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
- 格式:doc
- 大小:123.00 KB
- 文档页数:10
2023心血管疾病与认知障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认知障碍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变的综合征。
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可调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等,会增加认知障碍的发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对预防认知障碍和减缓轻度认知障碍(MCI)向痴呆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表1认知障碍的类型遗忘型MCI非变性病痴呆主要包括血管性痴呆(VaD)认知障碍的治疗1 .药物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及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是治疗AD、改善认知功能的一线药物。
Aβ靶向治疗药物仑卡奈单抗(IeCanemab)有望成为治疗早期认知障碍的新型药物。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等)能阻断谷氨酸钠浓度病理性升高导致的神经元损伤,从而改善认知状况,对中至重度认知障碍疗效较为肯定。
2 .认知干预认知干预包括认知训练、认知刺激与认知康复3种方式,应针对不同患者及认知障碍程度制定相应的认知干预方案。
3 .运动训练运动可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美国神经病学学会发表的MCI 指南推荐体育锻炼作为MCI的干预手段。
推荐意见:认知训练和运动干预可用于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适合)。
注:推荐等级一一适合:合理,获益多或争议少);不确定:有一定合理性或部分获益,但尚需更多证据;不适合:不一定合理,无获益或争议多。
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1 .改善生活方式认知障碍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共同危险因素的干预,有助于降低痴呆发生风险。
饮食控制:高钠饮食与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风险增加独立相关。
地中海饮食和DASH饮食可以降低认知功能损害,降低发生AD的风险。
体育活动/体育锻炼:有氧运动可改善认知功能。
推荐隔日1次,每次30min o 运动方式包括慢走和踏车等有氧运动,运动强度根据心肺功能运动试验测得的无氧阈水平制定,运动强度控制在无氧阈水平心率士5次/min。
最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精神行为症状及认知功能全面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认知障碍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AD患者超过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超过2 000万[1],与此同时我国近10年因AD死亡人数增长达57.8%,为2016年死亡顺位原因第5位[2]。
AD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认知功能下降(cognition)、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及日常生活能力减退(activity)即ABC症候群,中晚期患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且需要长期全面照料管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
积极主动全面管理AD是现实所需,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认知障碍分会(ACDC)制订了AD患者"ABC 全面管理"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优化AD诊断流程、强化全面管理、为未来精准化个体治疗AD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一、AD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AD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受老化、遗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4]。
AD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脑萎缩,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减少、老年斑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脑淀粉样血管病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一)A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Aβ在脑内的沉积是AD病理机制的中心环节。
Aβ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水解形成,主要包括Aβ1~40、Aβ1~42两种类型,Aβ42易形成有神经毒性的β折叠样寡聚体,可导致神经细胞退变死亡,不断积聚的Aβ42是细胞外老年斑的核心成分,可诱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障碍、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细胞凋亡自噬和递质通路异常。
这些又促进Aβ生成增多和异常沉积的级联放大效应,导致神经元不断减少,递质通路和神经网络异常。
(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Tau蛋白是微管相关蛋白,可维持神经细胞微管结构的动态平衡。
AD 患者脑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自发聚集为双股螺旋细丝,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导致微管溃变和轴突变性,诱发神经元死亡。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解读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征《共识》指出,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认知减退、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
1.认知减退仅涉及单个认知域,症状轻微,患者常不自知,但脑部结构和功能已发生改变。
2.MCI患者1个至多个认知域量表得分较正常者降低1~2个标准差,而痴呆患者则多个认知域得分较正常者降低超过2个标准差。
3.痴呆患者在早期突出的症状是情景记忆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他认知域功能下降也逐渐明显,并在疾病后期可以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谵妄等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的流程当患者存在以下任意情况时,可启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流程:年龄大于65岁主诉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不明原因跌倒,反复低血糖发作,自我血糖管理困难或具有抑郁、焦虑症状。
具体筛查与诊断流程(见图1)。
图1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流程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a:认知功能受损;MMSE 得分≤17(未受教育)、≤20(1~6年教育)、≤24(7年以上教育)、MoCA得分≤13(未受教育)、≤19(1~6年教育)、≤24(7年以上教育)。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工具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多个认知域的功能障碍,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常用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包括神经心理评估量表、生物学标志物和脑影像学检查。
《共识》推荐如下:➤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有焦虑抑郁、反复低血糖、不明原因跌倒、自我血糖管理困难等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神经心理评估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脑脊液检查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在进行鉴别诊断和判断AD病理进程时,对拟诊断为AD的患者推荐进行总tau、tau蛋白上18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Aβ42/Aβ40检测。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全文)关键词:MCI 痴呆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编者按: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制定的防治认知功能障碍共识主要介绍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中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现状及发展方向、认知功能障碍和痴呆的诊断等内容。
一.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的基本概念1. 认知功能与认知功能障碍认知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是指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与环境的确定、感知、注意、学习和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执行功能指的是有效地启动并完成自己决定的、有目的的活动的能力。
执行功能是种复杂的过程,含有计划、启动、有效地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以及自我调整等内容,涉及到计划、启动、顺序、运行、反馈、决策和判断等。
认知功能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
临床实践中,可以通过问讯了解个体以上各方面的情况,有时还需要通过对其照料者的问讯补充和核实有关情况。
通过各种神经心理学检查和测查可以量化地评估个体的总体认知功能和特异的认知域状况,还可以发现某些日常生活中难以觉察的认知功能损害。
认知功能障碍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cognitive impairments),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到痴呆。
认知功能障碍又称为认知功能衰退、认知功能缺损或认知残疾。
2. 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其分型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但个体的社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未受影响,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神经精神疾病解释,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MCI的早期定义是指与Alzheimer病(AD)相似的、进行性的记忆损害,强调的是疾病状态,特指AD的临床前期。
此外,MCI也可有语言、注意和时空间能力损害等。
然而,当MCI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后,它就不再仅仅是代表了AD前的状态。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阿尔茨海默病(AD)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是AD最早有临床症状的阶段,该阶段是AD早期诊断和防治最为重要的窗口期。
基于近年全球在AD发病机制和诊治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在《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1》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
MCI的流行病学推荐意见:(1)中国MCI患病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似,但受调查人群年龄、地区、诊断标准等因素影响,MCI的患病率及发病率具有差异性,建议开展更大规模、全国性、统一规范的AD源性MCI流行病学调查(Ⅱa级推荐,A级证据)。
(2)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应重视统一诊断标准,使用权威量表、生物标志物等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率(专家共识)。
AD源性MCI的发病机制推荐意见:(1)AD是涉及多种病理生理变化的慢性复杂疾病,发病机制学说多元化,需要重新审视AD的发病机制,以整体化、系统性地论证不同机制学说之间的关联,寻找AD源性MCI的有效防治靶标(专家共识)。
(2)根据AD发生的可能病因和病理生理变化,确定MCI阶段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特征,可用于观察AD源性MCI疾病修饰治疗过程中的病情演变(专家共识)。
AD源性MCI的主要临床表现推荐意见:(1)对所有MCI患者进行工具性ADL或社会功能检查(Ⅰ级推荐,A级证据)。
(2)重视MCI患者认知域损害的特征和向AD进展的特征(专家共识)。
(3)应重视MCI患者NPS表现的评估,以及时指导AD源性MCI 的对症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AD源性MCI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推荐意见:(1)AD源性MCI神经心理学评估需要包括认知功能、日常和社会能力、NPS的全面评估(专家共识)。
(2)AD源性MCI神经认知功能评估,推荐MoCA、MoCA⁃B和(或)改良版ACE⁃Ⅲ作为筛查量表;主要认知功能领域的评估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视空间和结构能力方面(专家共识)。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认知是大脑接收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涉及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种区域。
认知障碍指上述区域中的一项或多项功能受损,它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个阶段。
MCI是认知功能处于正常与痴呆间的一种过渡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0%~20%,超过一半的MCI 患者在5年内会进展为痴呆。
MCI较健康老年人发生痴呆的比例高10倍,因此,MCI的干预对延缓痴呆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痴呆是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一组疾病,按病因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30%~50%。
2015年世界痴呆人数已达4680万,预计至2050年,痴呆人数将达1.3150亿。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2015年已达14%,2050年老年人群比例将高达33%,未来40年60岁及以上人群将有4.3%患痴呆,2015年中国痴呆人数已居世界第1位,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此,照料问题已成为痴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痴呆照料者主体包括痴呆患者的直接照料者及陪伴者,如配偶、子女、居家服务人员、医师、护士、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及社会工作者,适宜的照料管理模式可以延缓痴呆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延长生命并减轻照料者压力。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痴呆照料模式,加速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痴呆照料管理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痴呆照料管理模式主要有居家和机构照料两种。
我国大部分痴呆患者采用居家照料模式,照料者以家庭成员及近亲属为主。
认知衰弱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23要点认知衰弱是一种同时存在身体衰弱和认知功能损害,并排除阿尔茨海默病(AD)和其他类型痴呆的临床综合征,是衰弱综合征的独立维度。
认知衰弱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住院、死亡、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的风险,但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1认知衰弱的现状和概念鉴别1.1认知衰弱的现状已有研究报道,我国认知衰弱的总体患病率为5.0%~18.0%,其中男性认知衰弱的患病率7.0%,女性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9.0%;年龄<75岁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5.0%,年龄≥75岁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23.0%;南方地区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4.0%,北方地区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11.0%;医院老年患者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22%,社区老年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9%,养老机构老年人群认知衰弱的患病率为24%o1.2认知衰弱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及联系衰弱是包含身体衰弱、心理衰弱、认知衰弱、社交衰弱和环境衰弱等多维度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为个体多种生理系统储备功能下降和自我平衡被破坏、人体的脆弱性增加,对应激源的抵抗力下降,从而增加患者跌倒、住院和死亡等不良健康结局的风险。
1.2.2认知衰弱与身体衰弱认知衰弱包含身体衰弱与认知功能损害,既往研究多将身体衰弱作为认知衰弱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普遍认为认知衰弱是一个独立的衰弱维度,并非以身体衰弱为前提。
但已有研究表明,身体衰弱的老年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相对较高,止匕外,约1/2的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身体衰弱。
1.2.3认知衰弱与心理衰弱心理衰弱包括情绪障碍,认知衰弱和心理衰弱密切相关,且与情绪障碍呈正相关,抑郁症可增加客观认知功能受损的风险,因此,应对心理衰弱的老年人进行情绪评估,若存在情绪障碍,则应尽早完成认知衰弱的筛查。
1.2.4认知衰弱与社交衰弱社交衰弱是指缺乏社会支持或情感上有价值的社会联系,包括社交孤独和缺乏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和认知衰弱显著相关,社交衰弱会增加认知衰弱的发生风险,反之,社会网络的支持可减缓认知功能的下降。
中国老年患者围术期脑健康多学科专家共识二(最全版)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一、概念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PND)包括术前已经存在的和术后新发生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如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OCD)][1]。
二、术前认知功能障碍随着人口老年化,需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
有研究显示在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中,22%~23%术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2]。
术前合并认知功能障碍不仅与术后并发症、谵妄、认知功能损害加重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而且伴随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医疗费用增加[3,4,5,6]。
因此,评估术前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表1)。
表1导致术前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及发生率【推荐意见】存在糖尿病控制不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低氧血症、脑卒中病史、帕金森病史、抑郁、肿瘤经放/化疗等情况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其术前是否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建议评估其认知功能三、认知功能评估美国外科医师学会(ACS)和美国老年医学学会(AGS)在其关于老年人术前评估指南以及术后谵妄指南中均推荐医护人员术前对老年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40]。
了解手术前患者的认知状态对风险评估分层至关重要,并影响后续的预防、监测和治疗。
1.术前认知功能评估: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是国际最具影响、最普及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工具之一,测试内容涵盖了时间、地点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力、计算力、短时记忆、语言及视空间结构能力。
MMSE总分30分,<27分即被认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完成整个测试耗时5~10 min。
MMSE总分与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的言语及操作测试得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66,表明其与WAIS有较好的相关性[41]。
但MMSE目前需要许可协议和使用费用。
也可使用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Mini-Cog)进行术前认知功能筛查[40]。
Mini-Cog涉及记忆的3项词语回忆测试和作为干扰的时钟绘图测试;它测试视觉空间展示、回忆和执行功能。
中国认知障碍患者照料管理专家共识》要点认知是大脑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从而能够主动认识世界的过程。
认知功能包括记忆、注意、语言、执行、推理、计算和定向力等多个方面。
认知障碍是指上述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它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认知障碍可以由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障碍、感染、外伤、肿瘤、药物滥用等多种原因引起。
根据严重程度,认知障碍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两个阶段。
MCI是一种处于正常认知和痴呆之间的过渡状态,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患病率约为10%~20%,超过一半的MCI患者在5年内会发展为痴呆。
MCI患者发生痴呆的比例是健康老年人的10倍,因此,对MCI进行干预对于延缓痴呆的发生和发展非常重要。
痴呆是一组以认知障碍为核心,伴有精神行为症状,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疾病。
根据病因不同,痴呆分为阿尔茨海默病(AD)、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和其他类型痴呆等,其中AD最为常见,约占所有痴呆类型的30%~50%。
据统计,2015年全球痴呆患者人数已达468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3150亿。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2015年已达到14%,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33%,未来40年60岁及以上人群中患痴呆的比例将达到4.3%。
2015年,中国的痴呆患者人数已位居世界第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照料问题已成为痴呆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痴呆照料者主要包括痴呆患者的直接照料者和陪伴者,如配偶、子女、居家服务人员、医师、护士、养老护理员、社区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
适宜的照料管理模式可以延缓痴呆患者病情的进展,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延长他们的生命并减轻照料者的压力。
目前,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痴呆照料模式,而我国需要加快推进适合国情的痴呆照料管理模式的建立。
痴呆照料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居家照料和机构照料两种。
中国卒中后认知障碍防治研究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2010年,全球卒中患病率为502.3/10万,年发病率为257.96/10万,病死率为88.41/10万,而我国卒中患病率为1114.8/10万,年发病率为246.8/10万,病死率为114.8/10万,且卒中已成为我国首位致死性疾病。
卒中等脑血管病常导致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第二大痴呆原因。
PSCI特指卒中后发生的认知功能下降,是VCI的一个重要亚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同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痴呆相比,PSCI有其自身特点,如斑片状认知缺损、病程波动性等,其中可预防和可治疗性是PSCI的一个重要特点。
2015世界卒中日宣言明确提出“卒中后痴呆是卒中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的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也倡导将卒中和痴呆整合的干预策略。
在过去30年间,国内外学者通过对VCI的临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诊疗指南,如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中国痴呆诊疗指南》、《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9)等。
当前对我国PSCI的研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本次中国卒中学会圆桌会议召集从事卒中和认知障碍的同行,对我国PSCI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诊断标准、生物标志物、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未来探索重点进行商讨,推动实现PSCI可防可治的目标。
1我国卒中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现状和挑战我国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疾病负担沉重,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的患病率为1.50%,是仅次于AD的第二大常见痴呆类型。
小结认知功能障碍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可能在临床前数十年即已开始。
在疾病进展的后期,特别是发生痴呆后再开始治疗,虽仍可能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进程,但已有的损害多不能逆转。
因此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MCI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切入点,具体干预措施仍在探索之中。
虽然对各种痴呆已有了一定的治疗手段,但仍然存在疗效不突出和费用昂贵的问题。
预防应成为最重要的措施,在各种危险因素中,血管性危险因素是可以被发现和控制的,因此要特别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干预。
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特点一:强调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共识特别强调了血管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指出“近来有意义的发现是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冠心病、房颤、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不仅是血管性痴呆(VaD),而且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的危险因素。
”中国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脑血管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脑血管病一方面给众多患者的认知功能造成损害,另一方面发生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脑血管病预后更差,所以强调各种血管因素的危险性对我国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有着深远意义。
《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特点特点二:重视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共识将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中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发展方向是“要提高对血管性危险因素在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的认识,规范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处置,有效地实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
要加强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依据和标准的研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达到有效的二级预防。
” 既往人们对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人口学因素、遗传学因素和个人史等,而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关注使得认知功能障碍的一级预防成为可能。
凡有高血压病、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冠心病的患者,均应进行记忆及智能的测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患有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思维、记忆、学习和决策等方面出现障碍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国专家们制定了以下共识:一、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有基因遗传风险的人群等,应该进行早期的认知功能筛查。
通过一些简单的问卷或测试,可以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已经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要加强患者的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和记忆力。
其次,患者需要均衡饮食,增加摄入蔬菜水果的比例,减少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此外,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也对改善认知功能有帮助。
三、药物治疗:对于认知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改善认知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一些脑血管活性药物和改善血糖控制的药物对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五、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社会组织和人员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来帮助患者。
最后,中国专家认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内分泌科、神经科、心理科等多个专业的医生和专家。
各个学科的医生和专家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防治方案,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老年人认知障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认知障碍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功能损害。
认知障碍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高、危险因素多、病因复杂、危害性极大。
《老年人认知障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综合国内外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量表,旨在推广普及老年认知障碍的筛查,规范老年认知障碍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流程,及时做出临床诊断,制定干预随访计划。
共识一:老年认知障碍是指老年人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一个或多个认知域功能损害(专家共识)。
共识二:老年认知障碍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高(Ⅰ级证据)。
共识三:增龄、低教育水平、吸烟、酗酒、脑力活动减少、体力活动不足、社交度降低、卒中、抑郁、创伤性脑损伤、听力损害、空气污染、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和痴呆家族史是老年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地中海饮食、体育锻炼、电脑游戏、社交活动和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能降低老年认知障碍的风险(专家共识)。
共识四:老年认知障碍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血管性痴呆(VaD)、路易体痴呆(DLB)、额颞叶痴呆(FTD)、帕金森病痴呆(PDD)和其他类型痴呆(Ⅰ级证据)。
共识五:画钟测验(CDT)、简易认知评估(Mini-Cog)和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AD8)简便易行,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推荐用于门诊、社区和养老护理院老年患者的认知障碍快速筛查(专家共识)。
共识六: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认知功能评估量表,推荐用于老年人总体认知功能评估(Ⅰ级证据)。
与MMSE 相比,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区分老年人正常认知与轻度认知障碍(MCI)更为敏感(Ⅱ级证据)。
推荐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认知分量表(ADAS-cog)用于轻、中度老年AD 患者的药物疗效评估(Ⅱ级证据);推荐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用于老年AD 患者的严重程度评估(Ⅱ级证据)。
最新《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12条专家共识保持脑认知健康是脑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针对适宜人群开展脑认知健康筛查、风险评估及早期干预对认知障碍相关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针对脑认知健康的筛查、评估和干预等关键内容进行了充分的证据分析与讨论,最终达成12条专家共识。
概述【共识1】推荐在≥50岁全部人群中开展脑认知健康筛查(专家共识∖【共识2】在伴有痴呆危险因素、认知障碍家族史及主观认知下降(SCD)的人群中,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或根据个体化情况及早筛查(11a级证据,B级推荐入脑认知健康及相关风险因素筛查【共识3]推荐使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痴呆筛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轻度认知障碍(MQ)筛查(Ia级证据,A级推荐);推荐计算机化筛查工具用于脑认知健康的神经心理学筛查(Ila级证据,B级推荐);应重视对神经精神症状(NPS)的筛查(专家共识%【共识4】对脑认知健康管理的适宜人群推荐以下血液学检测:全血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电解质、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维生素Bl2、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等。
必要时还需结合个人史进行梅毒、艾滋病、重金属、药物或毒物等相关检测(专家共识∖【共识5]推荐脑认知健康管理的适宜人群均进行ApoE基因检测,用于发病风险评估和干预强度的分级(I11b级证据,B级推荐);对明确有痴呆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有条件的机构进行PSEN1x PSEN2和APP等致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λ【共识6】脑认知健康的影像学筛查推荐首选头颅sMRI z建议同时采集海马斜冠状面图像,对于有磁共振检查禁忌者或所在机构无MRl设备条件时,可选择头颅CT检查(专家共识);对于高度怀疑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个体,有条件的机构可进行AB-PET、FDG-PET和Tau-PET等检查(专家共识%【共识7]推荐对脑认知健康管理的适宜人群进行认知障碍相关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受教育水平、听觉损害、创伤性脑损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心脑血管疾病、吸烟与大量饮酒、抑郁状态、社交活动和身体活动缺乏等)和不可干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家族史等)进行全面筛查,为个体化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专家共识1脑认知健康评估【共识8]推荐基于认知功能、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痴呆风险预测模型等脑认知健康筛查的结果,将脑认知健康管理的适宜人群分层评估为疑似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高风险人群和认知障碍低风险人群(专家共识I【共识9]在认知功能正常的人群中,推荐<65岁应用心血管危险因素、衰老和痴呆发生率评分(CAIDE)评估痴呆发生风险(I a级证据,A级推荐),≥65岁者应用简要痴呆筛查量表(BDSl)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D风险指数(ANU-ADRI)评估痴呆发生风险(mb级证据,B级推荐\脑认知健康干预【共识10】脑认知健康干预应遵循分层干预、个体化干预、综合干预和持续干预的原则(专家共识λ【共识11】主要干预内容推荐:积极推进健康生活方式(Ib级证据,A级推荐);加强危险因素的管理(11a级证据,B级推荐);使用认知数字疗法进行多领域干预,改善脑认知功能(Ia级证据,A级推荐X【共识12】建议设置独立的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心,完善脑认知健康管理档案,分层随访,定期评估,动态监测,实施医疗机构和居家管理的联动(专家共识%文献来源: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委员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脑认知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17(12):88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