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1)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1)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人类的智能活动主要是获得并运用知识。知识是智能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机具有智能,能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就必须使它具有知识。但人类的知识需要用适当的模式表示出来,才能存储到计算机中并能够被运用

第一节知识与知识表示的概念

●什么是知识

数据与信息

?数据和信息这两个概念是不可以分开的,它们是有关联的。

?数据:用一组符号及其组合表示的信息称为数据,泛指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属性、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例:27.6 53 ABCD 黎明

?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和表示,信息是数据在特定场合下的具体含义,即信息是数据的语义。

?如:6个人(6是个数据,人是一种信息) 6本书(6是个数据,书是一种信息)

?对同一个数据,它在某一场合下可能表示这样一个信息,但在另一场合下却表示另一个信

息。

知识

?知识:是把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信息结构称为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科学研究及实验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与经验,人们把实践中获得的信息关联在一起,就获得了知识。信息之间有多种关联形式,最常见的且便于计算机利用的一种表达形式为:”如果……,那么……” 或”如果……,则……”,它反映了信息间的某种因果关系。例如把“大雁向南飞”与“冬天就要来临

了”这两个信息关联在一起,就得到了如下一条知识:如果大雁向南飞,则冬天就要来临了。

?不同事物或者相同事物间的不同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知识。

例如,“雪是白色的”是一条知识,它反映了“雪”与“颜色”之间的一种关系。又如“如果头痛且流涕,则有可能患了感冒”是一条知识,它反映了“头痛且流涕”与“可能患了感冒”之间的一种因果关系。

知识的特性

1、相对正确性

知识是否正确是有前提条件的如:1+1=2,但是它是在十进制前提下才是正确的

2、不确定性

?例如:甲有一头秀发,乙是两鬓如霜。您认为甲一定是青年人,乙就是老年人吗?不能完

全确定,因为相反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当年的白毛女并不是老人,而现在的老人有一头黑发并不足奇。

?造成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的原因有哪些:

?由随机性引起的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这件事是随机发生的,比如说,抛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不确定。随机事件只有发生的时候我们才知道。)

?由模糊概念、模糊关系所形成的知识是不确定的。(知识是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形成的信息结构,“信息”与“关联”是构成知识的两个要素。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信息可能是精确的,也可能是不精确的、模糊的;关联可能是确定的,也可能是不确定的。比如说:人的个子高与个子矮,分界线是模糊的;再比如:如果张三跑得较快,那么他的跑步成绩就比较好,这里的“比较”、“成绩较好”都是模糊的)

?由不完全性引起的不确定性。(就是说,有些事我们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能确定。如:火星上没有水和生命其实是正确的,但我们对火星了解的不完全造成了人类对有关火星知识的不确定性)

?由经验性引起的不确定性。(在人工智能的重要研究领域专家系统中,知识都是由领域专家提供的,这种知识大都是领域专家在长期的实践及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性知识。尽管领域专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些知识,正确地解决领域内的有关问题,但若让他们精确地表述

出来却是相当困难的,这是引起知识不确定性的一个原因。另外,由于经验性自身就蕴含着不精确性及模糊性,这就形成了知识不确定性的另一个原因。因此,在专家系统中大部分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特性。比如:老马识途,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途中迷路了,于是放出有经验的老马,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

3、可表示性与可利用性

表示:(如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知识、用文字来表达知识、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在计算机中还可以用神经元网络来表示知识。)

利用:用知识解决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知识的分类

1、从作用范围来划分:

?常识性知识:是人们普遍知道的知识,适用于所有领域。

?领域性知识:是面向某个具体领域的知识,是专业性的知识,只有相应专业的人员才能掌

握并用来求解领域内的有关问题。

2、从知识的作用划分

?事实性知识:(就是真理)用于描述领域内有关概念、事实、事物的属性及状态等。如:

糖是甜的;大同是个古城;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事实性知识一般采用直接表达的形式,如用谓词公式表示等。

?过程性知识:是与领域相关的知识,用于指出如何处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以求得问题的

解。一般用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求解。

?控制性知识:又称为深层知识、元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求解的知识,即关于知识

的知识。例如问题求解中的推理策略(正向推理及逆向推理);信息传播策略(如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搜索策略(广度优先、深度优先、启发式搜索等);求解策略(求第一个解、全部解、严格解、最优解等);限制策略(规定推理的限度)等等。

3、从确定性划分:

?确定性知识:可指出其值为真或假的知识。

?不确定性知识:它是不精确的、不完全的、模糊的知识。

4、从知识结构及表现形式来划分:

?逻辑性知识:反映人类逻辑思维过程的知识,一般具有因果关系,具有难以精确描述的特

点。它们通常是基于专家的经验,以及对一些事物的直观感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用来表达这种知识。

?形象性知识:通过事物的形象建立起来的知识称为形象性知识。如:我说一个人,长的什

么什么样,有什么特征,我怎么说,你也未必能了解,我把你领到这个人面前,说这就是我说的那个人。你就会很形象的了解了。就是用文字难表达,但给你看具体的事物,就很形象、逼真。

5、从抽象的、整体的观点来划分

?知识可分为:零级知识,一级知识,二级知识

?这种关于知识的层次划分还可以继续下去,每一级知识都对其低一层的知识有指导意义。

其中,零级知识是指问题领域内的事实、定理、方程、实验对象和操作等常识性知识及原理性知识;一级知识是指具有经验性、启发性的知识,例如经验性规则、含义模糊的建议、不确切的判断标准等;二级知识是指如何运用上述两级知识的知识。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零级知识与一级知识统称为领域知识,而把二级以上的知识统称为

元知识。

知识的表示

?所谓知识表示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组约定,一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对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就是把知识编码成某种数据结构的过程。

?知识表示方法又称为知识表示技术,其表示形式称为知识表示模式。目前用得较多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脚本表示法,过程表示法,Petri 网表示法,面向对象表示法。

第二节状态空间表示

●问题状态描述

状态空间表示法

?状态空间表示法就是用来表示问题及其搜索过程的一种方法。

?状态空间表示法是人工智能中最基本的形式化方法,也是讨论问题求解技术的基础。

?状态空间表示法的基础是状态和算符

问题状态描述

?状态是描述某一类不同事物间的差别而引入的一组最少变量q0,q1,……,q n的有序集合

?例如:描述在坐的同学,变量可以有年级、班级、姓名、性别、学号……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从中选择最少的一组变量,比如:区分所有在坐的同学分别在哪一个班上课(年级、班级);区分在坐的每一位同学(姓名、性别、学号)?矢量形式:Q=[q0,q1,…,qn],其中每个元素qi(i=0,1,

2,…,n)为集合的分量,称为状态变量。

当给每一个分量以确定的值时,就得到了一个具体状态。

?矩阵形式:

?操作(算符)引起状态中某些分量发生变化,从而使问题由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算符可分为走步、过程、规则、数学算子、运算符号或逻辑符号等。

O = {o1, o2, …, o m}

式中每个元素oj (j=0,1,…, m)称为操作算子。

?例如:描述在坐的同学,算符可以有入学、正常升级、毕业

?状态空间由表示一个问题的全部状态及一切可用算符构成的集合称为该问题的状态空间。它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问题的所有可能初始状态构成的集合S;

◆算符集合F;

◆目标状态集合G。

用一个三元组表示如下:(S,F,G)

状态空间的图示形式称为状态空间图。其中,节点表示状态;有向边(弧)表示算符。

?问题的解从问题的初始状态集S出发,经过一系列的算符运算,到达目标状态。

由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用算符的序列就构成了问题的一个解。

●问题状态图示法

状态空间可用有向图来描述

?有向图:一对节点用弧线连接起来,从一个节点指向另一个节点这种图叫做有向图

?路径:某个节点序列(ni1,ni2,…,nik)当 j = 2,3,…,k时,如果对于每一个ni,j-1都有一个后继节点ni,j存在,那么就把这个节点序列叫做从节点ni1至节点nik的长度为k的路径

?代价:用c(ni,nj)来表示从节点ni指向节点nj的那段弧线的代价。两节点间路径的代价等于连接该路径上各节点的所有弧线代价之和

当用有向图来表示状态空间法时,对应关系:

?图中的一个节点对应于某一个状态

?图中的一个有向弧对应于某一个算符

?从初始状态的某个操作符序列转化为寻找图中初始节点(对应初始状态)到目标节点(对应于目标状态)的一条路径

在某些情况下,每个操作符作用、成本是不一样的,需要引入代价的概念

?引入代价后,问题就变成了寻找初始节点到目标节点之间的代价最小的路径;对应的原始问题就是寻找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操作符代价之和最小的操作符序列

?弧可用一个数字表示对应操作算子的代价

用状态空间表示问题的步骤

1)定义状态的描述形式。

2)用所定义的状态描述形式把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状态都表示出来,并确定出问题的

初始状态集合描述和目标状态集合描述。

3)定义一组算符,使得利用这组算符可把问题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利用状态空间求解问题的过程

问题的求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把算符作用于状态的过程。

1)首先,将适用的算符作用于初始状态,以产生新的状态;

2)然后,再把一些适用的算符作用于新的状态;

3)这样继续下去,直到产生的状态为目标状态为止。

4)这时,就得到了问题的一个解,这个解是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用算符构成的

序列。

说明:

?可能有多个算符序列都可使问题从初始状态变到目标状态,这就得到了多个解。

其中有的使用算符较少,有的较多,把使用算符最少的解称为最优解。这里只是从解中算符的个数来评价解的优劣,评价解的优劣主要是看使用算符时所付出的代价,只有总代价最小的解才是最优解。

?对任何一个状态,可使用的算符可能不止一个,这样由一个状态所生成的后继状

态就可能有多个。当对这些后继状态使用算符生成更进一步的状态时,首先应对哪一个状态进行操作呢?这属于搜索策略的问题,不同的搜索策略其操作的顺序是不相同的。

●问题状态空间表示举例

?传教士和野人渡河

在河的左岸有M个传教士、C个野人和一条船,传教士们想用这条船把所有人都运过河去,但有以下条件限制:

(1)修道士和野人都会划船,但船每次最多只能运K个人;

(2)在任何岸边野人数目都不能超过修道士,否则修道士会被野人吃掉。

假定野人会服从任何一种过河安排,请规划出一个确保修道士安全过河的计划。

?问题分析

1. 约束条件:

①M≧C 任何时刻两岸、船上都必须满足传教士人数不少于野人数(M=0时除外,既没有传教士)

②M+C≦K 船上人数限制在K以内

2. 求解:传教士与野人全部安全渡到对岸的解决方案

3. 求解过程

3.1变量假设:

设N=3,K=2(三个M和三个C,每次渡河二人以下)

L:左岸,R:右岸,

B:是否有船(0:无船,1:有船)

3.2状态表示

定义:用三元组(M L,C L,B L)表示左岸状态,其中:0≦M L,C L≦3,B L∈{0,1}如:(0,3,1)表示左岸有三个野人,船在左岸。

从(3,3,1)到(0,0,0)的状态转换

状态空间:32 种状态,其中:

12种不合理状态:如(1,0,1)说明右岸有2个M,3个C;

4种不可能状态:如(3,3,0)说明所有M和C都在左岸,而船在右岸

∴可用的状态共16种(4*4*2),组成合理的状态空间

状态空间具体描述

3.3操作集

定义:Pmc操作:从左岸划向右岸

Qmc操作:从右岸划向左岸

船上人数组合(m,c)共5种(1,0),(1,1),(2,0),(0,1),(0,2)

∵每一种船上的人数组合同时对应P,Q二种操作

∴系统共有5×2=10种操作(规则)

如:P10:if (M L,C L,B L=1) then (M L-1,C L,B L-1)如果船在左岸,那么一个传教士划船到右岸

Q01:if (M L,C L,B L=0) then (M L,C L+1,B L+1)如果船在右岸,那么一个野人划船回到左岸

总共有10种操作

F={P10,P20, P11, P01, P02, Q 10, Q 20, Q 11, Q 01, Q 02}

P10 if( ML ,CL , BL=1 ) then ( ML–1 , CL , BL–1 )

P01 if( ML ,CL , BL=1 ) then ( ML , CL–1 , BL–1 )

P11 if( ML ,CL , BL=1 ) then ( ML–1 , CL–1 ,BL –1 )

P20 if( ML ,CL , BL=1 ) then ( ML–2 , CL , BL–1 )

P02 if( ML ,CL , BL=1 ) then ( ML , CL–2 , BL–1 )

Q10 if( ML ,CL , BL=0 ) then ( ML+1 , CL ,BL+1 )

Q01 if( ML ,CL , BL=0 ) then ( ML , CL+1 , BL+1 )

Q11 if( ML ,CL , BL=0 ) then ( ML+1 , CL +1,BL +1 )

Q20 if( ML ,CL , BL=0 ) then ( ML+2 , CL +2,BL +1 )

Q02 if( ML ,CL , BL=0 ) then ( ML , CL +2, BL+1 )

3.4控制策略

最短路径有4条,由11次操作构成。

(P11、Q10、P02、Q01、P20、Q11、P20、Q01、P02、Q01、P02)

(P11、Q10、P02、Q01、P20、Q11、P20、Q01、P02、Q10、P11)

(P02、Q01、P02、Q01、P20、Q11、P20、Q01、P02、Q01、P02)

(P02、Q01、P02、Q01、P20、Q11、P20、Q01、P02、Q10、P11)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word文档物超所值)

第2章东北地区各省概况 第一节辽宁省基本概况 [地理与气候]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面积14.57万平方千米,南临黄海、渤海,东与朝鲜 一江之隔,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 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辽宁简称“辽”,取辽河流域永远安宁之意而得其名。辽宁省地形概貌大体是“六山一水三分田”。地势自北向南,自东西两侧向中部倾斜,山地丘陵分列东西两厢,向中部平原下降,呈马蹄形渤海倾斜。辽东、辽西两侧为平均海拔 800米和500米的山地丘陵;中部为平均海拔200米的辽河平原;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 海滨平原,称“辽西走廊”。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东湿西干。全省阳光 辐射年总量在100~200卡/平方厘米之间,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春季大部地区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后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区偏多;冬季光照明显不足。全年平均气温 在7℃-11℃,最高气温30℃,最低气温零下30℃。受季风气候影响,各地差异较大,自 西南向东北,自平原向山区递减。年平均无霜期130-200天,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辽 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 [区划与人口] 辽宁省下设14个省辖市,分别是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锦州市、营口市、阜新市、辽阳市、盘锦市、铁岭市、朝阳市、葫芦岛市,下设16个县级市、27个县(其中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57个市辖区。 辽宁省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人口4245万。 [交通与资源] 辽宁铁路营运里程超过了3900千米,密度居全国第一。水运已经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以丹东、营口、锦州港为两翼,同国内沿海诸港口以及世界5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 多个港口通航。辽宁陆路交通比较发达,省内高速公路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枢纽向四周辐 射状,已经通车的高速有京沈高速、沈海高速、辽中环线高速、沈丹高速、沈吉高速、沈 彰高速、沈四高速、阜营高速、丹大高速、丹海高速、丹通高速、桓远高速等。辽宁主要 的机场包括: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丹东浪头国际机场、锦州小岭子 机场、朝阳机场、鞍山腾鳌机场、长海机场、营口兰旗机场、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锦州 湾国际机场等。 辽宁有各种植物161科2200余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1300种以上。药用类830多种;野果、淀粉酿造类70余种;芳香油类89种;油脂类149种,还有野菜类、杂料类、 纤维类等。辽宁动物种类繁多,有两栖、哺乳、爬行、鸟类动物7纲62目210科492属827种。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6种,二类保护动物68种,三类保护动物107种。鸟类400多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1%。 辽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有3大类520多种。第一类浮游生物107种;第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物理选修3-1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要点

第一节电流和电源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 2、产生电流的两个条件条件: 3、电流的方向: 二、直流和恒定电流 1、直流: 2、恒定电流: 三.电流(强度) 1、电流的定义及公式: 2、电流是标量,但有方向 注意: 1.在金属导体形成电流的本质: 2.在电解液形成的电流应该注意的问题? 3.1A的物理意义: 四、金属导体中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 已知n为导体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求通过导体的电流。 五、欧姆定律的公式及实用条件的分析 六、福安特性曲线(画出图像分析) 第二节电阻定律 一、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 1.探究方法: 2.探究结果: 二、电阻定律公式:物理意义: 实用条件: 三、电阻率与电阻的区别: 典型例题:P49第二题 第三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压分配:功率分配: 二、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 2.并联电路的性质: 等效电阻:电流分配:功率分配: 三、对串并联电路的理解 1.多(少)并联一个电阻,总电阻: 2.电路中任意一个电阻变大(小),总电阻:

3.并联电路总电阻最接近最小那个电阻的情况: 四、电表的改装 1、G表或表头G a.作用: b. 三个主要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2、改装后电流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3、改装后电压表的三个参数 ①内阻:②量程:③满偏电压: 电阻的作用: 五、限流分压 名称/电路图 ()() 1.电流调节范围: 2.电压调节范围: 3.选择条件: 六、电流表内外接: 1.画出电路图: 内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外接 1.存在误差的原因: 2.测量结果分析: 3.适用条件: 2.选择电流表内外接的常用方法: 1. 2. 例:“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选择限流还是分压,电流表内接还是外接,说明原因。 第四节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一、电源 1、电源作用:1. 2. 2、电源的电动势E定义: a.定义式: b.电动势物理意义:只由电源本身结构特性决定,与电路无关

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m n a =)1,,,0(1 1*>∈>=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2)rs s r a a =)(;(3) s r r a a a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 2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

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①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②x N N a a x =?=log ;③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①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②自然对数:以 71828.2=e 为底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如右图)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①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②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③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a b b c c a log log log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2)a b b a log 1log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 注意:①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2a>1 0α时,幂函数的图象通过原点,并且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3)0<α时,幂函数的图象在区间),0(+∞上是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当x 从右边趋向原点时,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重点知识 1、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这种分布对气候有什么影响?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对河流流向有什么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 对资源的影响?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有什么影响?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和内陆之间的联系。 2.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3.地形的影响:有利:1)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2)山区面积广大,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生态旅游。不利:1)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种植业。2)山区面积广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2)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崩塌等自然灾害。 4中国的气温特征:夏季南北气温都较高;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 越低 5.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1)南北跨纬度广,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比南方白昼 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小)(2.)北方接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 的严寒。 6.中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的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比南方虽然正午太阳高度角小, 但是白昼时间长。 7.中国的气候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2)季风气候显著(3)大陆性特征强 8.中国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是: (1)纬度: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区 (2)海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距海远近不同。西部深入亚洲内部,大陆性特征强,东部 海陆热力差异大,形成显著地季风气候。 (3)地形: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10.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产生的影响是: 1)我国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2)开展多种经营。 3)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11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是: 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 13.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搭配得当,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有利影响的表现:中国喜温作物的种植界限,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纬度要高得多。 不利:1)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时间不一,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2)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其他季节降水少易发生干旱。 3)冬季风反常,易导致夏季低温,冬春季寒潮,对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14与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夏季偏高,原因是我国的气候大陆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最新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冒出白色浓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 2P 2O 5 5、注意事项: ①、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②、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③、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④、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气密性差;③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④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注意:划分纯净物、混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物质的种类来划分的.只含一种物质的就属于纯净物,含有 几种物质的就属于混合物,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点燃

实务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存货 一、内容提要 本章阐述了存货在购入方式、委托加工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债务重组方式、自行生产方式 及盘盈方式下初始计量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继而对存货的期末计价方法作了相应地案例解析,着力解析 了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及减值的账务处理。 二、关键考点 1.存货入账价值的确定。特别关注外购方式、债务重组方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委托加工方 式下入账成本的构成因素及指标计算; 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及减值准备的计提; 3.存货盘盈、盘亏的科目归属。 三、历年试题分析 四、本章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一)存货的概念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备供销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备供消耗)等。 【备注】 常见存货有: ①原材料 ②在产品 ③半成品 ④库存商品 ⑤周转材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 1.存货所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知识点存货的初始计量 (一)入账价值基础 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①几乎所有的商品; 消费税只针对 特定商品征纳

②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③运输业、电信业; ④转让商标权及版权。 …… (二)不同取得渠道下存货的入账价值构成 1.购入方式 (1)非商业企业 【备注】 ①仓储费(存货转运环节的仓储费应入存货成本,另外,生产过程中的仓储费列入“制造费用”)通常计入当期损益; ②关税=买价×关税率; ③进口商品的进项税=(买价+关税)×增值税率17%; ④合理损耗计入存货采购成本,追加了合格存货的单位成本。 经典例题【单选题】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原材料100吨,收到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售价为每吨2000元,增值税额为34000元。取得运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注明运费2000元,增值税220元。另付装卸费用160元、途中保险费用为400元,原材料运抵企业后,验收入库原材料为96吨,运输途中发生合理损耗4吨。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元。 A.202560 B.236780 C.202780 D.19456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 原材料的入账成本=2000×100+2000+160+400=202560(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20256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220(=34000+220) 贷:银行存款236780 【拓展】原材料的单位成本=202560÷96=2110(元/吨) (2)商业企业 商业企业进货费用的三种处理 ①与非商业企业相同:进货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②先进行归集入“待摊进货费用”,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分别进行分摊,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留存部分的进货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③金额较小的,也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销售费用)。 【关键考点】购入方式下入账成本的构成因素及计算,尤其是合理损耗、运费及仓储费的会计处理。 经典例题【2015年多选题】企业为外购存货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中,应计入存货成本的有()。 A.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B.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 C.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D.运输途中因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 『正确答案』ABC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二章演示教学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2、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4、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中等城市(50~100万)、小城市(50万以下)、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 (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 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 (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 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 2.3城市化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第2章知识表示方法部分习题及答案(最新整理)

第2章知识表示方法部分 2.8设有如下语句,请用相应的谓词公式分别把他们表示出来: (1)有的人喜欢梅花,有的人喜欢菊花,有的人既喜欢梅花又喜欢菊花。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L(x,y):x喜欢y 其中,y的个体域是{梅花,菊花}。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 (x )(P(x)→L(x, 梅花)∨L(x, 菊花)∨L(x, 梅花)∧L(x, 菊花)) (2) 有人每天下午都去打篮球。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B(x):x打篮球 A(y):y是下午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 (x )(y) (A(y)→B(x)∧P(x)) (3)新型计算机速度又快,存储容量又大。 解:定义谓词 NC(x):x是新型计算机 F(x):x速度快 B(x):x容量大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 (x) (NC(x)→F(x)∧B(x)) (4) 不是每个计算机系的学生都喜欢在计算机上编程序。 解:定义谓词 S(x):x是计算机系学生 L(x, pragramming):x喜欢编程序 U(x,computer):x使用计算机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 ? (x) (S(x)→L(x, pragramming)∧U(x,computer)) (5)凡是喜欢编程序的人都喜欢计算机。 解:定义谓词 P(x):x是人 L(x, y):x喜欢y 将知识用谓词表示为: ? (x) (P(x)∧L(x,pragramming)→L(x, computer))

2.9用谓词表示法求解机器人摞积木问题。设机器人有一只机械手,要处理的世界有一张桌子,桌上可堆放若干相同的方积木块。机械手有4个操作积木的典型动作:从桌上拣起一块积木;将手中的积木放到桌之上;在积木上再摞上一块积木;从积木上面拣起一块积木。积木世界的布局如下图所示。 图机器人摞积木问题 解:(1) 先定义描述状态的谓词 CLEAR(x):积木x上面是空的。 ON(x, y):积木x在积木y的上面。 ONTABLE(x):积木x在桌子上。 HOLDING(x):机械手抓住x。 HANDEMPTY:机械手是空的。 其中,x和y的个体域都是{A, B, C}。 问题的初始状态是: ONTABLE(A) ONTABLE(B) ON(C, A) CLEAR(B) CLEAR(C) HANDEMPTY 问题的目标状态是: ONTABLE(C) ON(B, C) ON(A, B) CLEAR(A) HANDEMPTY (2) 再定义描述操作的谓词 在本问题中,机械手的操作需要定义以下4个谓词: Pickup(x):从桌面上拣起一块积木x。 Putdown(x):将手中的积木放到桌面上。 Stack(x, y):在积木x上面再摞上一块积木y。 Upstack(x, y):从积木x上面拣起一块积木y。 其中,每一个操作都可分为条件和动作两部分,具体描述如下: Pickup(x) 条件:ONTABLE(x),HANDEMPTY,CLEAR(x)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归纳

2019 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二章重要知识点归纳第二章了解地区 2.1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与我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马来群岛是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 2 万多个大小岛屿的总称。马来群岛的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河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被称为“火山国”。日本被称为“地震国” 地区 地形特征 河流特征 中南半岛 山河相间 由北向南 马来群岛 地势崎岖 短小湍急。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处在亚洲与大西洋、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富饶的矿产:世界上天然橡胶、油棕、椰子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泰国天然橡胶和棕榈油的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

菲律宾是世界上出产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的石油,马来西亚的锡居世界第一位。 海外华人的最大聚居地: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区之 一。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地区则人口稀少。 2.3 西亚五海三州之地: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亚洲;非洲;欧洲。 这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以色列国做得最突出。 阿拉伯国家: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世界石油宝库:占世界总产量的25%。通过波斯湾运出。石油输出路线: 2.4 欧洲西部位置与范围:欧洲西部是指欧洲的西半部,面积约 500 万平方千米,包括30 多个国家。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 雄厚的经济实力:繁荣的旅游业:

第二章 知识表示方法

第二章知识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智能系统问题求解所采用的几种主要的知识表示方法(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以及基于不同表示法的问题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1. 状态空间表示法中问题的状态描述.改变状态的操作和问题目标状态的搜索; 2. 问题规约的一般步骤.规约的与或图表示; 3. 谓词逻辑的语法和语义.量词的辖域.谓词公式的置换与合一; 4. 语义网络的构成.语义基元的选择.语义网络的推理等。 教学难点 状态描述与状态空间图示.问题归约机制.置换与合一。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为主,同时结合《离散数学》等已学的内容实时提问.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中的多媒体素材来表示抽象概念。 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用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来描述问题.解决问题; 2. 掌握这些表示方法之间的差别;并对其它表示方法有一般了解 2.1 状态空间法 教学内容本节讨论基于解答空间的问题表示和求解方法,即状态空间法,它以状态和操作符为基础来表示和求解问题。 教学重点问题的状态描述,操作符。 教学难点选择一个好的状态描述与状态空间表示方案。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中的多媒体素材来阐述抽象概念。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对某个问题的状态空间描述,学会组织状态空间图.用搜索图来求解问题。 2.1.1 问题状态描述 1.基本概念 状态(state) 它是为描述某类不同事物间的差别而引入的一组最少变量q0,q1,…,qn的有序集合,其矢量形式如下: Q=[q0,q1,…,qn]' (2.1) 式中每个元素qi(i=0,1,…,n)为集合的分量,称为状态变量。给定每个分量的一组值就得到一个具体的状态,如 Qk=[q0k,q1k,…,qnk]' (2.2)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重点是: 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2.方向性与顺序性。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3.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 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2.心理发展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 (二)青年初期 1.定义:这是指14、15 岁至1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2.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 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 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1.定义: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两个维度: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的方面是指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横向的学习准备是指每个年龄阶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力结构。 3.学习准备与学习的关系: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二)关键期1.定义:关键期是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 2CO 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 、H 2、CO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s)+H 2O(g) CO(g)+H 2(g)。 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KMnO 4、CaCO 3的分解等。 3、能源的分类: 形成条件 利用历史 性质 一次能源 常规能源 可再生资源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 不可再生资源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新能源 可再生资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氢能、沼气 不可再生资源 核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电能(水电、火电、核电)、蒸汽、工业余热、酒精、汽油、焦炭等 [思考]一般说来,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需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试举例说明。 点拔:这种说法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Ba(OH)2·8H 2O 与NH 4Cl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 电能 (电力) 火电(火力发电) 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缺点:环境污染、低效 原电池 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优点:清洁、高效 2、原电池原理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电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2)两个电极接触(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3)两个相互连接的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