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化--中国武侠电影的“经典场景”
- 格式:ppt
- 大小:17.08 MB
- 文档页数:25
浅析武侠电影的艺术特色巢琦 14策划摘要:中国武侠电影源于中国的武术文化,并且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思想相融合。
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样式,武侠电影将中国的武侠文化推向了世界,这其中,武侠电影所体现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含义功不可没。
关键词:武侠电影文化背景文化内容武侠电影对中国人而言,就如同超级英雄对美国人,都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的特色。
而中国武侠电影更是把这种地域文化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一、与学派思想的结合武侠电影所宣扬的武侠文化以各式侠客为主角,神乎其神的武术技巧为特点,刻画宣扬侠客精神①。
而武侠文化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革新,不断地与学派思想相结合。
各个学派的思想核心为武侠文化提供了思想道义上的指导。
电影《太极张三丰》就是一部融入了道家文化的武侠电影,同时也是一部经典的香港武侠电影。
电影中的“球,浑然圆通”“水,遇强则强”“不倒翁,镇定自若!”向人们传递着道家文化“以阴阳相抱、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思想②。
而李安的《卧虎藏龙》中,周润发与章章子怡的对手戏的台词也无不体现着深厚的道家文化思想。
而这种大道无言,天人合一正是侠客们所追求的,也是道家武侠电影的想让观众们感受到的。
二、武侠的中国美景①百度百科.武侠(武侠文化)[EB/OL]. /subview/14947/5044383.htm#1, 2016–10–17/2016–12–27.②槡独摇.武侠片与中国传统文化[EB/OL]./view/c144b6c7da38376baf1fae35.html?re=view, 2013–04–15/2016–12–27.不得不说,中国的武侠电影都是和美景相融合的。
辽阔的大漠、陡峭的崖壁、柔美的江南水乡、葱郁隐逸的森林,这些大自然的苍茫、艰险、秀美与空旷的意境之美都通过电影体现出来。
张纪中版的《天龙八部》就表现了九寨沟的旖旎风光,《新龙门客栈》更是表现了西北大漠的粗犷苍茫,还有《英雄》的山林的空旷等等,中国的武侠电影光是大自然的壮丽山河就对观众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力,更何况还与侠客的武打场景相结合,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是让人折服③。
论武侠电影中的民族文化精神武侠电影是深具中国民族特色的类型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侠文学、武术、美学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神。
环境、武、侠是武侠电影中最具有观赏价值的卖点。
环境时而是江南的小桥流水、秀丽山水,时而是西北粗旷苍茫的平原、沙漠,还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式庭院、幽静神秘的荒山古刹、深不可测的悬崖峭谷,在影像上肆意的展露自己的风情和文化底蕴,并和侠客互相映照融为一体,与主题的基调一致营造着悠远的意境,传达出“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
“武”作为武侠电影的必要元素,它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为源泉,不断地兼容武侠文学、戏曲艺术、美学、舞狮等文化形式,在银幕上展现着独特的中国功夫场景,呈现“武之舞”的艺术特色。
在武侠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武”是“虚打”与“实武”交错并存,在总体上呈现虚实相间的美学风格;到60年代末,武侠电影进入创作史上的黄金时期,张澈、胡金铨、李小龙在“武”上有着各自的追求,从而呈现多样化的艺术风格;90年代的武侠电影之“武”因现代化科技介入,表现动作的电影手法更加娴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进一步挖掘,俨然一场呈现在银幕上的武舞艺术;武侠电影之“武”还缝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善恶分明、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使动作本身具有了道德性格判断之内涵;经过多年的营造,武侠电影之“武”具有独立的审美形态,在形式上宛如“武术之舞”,在神韵上是飘逸的东方意境之美。
“侠”有侠客和侠义精神之意,两者都源于中国的武侠文学;武侠电影中的侠客以武侠文学中的侠客和地方传奇人物为原型,经过电影化的解读后具有独特的特征;侠义精神是侠文学、武侠电影、侠客的内在灵魂,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和美德。
武侠电影中的侠义精神继承了武侠文学中的优良品格,如快意恩仇、济困扶危、除暴安良、为国为民等侠义行为和“为知己者死”、诚信守诺、重朋友之义、轻生死等精神气质,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外延,把爱、人道主义、情等纳入自身的范畴,特别是在对爱情的表现上,武侠电影遵守自己的类型规则,以侠义核心,把爱情作为对侠义的人性补充,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理冲突”别开生面地阐释为爱情与侠义的冲突,两者的冲突最终导致武侠电影中爱情在狭窄的表现空间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武侠电影中的中国侠客文化一、武侠电影中的功夫:1、功夫的不同类型:功夫是武侠电影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类以柔美优雅的气韵示人,辅之以琴棋书画,讲究刚柔并济、收放自如。
如《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
一类出自经典的武侠小说,高深莫测、天马行空,如“吸星大法”、“黯然销魂掌”等。
还有一类以喜剧手法表现功夫。
如周星驰《功夫》、成龙《师弟出马》等。
2、兵器:剑:剑是武侠文化中特殊的指征符号,是侠客身上不可或缺的武器。
徐克说:“剑是兵器之王,是中国武侠文化里特有的精神代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种心态和风度,它所包含的哲学、修养跟聚集的技术,在世界文化中是独有的。
”二、侠客精神:(重义轻利、锄强扶弱、济困救贫)“侠”第一次出现是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它一方面满足了观众追寻侠义道的噱头,更重要的是其中寄托了人们对侠义精神与侠义世界的向往。
司马迁:“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即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义”反映的是侠客文化的道德内涵,“武”则是这种道德内涵得以外在实现的必要途径,二者共同构成了侠客文化的主要内容。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主人公一行遇上白连教逞恶,调戏十三姨,黄飞鸿打出无影脚解围《;猛龙过江》中唐龙凭借一身高强的武艺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将敌人打败,并一举歼灭歹徒团伙。
看到这些行侠仗义的场面,它是否也会涤荡尽每一个热血男儿在现实社会中的懦弱。
这种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建立在“武德”基础之上的,即以精神的力量战胜自身和对手的哲学概念。
整个系列中存在大量黄飞鸿与人比试武艺的段落,在这些眩目的打斗中,黄飞鸿总是点到为止,出手之间看似刚猛无比实则留有仁慈之心。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电影工作者实际上在运用这些灿烂的动作场面传达一个纯中国化的处世原则,只有心存仁爱才能无敌于天下。
三、宗教力量:佛、道《卧虎藏龙》中,主角李慕白(周润发饰)则是浑身道家的氛围色彩,闲云野鹤,不恋俗世。
武侠电影:在影像中嬗变的中国侠文化作者: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06期晚清的革命党人以侠的殉道精神牺牲自我而唤起天下良知,在革命以推翻封建帝制的形式取得初步成功之后,社会已经不再需要“游侠”。
作为稳定体制的破坏力量,游侠精神并没有在民国初年走向社会文化的前台。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武侠”概念进入中国长达十年之后,才在1915年底出现了一篇由杂志编辑包天笑命名的“武侠小说”,这就是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傅眉史》,虽然林译小说在沟通中西文学上取得了极大成就,然而《傅眉史》却不过是儿女英雄的翻版,第一次中国本土的武侠想象,唐然如此草率出场。
一历史证明,每一次媒介形式的大变革,也都会带来文化形式的大变革。
正如印刷术的产生带来了宋元时代的市民文学,五四时期的白话运动也带来了武侠小说的迅速风行。
并且,另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介变革也恰在此一时段发生了,这就是以声像技术为核心的电影产生了。
1905年,电影在中国产生:同年拍摄的戏曲片《定军山》中就有不少武打场面。
1920年,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26年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摄制的《车中盗》则成为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
虽然电影以新的表现方式让观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但武侠电影的风行却是与武侠小说分不开的。
在林纾的“武侠小说”近十年之后,1923年平江不肖生同时连载《江湖奇侠传》和《近代侠义英雄传》,分别在奇幻和现实两条道路上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武侠文学。
到1928年,小说《江湖奇侠传》连载完毕,取得极大成功,带动了武侠电影的风行。
根据《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火烧红莲寺》,茅盾作为目击者,曾经这样描述:“《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映这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
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互相斗争的时候,看客们的狂呼就如同作战一样……”在1928年到1930年的三年间,拍摄武侠片超过了150部,并且出现了武侠电影的“系列化”现象,《火烧红莲寺》多达18集,仅次于后来的“黄飞鸿”系列。
[中国十大经典武侠电影]被遗忘的10大经典武侠电影篇一: 被遗忘的10大经典武侠电影1、《八百罗汉》导演:王星磊主演:刘振岭、高鸿萍可以认为,《八百罗汉》生不逢时,本片在80年代中期上映,当时国内流行的武侠功夫片基本以《少林寺》《少林小子》等比较轻松的喜剧类型为主,而《八百罗汉》的主题则很沉重,影片讲述了峨眉山报国寺僧众在忍无可忍之下奋起抗击金兵的故事,全片一直处于1种压抑的氛围当中,而且相当的血腥暴力,全片充斥着撕裂飞鸟饮其血、撞石碑脑浆崩裂、挑断筋脉、砍断人腿等血腥残酷场面,至于僧侣苦行、和尚遭金兵殴打等和上述场景相比就更不算什么了。
记得当时在影院看此片时,第一场打斗就接连出现人被踢到撞穿墙壁和被踢到飞起等极具视觉震撼的镜头,而当时国内的功夫片观众是没有在大银幕上见过这些镜头的,于是影院里引起一片惊呼之声。
影片全程在四川峨眉山及周边取景,场景壮观;演员全部选用国内的武术高手和有武打功底的戏曲演员,这些人全都身手敏捷;武指黄哈刘家班出身,也算是香港知名的武术指导,设计的动作既残酷激烈,又有功夫片打斗的美感;动作戏既有单打独斗,也有山石飞落、群猴纷至以及最后僧众群起反抗金人的大场面。
尤其是当僧众们醒悟之后开始反抗的时候,观众压抑了1个小时的心情终于被释放出来,其实这刚好证明了影片的剧情能打动人心。
其实,《八百罗汉》可以说是王星磊导演的呕心沥血之作,他在影片拍摄临近尾声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癌症复发而猝逝,于是《八百罗汉》便成了他的遗作,影片最后的男女主角大战金国亲王这场BOSS战是别人代替补拍的,和王星磊前面的整体风格稍显不合。
王星磊以执导谭道良主演的功夫片《潮州怒汉》而成名,又以功夫片《八百罗汉》谢幕,也算是有始有终了,虽然他在导演生涯里拍片类型繁多,但是人们认识他还是从功夫片开始。
在20多年后的今天重看《八百罗汉》,其凌厉的影像风格依旧可以带给人震撼,其宣扬的保家卫国的精神依然激动人心!虽然当年《八百罗汉》在香港取得了700多万的票房,但在内地却为人忽视,个人认为,《八百罗汉》在武侠功夫片影史上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术文化金庸先生是中国著名武侠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曾经风靡全球,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系列作品,其中不乏许多经典的武术场景。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术文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精华所在。
一、武术家的形象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术家们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身手敏捷、神秘莫测,身体素质优越,能够轻易地攀爬悬崖峭壁,跳过山川河流。
他们不愧为武林高手,人们对他们的崇拜和敬畏也是可见一斑。
同时,金庸的武术家们还有着非常强烈的荣誉感和江湖义气。
他们重视自己的名誉和尊严,不会做出出卖盟友的事情。
同时,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们也会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敌人的进攻。
二、武术文化的内涵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术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内外合一”和“心意合一”等理念。
所谓“内外合一”,指的是武术家的身体和内在力量的统一。
只有身体和内在力量的结合,才能够发挥出真正的武力。
同时,武术家还需要将武功融入生活中,将武术理念和生活方式融为一体。
“心意合一”则是指武术家在实战中需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以意念控制身体,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这种技巧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出现得非常频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武术的传承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武术的传承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武术家们通常都是从某位前辈的手中接受武学传承,或者是习得传统武术。
这种传承形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武术技能,更是讲究心传心、口传口、手传手的传承方式。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传承武术的形式非常多样化,有师徒、兄弟、姐妹、兄妹等各种形式。
这种传承方式无限延伸,不仅仅是传承武术,还可以传承各种其他的道德和人生智慧。
总之,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和精华。
无论是武术家的形象,还是传承武术的方式,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武术文化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宝贵资源。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及其影响摘要中国的武术运动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变,而武侠电影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作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它对武术精神的承载和传播、对武术思想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了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并剖析了作为艺术形式的武侠电影给武术文化带来的影响,以期能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武侠电影的影响力。
关键词:武侠电影武术文化武术精神影响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中的重要类别,其中所包含的武术、武术文化、武术精神、武术思想可谓丰富而有内韵,对促进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极大的作用。
同时,在武术对电影推动的同时,武侠电影也对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流变,在这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武术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手段。
从传统的曲艺、武侠小说到现在的影视传播,其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而电影和电视则成为当代最流行、最广泛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方式。
从20世纪初的《定军山》肇始,二三十年代以《火烧红莲寺》为代表的一百五十多部武侠电影呈现出盛极一时的繁盛状态,之后便消迹三十余年,而60年代,经过《独臂刀》《大醉侠》《龙门客栈》等几部有影响力的武侠力作后,七八十年,武侠电影再次井喷发展。
出现了像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明星拍摄的几十部又卖座又叫好的武侠电影。
而进入新世纪,虽然势头不如从前,但亦有《卧虎藏龙》《七剑下天山》《功夫之王》《叶问》《苏乞儿》等口碑和影响都不错的武侠电影。
这些武侠电影,不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些武侠电影蕴含了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从武打动作到武术器物,从武术思想到侠义精神,其丰富的内含不仅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武侠电影是中国重要的电影题材之一,武术成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同时,武侠电影也折射出了我们民族的武术思想和武术精神。
中国武侠电影核心要素的研究邱海洪;王俊云【摘要】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有着独特的价值观念、叙事模式以及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武”、“侠”、“江湖”进行解读,探讨武侠电影发展与成败的关键要素是文化、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对中国武侠核心要素的文化学解读,增加对于武侠文化和武侠电影的认识,深化对武术文化的理解.【期刊名称】《体育科技》【年(卷),期】2014(035)001【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武侠电影;核心;江湖【作者】邱海洪;王俊云【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衡阳421008;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南衡阳421008【正文语种】中文什么是武侠电影?武侠电影是我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如同美国西部片、英国侠盗片、日本武士片等。
陈默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说“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亦即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及体现中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的基础的电影[1]。
武侠电影的核心是“武”、“侠”与“江湖”武侠电影要流传久远,其核心要素的研究就必然难以回避[2]。
“武”是武侠电影的文化标示和核心要素之一,是武侠电影区别于其它动作电影的关键要素。
何为武?武艺、武者,指中国固有的传统武术。
武侠电影中的武是技击和艺术的完美融合,如果只有技击、格斗动作,最多也只是“动作片”。
武侠电影中的武术要求“真”,即真武术。
真武术需要会武术的人来表演真正的武术,这是判断武侠电影的标准之一。
“真武”的艺术展示为影片的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彻的武侠影片之所以能在昔日风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影片的真实感。
“有侠无武”的影片不能被称为真正的武侠电影,早期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是真实的武术,电影中武打动作的设计都是基于武术的攻防技击和真实技法。
最初的武打演员也大多是具有一定武术功底。
著名华人武打电影演员李小龙就是一位武术技击家、武术哲学家,他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成为武侠电影史上的绝唱。
中国武侠电影中的浪漫英雄文化武侠文化是华人界的一种独有的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由来已久,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专门设有《游侠列传》,记载了鲁人朱家、楚人田仲、轵人郭解等侠义之士,司马迁对这些越过法律界限去行侠仗义的人是持赞赏的态度的,和唾弃、谴责侠士的班固有着很大的不同。
武侠电影也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流派,武侠电影的主角常常是武艺高强、义薄云天、坚定刚毅的白袍高手,这自然是一种英雄的形象。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武侠电影中的英雄和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西方电影中的英雄一般都是有着强壮的体魄或是配备尖端科技的刚猛之士,而武侠电影中的英雄更多地是有一种内心和道义上的强大,他们去行侠仗义的时候和好莱坞英雄拯救世界的时候相比少了一分粗暴而更多一分细腻的浪漫情怀,甚至在英雄与美女的关系中也是这样,武侠和他的女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地清晰,简单地说就是比较纠缠不清的,这种关系对剧情的影响也十分重要,不像好莱坞英雄电影中的女主角,就只是简单的爱人。
下面就以《笑傲江湖2》和《新龙门客栈》两部经典的武侠电影为例子进行详细的说明。
这两部电影的风格都是比较古朴浪漫的,展现出来的侠义之气都能很让人感动,这当然离不开两部电影共同的编剧徐克,被称作是“鬼才”的徐克出品的武侠电影如《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等都是充满着浓郁的侠义情怀的,都表现了很强烈的江湖情义,而电影中那些眼花缭乱、潇洒自如的武打动作也是为了表现侠客的形象而设计的。
《笑傲江湖2》中的男主角令狐冲是由李连杰饰演的,武打动作自不必多说,虽然李连杰演的令狐冲没有《笑傲江湖1》中的许冠杰演的令狐冲那般放荡不羁、豪情万丈,但是李连杰时刻充满的微笑却也给这部片添加了更多浪漫的童话色彩。
在电影的开头中,令狐冲带着岳灵珊和他的华山师弟们相约在苗族人的野店会合,打算一起前往牛背山隐居,这一想法本来就是很天真很童话的,正如后来被释放的邪恶大教主任我行所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令狐冲他们怎么可能离得开江湖?但令狐冲这种侠士本来就并不是现实主义者,他甚至劝东方不败一起离开深不可测的江湖,把世事留给想测的人去测,他这种天真的想法却可能是让一代凶残的魔头东方不败倾慕于他的原因。
【写人】武侠打斗写人作文800字武侠打斗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场景,它充满了英雄主义、侠义精神和殊死搏斗的情节。
在小说、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武侠打斗的场景,让我们为之振奋和激动。
下面是一篇描写武侠打斗的作文,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紧迫的气氛弥漫在空气中,两个身影凌空而立,正准备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武侠打斗。
第一个人,身穿黑衣,面容凶狠,目光如炬。
他叫做杨龙,是一个出色的武术高手。
他手中持着一柄狼牙刀,寒光闪闪,在夜晚显得异常犀利。
杨龙身材高大,肌肉结实,让人看了就知道他练过很多年的功夫。
第二个人,身穿青衫,风度翩翩,仿佛一位身怀绝技的剑客。
他叫做李飞,是江湖上的名震一方的剑术大师。
李飞手持一柄雪亮的长剑,在月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他的眼神深邃,透露出一股绝对的自信。
两人从未谋面,但因一场纷争而决定决斗。
他们心中都怀揣着同样的渴望——展现自己绝世的武功。
在江湖中,任何一个武林高手都希望能被人尊敬,而他们正是这样一对执着不懈的人。
杨龙与李飞相对而立,气氛突然紧张起来。
他们的双目交汇,如同两道电光的碰撞,激发出无尽的火花。
瞬间,两人身形飞速接近,他们像是两股狂风突然相撞,发出惊天的轰鸣声。
杨龙使出他的天狼刀法,刀刀直指李飞的要害。
李飞轻盈地躲过刀锋,同时挥动手中的长剑,以剑影闪烁的速度向杨龙劈去。
两人的剑与刀相撞,发出阵阵金属的声响。
随后,他们开始了一个惊心动魄的肉搏战。
拳拳到肉,刀剑交错,他们的动作犀利迅捷,让人眼花缭乱。
一瞬间,他们仿佛化作了一道道残影,在夜幕下飞舞。
杨龙的刀法凶狠无比,力道充沛,他拼尽全力地使出每一招,希望能够打败李飞。
李飞则沉着冷静,他的剑法虽然看似平和,但每一剑都蕴含着惊人的杀伤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双方的身体都已经不断出现伤痕。
他们发出的汗水和喘息声充斥在四周的空气中,增加了整个战场的紧张感。
在一个瞬间,杨龙劲力一斩,夹带着惊天动地的力量,向李飞砍来。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
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
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山东中学联盟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
632020中国武侠电影,以“武”为形,以“侠”为魂,是形魂一体的银幕审美升华。
自1905年《定军山》中京剧艺术家谭鑫培饰演黄忠的武打动作起,就已经为中国电影的武侠探索开辟了道路,发展至今经历了早期尚武、侠义升华、市场推动、视觉奇观、复归超越5个阶段。
在这一百余年的探索中,武侠电影在审美上逐步形成了以阳刚之美为底色,兼具悲剧英雄般的沉郁和江湖游侠般的飘逸等中国古典意蕴之美,而这一切还要从“侠”之文化源泉谈起。
一、溯源:银幕侠客的文化由来武侠电影的经典之作《少林寺》(张鑫炎,1982)引得万人空巷,彪炳银幕史册。
《少林寺》表现了反抗暴政的民间抗争与义薄云天的正义保卫,唤起了人们内心对“侠义”精神的共鸣。
这是“侠”文化在影像时代的精神投射与社会反响。
这种投射与反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之源。
墨子提出,“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其对“义”的强调适应了社会底层锄强扶弱的需求,这些来自民间底层的追随者被称为“墨侠”。
到了秦汉,原先的“墨侠”转为江湖游侠,依然秉持着“义”的旨归,以江湖方式来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因此受到民间底层的崇尚。
班固在《汉书》中记录了朱家、剧孟、郭解、万章、楼护、陈遵、原涉等七个汉代游侠的事迹,也凸显了其义薄云天、锄强扶弱的本质特色。
这些“侠”的精神旨趣都流淌于今天的银幕世界。
譬如,在电影《英雄》(张艺谋,2002)中,四个段落围绕“刺秦”展开,并由“人剑合一”“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至“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的三个层次精神升华,以“剑”为喻,将“武”与“侠”的关系层层剥茧,最后将心中“大义”推向极致,即对天下的义。
这也是影片情节由精心策划刺秦而最终放弃刺秦的缘由所在。
由秦汉至盛唐,经历了若干次改朝换代和群雄逐鹿的乱世,但是“侠”文化经久不衰,“从司马迁到班固,从曹植到李白,从王公贵族到下里巴人,文人墨客无不向往快意恩仇的公平正义,无不崇尚书剑飘零、行侠仗义的豪放潇洒。
|RADIO &TV JOURNAL 2021.5自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获得了全世界电影最高奖———奥斯卡金像奖后,《英雄》《十面埋伏》等动作电影陆续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国外观众对于国产大片的认可度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影市场,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在电影产业的效益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印度、俄罗斯等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武侠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电影类型,承载着许多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能够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武侠电影蕴含着许多普世价值,使得它们更易为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
因此,提高中国武侠电影质量,在减少文化折扣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其满足国外受众的电影审美需求,是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的重点及关键所在。
《卧虎藏龙》作为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
本文借助Metacritic 影评网站上国外受众对《卧虎藏龙》的权威评价和普通用户评价,分析《卧虎藏龙》在国际传播中的得与失,试图以此为例为华语武侠电影更好地“走出去”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影片在Metacritic 影评网站上的受众分析截至2021年2月19日,《卧虎藏龙》在Metacritic 上共有32条权威影评,32条全部为正面评价,平均得分为94分。
具体评分情况如下:100分评价16条,占全部评价的50%;90分评价8条,占25%;89分评价1条,占3%;88分评价1条,占3%;80分评价5条,占16%;75分评价1条,占3%。
影片在该网站上有630条普通用户评分,平均评分为8.1分,具体评分情况如下:正面评分525条,占全部评分数的83%;中性评分51条,占8%;负面评分54条,占9%。
下文将对这两类评价分别进行分析。
(一)权威媒体评价在Metacritic 网站上的32条权威影评中,这部电影被多次形容为fun (有趣的),elegant (优雅的),epic (史诗般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①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以武侠文学为原型,融舞蹈化的武术技击表演与戏剧化、模式化的叙事情节为一体的类型影片。
中国武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带着舞蹈艺术的神韵,中国武侠电影在汲取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过程中,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
由于武术打斗在电影中是高度艺术化和表演化的动作奇观,所以,我们把它称为银幕上的“武舞”,即武术之舞。
②中国武侠电影的武打技巧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表演。
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打斗、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武打与剧情、与情景、与人物性格的相互交融。
中国武术进入电影之后,演变为一种以艺术表演为主、击打对方为辅的武术之舞。
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展开的武舞表演。
③中国武侠电影在它极具表演性的武术对打和曲折委婉的故事情节中,隐含一种根深蒂固的、中国式的文化伦理,这是支撑整个武侠王国的精神构架。
包括武侠电影中的人物所归附的不同武术门派,所采用的各种剑术、拳法,其实都带有特定的伦理色彩,都会与武侠道义和社会道德相联系。
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刀剑的选择与使用同样具有艺术的表述功能与文化意义。
④中国武侠电影在人物性格的创作上,严格依循着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美学原则,并通过善与恶的尖锐对立,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来建立影片的叙事体系和价值体系。
由此,中国的武侠电影划分为两个最基本的人物谱系:以英雄义士为主体的善的形象和以奸臣贼子为主体的恶的形象。
同时武侠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报主”与“尽孝”的叙事母题、“家族为本”的武林道义、“义非侠不立”的精神取向和“善恶有报”的世俗伦理等,建立了武侠电影特定的伦理构架。
⑤中国武侠电影是一种注重武德的电影作品,特别是对暴力的表现方面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其中包括暴力的喜剧化、舞蹈化、诗意化等消解暴力的有效方式。
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武侠动作片的“国际化”正在改变世界电影中暴力影像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