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增教授简介 - 华南师范大学人事处
- 格式:doc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
博士导师/tabid/374/default.aspx序号姓名性别职称学术专长1 学术专长21 关家麟男研究员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与信息市场2 梁战平男研究员竞争情报知识管理3 王惠临男研究员机器翻译及自然语言理解与分析跨语言信息检索4 贺德方男研究员信息分析研究与咨询信息经济与信息市场的研究5 赵志耘女研究员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6 武夷山男研究员科技期刊研究科技评价7 曾建勋男研究馆员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8 张旭男研究员重点科技领域研究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9 郑彦宁男研究馆员竞争情报情报学理论方法关家麟主要简历:先后就读于北京清华附中、北京汇文中学,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
参加工作后,一直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事业务、学术工作,也兼做研究生的教学与培训工作。
曾先后担任过本所文献馆馆长、所长助理、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馆长特别助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95年被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聘为兼职教授,1999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究成果:参与主持并参加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及其索引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标准文献分类法》,《中国科技期刊联合目录系统》分别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井冈山区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获国家级科技成果证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情报学)》获全国科技情报成果一等奖。
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关于文献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现代科学发展与文献分类展望》、《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在起步中迎来新世纪》、《建设国家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若干思考》、《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效果跟踪研究》、《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发展中的我国信息市场》、《知识资源与服务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研究》等;出版专著10余种,其中包括:《科技情报工作概论》、《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部门的市场经营》《科学情报工作经济学》、《数字时代情报学理论与实践》等。
郭永丰
导师简介(500字以内,自由组织材料):郭永丰,工学博士,留日博士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特种加工学会理事、电火花成型加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模具协会特种加工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日本精密工学会正会员,日本电气加工学会正会员,日本砥粒加工学会正会员。
负责和参加完成国家级和部(省)级课题24 项,发表论文100 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20余篇,主编和参编特种加工技术专著13本,申请专利25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5项,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指导博士研究生11人(已毕业6人),指导硕士研究生37人(已毕业34人)。
计划招收硕士(2)
计划招收硕士(3)。
赵呈领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1-04-12 发布单位:华中师大浏览次数:776教授,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博士生指导组成员。
E-mail zhcling@教育经历1956年11月出生在湖北省老河口市;1976年至197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毕业1983年至1984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进修结业1986年至198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实验物理与计算机应用研究生课程班学习结业1979年至1985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任助教1985年至1993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电教系工作,助教、讲师1993年至2003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原电教系)工作,任副教授、系副主任、系主任;2003年至今在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工作,任教授、系主任(2010年12月止)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北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教学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信息处理基础》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工作。
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混合学习的免费师范生“4+2”教育技能力培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BCA100024,主持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村镇教育资源配置与远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6BAJ07B06,主要参与人等近10项国家、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基于LAMS的任务探究式教学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12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5期;“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IP资源教学应用模式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4期;“微格教学中协作学习的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9期;“基于微世界理论的Pspice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1期等80多篇文章;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基于预料库的动态语用电子词典系统[简称:Corpus Dictionary] V1.0 ”,登记号:2010SR074559,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262832号。
赵学勇教授工作简介赵学勇,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三十八年间,他始终坚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教书育人中追求“勤奋、务实、求新、奉献”的理念,业绩突出。
(一)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赵学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他认为自己的专业特点本身就与中国现当代思想史、文化史、革命史、爱国教育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视这一专业为自己的生命,因此长期不懈地学习理论(包括政治理论),在教书育人中始终以“先进文化”为引导,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培养,都把爱国主义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灌输其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他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辛勤耕耘,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在教学科研中,赵学勇教授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兰州大学工作期间,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曾获得兰州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甘肃省本科生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甘肃省研究生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2000年,带领该学科点申报获批西部地区第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
2005年,赵学勇教授被引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作为博士点负责人,他努力提升本点学术水平,积极带领团队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12),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013年)。
他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绩突出,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陕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
在校年度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
(二)传道授业,深受学生和同行好评长期以来,赵学勇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积极承担多种教学任务。
他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中国当代文学史》;为博士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问题及现象研究》等;为硕士生开设《中国现当代小说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等课程。
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简介(以姓氏拼音为序)艾保全,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研方向是分子马达运动机制、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生物非线性噪声效应。
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
随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
主要从事理论生物物理的研究,包括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肌肉运动微观机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和旋转马达)以及低维材料的热传导等领域的研究。
他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E等 SCI收录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
论文被引用200多次,其中关于肿瘤生长过程中噪声控制的论文被它引50次,关于微管中粒子定向输运的论文被著名综述期刊Reviews Modern of physics引用并介绍我们的相关工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并和澳门科技大学,日本产业科技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研究组从事合作研究。
主要荣誉: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优秀工作者.2006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研究兴趣:1.分子马达的研究: 研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分子马达,旋转分子马达,以及分子马达运动方向的控制,效率及其最大值研究,考虑量子效应的分子马达的运动。
2.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一维纳米系统中热传导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的研究;热二极管,三级管及热(声子)操纵和控制的研究.3.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 基因选择过程中的噪声效应; 噪声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细菌生长过程中的噪声效应。
主持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9.12,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理论研究(旋转).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8.12,线性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基础研究.发表代表性论文(if>2.0)1.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Brownian pump in nonlinear diffusive media,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2(2008)95402.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Phase shift induces currents in a periodictub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6(2007) 2047063.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A channel Brownian pump powered by anunbiased external forc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 128 (2008)0247064.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The tube wall fluctuation can induce a netcurrent in a periodic tube, Chemical Physics, 344 (2008)185-188.5.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Thermal noise can facilitate energytrans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ntropic barriers, Phys. Rev.E 75(2007)061126.6.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Reply to comment on correlated noise in a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 Rev. E 77(2008)013902.7.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Facilitated movement of inertial Brownianmotors driven by a load under an asymmetric potential, Phys. Rev.E 76(2007)042103.8.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Current in a three-dimensional periodictube with unbiased forces, Phys. Rev. E 74(2006) 051114.9.Bao-quan Ai, Liqiu Wang and Liang-Gang Liu, Transport reversal in a thermalratchet, Phys. Rev. E 72, (2005) 031101.10.Bao-quan Ai, 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Correlatednoise in a 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 Rev. E 67 (2003)022903.11.Bao-quan Ai, 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Efficiencyoptimization in a correlation ratchet with asymmetric unbiased fluctuations, Phys.Rev. E 68 (2003)061105.12.Xian-Ju Wang, Bao-quan Ai, Liang-Gang Liu, Modeling translocation ofparticles on one-dimensional polymer lattices,Phys. Rev. E 64, (2001)906-910.13.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a stochastic bistablesystem,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7)P02019.14.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Efficiency in a temporally asymmetricBrownian motor with stochastic potentials, Journal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 (2006)P09016.15.Bao-quan Ai, Guo-Tao Liu, Hui-zhang Xie and Liang-Gang Liu, Efficiency andCurrent in a correlated ratchet, Chaos 14(4)(2004)95716.Bao-quan Ai, Liqiu Wang and Liang-Gang Liu, Flashing motor at hightransition rate,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34( 2007 ) 1265-1271.17.Bao-quan Ai, and Liang-gang Liu, Transport driven by a spatially modulatednoise in a periodic tube, 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19(2007) 266215.Email:aibq@陈浩,男,教授,硕士生导师。
傅钢善(1955年——)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
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
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
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
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
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张立国(1965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乜勇(1970年——)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
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
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申报表学校名称: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一、个人及指导教师基本情况
二、个人学习(高中及以上)、进修与工作简历
三、近三年年度考核情况及主要师德师风业绩
四、近四年完成的主要教学任务情况及教学工作业绩
五、近四年承担的主要科研工作情况(含教学研究、专业研究、技术开发、重大社会服务等课题、项目)
六、近四年发表著作(教材)、论文及专利等教研科研成果情况
七、未来三年培养期间个人教学、科研等工作规划要点
九、学校学术组织评审意见(请对其学术水平、研究能力、教学与科研成就、发展潜力等进行评价)
十、学校意见(请对本表内容的真实性、是否立项为培养对象、能否提供培养经费及金额等签署具体意见)
十一、省级专家组织审核意见
十二、省教育厅确认意见。
原松梅
导师简介(500字以内,自由组织材料):
原松梅,女,1960年5月出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副教授,设计学学科硕士生导师,中国创造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BE学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指委艺术类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评委;中国网络传播学会会员。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科研课题、总装备部的XXXXXXXXXX激光器的研究(编程计算)、黑龙江省文化厅的科研课题、黑龙江省教育厅的新世纪高等教学教学改革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黑龙江省社科联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教育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成果奖,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
计划招收硕士(1)。
龙源期刊网 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成功举办湛江市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研修班作者: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6年第08期6月12日至17日,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功举办湛江市教育行政领导干部研修班。
湛江市教育局局长李更盛全程带队,组织全市分管教育工作的县(市、区)长、教育局局长和市教育局部分科室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研修。
开班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行政楼第六会议室举行,吴坚副校长出席开班仪式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词,同时介绍了学校总体改革发展情况,以及近年来在教师教育特别是教师远程培训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成绩特色。
湛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云同志作开班动员讲话,她对华南师大给予本次研修班的重视和所做的大量组织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并对参训学员们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本次研修班的性质和对象,围绕着“推进教育现代化”主题,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为参加本次研修班的湛江市教育行政领导干部量身定做,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并邀请教育领域知名的专家来授课,其中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院长汤贞敏主讲的《教育规划的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及“十三五”教育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主讲的《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思考——从提升教育领导力的角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闫德明教授主讲的《如何创建学校品牌——基于学校特色视角的典型案例评析》、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副调研员张伟春主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规划——模型与项目》、华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院长许晓艺主讲的《新技术环境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探索与实践》等内容丰富的理论课程。
同时,还安排全体学员到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中小学交流考察。
研修班的学员普遍反映,本次研修时间比较短,但内容充实,层次高、针对性强,并表示要将研修班中学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规划思维和办学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进一步创新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推动湛江市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供稿)。
华师〔2013〕57号关于舒娱琴等112位同志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通知各院系、各部处、各单位:经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2012年12月评审通过,并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舒娱琴等28位同志具备教授资格;陆旭兵等6位同志具备研究员资格;方清明等45位同志具备副教授资格;欧阳军等19位同志具备副研究员资格;刘时铸等7位同志具备高级实验师资格。
经华南师范大学2012年12月评审认定,并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邓丹、张盛春、赵浩3人获得副教授资格,杨谋获得副研究员资格。
经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第一评审委员会—1—2012年11月评审通过,并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魏扬、刘子川、蒙红云3位同志具备教授资格。
具体名单如下:一、教授(31人)地理科学学院: 舒娱琴法学院: 孔繁华 许楚敬 张永忠公共管理学院: 胡 浩 黄 岩 许雪涛化学与环境学院: 成 文 罗 琼教育科学学院: 王 凌 余荣军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况姗芸经济与管理学院: 奉国和 王智波 张 勇旅游管理系: 蔡晓梅美术学院: 刘子川生命科学学院: 王亚琴数学科学学院: 喻洪俊体育科学学院: 刘晓光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李雁南文学院: 李光摩 刘慧姝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李 铭 邵庆益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蒙红云音乐学院: 魏 扬—2—政治与行政学院: 郭台辉 万晓宏南海学院(校区): 方孝坤 李娅玲二、研究员(6人)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陆旭兵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朱德斌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王瑞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黄晓波发展规划处: 黄 英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陈雄辉三、副教授(48人)国际文化学院: 方清明 伍英姿化学与环境学院: 郭长娟 肖 信计算机学院: 李建国 沈映珊教育科学学院: 陈栩茜 王晓莉 张一平 钟明天朱祖德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刘 博 吴 静 尹 睿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 愿 吴明琴美术学院: 黄贤辉生命科学学院: 梁 山 罗刚跃 张盛春数学科学学院: 寇艳蕾 潘洪京 邢小青 赵 浩 体育科学学院: 马 晟 任 绮 熊 欢 朱 玲—3—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雷 霏 李莉薇 刘 伟 吴佩军 文学院: 邓 丹 侯桂新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崔海霞 侯贤华 胡晓晖 王宁星尹承平音乐学院: 朱婷婷政治与行政学院: 胡国胜 刘石成 杨 婷南海学院(校区): 陈卫强 唐富满 张相平 周丽婷左小明四、副研究员(20人)地理科学学院: 欧阳军 翁 毅 夏丽丽法学院: 吴雪玲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陈心满 宿世臣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童宏保计算机学院: 黄 晋经济与管理学院: 乐 琦生命科学学院: 伊珍珍生物光子学研究院: 吴胜男 周小明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杨 谋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曾 群 范海华教务处: 刘大军人事处: 李谋冠—4—宣传统战部: 王 颖学生工作处: 曾保春 张 杰五、高级实验师(7人)化学与环境学院: 刘时铸 郑玉惠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董 菲 杜炫杰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张 准政治与行政学院: 刘劲宇南海学院(校区): 丁美荣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的结果,将另文通知。
华师〔2012〕57号关于王涛等132位同志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通知各院系、各部处、各有关单位:经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2011年12月评审通过,并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王涛等46位同志具备教授资格;李继秋等4位同志具备研究员资格;温小浩等52位同志具备副教授资格;薛积彬等21位同志具备副研究员资格;曾荣华等6位同志具备高级实验师资格。
经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12月评审认定,并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意,吴玫同志具备副教授资格。
经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第一评审委员会2011年11月评审通过,并经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同—1—意,江滨、杨凌云2位同志具备教授资格。
具体名单如下:一、教授(48人)法学院:王 涛 周贤日公共管理学院:陈开先 徐 刚 杨爱平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章 勇化学与环境学院:范 军 胡小刚 孙艳辉 王 辉 计算机学院:陈卫东 刘 波 马昌社教育科学学院:陈 伟 刘志文 马早明 王瑞明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陈 娬 胡小勇 吴鹏泽经济与管理学院:贾丽虹 李 强 李庆峰 彭 飞王 忠 邬锦雯历史文化学院:周永卫旅游管理系:刘 俊美术学院:江 滨生命科学学院:郑思春数学科学学院:邓春源 尤利华体育科学学院:陈 静 陈慧敏文学院:李 静 滕 威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陈溢杭—2—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刘 柳音乐学院:杨凌云政治与行政学院:关 锋 童恒萍 吴巧瑜 张 翔张青兰 张泽宇南海校区:余松森 喻少如 员巧云二、研究员(4人)生命科学学院:李继秋生物光子学研究院:章春笋文学院:赵亚宏学报编辑部:王建平三、副教授(53人)地理科学学院:温小浩法学院:廖 丹 沈 虹公共管理学院:曾令发 黄敏镁 於 莉 吴 玫化学与环境学院:常 玉 张立国 张延霖 郑盛润计算机学院:陈 寅 龚 征 刘 海教育科学学院:陆爱桃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唐佳希 杨银娟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詹泽慧经济与管理学院:王 洁 魏下海—3—历史文化学院:张向阳旅游管理系:郭 华 李 爽 凌 茜 庄晓平数学科学学院:黄 锐 黄志波 苏洪雨 熊志斌 张建斌 体育科学学院:黄桥贤 刘新征 马廉祯 沈宇鹏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成镇权 游南醇 詹俊峰文学院:黄楚文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曾 敏 高进伟 李 炜 邱 健邵志刚 吴素娟音乐学院:王燕宾 张 琳政治与行政学院:蒋积伟 刘志鹏 许加梅南海校区:邓 慧 刘海唤 彭小飞 杨干生四、副研究员(21人)地理科学学院:薛积彬光电子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牛巧利国际文化学院:秦洪雷化学与环境学院:许梦清继续教育学院:余玲玲教育科学学院:罗品超经济与管理学院:余以胜历史文化学院:黄佳明—4—生命科学学院:张 琳生物光子学研究院:李心磊 邢晓波 周非凡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颜 辉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寿 倩 谭春华 魏正军后勤管理处:刘新秀机关党委:吴小绒教务处:蔡俊兰社科处:谢海波学生工作部(处):王 岩五、高级实验师(6人)化学环境学院:曾荣华 朱立才计算机学院:杨志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邹应贵网络教育学院:卢和琰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郭邦红其他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的结果,将另文通知。
张敏强教授简介
张敏强,教授、计量心理学(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研究会副理事长,同时还兼部分国家专项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学术专长:主要从事心理与教育统计测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特别在考试理论与实践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级奖励。
学术著作:《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学术论文:《中国IT行业从业人员非技能胜任素质测评系统的研发报告》《心理学研究的统计功效分析》
项目:“计量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省级
有多项横向课题
博士后合作课题:计量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研究
进站要求:要有较好的心理统计、心理测量专业知识。
有较好的数理基础,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Email:zhangmq1117@。
陈建森教授简介陈建森,男,1957年生。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系主任。
1983年到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唐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师从安旗先生,获文学硕士学位;1996年到中山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戏曲史方向博士生,师从吴国钦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1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师从陈铁民先生。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中国戏曲史。
陈建森教授长期从事唐宋文学史、文学发生与古代叙事文学形态的研究。
已出版学术专著有《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文学》、《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戏曲与娱乐》;2000年以来,陈建森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戏剧艺术》、《亚洲文化》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戏曲“代言体”论》、《游戏与娱乐:对戏曲本质与功能的再认识》、《中国戏曲的“戏乐”机制》、《剧场语境交流与“演述体”的生成——中国戏曲形态新论》、《张九龄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诗歌的美学追求》、《四部丛刊影印张九龄集》、《曲江集版本源流考》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剧场交流语境理论与宋元戏曲的生成》、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曲江集编年校注集评》。
陈建森教授对戏剧的研究历年来层层深入,不断推出新成果。
其有关戏剧研究的首部专著《元杂剧演述形态探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元杂剧演述形态的学术著作,著作将元杂剧放到剧作家的创作、演员的舞台表演、剧场观众的审美接受之中,把元杂剧的搬演情状置于剧场交流语境之中进行立体的互动分析,提出了“演述形态”这一概念。
继而出版的《戏曲与娱乐》是二十一世纪第一部研究戏曲的本质及其娱乐功能的学术专著,书中提出戏曲的本质功能是“戏乐(xile)”这一概念,将对元杂剧“演述形态”的探究推进到对戏曲的本质与功能的研究。
目前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剧场交流语境理论与宋元戏曲的生成》,陈建森教授在前期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戏曲“剧场交流语境理论”一说,将戏曲形态、本质功能的研究推进到戏曲发生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古代戏曲的理论,而且推进了戏曲历史生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方法论的意义。
赵学增教授简介
赵学增,男,1947年生,经济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3年1月从天津财经学院调入华南师范大学工作。
主讲课程有:《资本论》研究、《资本理论研究》、《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演进史》。
自1980年以来主要从事《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包括《资本论》和财经理论的研究。
目前研究方向为“资本理论和资本运营”,研究领域包括资本理论、《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家理论。
出版个人标志性学术著作两部:《〈资本论〉中的财经理论》(1995年)和《再进资本论-若干基本理论的跨世纪思考》(2001年)计61.7万字。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动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南开经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学术论文100多篇,合计约120多万字。
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资本论》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广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理事等职。
Email:zhao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