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COM+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总体规划2008最终稿
- 格式:pdf
- 大小:53.44 MB
- 文档页数:202
江城水岸,重组复兴——重庆嘉陵江两岸滨水景观设计作者:邹倩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0年第05期【摘要】如同世界上所有著名城市的发展历程,重庆因水而兴,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发展逐渐回归滨水城市中心区。
然而与许多欧洲城市不同,重庆的城市中心区活力从未衰落,衰弱的是城市山水之根。
城市与水割裂,山城长而水市消。
因此嘉陵江水岸的重组与复兴必然是修复自然生态与提升城市生活并驾齐驱。
【关键词】景观设计;规划;生态本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几何中心位置,长江交汇口以西的嘉陵江两岸,是重庆“山水之城”核心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质量发展要素的核心聚集地,更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是重庆“江城、山城”的自然本底和城市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图1 景观规划总平面图1、定义城市发展之轴1.1回归两江四岸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主城区“两江四岸”是城市发展的主轴,是重庆“山水之城”的核心地带,也是重庆推动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和载体。
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城市典范,使“山、水、城、桥”互相辉映的美景成为亮丽的城市名片。
1.2丰富城市生活嘉陵江作为重庆主城区城市发展主轴,补充和提升城市功能,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带、立体城市的景观带、便捷共享的游憩带、人文荟萃的风貌带”,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彰显山魂之雄、水韵之灵的国际一流滨水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美好的滨水体验。
1.3绘制山水底图嘉陵江改造提升提出绿洲金湾、耦合发展整体策略,形成了“靓五湾、展四带、强主轴”的整体空间格局。
嘉陵江以生态、景观、游憩、文化风貌四带为串联各个单元的共同维度,四带贯通,以人流导入为先导,功能补充为后续,以水定城,山水融城,将嘉陵江水岸真正打造成为重庆生命主轴。
2、水岸解析与认知2.1生态环境较差、植被覆盖不均匀嘉陵江两岸生态脆弱、环境差,部分区域为块石生境,滩涂、裸露土壤与碎石较多,蓄水功能较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功能规模及布局 (2)第三章土地利用控制 (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第五章城市交通规划 (4)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4)第七章城市设计导则 (7)第八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8)第九章防灾减灾规划 (9)第十章附则 (9)附表一土地利用汇总表 (10)附表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一览表 (10)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强化对城市空间资源的管理,优化和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使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带双碑-井口段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序进行,特编制《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沙坪坝区滨江地带双碑-井口段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整合》(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重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重庆市城乡规划导则)》、《重庆市加油(气)站布点规划(2005-2020)》、《重庆市都市区邮政设施专项规划(2008-2020)》、《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重庆市双碑组团A、B、C、D、E、F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沙坪坝组团A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对《重庆市统筹城乡规划综合改革试验方案(纲要)》意见的函》(建规函[2008]261号)、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规划范围为:东至嘉陵江,西以遂渝铁路为界,南起磁器口古镇,北至规划井口水厂。
第四条在规划范围内开展的与城市规划有关的设计、管理及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五条文本中第十、十二条、十三条、十五条、十六条、三十九至四十五条及分图图则中确定的土地用途、容积率、公共绿地面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为强制性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城市形象思考作者:李勇来源:《当代党员》2008年第06期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文化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特征和风格的集中展现。
在现代社会,城市滨江带是最能充分展现城市规划、城市形象、城市独特文化内涵的重要区域,因而城市滨水景观带通常也是最能引人入胜的地方。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滨江(或河、海)地段的规划建设。
如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阿姆斯特丹(沿河、沿海)、意大利威尼斯及莱茵河沿岸的众多城市;国内的武汉、青岛、三亚等滨水城市,都是因其滨水特征成为人们最向往的居住和旅游城市。
杭州、大连、上海、宁波、广州、桂林更是因对城市滨江滨湖滨海带的重新开发和建设,使城市形象大放光彩。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长江、嘉陵江)滨江区域,是重庆的“门”、“脸”,“两江四岸”区域的发展,要放在提升重庆城市品牌形象、增大重庆城市吸引力的高度来看待。
重庆城市总体形象的典型——滨江路区域形象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嘉陵江上游为北碚,下游为渝中区朝天门;长江上游为九龙坡区西彭,下游为江北区五宝镇。
“四岸”的岸线共长321公里,沿江腹地面积近200平方公里。
重庆主城区的“两江四岸”是具有人文气息的地方,从嘉陵江的缙云山到长江南岸,山势逶迤群峰突兀的涂山、黄山、南山,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奇特壮丽,两江秀美、深邃、庄重,像两条玉带缠绕主城。
长江自西南入境,流经数十公里至五宝镇出主城,横穿南山—铜锣山脉,形成铜锣峡和明月峡雄奇险秀的峡谷风光。
拥有数万亩森林的南山被誉为山城的“绿色屏障”和“气候调节库”。
“两江四岸”还孕育出大禹文化、巴渝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抗战陪都文化、饮食文化及以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沙坪坝商圈、南坪商圈、杨家坪商圈为代表的现代都市文化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等,赋予了重庆都市圈资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较高的城市形象美誉度。
重庆已建成的南滨路、北滨路、嘉滨路、长滨路、沙滨路、九滨路是重庆城市形象的缩影。
重庆主城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规划研究[摘要]本文在充分调查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内外滨水城市建设经验,对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景观设计进行了重点研究,最后提出了规划对策措施建议。
[关键词]两江四岸旅游发展规划研究1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资源现状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是指重庆主城区范围内约120公里长江河道两岸(西彭-五宝),以及约60公里嘉陵江河道两岸(北碚-朝天门)。
从本质上来看,旅游资源的特色,是由其发育环境决定的。
两江四岸滨水秀丽,胜迹众多,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滨水风光蕴含着无数大自然的杰作。
粗犷豪放、充满神奇色彩的滨水特色,独特纯真、景致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滨水文化和独居特色的巴蜀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旅游精品长廊。
两江四岸的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向国内外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借鉴和观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开发经验和管理方法,通过合理规划、认真开发、精心打造和跨越式发展,达到高起点、高水平和后来居上的目的。
2 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现状问题目前两江四岸滨江地带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旅游产品比较丰富,但“拳头”产品不多,开发不够精致,雷同性较普遍;(2)旅游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关联性较差,旅游线路设计不完善;(3)旅游配套设施不足,可达性较差;(4)生态环境质量较差;(5)旅游发展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度较低;(6)旅游主题、景观形象不够清晰;(7)管理刚性不够,控制力度较弱;(8)各部门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协调机制。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价值取向不合理,规划定位不科学,“短视”现象突出,未对生态-交通-旅游-景观-文化等功能进行有机整合;(2)规划建设系统性不强,缺少整体统筹考虑和发展大旅游的观念。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13•【字号】渝府发[2011]36号•【施行日期】2011.05.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渝府发〔2011〕3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目录一、规划范围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三、发展现状四、发展导向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六、功能区划分七、产业发展及布局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十三、保障措施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
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
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控制单元08号地块DEMO : Purchase from to remove the watermark
控制单元09号地块
控制单元09号地块
09
号控制单元控制导则
建筑高度应形成高低错落,层次鲜明,疏密有秩的城市空间序列,同时增强沿街界面的通透性。
控制单元10号地块
10控制单元控制控制文字
控制单元11号地块11号控制单元控制导则
控制单元12号地块12
号控制单元控制导则
滨江绿地中可设置螺纹舞台作为表演平台,丰富滨
水岸线的功能,增强商业空间与滨水空间的互动性。
绿化通廊不仅是城市的公共绿地,也是城市景观视
线廊道,周边建筑应为其留出一定开敞空间。
重庆“两江四岸”城市设计国际咨询方案点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矢志不渝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力求通过调整城市的生产、生活环境来改善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以满足人类对聚居环境的高品质要求。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作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更新、保护成为了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以长江、嘉陵江两大水系为自然地理要素将重庆大都市区天然分隔成“两江、四岸”的地理单元,两江既是重庆的“母亲河”,更是城市历史演替、兴衰发展的见证和印记。
两江及四山(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缙云山)是构成重庆“山城”、“江城”的自然本底,也是重庆城市特色的生命力所在。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将最具发展潜力的“两江、四岸”作为营造城市特色和体现城市公共生活中心的定位高度加以打造,通过“两江四岸”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活动的举办,力求选出富有创意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作为实施重庆滨水区域开发计划的宏伟蓝图。
本次竞赛活动中有很多来自国际知名设计公司,比如英国阿特金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法国夏邦杰设计、德国SBA、澳大利亚伍兹贝格公司、英国工程设计院、丹麦VLA建筑设计事务所等。
大部分是国外公司与境内公司合作的设计方案,从构成上看都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设计公司,如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
总体而言,这些城市设计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共同点都突出了“滨水区城市设计的生态性、公共性、开放性”特征,强调城市与自然融合,将公共生活与城市亲水环境的营造结合一并考虑,体现了“生态、人本”的现代设计思想。
由于涉及的作品较多,要想对每个作品做细细解读也绝非易事,仅仅就比较关注的几个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钓鱼嘴片区钓鱼嘴片区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休闲旅游功能,四家设计单位的作品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总规的相关要求,第一方案:法国夏邦杰设计的作品结构清晰,通过构筑三大主题园,作为规划区的核心,以此为依托,南北强化交通联系和生态廊道的贯穿,形成南部滨江休闲及国际会议会展区、中部创业及交通换乘中心、北部居住生活中心的总体布局,规划以五个较大型的公园为生态斑块,以东西南北与长江贯通的绿带为生态廊道,各功能建筑组团为生态基质构筑“领衔西部才智高地,山间水岸休闲之都”。
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滨江地带城市设计——重钢片区.00006二、公共开敞空间▲形成系统完善,层次丰富的绿地系统,保持城市生态格局与开敞空间,提供市民活动场所。
▲规划绿地面积为120.81ha,其中公共绿地面积37.66ha。
规划范围内规划了。
▲控制导则:保证滨江绿带与山体绿带的完整性,并加强两绿带间的绿化联系。
滨江公园应与绿廊公园相衔接,保证绿地网络的完整性。
社区绿地应提供宽度不少于2米的步行通道,并保证相邻绿地的步道对接,且允许自由通行。
1、滨江公园面积和使用性质不得改变,设置必要的市民公共设施,栽植设计上要创造一系列空间,建议采用族群式栽植结合大片草坪区,种植面积不少于70%,绿化覆盖率50%—75%,郁闭度0.3—0.6。
2、绿廊公园宽度不少于30米,两侧采用银杏、枫香等色叶树种,形成景观特色。
3、崖线公园:保护原生态的良好植被,为重钢片区绿色城市屏障。
崖线公园各片区相联系,保证其完整性。
4、五六公园: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整崖线公园、滨江公园、五六公园和四个绿廊公园一、绿化系统公共开敞空间规划——以人为本的公共开敞空间设计▲公共开敞空间的设置具有较强的可达性和可视性,并符合市民的行为活动规律。
▲公共开敞空间功能化,配置完善的活动设置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步行开敞空间与其余公共开敞空间紧密联系,形成公共开敞空间系统,覆盖整个片区。
▲公共开敞空间设置与景观眺望点和景观廊道的有机联系。
控制要求:▲公共开敞空间内不得修建任何遮挡或可能遮挡观江视线的建(构)筑物。
▲公共空间应与城市道路相邻,多个公共空间相邻,相邻空间的边界应保持开敞。
▲广场开敞空间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45% ;绿地开敞空间的绿地率不应低于70% ,绿化覆盖率不应低于85% 。
▲保证眺望点的视线敞开角度,其视线扇面范围内,建(构)筑物的高度不得高于实现控制线;保持眺望点与外部城市道路便捷的联系,并设立显著的标志或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