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物理光的折射 透镜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焦距为10cm。

(1)蜡烛和凸透镜置于图示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的__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据此规律可制成______;若用课本挡住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光屏上蜡焰的像会________;

(2)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____移动,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3)将蜡烛、凸透镜分别放在图中45cm、50cm的位置,蜡焰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这时眼睛应该在___________侧观察蜡焰的像。

【答案】放大投影仪变暗右放大凸透镜右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由图可知,此时的物距为15cm,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2f>u>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2)[4]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将凸透镜逐渐向右移动,当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时,根据光的可逆性,光屏上能成清晰缩小的像。

(3)[5][6]将蜡烛、凸透镜分别放在图中45cm、50cm的位置,此时物距为5cm,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一侧,眼睛应该在右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的像。

2.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用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相同规格的实验器材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三组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描绘了图象(如图),其中______(填a、b、c中的两个)两条图线描绘的是“初温相同质量不同的水”的加热情况.由图象还可以判断水面上方的气压

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在光具座上,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位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

像.当不移动凸透镜,只将蜡烛和光屏平位置互换,则光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收集到蜡烛的像.

【答案】a、b 小于能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2可知,a、b、c沸点相同,其中a、b初温相同,到沸腾时的时间不同,则两条图线描绘的是“初温相同质量不同的水”的加热情况。

由图象还可以得出,此时水的沸点是98℃,由液体的沸点跟气压的关系可知,此时水面上方的气压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2)已知物距大于像距,与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得到倒立、缩小是实像。将调光屏和蜡烛的位置,根据光路可逆的特点知,则光屏上会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即能成清晰的像。

3.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图光学实验:

(1)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该现象可以用______来解释。

(2)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______cm;若在像和玻璃板之间放置一个不透明的挡板,从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所成的像。

(3)图丙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处于图示位置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可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适当距离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若不移动光屏,可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______透镜(选填“凸”或“凹”)也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答案】光的直线传播 20 能右放大凸

【解析】

【详解】

第一空.图甲为小孔成像示意图,这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第二空.图乙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若蜡烛A到玻璃板距离为10m,根据平面镜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是10cm,则蜡烛的像B与蜡烛A之间的距离为10cm+10cm=20cm;

第三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虚像是不能成在光屏上的,但玻璃板仍会出现平面镜成像现象,用不透明的挡板在玻璃板后面挡住蜡烛B,在蜡烛A一侧观察,玻璃板后将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

第四空.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光屏上呈现一个倒立等大的像,则2f=20cm,所以f=10cm,将蜡烛向右移动到35cm刻度线处,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需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地像;

第五空.因焦距为10cm,当蜡烛位于35cm刻度线处,物距为50cm-35cm=15cm,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第六空.若不移动光屏的位置,由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此时像落在光屏的右侧,为了使像提前会聚,重新成在光屏上,因此需在烛焰和透镜之间放置一个适当的凸透镜;

4.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

(1)该同学看到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个烛焰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应向_________移动才能再次成清晰的像,此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

(3)若蜡烛和光屏保持图示位置不变,将透镜向左移动_________cm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形成清晰的像。

【答案】缩小右大 25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知,物体和所成的像在凸透镜的两侧,而物距u=40cm,像距v=15cm,即u>v,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2)[2][3]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当物距变小时,像距要变大,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而像的大小要比移动前的要大一些。

(3)[4]根据光路可逆,若蜡烛与光屏不动,只移动透镜,要想再次成清晰的像,须让此时的物距为15cm,像距为40cm,那么凸透镜就应该移动到25cm处。

5.小徐同学用焦距f为10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实验中,所测得的物距u、像距v以及所成像的像高h 分别记录在表中:

(1)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像高h随物距u的变化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变小,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物距u的大小及发光体高度和像高h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①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

②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及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

(4)根据表中信息,可以提出了一个猜想:“当物距u等于某一值时,可能会成等大的实像”。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可以在本实验中将物体置于离凸透镜___________厘米的范围中进行实验。

【答案】像距v变大,像高h变大物距u大于像距v物距u小于像距v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 25.0~16.6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根据实验序号1~6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u变小时,像距变大,像变大。

(2)①[2]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同一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

②[3]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同一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

(3)[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数据中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及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与物距u的比值等于像高h与物高的比值。

(4)[5]第三次实验像高小于物体的高度,第四次实验像高大于物体,所以要得到等大的像物

体离凸透镜应该大于16.6cm 小于25.0cm 。

6.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 cm 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cm 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实验中将凸透镜从图甲处逐渐远离蜡烛,物距u 随时间t 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则如图丙所示的图像中,像距v 随时间t 的大致变化图像正确的是______;

(3)如图丁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 cm 处,人眼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戊中的____ (选填“A ”“B ”“C ”或“D ”)。

【答案】40 C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如图甲所示时,物距小于像距,当2f u 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2u f >,应用是照相机;而且此时15cm u =,像距30cm v =;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实像,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需要移动透镜至40cm 刻线处。 (2)[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的是实像;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当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移动时,像距变化大于物距变化;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

外移动时,像距变化小于物距变化。即像距先减小得快,后减小得慢。故图象为C图。(3)[3]凸透镜焦距为10cm,使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u=6cm,小于焦距,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像是图戊中的D。

7.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蜡烛、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要使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上;

(2)①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像是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的________(填“缩小”或“等大”或“放大”)的实像;________(选填“照相机”或“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制成;

②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

③保持透镜位置不变,若将图中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在光屏上________成像(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同一高度倒立缩小照相机蜡烛往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要使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需要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2][3][4]由题意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这时所成的清晰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特点制成的。

[5]根据凸透镜的动态成像规律,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蜡烛往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光屏往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这时清晰的像会越来越大。

[6]在互换位置之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互换位置之后,物距小于两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光屏上是能成像的。

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下表是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实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

13015

22020

31530

(1)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相同_______上;

(2)若图中光屏上成烛焰清晰的像,那么此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

(3)当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应将蜡烛________透镜,并将光屏_______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

(4)若第4次实验物距为5cm时,成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高度放大靠近远离正立、放大、虚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相同高度上。

(2)[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3][4]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时,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要使屏上的像变大些,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应将蜡烛靠近透镜,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4)[5]由表格第2次数据

u=v=2f=20cm

解得

f=10cm

若第4次实验物距为5cm,则

u′=5cm<f

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所成像为:正立、放大的虚像。

9.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_____。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 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_____(填“缩小”或“放大”)的像。拿走光屏,将蜡烛放在原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原先放_____的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_____的。 (4)经实验发现,凸透镜成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是图乙中的_____处。 【答案】10cm 同一高度 缩小 蜡烛 可逆 P 【解析】 【详解】

(1)[1]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60cm-50cm 10cm =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

(2)[2]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3)[3]当物距为30cm 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5]当2u f >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凸透镜的光路是可逆的;

(4)[6]焦点F 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线,二倍焦距处是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线。由图可知此凸透镜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是P 点。

1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水透镜,并利用水透镜探究“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图甲中,从形状上可以判别此时的水透镜是_____(凹/凸)透镜;研究小组对水透镜中继续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并测得了水透镜的多个焦距值;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_____(大/小)。

(2)如图乙,在光具座上固定好蜡烛和水透镜,此时物距为_____cm,移动光屏到如图的位置获得了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_____(放大/缩小)的实像。

(3)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利用甲图装置测量水透镜的焦距,并在乙图中进行透镜成像实验,获得多组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焦距f/cm像距v/m 1

f

/m-1

1

v

/m-1

115.060.0 6.7 1.7

212.030.08.3 3.3

320.010.0 5.0

48.013.012.57.5

5 5.0 6.720.015.0

A.表格中,第3次实验时水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像的大小跟_____有关。

B.作出1

v

1

f

的关系图像。

(________)

C.根据上述数据和图像,写出v和f的关系是v=_____。

【答案】凸 大 20.0 放大 10 焦距

15f

f

- 【解析】 【详解】

(1)[1]由图甲知,该水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为凸透镜;

[2]注入少许水,发现焦点左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小,可知焦距变小;抽出少许水后,焦点右移,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大,可知焦距变大;这一现象说明水透镜的凸出程度越大,水透镜的焦距越小。

(2)[3]由图乙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 ,则物距为20.0cm ; [4]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5]A .由第三组数据可知,

-11

10m f

=,则f =0.1m=10cm ; [6]由数据知,物距不变,凸透镜的焦距改变,像距改变,说明像的大小改变,可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不变,像的大小与焦距有关; [7]B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描点并连线,如图所示:

[8]C .由图像可知,1v

与1

f 成正比例关系,设

11k b v f =+,分别将3、5组数据代入得: 510k b =?+---①,

15=20k b ?+---②,

联立①②解得:k =1,b =-5;可得

11

5v f

=-, 进一步可得:

15f

v f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