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26.48 MB
- 文档页数:35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我国新疆出产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2、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文献是《易经·系辞》。
3、滑雪一般在气候寒冷的高纬度、高山地区举行;冲浪在低纬度海滨地区举行。
4、围海造陆最著名的国家是荷兰,其著名的事物有风车、郁金香。
阿拉伯人着长袍、戴头巾的目的防沙隔热(头巾、长袍可以挡住风沙对身体的袭击;宽松的白色长袍能反射阳光,又能很好的透气)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1、世界最古老的地图是苏美尔人刻在泥板上的原始地图。
2、地图的种类: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4、地图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5、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缩尺)●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千米和厘米的关系,加减5个0)●比例尺三种形式:1.数字式。
2.线段式.3.文字式。
●大小判断:比例尺是一个分数.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比例尺大小与内容和范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地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6、判断方向方法:①通常情况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③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7、图例和注记:熟悉常用图例。
课本10页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1.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张衡)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球体)地球卫星照片(确证)。
麦哲伦航行路线: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2.地球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4.纬线:●定义:在地球表面,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填空式)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1、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长袍, 头戴头巾, 这种打扮的原因是遮挡风沙烈日。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 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2.每幅地图上都具备的要素包括: 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①有指向标的地图, 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4、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 通常采用“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5、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 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比例尺: 就是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
公式: 比例尺=_图上距离/实地距离;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 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现有1:1000和1:2000两个比例尺, 较大比例尺是1:1000, 较小比例尺是1:2000。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 内容就越简略, 选用比例尺越小,6、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 内容就越详细, 选用比例尺越大。
7、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图例和注记: 判断常用图例: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国)的麦哲伦;他的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4.高中低纬度范围划分: 0°-30°为低纬度(气温高);30°-60°为中纬度(一年内有明显的四季变化);60°-90°为高纬度(气温低)。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1.全球的海洋面积占____%, 陆地占____%, 所以人们常用“___分陆地, __分海洋”粗略说明海陆面积的比例。
2.有人把地球称为“水球”, 其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哪个面积大? _______;南半球哪个面积大? _______4.①从海陆分布看, 南极地区以_______为主, 北极地区以_______为主。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程标准】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的许许多多的地理奥秘;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3.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认识地理与日常生活、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2.认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逐步养成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2.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知识,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探究式、问题教学法等。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准备】《世界挂图》、《中国挂图》与地球仪。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问题:为什么一年里会有四季变化?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海茫茫,有的地方却碧波万顷?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这些大河为什么滚滚东流?(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回答)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导入】导入新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真奇妙!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
【板书】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合作交流,解读探究(教师把学生按智力差异搭配分成8个学习小组)[板书] 一、解开地理之“谜”【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地理图片,让学生提出疑惑;在日常生活中你还有哪些疑惑不解的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后提出来。
【学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很多都属于地理问题,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我们身边的地理设计说明本节课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关系密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目标1.认识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区域认知)2.认识什么是地理,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在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都离不开地理。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3.明确学习地理的重要性,能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综合思维)4.初步形成“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人地协调”这一理念,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习地理、探索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卷调查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吗?是因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
到底什么是“地理”呢?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地理。
从文学作品中学生熟悉的人物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奥秘。
1.展示地理图片,提出地理问题。
①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②展示撒哈拉沙漠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撒哈拉沙漠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③展示日本地震的图片。
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④展示喜马拉雅山脉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高耸的山峰?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形成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认知。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补充:你们还知道哪些地理问题?总结: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好地理这门课程,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们心中的地理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