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
- 格式:pdf
- 大小:94.08 KB
- 文档页数:1
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2006-11-26基础医学论文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作者:郭丽平陈瑞目的探讨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方法分析呼吸科192例肺癌患者化疗发生52例化疗性静脉炎的原因,总结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措施。
结果通过对化疗性静脉炎的观察分析及护理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结论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做到早期预防,能降低其发生率;做到合理干预,能提高其疗效,为患者减轻痛苦。
化学治疗静脉炎原因分析防治措施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静脉输液化疗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
化疗药物反复应用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造成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为57.6%)[2]. 1 临床资料自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我科共收治联合化疗的肺癌患者192例,年龄18—86岁。
发生化疗性静脉炎52例,男18例,女34例。
其中2005年4月至2006年4月化疗患者共39例,发生静脉炎13例,发生率为33%,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化疗患者45例,发生静脉炎14例,发生率约为31%;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化疗患者61例,发生静脉炎15例,发生率约为25%;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化疗患者47例,发生静脉炎10例,发生率约为21%.可见发生率逐渐降低。
52例化疗性静脉炎中,Ⅰ度39例,Ⅱ度12例,Ⅲ度1例。
2 用药方法均采用静脉滴注的方法。
3 判断标准根据主观感受和肉眼定性评价。
Ⅰ度:局部皮肤出现轻微的红肿、疼痛、灼热症状,沿着静脉走向出现轻微的条索样红线。
Ⅱ度: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灼热症状,有水泡形成。
Ⅲ度:静脉变黑变硬、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4 原因分析 4.1毒性影响临床上化疗大部分为静脉给药,而化疗药物为化学制剂或生物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造成组织细胞尤其是代谢活跃的’皮肤基底细胞、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死亡。
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摘要】对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综述,认为:在化疗前仔细评估患者状况,化疗中全程跟踪观察,配以适当的预防手段,能够有效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发生静脉炎后及时采取外敷或局部封闭的措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正常进行。
【关键词】化疗性静脉炎;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r5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87-02化疗是治疗各种恶性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四肢浅表静脉是其主要的给药途径。
但静脉化疗药物多为细胞毒性药物,毒性大、浓度高,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加上反复穿刺,因此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和血管平滑肌痉挛,造成化疗性静脉炎。
曾有报道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57.65%【1】。
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化疗的顺利进行【2,3】,而且易产生医疗纠纷【4】,同时也给护理人员再次穿刺带来困难。
随着肿瘤患者逐年增加,化疗性静脉炎预防和治疗已成为广大护理人员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 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机制目前的研究表明,化疗性静脉炎具有复杂的发生机制,至少有以下因素参与了化疗性静脉炎的发生。
1.1 化疗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损伤,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脱落,甚至凋亡。
1.2 化疗药物导致血浆ph 值的改变:化疗药物可使血浆ph 值偏酸性或碱性,均会影响血管内膜细胞的正常代谢。
1.3 化疗药物引起ⅰ型变态反应:一些化疗药物如蒽环类可引起变态反应,导致血管内皮的通透性增加,化疗药液外渗。
1.4 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长期反复多次静脉注射给药以及输液容易造成静脉内膜的机械损伤。
1.5 化疗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化疗药物浓度过高和/或输入速度过快,容易超过血管的缓冲能力,使化疗药物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不断刺激血管内膜【5】。
1.6 局部炎症:药剂配制时溶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易致刺激血管内壁。
肿瘤患者化疗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摘要】化学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手段之一,而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因后果严重令护理人员感到棘手。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静脉,减轻病人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化疗过程中的护理重点。
近年来,护理人员就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现结合相关文献,从预防和治疗角度总结目前国内外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措施。
【关键词】化疗药物;静脉炎;预防;治疗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绝大多数化疗药物需要依靠静脉输注来完成,然而抗癌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反复多次大剂量联合化疗可增加化疗药物对静脉的毒性刺激,静脉受到严重损伤,同时癌症肿瘤患者血液易出现继发性高凝状态,反复静脉穿刺也会使血管造成损伤,导致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部分化疗药物容易渗入皮下间隙,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如在静脉给药过程中发生意外渗漏,轻者出现红斑、局部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出现皮肤溃疡、组织坏死及深部结构如肌腱、关节的损伤,患者可有剧烈疼痛,甚至影响肢体功能。
一旦静脉炎发生,不但会使患者的痛苦增加,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而且会影响到治疗的进行,近年来随着肿瘤患者逐渐增加,化疗药物的应用也日趋广泛.而化疗性静脉炎是输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降低其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及积极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们就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治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现综述如下: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的因素1.药物因素1.1直接毒性作用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刺激性强而且无选择性, 即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和组织也具有一定的损伤,影响细胞代谢及其功能。
与细胞DNA结合的药物最易引起组织坏死,反应可在药物撤除后持续数周[1]。
1.2血浆PH值改变血浆PH值为7.35--7.45,偏酸、偏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从而发生静脉炎。
化疗药物如长春新碱、诺维本和环磷酰胺等,用生理盐水溶解后呈弱碱性;阿霉素、表阿霉素和丝裂霉素等用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溶解后呈弱酸性。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炎是指血管内静脉壁发炎的疾病,常见于长期留置导管、输液、化疗等医疗操作中。
为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并且在护理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护理。
一、预防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合适的导管材料,如聚乙烯、聚氨酯等,以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和损伤。
2. 导管插入:在插入导管前,进行充分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插入导管时,要选择合适的静脉,并确保插管无阻力,减少对静脉壁的损伤。
3. 导管固定:将导管固定在患者体表,避免导管的移位和摩擦,减少对静脉壁的刺激。
4.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5. 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6. 输液操作:在输液前,检查液体是否清澈,无悬浮物。
输液时,要注意滴速,避免快速输液导致静脉壁受压。
7. 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尿量,促进血液循环。
二、护理措施:1. 观察: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导管护理:定期检查导管插入部位,观察有无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保持导管通畅,避免导管阻塞,定期冲洗导管,避免导管内血栓形成。
3. 皮肤护理:保持导管插入部位的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细菌感染。
4. 输液操作:在输液前,检查液体是否清澈,无悬浮物。
输液时,要注意滴速,避免快速输液导致静脉壁受压。
5. 疼痛管理:对于有疼痛感的患者,可采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如冷敷、按摩等。
如疼痛严重,可考虑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
6. 患者教育:对患者进行静脉炎的相关知识宣教,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增加尿量,促进血液循环。
7. 心理护理:对于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关爱,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感。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静脉炎是指静脉内壁发生炎症反应的一种疾病,常见于静脉穿刺、静脉输液等操作后。
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护理,静脉炎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
因此,对于需要进行静脉操作的患者,预防和护理静脉炎非常重要。
预防静脉炎的措施:1.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
外周静脉通路适用于输液、输血等常规操作,而中心静脉通路适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化疗等情况。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进行任何静脉操作之前,护士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包括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巾等。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减少感染的风险。
3. 规范穿刺技术:穿刺静脉时,护士应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避免多次穿刺或穿刺不准确。
正确的穿刺技术可以减少损伤静脉壁的机会,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4. 定期更换输液器具:输液器具应根据临床需要定期更换,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组输液器具。
长时间使用同一组输液器具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和感染,增加静脉炎的风险。
5. 注意静脉通路的观察:护士应定期观察患者静脉通路的情况,包括观察通路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等症状。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如更换静脉通路、给予局部抗菌药物等。
静脉炎的护理措施:1. 加强皮肤护理:定期清洁患者的皮肤,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如患者有皮肤破损或红肿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避免使用该部位进行静脉操作。
2. 规范输液操作:在进行输液操作时,护士应注意输液速度的控制,避免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血管扩张和静脉炎的发生,而过慢的输液速度可能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3. 留意患者的症状变化: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心率、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如发现患者有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已经发生静脉炎的患者,护士应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消炎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