文章用词准确、传神,句子优美,琅琅上口,再加上动静结合的手法,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这是一篇培养中年级学生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好范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应、干、禁、数”等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
3.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等方法,来理解重点词句,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学习提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以及树、鸟、人融融相处的优美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鸟的天堂和巴金的资料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任务:1.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应、干、禁、数”等多音字。
《鸟的天堂》说课稿《鸟的天堂》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
能力目标:细读课文,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的特点,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
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提高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
进行适度的词句训练。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主脉络,正确理解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正确鉴别作者的见闻与联想。
三、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掌握字词,了解“鸟的天堂”,讲读课文第一大段。
第三课时:梳理总结,巩固强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相关片段,做相关作业。
四、教学结构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五、教学过程1、延伸上文,拓展下文(导入)师:上一堂课,我们随着文学大师巴金的笔结识了一位奇特的朋友,谁能亲切地叫出它的名字?生:榕树。
(设想:估计在平翘舌音上会出错误,教师当及时纠正。
)师:够亲切。
那么大家能不能一起热情地称呼它呢?生:榕树。
师:是一棵榕树(板书:榕树)。
有你们这么一群热心的朋友,估计榕树心里都乐开了花。
那么你们中间有谁能自告奋勇地把榕树的奇特之处介绍给在座的老师呢?生:独木成林。
(设想:尽量使课堂刚开始气氛能活泼一点,为整堂课定下一个基调。
)师:是的,独木成林的榕树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么一棵树筑就了一个鸟儿生活的乐园,也即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昨天我们已经远远地欣赏了它那婀娜多姿的体态,这堂课我们将继续和巴金一起划船去细细地观察“鸟的天堂”究竟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学习7——14自然段,思考问题: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一说。
(设想:联系旧知,习得新知)学生畅所欲言,师总结。
出示: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指名读,齐声读)(设想:此处不宜于深究细品,毕竟还没深入课堂文本的内核,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到那时,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领悟作者的感情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鸟的天堂》课文原文【导语】《鸟的天堂》是现代作家巴金于1933年创作的散文。
此文讲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鸟的天堂”,看了数不清的鸟,心里依依不舍,在此文中,作者以清新流畅之笔,发掘和描画了自然胜景之美,寄托了自己美好的情思,创造出一种清丽悠远的意境。
作者准备了以下内容,期望对你有帮助! 《鸟的天堂》原文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光辉的彤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
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觉了几只小船。
我们连续跳上一只船。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渐渐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船安静地在水面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树叶真绿得可爱。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立刻纠正我的毛病。
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
我见过很多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靠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计其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现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色彩,明亮地照射着我们的眼睛,好像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跳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
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我好像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土地是湿的,大致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
“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由这样想。
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渐渐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故乡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
”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
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
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
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
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不足之处: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
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
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
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