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321.51 KB
- 文档页数:10
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发生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因素导致的肝脏病变的基础上。
由于其生长快速、转移早、手术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治疗方式效果不佳。
为此,介入治疗成为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直接注入抗癌药物或热疗剂、肝动脉栓塞或栓塞剂等来进行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一、治疗效果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具有疗效明显、安全可靠、生活质量好等优点,治疗后早期疗效明显,直接注射的抗癌药物可以快速到达病变区域,对瘤组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而肝动脉栓塞可以有效地降低瘤组织的血供,使瘤组织死亡。
经过介入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的大小和数量,缓解疼痛,提高生存质量。
二、安全性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较为安全,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局部作用,可避免对全身机能造成影响;用药量控制得当,可避免毒副作用。
但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减少风险。
三、并发症尽管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安全性较高,但并不代表无风险。
部分患者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发热、呕吐等情况,有时会引起肝功能损伤或出现消化道溃疡等并发症。
此时,应监测患者各项生命指标,积极处理并发症,及时干预。
四、适用病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适用于肝癌面积较小、数量较少、肝功能较好的患者,以及不适于手术治疗、放疗治疗的患者。
介入治疗的适用情况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通过医生的综合考虑决定。
总之,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仍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相关并发症。
将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介入治疗的技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提升生活质量。
肝癌切除术后TACE疗效分析介⼊治疗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的应⽤⽬录主要英⽂缩写 (2)中⽂摘要 (3)前⾔ (4)正⽂ (5)资料与⽅法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7)参考⽂献 (11)致谢 (14)英⽂缩略词英⽂缩写英⽂全称中⽂全称DDP cisplatin 顺铂ADM adriamycin 阿霉素HCC hepatic cellular cancer 肝细胞癌PLC primary liver carcinoma 原发性肝癌RFA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 射频消融HAI 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肝动脉灌注化疗PEI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醇注射TACE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摘要⽬的:是通过我院80多例(其中19多例进⾏了术后预防性TACE的肝癌切除⼿术的患者,作为预防组,⽽另外67例只是单纯的进⾏了肝癌切除⼿术,作为对照组)的肝癌切除⼿术的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的认真分析,来探讨预防性的TACE 这种治疗⼿段在肝癌⼿术后防⽌复发的作⽤的意义。
最终通过⽐较这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年、两年、三年的复发率及⽣存率,同时将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各临床指标进⾏统计学处理,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有否肝硬化、甲胎蛋⽩情况、HBsAg情况、肿瘤⼤⼩、有⽆⼦灶、包膜不完整或⽆包膜、⾎管癌栓的情况,分析这些因素与肿瘤复发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TACE治疗⽅法确实对于肝癌切除术后的治疗是⼗分有效果的,⼤部分患者都有了明显的⾝体状况的改善,并且副作⽤较⼩、相对更低的复发率以及较⾼的⽣存率。
⽽且,具体来说,在售后进⾏的TACE治疗对于⼀年甚⾄两年以内的复发率有较好的预防和控制作⽤,但是对于长期来说,并不能有效的降低长期的复发率。
66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3月 第5卷第6期肝癌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近几年,肝癌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均造成不良危害。
临床研究显示,肝癌手术切除率仅为30%,且复发率较高,而非手术治疗方法较多,其中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手术(T A C E)效果良好[1]。
但术后患者仍存在瘤体残留风险,多数患者需重复、多次治疗,因而,准确评估手术疗效、及早发现残留、复发病灶至关重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尽管可以准确评估治疗效果,但属有创性检查,而CT能谱技术则凭借其准确性高、无创等优势倍受认可[2]。
本文以2018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接受T A C E治疗病患为例,分析能谱CT诊断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40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8~70岁,平均(41.4±1.5)岁。
改良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7例,B级13例,C级10例。
本研究内容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1.2.1能谱C T扫描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开展T A C E 手术后1~3个月后开展能谱C T扫描,设备为G E Discovery CT750 HD,以评估手术治疗效果,扫描范围以原病灶区域为中心,由膈顶至肝叶下缘。
实际检查时,由上腹部正位定位后开始,设备管电压设定为120 k V、管电流设定为10 m A。
实施肝脏平扫时范围为40 m m,扫描层厚设定为5 mm、图像层间距为5 mm,螺距为0.984:1。
开展肝脏动脉期扫描时保持层厚和层间距设定值不变,选择智能追踪技术对腹主动脉和肝内动脉等进行检查,造影剂经静脉留置针匀速注射10 s启动扫描,阈值设置为100 HU,造影剂应选择碘帕醇,浓度调整至370 mg/mL,注射速度控制在3 m L/s。
MRI对肝癌TACE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刘文村;覃帮能【摘要】目的探讨1.5T MRI对评价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到2015年12月25例经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所有患者TACE术前3天内及术后1个月即第2次TACE术前行常规MRI、DWI (b=800)序列扫描及MR动态增强扫描.通过与DSA结果对照分析,观察病灶在DWI(b=800)序列信号特点及ADC值、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特点、MRI信号表现.结果 25个术后碘油沉积区ADC值较术前瘤区病灶明显升高;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T1WI及T2WI以低信号为主,局部信号混杂.22个液化坏死区ADC值较术前瘤区病灶显著升高,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18个未见明确强化,4个动脉期未见强化,延迟局部强化;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残留复发区,大部分位于介入术后病灶内部,ADC值较术前瘤区病灶无明显变化,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17个呈速升速降型为主,大部分为短T1WI长T2WI高信号.部分环形均匀强化9个后期随访消失,为炎性反应.结论 1.5TMRI可较准确分析瘤区TACE术后坏死灶与复发残留灶信号变化特点,可用于TACE早期疗效的评价.【期刊名称】《罕少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TACE;磁共振动态扫描;扩散加权成像;ADC【作者】刘文村;覃帮能【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庆 630050;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医院重庆 6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7;R445.2原发性肝癌(HCC)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列恶性肿瘤的第三位。
乙肝较为常见,由此发展而来的肝癌患者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肝癌发病率居全国前列[1]。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是目前临床上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应用较为广泛,此方法是由日本学者Kato在1981年首先提出,临床疗效得到广泛的认可。
9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1月 第21卷 第11期 总第169期【通讯作者】欧阳婷雪Evaluation of MRI and CT on the Curative·9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NOV. 2023, Vol.21, No.11 Total No.169FOV 280~350mm,经肘静脉团注入0.2mmol/kg马根维显(流速2mL/s),在患者屏气后启动VIBE扫描,行15次轴位扫描获得图像,每次扫描时间16s,各期间隔5s指导患者换气,最后将获得的图像传至西门子Lconardo工作站,测量ADC值。
ADC值测量:所测组织包括术前、术后肿瘤最大层面全病灶ADC值,感兴趣区(ROI)>2cm 2。
活性残灶判断标准:病灶区域表示为早期强化。
1.2.2 CT扫描方法:于TACE术前1~3d和术后6~8d采用双源CT机行灌注扫描,先在受试者肘静脉留置18G静脉套管针后,对其进行常规全肝CT平扫,以肿瘤面积最大层面作为扫描中心层面,进行同层动态扫描,选择电影模式,参数:一圈扫描时间4s,层厚7.2mm,层距0,扫描范围28.8mm,矩阵512×512,经肘静脉团注入60mL优维显(速率5.0mL/s),注射完毕后延迟8s扫描,扫描完毕后将采集数据传输至Siemens Definition工作站,选择肝脏灌注模式,阈值范围50~150 Hu,通过计算机处理自动生成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y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y perfusion index,HPI)等彩色灌注图。
活性残灶判断标准:病灶区域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见低密度。
1.3 评价指标 (1)观察10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经TACE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术前、术后HAP、PVP、HPI、ADC值变化。
肝癌的预后评估与生存率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都较高。
预后评估与生存率是评价肝癌患者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以及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
一、肝癌的预后评估指标1. 分期:肝癌分期是衡量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通常使用国际肝癌分期系统(TNM分期)评估肿瘤的大小、局部侵袭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转移情况。
这一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并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2. 肿瘤大小:肝癌的大小与患者生存率有一定的关系。
大肿瘤通常意味着较差的预后,因为大肿瘤往往表示肿瘤在肝脏中已发展到较晚的阶段,可能已经出现远处转移。
3. 肿瘤数量:多发性肝癌与单发性肝癌相比,生存率较低。
多发性肝癌通常表示肿瘤在肝脏中已经广泛扩散,治疗难度较大。
4. 肿瘤特征:肝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以及遗传变异等特征也对预后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分化程度较高的肝癌预后较好,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肝癌预后较差。
5. 临床表现:与肝癌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肝功能受损、腹水、黄疸等,也是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可以反映肝癌的进展程度和患者的整体情况。
二、影响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因素1. 早期诊断与治疗:早期发现肝癌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如肝脏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对早期发现肝癌非常重要。
2. 扩散程度:肝癌的扩散程度是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早期肝癌局限在肝脏内的生存率较高,而远处转移已发生的晚期肝癌生存率较低。
3. 治疗方法: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以及靶向治疗等。
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肝癌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 患者整体状况:患者的整体状况,如年龄、性别、肝功能、伴随疾病等,也会对生存率产生影响。
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身体状况良好可以更好地承受治疗的副作用,提高生存率。
5. 随访与监测:肝癌的随访与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疾病的复发和转移。
河南城建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承诺书我仔细阅读了《河南城建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须知》。
我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者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任何人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的选择题号为: B姓名系别学号联系方式(以下内容参赛同学不需填写,由竞赛组委会统一编码)评阅编号:河南城建学院第三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编号专用页评阅编号(由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题目:基于Logistic 回归模型对肝癌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价摘要:本文根据20 个具有代表性的肝癌患者样本的10 项指标,讨论了肝癌手术的预后影响,通过不同的模型来提高模型预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通过查阅大量医学书籍,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以及在临床实验中它们对肝癌手术的影响程度,并根据医学统计学原理对各个指标的含义进行赋值,所赋的值为分类指示符,并无数值含义。
首先,利用聚类分析根据10 个指标对20 个样本进行聚类,发现与预后影响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偏差,故10 个指标均不是对预后具有决定性的指标,具有权重性。
再对10个指标对预后的影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x3(HbsAg),x9(肿瘤旁的微小子灶),x4(AntiHCV),x10(术后腹水),x8(肿瘤包膜)、x2(门脉癌栓),x7(肿瘤生长方式)具有相近性,即对预后的影响也许具有一致性。
其次,利用判别分析各指标与预后影响的相关性,得到非标准化判别方程并用3 个样本进行回带检验,准确率为66.7%,精确度和稳定性不够高,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怎么大。
为提高精确度和稳定性,换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利用具有代表性的肝癌患者样本的10 项指标建立回归方程,得到:无预后影响的准确率为90.9%,有预后影响的准确率为88.9%,总计百分比为90%,根据统计学原理,若预测率大于50%,预测的结果是良好的、较为准确的。
(第三题)题目小样本量的肝癌手术治疗效果评价队长陈昭成员陈昭学校(院系)药学院指导教师无完成时间2013年4月20日综合评定成绩:评委评语:评委签名:小样本量的肝癌手术效果评价摘要:本文主要先从宏观上用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探究应变量(预后影响)与各个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输入输出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微观角度运用决策树的CART 算法,建立肝癌手术预测模型,对手术进行效果评价,利用生成的规则指导手术的方案的选择。
关键词:神经网络;多层感知器(MLP);决策树;CART算法;预测模型Small sample size of liver cancer treatment evaluationAbstract:In this paper,starting with macro neural network Multilayer Perceptron(MLP)to explore the strain(prognosis)and the existence of some kind of input-outpu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CART algorithm from the microscopic point of view on this basis,we use decision tree to establish the liver cancer prediction model,and then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the surgery using the generated rules to guide the choice of surgery program..Key words:neural network;Multilayer Perceptron(MLP);decision tree;CART algorithm; prediction model.目录1.研究目标 (7)2.分析方法与过程 (7)2.1.总体流程 (7)2.2.具体步骤 (8)2.3.结果分析 (9)3.结论 (11)4.参考文献 (12)1.挖掘目标本次数据建模目标是选取某医院10年来肝癌4860个病例中20个有代表性的样本,先采用神经网络初步探究小样本量对手术治疗效果预测的情况;然后用决策树分析法(CART 算法)探究具体因素对手术的治疗效果的影响。
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后的影像学评价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寿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应用较为广泛的非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准确地判断肝癌TACE治疗术后的疗效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
目前,临床上对肝癌TACE术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众多,本文主要针对超声、CT、MR、DSA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肝癌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中应用的现状进行综述。
[Abstract]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is one of the serious diseases that threaten human beings′health and life.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has become a nonsurgical treatment now widely and commonly us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Correctly assessing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ACE for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is clinically very important as the judg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therapeutic scheme as well as to the precise expectation of the prognosis.Nowaday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 to make assessment of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of TACE for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s the applications of different imaging methodsl,focusing on ultrasonography,CT,MRI,DSA and PET/CT in clinical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ACE for the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s technique will also be briefly discussed.[Key words] 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Ultrasonography;CT;MRI;DSA;PET/CT原发性肝癌是世界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新增肝癌患者74万例,病死69万例,我国发病人数约占全球的55%[1],在恶性肿瘤致死原因中排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