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含水量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小结1.干湿法称重法干湿法称重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它是通过比较土壤的湿重和干重来计算土壤含水量的。
具体步骤如下:(1)从待测土壤样品中取一定质量的土壤样本,记录其湿重并置于105℃下干燥至恒重。
(2)计算土壤的含水量,公式为:土壤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但存在一定的误差。
2.速效土壤含水量的测定速效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中表层土壤(一般为0-30厘米)中的土壤含水量,它对农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速效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包括压实法、蓄水法和电导率法等。
(1)压实法:将土壤样品放入标准容器中,进行标准重力处理,然后测定容器中土壤和水的质量,从而计算土壤容重。
(2)蓄水法:将土壤样品放入带孔的土壤柱中,通过灌溉一定量的水,测定出流水的数量,从而计算土壤含水量。
(3)电导率法:利用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来测定土壤含水量。
通过测定土壤电导率,可以反推出土壤含水量。
3.艾弗姆法艾弗姆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它是利用土壤中的吸力作为土壤含水量的指示器,通过测定土壤中的吸力来计算土壤含水量。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土壤水分特性曲线,还需要相关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测定。
4.放射性测定法放射性测定法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
通过测定土壤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减和浓度变化,可以计算出土壤含水量。
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保护措施,操作较为复杂。
5.土壤水分传感器法土壤水分传感器法是一种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实时、连续地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在农田灌溉和土壤水分管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传感器的不同原理,包括电容法、电阻法、微波法等多种类型。
总结起来,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有干湿法称重法、速效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艾弗姆法、放射性测定法以及土壤水分传感器法等。
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关系
土壤容重和含水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中含有的水分所占的百分比,而土壤容重则是指单位体积土壤的重量。
在一定的土壤类型和密度条件下,土壤含水量越高,其容重通常越低。
这是因为水分在土壤中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使得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增大,从而降低了土壤的整体密度和重量。
在干燥的土壤中,由于水分含量较低,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较小,导致土壤容重较高。
而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水分占据了更多的空间,使得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扩大,因此土壤容重会随之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当土壤含水量超过一定范围时,例如达到饱和状态,土壤容重可能会再次升高。
这是因为在过高的含水量下,土壤中的空气被排出,土壤颗粒被紧密地压缩在一起,导致土壤容重增加。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即含水量越高,容重越低。
但这种关系并不是线性的,需要注意饱和状态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土壤相对含水量计算公式
一、土壤重量法
土壤重量法是通过土壤试样的重量来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一种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取一个干燥并称重的容器,记录容器的重量为Wc。
2.从所研究区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品,并将土壤样品放入容器中,
记录装有土壤样品的容器重量为Ww。
3.将土壤样品与容器一起置于加热器或烘箱中,通过加热使土壤样品
中的水分蒸发。
待土壤样品完全干燥后,取出容器,记录容器与干土样品
的总重量为Wd。
4.根据公式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
二、土壤容量法
土壤容量法是通过土壤容器的容积来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的一种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取一个干燥的容器,并记录其容积为Vc。
2.将土壤样品填充到容器中,记录装有土壤样品的容器重量为Ww,
并计算土壤干重Wd。
3.在一段时间里将容器连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土壤样品充分饱和。
4.将容器放在排水板上,待土壤停止排水并达到稳定状态后,记录下
排水的时间,并同时记录容器与土壤样品的总重量为Ws。
5.根据公式计算土壤相对含水量: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土壤类型及其质地对水分含量的计算方法可能不同。
上述公式仅适用于一般土壤类型的计算,对于其它特殊土壤类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土壤相对含水量是描述土壤中水分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土壤重量法和土壤容量法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土壤的相对含水量。
这些方法为农田灌溉和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量化基础,并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质量含水量计算公式咱们平常说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这可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呢!简单来讲,它就是指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
那怎么算这个比值呢?这就得靠一个专门的计算公式啦。
先来说说为啥要搞清楚这个土壤质量含水量。
就拿我之前去农村调研的经历来说吧。
有个村子,大家种的庄稼总是长不好,收成也差。
后来一研究,发现问题可能就出在土壤质量含水量上。
庄稼就像小孩子,得吃好喝好才能茁壮成长。
土壤里的水分不合适,庄稼就“饿”着了或者“撑”着了,能长得好才怪呢!那这个计算公式到底是啥呢?其实就是:土壤质量含水量 = (土壤水的质量 ÷烘干土质量)× 100% 。
这里面,土壤水的质量得通过测量才能得到。
一般是先称一下新鲜的土壤,这叫湿土质量。
然后把这土放在烘箱里烘到恒重,再称一下,这就是烘干土质量。
湿土质量减去烘干土质量,就是土壤水的质量啦。
比如说,我们取了一份土壤样本,称得湿土质量是 120 克。
然后把它烘干后再称,烘干土质量是 100 克。
那土壤水的质量就是 120 - 100= 20 克。
按照公式算一下,土壤质量含水量 = (20 ÷ 100)× 100% = 20% 。
这个公式看起来简单,可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时候,那讲究可多了去了。
有一次,我们在一个果园里做实验。
果农们都特别好奇,围着我们看。
我们小心翼翼地采集土壤样本,认真测量和计算。
果农们在旁边一边看一边问这问那,“这能让我们的果子更甜不?”“是不是知道这个就能多结果子啦?”我们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告诉他们合适的土壤质量含水量能让果树吸收到恰到好处的水分,果子品质自然就更好。
而且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的含水量还不一样。
像砂土,它的保水能力差一些,含水量就得相对高一点。
黏土呢,保水能力强,含水量就得控制一下,不然容易积水。
在农业生产中,要是能准确掌握土壤质量含水量,那可就像是有了一双“透视眼”,能清楚知道土地的“渴”和“饱”。
迪信泰检测平台
土壤含水量检测
土壤含水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0g烘干土中含有的水分,也称土壤含水率。
测定土壤含水量可掌握作物对水的需要情况,对农业生产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迪信泰检测平台采用生化法,可高效的检测土壤含水量。
此外,我们还提供其他土壤常规八项类检测服务,以满足您的不同需求。
生化法测定土壤含水量样本要求:
1. 请确保样本量大于0.2g或者0.2mL。
周期:2~3周。
项目结束后迪信泰检测平台将会提供详细中英文双语技术报告,报告包括:
1. 实验步骤(中英文)。
2. 相关参数(中英文)。
3. 图片。
4. 原始数据。
5. 土壤含水量信息。
迪信泰检测平台可根据需求定制其他物质测定方案,具体可免费咨询技术支持。
率。
土壤含水率就是农业生产中一重要参数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与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
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水势为-50~-350毫巴,大多集中于-100~-300毫巴间。
田间持水量长期以来被认为就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也就是土壤中所能保持悬着水的最大量,就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的土壤水含量,且被认为就是一个常数,常用来作为灌溉上限与计算灌水定额的指标。
但它就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严格说不就是一个常数。
虽在田间可以测定,但却不易再现,且随测定条件与排水时间而有相当的出入。
故至今尚无精确的仪器测定方法。
固态水,土壤水冻结时形成的冰晶。
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束缚水,包括吸湿水与膜状水。
自由水,包括毛管水、重力水与地下水。
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田间持水量,就是土壤饱与含水量减去重力水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
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0、3巴。
萎蔫系数,就是植物萎蔫时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
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15巴。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水称为土壤有效水就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
当然,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60%时,即土壤水势-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进行灌溉。
土壤饱与含水量(saturated moisture)就是指土壤颗粒间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亦称持水度。
在沙质土壤中,饱与含水量在25~60%范围内。
有机土如泥炭土或腐泥土的饱与含水量可达100%。
墒,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
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
土壤湿度就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
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与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最大持水量:当土壤全部孔隙被水分所充满时,土壤便处于水分饱和状态,这时土壤的含水量称为饱和含水量或最大持水量。
田间持水量:当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田间持水量。
一般在25%左右,沙土稍低,粘土稍高。
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量降至一定程度时,由于植物的吸水力小于土壤的持水力,植物便因水分亏缺而发生永久性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做凋萎系数,也叫永久凋萎含水量。
一般在10%左右。
下大雨土壤含水量可能达到最大持水量甚至出现积水,但这中间的重力水不稳定,农业中用的最多的是田间持水量,通常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至80%,是适宜一般农作物以及微生物活动的水分条件。
从萎焉系数到田间持水量是土壤有效水含量的范围,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已为轻度干旱,一般将此含水量作为灌溉的起点,低于30%已属于特大干旱。
土壤含水量的概念
嘿,各位!今天咱来聊聊土壤含水量是啥。
有一次啊,我去乡下玩,看到一块地。
那地有的地方看起来湿乎乎的,有的地方就比较干。
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土壤含水量。
土壤含水量呢,简单来说,就是土壤里含有的水分的多少。
如果土壤里水分多,那土壤含水量就高;要是水分少,土壤含水量就低。
比如说,下过雨之后,土壤就会比较湿,含水量就高。
要是好长时间没下雨,那土壤就会很干,含水量就低。
土壤含水量对植物的生长可重要了。
如果土壤含水量合适,植物就能长得好;要是含水量太高或者太低,植物就可能长不好甚至死掉。
就像我们人需要喝水一样,植物也需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
土壤含水量就是决定植物能不能喝饱水的关键。
所以啊,土壤含水量就是这么个东西。
下次当你看到一块地的时候,也可以想想它的土壤含水量是高还是低。
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希望大家对土壤含水量有了新的认识。
土壤含水量计算方法
以下是 8 条关于土壤含水量计算方法:
1. 称重法呀,就像称体重一样简单!你拿个小盒子装满土,称一下重量,然后烘干,再称一次,这前后的重量差不就是水分的重量嘛。
比如你去花园取点土试试,是不是挺有趣的!
2. 电阻法也不错哦!可以把土壤想象成一个电路,含水量不同电阻也不同呢。
就像灯泡的亮度会随电流变化,土壤含水量也能通过电阻看出来呀。
你说神奇不神奇?
3. 中子法嘞,就像是找宝藏的探测器!它能深入土壤探测水分哦。
嘿呀,你想想看,就好像在土地里寻找那些隐藏的水分小秘密,多有意思啊!
4. 还有时域反射法哦!这感觉就像发送信号然后等待回应。
把信号发给土壤,根据反射情况就能知道含水量啦,是不是像和土壤在交流呀!比如说在农田里用这个方法试试,哇塞!
5. 张力计法呀,就像给土壤量血压一样呢!它能感受到土壤的那种“压力”,从而知道含水量呢。
就好比能知道土壤是不是“口渴”啦,你不觉得很神奇吗?
6. 湿度计法也挺好用的呢!就像温度计测量温度一样,湿度计可以测土壤的湿度呀。
是不是感觉很简单直接呢,在自己家花盆边就可以用起来呀!
7. 微波法呢,就像用微波炉加热食物一样。
可以利用微波来探测土壤含水量呢,是不是很有科技感呀!难道不想试试看么?
8. 近红外光谱法呀,这个可高级了呢!就如同一个魔法棒,能快速分析出土壤的含水量。
哇哦,就像给土壤施了一个特别的魔法,是不是超厉害的!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计算土壤含水量的方法各有特点和适用场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去选择哦!。
土壤饱和含水量标准土壤饱和含水量是指土壤中完全饱和时的含水量,通常用土壤干重与所含水重之比表示。
在土壤水文学中,其大小对于土壤水文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是土壤水分平衡的基础参数。
本文将从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其标准等方面进行阐述。
1.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定义土壤饱和含水量是指土壤中全部土颗粒间隙都充满水分时的含水量,是土壤中水分储存与调节作用的基本参数之一。
它是描述土壤水力性质的一个基本参数,反映了土壤所能容纳的最大水分量,超过这个限度的水将会逸失或透入下层地下水系统。
2.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因素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孔隙度等。
具体而言,以下因素可能会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1)土壤类型:不同土壤类型的饱和含水量会有所不同。
比如粘性土壤的饱和含水量通常比砂土高。
(2)土壤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其孔隙度和孔径大小都不同,也会影响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大小。
(3)孔隙度:土壤的孔隙度越大,饱和含水量也会越大。
3.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标准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需求进行制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饱和含水量的标准:(1)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该联合会制定了多种土壤分类标准,对于土壤饱和含水量也有具体要求。
根据其标准,粘性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应该大于等于50%,砂质土壤应大于等于25%。
(2)农业部标准:农业部制定了《土壤肥力检测规范》,对于土壤饱和含水量也进行了规定。
以农业部标准为例,沙土的饱和含水量应大于等于16%,壤土的饱和含水量应大于等于28%。
(3)地质工程标准:地质工程领域通常会将土壤饱和含水量作为重要的参数进行计算。
根据地质工程标准,当土壤饱和含水量大于75%时,土体就会呈现饱和状态。
综上所述,土壤饱和含水量是一个重要的土壤水文学参数,其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领域和需求也会对其制定不同的标准,这个参数对于土壤水文学和地质工程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检测土壤含水量是根据土壤中水分的含量而定的,而土壤的含水量受到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一、土壤含水量的重要性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它不仅影响到土壤的颗粒结构和有机质含量,还直接关系到土壤的通透性和吸水性,是判断土壤肥力水平的参考指标;土壤含水量还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关,是作物的根系活动的重要前提。
同时,很多土地利用的判定也需要参考及提高土壤含水量,以保证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的生长。
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原则1. 选择土壤样品:取五份重量相同的土壤样品,筛去不同样品中的碎石、残留植被等明显差异的杂质,把满足检测要求的样品保存起来。
2. 干燥处理:取一份土壤样品,在室温下用烘干箱干燥处理;如果土壤中检测含水量大于15%,则用冷冻干燥机干燥处理,并在室温下冷却恢复。
3. 减水量测定:将处理后的粗土壤样品按照称量仪倒入减水量金属杯中,以非电加热的方式将水夹提去,分别测量减水量两次,取二者的平均值即为本次检测的减水量。
4. 称重法测定:将处理后的粗土壤样品放入称量过程,用天平在空气中对样品进行称重,记录实测重量及水份净重,用实测重量减去水份净重,再根据标准温度和湿度来计算土壤水分含量。
三、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因素1.灌溉:灌溉到地里的水会使土壤含水量增加,若灌溉太多,则有可能吨位和透气性受损,也造成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降雨:降雨能使土壤含水量蓄积,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土壤的植物营养物质的分布;不仅影响着土壤机械结构,也直接影响到植物生长及其后果。
3.湿度:湿度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重要因素,湿度通常越大,含水量就越高,而当湿度太低时,土壤也不能有较高的含水量。
4.植物生长:植物会吸收土壤中的水,因此植物生长也会影响土壤含水量;即植物越生长,土壤的含水量就越低,反之亦然。
四、土壤含水量的管理1.合理灌溉:要根据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合理决定灌溉的时机和灌溉量,不仅要保证土壤充足的水分,也要注意避免积水或过流;2.增强养分运移:可以采取复合肥料用于养分补给,以及增加土壤养分的有效运移,进一步改善土壤的肥力;3.地力改良:可以采取土层松实、补化调节等措施,增加土壤的吸水量及气孔,提高通透性,进而改善土壤的含水量;4.作物的种植管理:可以采取水热调控和植物整理种植等措施,科学控制水分的消耗从而确保土壤的含水量;5.科学施肥:可根据土壤实验室数据,应用适量肥料,如木质素、磷肥、氮肥等,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湿度,增强土壤结构,从而提高土壤的含水量。
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定方法
测定土壤的相对含水量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干重法:将取自土壤剖面的样品在105℃下干燥至恒重,并记录干重,然后将样品在80℃温度下加热24小时,再次记录干重。
计算相对含水量的公式为:相对含水量(%) = [(wet weight - dry weight)/(dry weight)] × 100%。
2. 水分传导法:使用土壤水分传感器或水分计,直接测量土壤中的含水量。
3. 滴定法:取一定数量的土壤样品,加入一定量的干燥剂(如氯化钙),使土壤中的水分被吸附到干燥剂中,之后用溶液滴定剂量,通过滴定溶液的用量来确定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建立水分特征曲线法:通过测量不同水势下土壤样品的水分含量,建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而确定土壤相对含水量。
5. 烘干法:将土壤样品放入烘箱中,在一定温度下干燥一段时间,然后称量样品的湿重和干重,通过湿重和干重的差值计算相对含水量。
以上是常见的几种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定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实验需求和设备条件来决定。
土壤水势计算公式
土壤含水量以土壤中所含水分重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含水量(重量%)=(原土重-烘干土重)/烘干土重×100%=水重/烘干土重×100%
相对含水量
土壤相对含水量
将土壤含水量换算成占田间持水量或全蓄水量的百分数,以表示土壤水的相对含量,计算公式如下:
旱地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100%
水田土壤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全蓄水量×100%
区别在含水率计算公式的分母上,分子都是水分的重量,相对含水率的分母是湿土壤的重量,绝对含水率的分母是干土壤的重量。
绝对含水量只能表现出土壤中的水分是多少.
相对含水量能表现出植物生在土壤中有效水分的含量.
土壤含水量的公式应为(原土-烘干土)/原土,这里的原土可以是湿土也可能是风干土,这里体现的单位是百分比(%),但正规文献都需要含水量单位为g/kg,则需要在百分比的数值基础上乘以10。
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
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二水分重/烘干土重X100%。
而土壤相对湿度是指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根据土壤相对湿润度(R)的干旱等级指标,可以分为60%<R为无旱,50 <R < 6为轻度干旱,40 <R W 50为中度干旱,30 <R< 40为重度干旱,R< 30为特别重度干旱。
根据土壤的相对湿度可以知道,土壤含水的程度,还能保持多少水量,在灌溉上有参考价值。
土壤湿度大小影响田间气候,土壤通气性和养分分解,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
土壤湿度受大气、土质、植被等条件的影响。
在野外判断土壤湿度通常用手来鉴别,一般分为四级:(1)湿,用手挤压时水能从土壤中流出;(2)潮,放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可搓成土球或条,但无水流出;(3)润,放在手上有凉润感觉,用手压稍留下印痕;(4)干,放在手上无凉快感觉,粘土成为硬块。
"土壤含水量"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近地表层(0~10、10~202、
0~30cm)的含水量用土钻法取土并称鲜重,然后在105 C的烘箱内烘干至恒重并称重,计算出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水重量与干土重量的百分数。
土壤有效含水量名词解释土壤有效含水量的概念为:有效含水量指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是指耕层内田间持水量的百分率,反映了田间供给作物水分的能力。
一般以田间持水量为准。
对于“有效含水量”这个词语我们大家都不陌生,可它的定义,用途和计算公式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定义:含水量:湿润表面吸收水量与同时散失水量的比值。
含水量大小与作物需水量有关。
名词解释:①指土壤自然含水量。
②由土壤水势与入渗曲线综合而成的参数,可用于研究作物需水规律及确定灌溉制度。
③系指降雨量与田间持水量之差。
④系指土壤内部孔隙水与外部毛管水重新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水分。
1、土壤含水量(soil water content)农田中有效含水量指在田间持水量基础上扣除田间蒸发量后的土壤含水量.2、土壤有效含水量(soil effective water content)土壤有效水量是指土壤毛管孔隙水重新达到平衡所必须吸收的水分,也称田间持水量。
3、田间持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指土壤保持其自然孔隙状态时所能维持的最大水量。
因其减少的水分相当于未固结水和孔隙结构水两者的总和。
因此,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时,水分就不断地进入土壤中,直至土壤含水量等于或大于田间持水量为止。
4、田间持水量( soil moisture content)指土壤保持其自然孔隙状态时所能维持的最大水量。
5、田间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指降雨入渗土层后,土壤所保持的水分与在土层中降落的雨水量之差。
6、有效含水量(soil effective water content)指的是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土壤含水量。
指田间作物需要而没有被田间作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水量,包括土壤中毛管水以及土壤颗粒间孔隙中的水。
率。
土壤含水率是农业生产中一重要参数
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其水分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
达到田间持水量时的土水势为-50~-350毫巴,大多集中于-100~-300毫巴间。
田间持水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土壤含水量,也是土壤中所能保持悬着水的最大量,是对作物有效的最高的土壤水含量,且被认为是一个常数,常用来作为灌溉上限和计算灌水定额的指标。
但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严格说不是一个常数。
虽在田间可以测定,但却不易再现,且随测定条件和排水时间而有相当的出入。
故至今尚无精确的仪器测定方法。
固态水,土壤水冻结时形成的冰晶。
汽态水,存在于土壤空气中。
束缚水,包括吸湿水和膜状水。
自由水,包括毛管水、重力水和地下水。
吸湿水:干土从空气中吸着水汽所保持的水,称为吸湿水。
田间持水量,是土壤饱和含水量减去重力水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
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0.3巴。
萎蔫系数,是植物萎蔫时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
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15巴。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水称为土壤有效水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
当然,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60%时,即土壤水势-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进行灌溉。
土壤饱和含水量(saturated moisture)是指土壤颗粒间所有孔隙都充满水时的含水量,亦称持水度。
在沙质土壤中,饱和含水量在25~60%范围内。
有机土如泥炭土或腐泥土的饱和含水量可达100%。
墒,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
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
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
也可以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
土壤水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来源(水培植物除外),另外植物也可以直接吸收少量落在叶片上的水分。
土壤水的主要来源是降水和灌溉水,参与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的水分大循环。
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以土壤含水量表示,分重量含水量和容积含水量两种,二者之间的关系由土壤容重来换算。
另一种是以土壤水势表示,土壤水势的负值是土壤水吸力。
土壤含水量有三个重要指标。
一个是土壤饱和含水量,表明该土壤最多能含多少水,此时土壤水势为0。
第二是田间持水量,是土壤饱和含水量减去重力水后土壤所能保持的水分。
重力水基本上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0.3巴。
第三是萎蔫系数,是植物萎蔫时土壤仍能保持的水分。
这部分水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此时土壤水势为-15巴。
田间持水量与萎蔫系数之间的水称为土壤有效水是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部分。
当然,一般在田间持水量的60%时,即土壤水势-1巴左右就采取措施进行灌溉。
土壤水势可细分为重力势、基模势和溶质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