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必备要素_以刘襄瘦肉精案切入_王立志
- 格式:pdf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1
第十五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一节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与共同特征(一)概念危害公共安全,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实施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二)本章罪的共同特征1.犯罪客体。
社会的公共安全,即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或者公共生活的安全。
2.犯罪客观方面。
实施了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 犯罪主体。
多数是一般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
故意或过失。
注意:(1)所说的多数也并不是指三人以上的生命或者健康或者财产的安全,不能用数字去描述和理解本章所说的不特定人,指的是随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规模扩大、无法预测或者控制。
而不是危害一两个人(2)本章所说的不特定人,指的是随时有向多数人发展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规模扩大、无法预测或者控制。
而不是危害一两个人。
一.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本罪的特征(二)定义:本罪是故意使用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三)构成要件:1.本罪是具体危险犯,造成具体危险是本罪成立的要件,此处要注意如果抽象的危险,现在没有导致危险不构成本罪例:钟某无业,贪恋财物,明知拔出消防栓铜芯会使消防栓丧失供水的作用,在没有火灾发生的情概况下,将路边的20多个消防栓的铜芯偷走,此时钟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2.对于本罪危险的内容,限于人身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不包括名誉损害,和精神损害。
例:肖某将家中的白色食品干燥剂装入两个信封并在信封内注明“炭疽热”,寄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某领导,上海市人民政府信访办公室领导发现信内物品时,十分惊恐,并造成周围社区的恐慌,钟某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理论上不构成本罪3.本罪犯罪既然是危害公共安全,所以犯罪行为必须是危害多数不特定的生命或者财产安全。
例:潘某在某宾馆房间将一个小型液化气罐扔向楼下,砸中一行人,导致死亡,事后鉴定液化石油气罐是空的,不会发生爆炸,潘某的行为不会危害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对于该行为定故意杀人罪4.本罪是一个兜底罪名,这里所造成具体危险程度要求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有相当的危害性例:林某携带汽油、菜刀,打火机等犯罪工具,来到某路的交叉口,在一辆公交车等待绿灯之时,拦在车前,将身上撒上汽油,恐吓,准备自焚,民警赶到经过规劝,李某放弃自焚,由于与汽车有一定距离不可能造成现实的火灾危险,林某行为不构成本罪。
2016年《诚信建设》(2016年必修课程二)试卷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题)1、“中国式”听证会制度说明政府()。
A、合法地不讲诚信B、操纵行为C、政府言而无信答案:B2、财政与税收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靠()政策来支撑的,这也是税收政策扭曲的重要根源。
A、关税B、高税收C、低税收答案:C参考答案:B3、()是促进各行业自律规范的根本保证。
A、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B、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体系C、重视家庭和学校在诚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答案:B4、()是司法建设的前提条件,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源于司法实践,又反作用于司法实践。
A、司法理念B、公平理念C、公正理念答案:A5、“信”也最早出现在()中。
A、《墨子》B、《朱子语类》C、《尚书》答案:A参考答案:C6、依法行政是我国诚信建设的重要原则,我国政府也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推行依法行政原则,最终建设成()的政府。
A、廉洁B、廉洁而高效C、高效答案:B7、诚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A、司法诚信B、商业诚信C、公民诚信答案:C参考答案:A8、在我国,通常主张信用状况的五性分析,即安全性、收益性、成长性、( )、生产性。
A、流动性B、全面性C、可引导性答案:A9、()属于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
A、文明B、诚信C、仁爱答案:B10、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将()视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和社会、国家发展的基石。
A、守法B、诚信C、爱国答案:B1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道德基础,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内核。
A、诚信B、公正C、平等答案:A12、信用评级的方法具体来说,错误的是:()A、自评与同他人互评相结合B、专家考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C、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答案:B13、英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戏剧家()认为,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诚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东西。
案例分析危害公共安全罪近年来,我国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危害公共安全罪屡见不鲜。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严重危害社会秩序、人身安全,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危害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
案例:王故意纵火案2024年3月,在城市一家商场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造成8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悲剧。
警方经过调查发现,这起火灾是由王故意纵火引起的。
王事发后被捕,并被刑拘。
这起案件涉及到危害公共安全罪,其危害性十分严重。
首先,这起纵火案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火灾发生时,商场内有大量顾客,火势一旦蔓延,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火灾造成了很多人员死亡和伤害,给受害者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愤慨。
其次,这起案件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商场是经济活动的场所,里面有大量商品和财物,火灾不仅造成了商场内部的财产损失,还给周边的建筑物和居民带来了威胁。
火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往往数以百万元计,给商家和个人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再次,这起纵火案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火灾发生后,人们对公共场所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和恐慌,商场的顾客数量大幅下降,商家的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火灾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社会治安形势更加严峻。
最后,这起案件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
人们有权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纵火案发生后,人们的安全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这不仅是对人们生命权、财产权的侵犯,也是对人们居住、工作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其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破坏社会秩序,侵害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
对于这种危害公共安全罪,司法机关应当严厉打击,加大惩处力度,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解析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刑法中的一类重要罪名,主要针对那些以行为危害公共安全为目的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对刑法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详细解析,包括罪名的定义、构成要件、相关法律规定等内容。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定义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或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
公共安全是社会治安的基本保障,涉及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为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定和谐,侵害公民个人和财产的安全。
二、构成要件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包括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破坏交通工具、破坏电力设备、破坏易燃易爆物品等行为。
具体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要件:犯罪人必须具有故意或直接故意的主观意图。
也就是说,实施行为时明确知晓其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且是有意为之。
2. 客观要件:实施行为必须具备严重的危害性和危险方法。
比如,爆炸行为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严重伤害,投放危险物质会引发爆炸或中毒等,这些行为都属于具有危害性的犯罪行为。
3. 影响范围:犯罪行为的影响范围要达到一定程度,涉及到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重要基础设施等。
三、相关法律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针对不同的危害行为有相应的罪名与量刑标准。
具体如下:1. 刑法第一百九十七条规定了爆炸罪,对于故意使用爆炸物破坏建筑物、交通工具、爆破设备等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
2. 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对于故意投放特别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场所,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3. 刑法第一百九十九条规定了破坏交通工具罪,对于故意破坏航空器、铁路、公路、水路交通工具,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4. 刑法第二百条规定了破坏电力设备罪,对于故意破坏电力设备、重要电力设施的行为,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二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5. 刑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了破坏易燃易爆物品罪,对于故意破坏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等行为,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公共安全管理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公共安全的核心要素不包括()A 人员安全B 财产安全C 环境安全D 信息安全2、以下哪项不是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A 突然性B 复杂性C 可预测性D 危害性3、公共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A 预防为主B 综合治理C 以人为本D 以上都是4、以下哪种灾害属于自然灾害()A 火灾B 交通事故C 地震D 恐怖袭击5、公共安全管理的主体包括()A 政府B 社会组织C 企业D 以上都是6、应急预案的制定应遵循()A 科学性B 实用性C 可操作性D 以上都是7、以下哪项不是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A 定性评估B 定量评估C 半定量评估D 随意评估8、公共安全管理中的监测与预警主要包括()A 信息收集B 数据分析C 预警发布D 以上都是9、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A 抢救生命B 控制事态C 消除危害D 恢复秩序10、以下哪项不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A 安全知识B 安全技能C 安全意识D 安全娱乐二、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公共安全管理的对象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________。
2、公共安全管理的流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________。
3、风险是指________与________的组合。
4、突发事件的分级一般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________四级。
5、应急演练的类型包括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________演练。
6、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________。
7、危机管理的阶段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应对和危机后的________。
8、公共安全管理中的社会参与包括志愿者服务、社区参与和________。
9、公共安全法律法规的作用包括规范行为、保障权利和________。
10、公共安全管理中的科技支撑包括监测技术、预警技术和________技术。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1、简述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是指针对社会公共安全进行破坏、妨害和危害的行为所构成的犯罪行为。
这类罪行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基石,维护公共安全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
因此,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是保障社会治安、维护人民安全的重要手段。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害程度和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威胁着个人的人身安全,还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造成了重大威胁。
该罪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袭击公共场所:这包括在人群密集的区域进行爆炸、投掷炸弹、持械袭击等行为,从而造成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这类罪行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
2. 破坏公共设施:这包括故意破坏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供电设施、水利设施等,以及操纵或干扰公共交通工具的正常运行。
破坏公共设施会导致交通瘫痪、通信中断、能源供应紧张等问题,进而严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
3. 暴力袭击政府机构:这类罪行主要是指以暴力手段袭击政府机关、执法部门、军事基地等,旨在破坏政权和显露个人或集体的政治诉求。
此类行为对国家政权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4. 操纵、破坏公共信息系统: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治理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操纵或破坏公共信息系统,不仅可能导致数据泄露、信息失真、社会舆论的恶意操控,还可能对国家安全、金融行业安全等造成较大影响。
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
社会稳定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他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将遭受巨大的影响。
因此,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行为,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打击危害公共安全罪,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公共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提升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能够更好地预防犯罪发生。
其次是改进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建设。
法学学报二○一三年第五期部门法012作者简介:王立志,法学博士,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CFX034),中国博士后基金会资助项目(编号:2013M530538),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BFX002),本文还获2012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项目(人文社科类)的资助。
①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公诉机关并无证据事实予以证明“已经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而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及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两级法院的判决书中对此问题或者是闪烁其词,或者是讳莫如深。
②本案之案情可参见,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被告人刘襄等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案的一审刑事判决书”,文书号:(2011)焦刑二初字第9号,以及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被告人刘襄等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一案的二审刑事裁定书”,文书号:(2011)豫法刑一终字第137号。
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必备要素*———以刘襄瘦肉精案切入王立志摘要:依照中国刑法理论之通说,危害公共安全罪保护法益系指“不特定多数人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而中国刑法分则相关条文中亦有类似之规定。
但是基于法益保护说及刑法实质解释之基本立场,则必然会得出“纯粹性财产安全不属于公共安全罪之保护法益”的结论。
相应地,“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必备要素”的观点应当得到提倡。
惟其如此,方可如实理解公共安全法益之本质意蕴,并且才能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实现罪刑均衡原则。
关键词:公共安全;人身安全;法益保护;罪刑均衡一、问题之提出:两个瘦肉精案例及其相关判决案例一:2007年初,刘襄等5人为牟取不法利益,生产、销售盐酸克仑特罗(俗称“瘦肉精”)2700余公斤,销售金额高达640余万元,并造成数额特别巨大之财产损失。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刘襄等人明知盐酸克仑特罗的危害,仍然从事购买原料和盐酸克仑特罗的生产、销售等活动。
刘襄等5人生产、销售的盐酸克仑特罗被分布在8个不同省市的生猪养殖户,最终致使大量含有盐酸克仑特罗的猪肉流入市场,给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①并使公私财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
河南省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罪名,判处主犯刘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本案经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审理后,2011年8月10日维持一审判决。
②案例二: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期间,韩文斌等7人为牟取利益,在未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件和批准文号的情况下,非法购买“瘦肉精”及含有“瘦肉精”成份的稀释粉销售给生猪经纪人和生猪养殖户,并传授饲喂方法,供生猪养殖户喂养生猪时往饲料内添加使用。
2011年8月9日,河南省获嘉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韩文斌等7人明知“瘦肉精”是国家禁止用于喂养生猪的药品,明知人食用喂养“瘦肉精”的生猪对人体有害,但为牟取利益,非法经营销售“瘦肉精”及含有“瘦肉精”成份的稀释粉给生猪养殖户,并传授饲喂方法,供喂养生猪时往饲料内添加使用,其行为违反了我国对有关国计民生、人民生原发期刊-政法论坛2013年第5期第112-122页王立志人身安全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必备要112命健康安全及公共利益的药品实行限制经营的规定,并造成重大影响,引起严重不良后果,韩文斌等7人的行为均构成非法经营罪,判处主犯韩文斌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2.8万元。
①显而易见的是,上述两个瘦肉精案件之案情非常相近,审判日期也几乎相同,但其裁判结果,尤其是被告人所判处之罪名却判若云泥。
刘襄案系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而韩文斌案则认定为非法经营罪,前者属于刑法分则第2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之范畴,其同类客体为公共安全;而后者则归属于刑法分则第3章,其同类客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上述两个案件之共同特点在于,对于被告人使用瘦肉精所造成“消费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之实质性危害”,公诉人均未能举证证明,而法院也并未对此予以特别认可。
尽管在刘襄案中,公诉人指出:“刘襄等人作为研究化工产品的专业人员,清楚地知道瘦肉精具有相当的毒性,动物食用后会在动物组织中形成残留,特别是可以终生残留于肝、肾、肺等内脏中,人食用含有过量瘦肉精的肉制品后,会出现肌肉震颤、心慌、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甚至导致死亡。
”但在本案中,公诉人却未能证明曾有任何一个被害人因刘襄等人之行为而产生上述症状,甚至刘襄案开庭时另一被告人肖兵更是语出惊人:“这些瘦肉精猪肉,我也经常吃!”因此,在刘襄案中,河南省两级法院认定刘襄等人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之核心证据,均在于数额特别巨大的财产损失。
刘襄案中,公诉人指控称:“本案5名被告人大肆生产销售盐酸克仑特罗涉及8个省市,危害难以数计人的人体健康,并且造成了特别重大的财产损失,扑杀销毁生猪700多头,直接损失110多万元,即原双汇公司为处置该类肉及其制品损失3400多万元,焦作市辖区生猪养殖户收入损失达1.6亿多元。
”②而在韩文斌案中,公诉人和法院对所谓的重大财产损失均避而不谈。
因此,两案之间的微小差别仅在于,刘襄案中具有所谓的“特别重大的财产损失”。
然而正基于此,对比上述两个案情极为相似的案件,才会不由得使人产生如下疑问:“如果被告人之行为在没有危及多数人的人身安全,而仅仅造成所谓的重大财产损失(或称之为,纯粹性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是否也会必然侵犯公共安全之法益并因此而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罪?”而本文亦将凭籍法益侵害说、刑法实质解释论、罪刑均衡之相关刑法理论,对此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二、纯粹性财产安全不属于公共安全罪之保护法益(一)刑法之根本目的在于保护法益法益是刑法理论的基石,犯罪的本质是侵害法益。
刑法规定各种具体犯罪的根本目的即在于保护特定的法益。
台湾学者林山田曾称:“刑法之本质乃在于法益保护,故刑法实为一种法益保护法。
刑法分则规定之每一个不法构成要件均为防止特定法益遭到特定行为模式之侵害所为之刑事立法设计。
”[1](P.12)并且“一切犯罪之构成要件系针对一个或数个法益,构架而成。
因此,在所有之构成要件中,总可找出其与某种法益的关系。
换言之,即刑法分则所规定之条款,均有特定法益为其保护客体。
因此,法益可谓所有客观之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之构成要件要素所描述之中心概念。
准此,法益也是适法者进行刑法解释之重要工具。
”[2](P.6)而张明楷教授亦旗帜鲜明地指出:“法益是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由法所保护的,客观上可能受到侵害或者威胁的人的生活利益。
”[3](P.167)法益是刑法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对其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刑法分则具体个罪中,构成要件的设置与确定中更是如此。
“构成要件形成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是法益”,“法益是构成要件的中心概念(Zentralbegriff ),根据该中心概念来决定所有客观的和主观的特征”[4](P.316)。
在刑法学理论研究及司法实践中,法益之重要性还体现在,其具有此罪与彼罪之间的区分机能。
换言之,“各形各色之犯罪行为,之所以能够井然有序地规定于刑法分则中,即是依据法益之分类,编排而成者。
”[2](P.6)就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法益而言,其不仅具有确定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之具体个罪①②本案之案情可参见,河南省获嘉县人民法院“被告人韩文斌等人非法经营一案的一审刑事判决书”,文书号:(2011)获刑初字第121号。
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中也认可了公诉人所提出的此证据事实。
素法学学报二○一三年第五期部门法212客观构成要件实际内容之作用,还具有“通过刑法对具体罪名的规定以及各种规定之间的关系进行确定该罪的刑法法益,从而实现此罪与彼罪之间的区分功能。
”[5]P139因此,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保护法益究竟为何,毋庸置疑也成为公共安全犯罪理论研究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议题。
(二)公共安全法益之学说争论何为公共安全?刑法学界对此聚讼纷争,莫衷一是。
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此也是惜墨如金,语焉不详,而仅是在刑法第115条中极其含蓄地以“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一笔带过。
因此,研究者仅能在中国刑法教科书及相关论文中得以窥见若干“公共安全”之定义。
本文在此仅简要撷取推介以下3种较有影响力之学说:第一种观点指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6](P.510)由于该观点提出时间较早,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广有影响,因此仍然在中国刑法学界占据通说地位。
第二种观点主张,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的安全。
”[7](P.537依照该观点,公共安全应当包括不特定多数人和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的安全。
或者说,区分特定还是不特定并无实质必要性。
由于这一观点系由张明楷教授提出,受其影响,如今赞成这一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而该观点在我国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有力的学说。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以及公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
”[8]较之第二种观点,公共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安全也被增加为公共安全的范围之内,而这也和97刑法典及其相关修正案中危害公共安全罪修正演变之趋势是不谋而合的。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尽管上述3种观点之间还存在若干分歧。
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一致未对所谓“财产安全”之范围进行限定,因此阅读者也不难品读出如下感觉,即“纯粹性财产安全”似乎也应该成为公共安全罪侵害之法益。
但是,正如下文所述,这种“纯粹性财产说”是笔者所不能赞同的。
(三)公共安全罪之保护法益应仅限于人身安全尽管我国刑法理论中主流观点均认为,公共安全应当包括财产安全,即便是“纯粹性财产”,也应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保护法益。
但笔者认为,基于法益侵害说之立场,公共安全罪之保护法益应仅限于人身安全(或称之为,“人身安全说”)。
或详而言之,如果危害公共安全罪涉及财产安全,也应当是与多数人的人身安全有密切关联的财产安全(即侵犯该财产安全,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危及相关人员人身安全。
例如放火烧毁有人居住的房屋,或者破坏正在使用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等等),对于仅仅侵害到多数人的财产,但并不牵涉生命、身体安全之行为则不能认定为危害公共安全罪。
其原因在于,刑法中的法益具有区别此罪与彼罪之功能,即不同法益能够明示不同个罪之间的根本界限,从而在整体上赋予具体个罪较为清晰的构成要件之轮廓。
例如,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之间的界限,不仅在于外在客观行为方面存在显著殊异,更在于两个行为所侵害之法益的囧然有别。
正基于此,即便因盗窃行为使得受害人无法支付医疗费用而死亡,也不宜使犯罪人承担故意杀人罪(也包括过失致人死亡罪)之责任。
又如,故意损坏交通工具罪属于公共安全犯罪,该罪是具体危险犯,拆卸一个车轮的行为一般人当然认为有危险,但是并不是所有拆卸车轮的行为都具备犯罪构成要件中所要求的具体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