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7.93 KB
- 文档页数:2
乌梅丸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评价与Meta分析闫曙光;惠毅;周永学;李京涛【摘要】目的:系统分析乌梅丸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全文数据库,以“乌梅丸和溃疡性结肠炎”为检索词;纳入自1979年至2012年8月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乌梅丸方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c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 5.0版本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 分析.结果:乌梅丸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与对照药相比,在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复发率方面均有一定优势,且无不良反应.【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19)003【总页数】3页(P296-298)【关键词】乌梅丸;溃疡性结肠炎;Meta分析;疗效评价【作者】闫曙光;惠毅;周永学;李京涛【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62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伴有体重减轻和发热、上腹部饱胀不适等消化道症状,病情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被世界卫生组织公认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
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乌梅丸方加减治疗UC的疗效进行科学评判,为临床治疗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手工检索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期刊资料库,以乌梅丸、溃疡性结肠炎、UC、Wumeiwan为检索词,数据库检索截止到2012年8月。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1.2.1 文献纳入标准 (1)研究类型:以乌梅丸为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对盲法以及分配隐藏未做要求;(2)研究对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例来源不限,有明确公认的诊断标准;(3)干预措施:乌梅丸或以乌梅丸为主方的加减方治疗,剂型、给药方法不限,对照组和试验组的处理方法相同;(4)结局指标:总有效率、治愈率、结肠镜下肠黏膜炎症改善、病理组织学炎症改善、复发率、血液学指标、不良反应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精选文档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下利”、“久泄”、“久痢”范畴,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疾病。
起病大多缓慢,有腹泻腹痛、逐渐加重,便血和脓血便的症状,可伴有乏力、纳差、消瘦等,严重者有发热、多汗、便血、进行性消瘦等表现,诸症中尤以腹泻多见。
患者一旦患上该病,常常迁延不愈,痛苦万分,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
研究发现,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如果辅以有效的观察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为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效果,我院于2013 年1~12 月展开观察,现将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男性48例、女性40例,年龄26~59 岁、平均年龄(43.25±1.5)岁。
为直肠型13例(14.7%)、直乙状结肠型25例(28.4%)、左半结肠型(脾曲以远)22例(25%)、广泛结肠型(脾曲以近)7例(7.9%)和全结肠型21例(23.9%)。
大肠湿热证8例(9.1%)、脾虚湿蕴证17例(19.3%)、寒热错杂证18例(20.5%)、肝郁脾虚证32例(36.4%)、脾肾阳虚证7例(7.9%)、阴血亏虚证6例(6.8%)。
统计仅以症候最为突出者入选辩证类型,其中80例(90.9%)兼有血瘀表现,如舌色暗红,舌面有瘀斑,舌底静脉迂曲等,74例(84.1%)兼有湿盛表现,如舌苔白厚或夹有黄苔,脉濡或滑;少有单一证型表现的。
所有患者均按照实验室检查以及无痛内镜检查结果确诊。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发热、腹痛、腹泻、乏力、血便等症状,排除肝肾等重大疾病患者。
1.2 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本病临床表现特点,可归属中医“休息痢”、“久痢”和“肠?”等病范畴。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标准:(1)大肠湿热证。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中西医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系统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结肠粘膜和黏膜下层的持续性组织炎症为特征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下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
UC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而其病情的轻重以及治疗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不同的患者和不同的治疗方法。
传统中医治疗UC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手段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实现抗炎、止痛等多种治疗效果。
而现代西医则主要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剂、消炎药等药物来调节免疫功能和控制炎症反应。
因此,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式在U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对中西医方法治疗UC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进一步明确中西医治疗UC的优势和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方法。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收集和分析已经发表的关于中西医方法治疗UC的相关文献,并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1.搜集相关文献:通过检索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索已发表的中西医治疗UC的相关文献。
2.筛选文献:根据预设的包括文献质量、研究方法、样本容量等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
3.分析文献:对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进行分类分析,包括病例数、治疗方法、治疗时间、治疗效果等。
4.评价疗效: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综合分析中西医治疗UC的疗效。
四、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的系统评价,可以探究中西医治疗UC 的优势和不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中医与西医在治疗UC方面的不同方法和思路,为治疗UC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UC,可以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疗效,同时对于完善临床治疗UC的治疗方案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系统评价中西医治疗UC的疗效,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序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的疗效观察
田止学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16(024)0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序贯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集2012.11-2014.11月期间入我院诊疗的10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治疗方案的不同将10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2),观察组采用中医汤剂清肠化湿汤序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连续治疗1个月并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维持治疗效果。
结果经随访,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0%(39/52),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48/52),二者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清肠化湿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能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1页(P51-51)
【作者】田止学
【作者单位】466700淮阳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的Meta分析
2.美沙拉秦缓释片维持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中医序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
维持缓解的疗效观察4.血细胞分离术对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应答、缓解和维持缓解的meta分析5.中医序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服。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 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科,广州市大德路111号(510120) 收稿日期:2005-04-19;修回日期:2005-06-08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M eta 分析杨爱学* 江 巍*摘要 目的:比较中医与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的差异。
方法:应用M et a 分析方法的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2000~2004年采用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并以西医治疗作对照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
结果:对中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临床有效率进行分析后表明,在临床疗效方面,中医治疗组744例患者中698例临床治疗有效,西医对照组493例患者中335例临床治疗有效。
中医治疗组稳定率总优势比(OR )=6.60,95%置信区间(CI )为(4.60,9.47)。
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5)。
在敏感性分析上,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未发现存在差异。
结论:目前掌握的资料支持中医治疗方案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医治疗方案。
主题词 结肠炎,溃疡性/中医药疗法 M eta 分析Meta -Analysis on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 ects of TCM on Ulcerative Colitis Y ang A ixue ,Jiang W ei(Guang dong Pr ov incial H osp ital of T CM ,Guangz hou 510120)Obj ective :T o compar 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 f simple T CM and simple w estern medicines o n ulcer ativ e co litis.Methods :R ando mized effect model of M eta-analysis was used for quant itatively co mbined analy sis on resear ch literat ur e abo ut simple T CM tr eatment o f ulcer ativ e colitis with contr olled study o f simple wester n medicine fro m 2000~2004in China .Result s :Of 744cases in the simple T CM tr eatment gr oup,698cases w ere clinica lly effectiv e,and amo ng 493ca ses in t he w estern medicine co nt ro l g ro up,335cases wer e clinica lly effective.T he st able r ate to tal OR (odds r atio )=6.60,95%CI w as(4.60,9.47)in t he sim ple T CM tr eatment gr oup ,w ith significant differ ence betw een the two gr oups (P <0.05).Sensit ive analysis on r ando mized effect mo del and fix ed effect mo del did not find differ ence betw een them .Conclusion :P resent data suppor t that clinical t her a-peutic effect of simple T CM t reatm ent pr og ram o n ulcer ative colitis is supper ior to that o f simple w est ern medicine t reatm ent pr og ram.Key Words Co litis ,ulcer ative /T CM ther apy ;M eta analy sis 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结)系原因不明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
临床上多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部分患者有发热、体重减轻、贫血等全身症状;有时可见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眼部病变等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的肠道外表现,甚至出现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炎性息肉、结肠狭窄、癌变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 )报道较多,M eta 分析是用定量合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的一种系统评价,用M eta 分析对众多的中医药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文献进行评价,增强了研究的效能,得出的结论更为真实可靠。
1 临床资料1.1 研究对象:选择国内2000~2004年符合入选标准、采用中医方案治疗,并以西医方案对照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资料。
1.2 入选标准:(1)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
(2)研究对象应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镜确诊。
(3)治疗组为中医治疗,对照组为西医治疗。
(4)同一临床试验发表的多篇文献作一项处理。
(5)由多组病例组成的临床试验,只选择所需的两组。
(6)用有效(包括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等级资料的人数作为疗效判定指标,临床疗效用有效率表示或用其他方式表示者尽量还原成本研究所需格式加入本统计。
(7)组间均衡性好,无论性别、年龄、病变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1.3 临床试验特征:以“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作为关键词检索2000~2004年CBM 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数据库)。
凡符合标准、质量较好的文献均被纳入。
共选取文献11篇[1~11],11篇文献共包括患者1237例,其中治疗组744例,对照组493例。
2 统计分析方法M eta 分析应用PEM S 3.0统计软件包进行。
根据各研究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若P ≤0.05,说明各研究结果间存在不一致性,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说明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选择优势比(OR)作为效应尺度指标,并计算其95%置信区间(CI)。
同时做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分析。
3 结果3.1 临床疗效比较:表1、2示,中医治疗组744例患者中有698例临床治疗有效,西医对照组493例患者中・283・中医杂志2006年4月第47卷第4期335例临床治疗有效。
异质性检验:V2=8.44;P= 0.59。
说明组间差异小,但为保守起见,仍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加权合并效应量,总OR= 6.60,95% CI为(4.60,9.47),总OR值的显著性检验:u=10.24, P<0.00001,差异有显著性。
表1 OR分析结果研究号中药治疗组有效无效西药对照组有效无效OR95%CI下限上限1[1]3621467.71 1.3942.88 2[2]59519148.69 2.7727.31 3[3]9286436 6.47 2.8214.83 4[4]5774123 4.57 1.7911.65 5[5]5332197.57 1.8730.73 6[6]6145010 3.050.9010.31 7[7]582201014.50 2.9271.89 8[8]1212412130.99 6.96137.91 9[9]5442010 6.75 1.9023.99 10[10]475239 3.68 1.1112.23 11[11]6042210 6.82 1.9423.99表2 总OR值及CI模型总OR值95%C I下限上限u P固定效应模型 6.87 4.819.8010.63<0.00001随机效应模型 6.60 4.609.4710.24<0.000013.2 敏感性分析:对全部研究结果均进行异质性评价,如存在异质性则进行探索型M ata分析,以找出其原因。
本研究进行了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之间的敏感度分析,未发现存在差异。
4 讨论近年来,国内许多临床试验研究显示,部分中成药或中药组方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较好,但这些临床研究往往在治疗组及对照组之间较多变化,且样本量偏小,不具有足够说服力。
因此,我们考虑用M eta 分析法对这方面资料进行定量合并,提高统计检验效能,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使研究结论更全面可靠。
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掌握的资料支持中医治疗方案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西医治疗方案。
因为没有收集到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的研究数据,故无法进行分析。
M eta分析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依赖于高质量的RCT和相关文献的全面收集。
国内学者虽将RCT 运用于临床研究中,但文献中对随机方法、操作过程及实施效果的描述较少,随机质量难以判断,研究结果不能令人十分信服。
因此,现有的研究结论尚有一定局限性。
欲得出公认的结论,还有赖于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
就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而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中医辨病辨证认识不一致: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归属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中医辨证分型的随意性更加明显。
(2)辨证与临床治疗脱节:本病病程长,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情况多见,而目前辨证分型列出的基本证型及加减用药情况较为单纯,与临床实际复杂情况存在脱节,不能起到确切的指导作用。
(3)远期疗效不满意,病情易反复: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多认为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化湿、解毒止血为主,缓解期以健脾益气为本,这种认识对缓解期如何治疗,如何预防复发显得较为笼统,未能充分体现溃疡性结肠炎的特殊性,目前也缺少相应的有效整理和研究,致使治疗缺乏针对性,远期疗效不佳,病情易反复。
(4)局部用药尚需改进:中药灌肠等局部用药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较好,但在局部用药时机、组方依据、有效剂型等方面尚没有统一认识,多数研究的用药部位均明显局限,难以作用到直肠、乙状结肠之外的病灶。
(5)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缺乏有效干预措施:虽然溃疡性结肠炎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以轻中度为主,但横结肠乃至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不容忽视,其病程长,病变范围广泛者被公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是西医学治疗和控制的难点。
目前这方面的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较少,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解决上述问题,使临床研究进一步规范、完善,进一步发挥Meta分析的优势,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关注的课题。
参考文献1 吴惠珍.补脾固肾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8例.四川中医,2001, 19(12):23~24.2 王汝梅,付继勇.肠健平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四川中医, 2003,21(7):51.3 李有田,迟宝荣,李冰,等.复方山芪颗粒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及作用机理.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9(5):660~662.4 王洪京,宋正良,黄孝全,等.结肠安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2):719~720.5 王星田,刘国军.溃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6例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3,21(12):32~33.6 赵唯贤,何国强.中药灌肠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2,20(7):33~34.7 秦广珍.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2):722~723.8 苏路侠,王守才.中药口服及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24例.中国中药杂志,2002,27(9):706~708.9 程卫军,胡秋炎.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5(7):299~300.10 欧琴.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3, 21(6):45.11 杨静.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陕西中医,2003,24(7): 616~617.・284・JT CM.Apr il2006,V ol.47,N 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