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 格式:ppt
- 大小:565.50 KB
- 文档页数:36
关于论老子的“无”与“有”的二元辩证思想【正文】老子其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一曰“道”,二曰“无”,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是第一次。
庄子在其庄子天下篇中评价老子的哲学想时,如是说:“建之以常无,主之以太一,以濡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实”[3],庄子也是用“无“太一”(即“道”)来总括子的哲学。
因此,要想真地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就必须从二者入手。
又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灵所在,要想讨论“无与“有”的关系,则绕不“道”,所以在此从老子的“道入手。
什么是“道”?老子没有给出一个关于“道”的确切义,而是以“无名、“朴”、“无象、“无形”、“无状之状”、“物之象”等词语代之道是“混成”之物,是天地而生的,用老子的原话说,是“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以为天下母”(《德经》第二十五章。
在老子那里,“道”具体有三含义——世界本源、世界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4]后来王弼在给老子《道经》做的注中说:“所谓道——无形无者,万物之宗也……听之可得而闻,视之不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不可得而尝。
”[5]“道”没形状,没有名称,它为万物的根本而存在,所以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
什么是“无呢?子《道德经》一共八十一章其中提到“无”的就达四十章之多“无”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物的不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
[6]在老子那里,“无”是形而上之空无,是虚无飘的。
什是“有”呢?《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不宜有也。
谓是不当有而有之称引伸遂为凡有之称,凡秋书有者皆有字之本义。
[7]“有”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指事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
[8]在老子那里,有”则是指形而下之实,是实实在在的。
老子直接了当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
”(四十章其意思是说,“有”是天万物产生的本源,而无”则是“有”的本源,“”是本源之源,是产“有”的精神本原。
任愈先生在其《老子绎读》一的前言中说,“无也是“道”,“道”也是“无。
[9]二者均为形而上空无,是虚无飘渺的。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以哲学家的视角从阴阳、有和无的角度对人类的本性和思考过程进行探讨,他认为“有”和“无”有道理的交相辉映,互为均衡,相辅相成。
其精神实质是把有所表现为无,无所表现为有,使两者彼此相通互生,创造了一种既有有又有无,又有无又有有的状态。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无穷”的。
一事有,一事无,理念是永无止境的,所谓“有”就是“无”的另一<br>
因而,超越世俗的种种认知与期待,走向崇高的虚无之理,这也是老子“无”的实践之道。
老子以“无”为自由的基础,有远见的眼光,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而“有”则相当于老子实施“无”的形式,成为有和无的表象,反映了一种有有头脑的非理性张扬生活方式。
因此,老子以“有”和“无”之间相互交融为哲学根本,在“有”和“无”之
间找到一种平衡。
“有”给人以信心,让人有结构和安全感,但不能停留于此,否则对人的思考可能会出现拘束。
而“无”则打破传统的框架,让我们可以自由设想更多可能,让思维走出之前的界限。
有和无,不存在冲突和抵触,要完成一项行动,无须颠覆现实,只要根据自身
既有的资源,向上求有,向下求无,就可以做出有益而合理的选择。
古语曰:“古之善为人者,善用无可。
”最终,要发挥人类智慧的活力,学习老子的精神,以有和无的协调统一我们的行为,实践我们的思想。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但是众说纷纭,另有别的说法。
孔子曾评论他:「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能被孔子形容为龙,可见其人一定有过人之处,绝不会有负「龙」之名。
有些人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
但事实上,这些观念并没有这些意思,而是老子从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中体会、归纳而得到的珍贵思想。
「有」、「无」则是用来说明这些道理的一个关键的观念。
「有」、「无」看似相对,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两者是有相依存的关系存在的,将在本论中透过老子的思想来一窥其中的奥妙。
道德经中提到「有无观念」的共有十四章之多,可以说非常的丰富。
然而对于「崇有」和「贵无」历代学者皆有不尽相同的见解,以魏晋时代来说,王弼提倡「贵无」,郭象则主张「崇有」,另有僧肇非有非无的「中道观」。
其他从严君平、陆希声、苏子由、程致道、李息斋、张洪阳…. 等人都各有各的评论或校释。
有与无的基本概念「有」与「无」表面上是对立的,但两者不联合在一起是不行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提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是书中以具体事物表达有无观念的典范。
三十根辐合共一毂,因为毂中间空虚,车才能产生乘载的作用。
柔合陶土做成器具,因为器具中间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成房屋,因为房屋中间空虚,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明白到「有」给人带来便利,而「无」去发会它们的作用;反之,若没有「有」,也不会有「无」。
因为有辐才有毂,这就像「有无」的观念。
至于器皿的空处,房屋和户牖等之相互关系也是如此,只要缺少一项,就不成东西,不成世界了。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的有无概念老子的有无概念是指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个体之存在的理解。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过对有无的探讨,表达了他对宇宙万物及个体生活的看法。
老子认为,有无是宇宙运行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宇宙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法则。
首先,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有和无组成的。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写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的存在可以给事物带来利益,而无的不存在可以使事物具备更多的用途。
这表明了有无的相互依赖和互相转化的关系。
在宇宙的无限变化中,有和无相对存在,互为条件。
其次,老子认为有无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存在。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他说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表明有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相辅相成,并通过对立的关系产生变化。
在宇宙的无限运行中,有无以相互制约的方式存在,相互转化。
再次,老子认为无为有的根本。
在《道德经》第四章中,他写道:“神农之器,无能,则为器”。
这意味着没有实体的空间可以用来塑造各种器物。
老子认为,无是宇宙生成的根源,万物由无中而生,趋向于无的状态。
因此,无是事物生成、运行和发展的原因和目标,有则是无的具体表现。
此外,老子还认为,追求无的状态可以带来自由和无限的发展。
在《道德经》第十七章中,他写道:“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将追求无的人定义为太上者,认为太上者懂得有的存在,但不为之所累,以无为本。
太上者追求无为自由和无限的发展,不受有的限制和束缚。
他们超越了对有的追求,并达到了一种内心安宁和永恒的境界。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概念是指他对世界的认知和个体存在的理解。
有无体现了宇宙中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也是个体生活的基本法则。
有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存在,是对立统一的体现。
无是有的根源,有是无的具体表现。
追求无的状态可以带来自由和无限的发展。
老子通过有无概念,表达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揭示了人们追求无限自由和内心安宁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各章主题思想概述老子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有无相生-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长江丛刊》2019.02183老子“有无观”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谢 英 官性根/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摘 要:老子“有无观”蕴含着精微深邃、极富哲思的思想,有着极大的超前性和前瞻性。
现下解剖和弘扬老子“有无观”的精髓思想,能够做到以古鉴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深刻而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 有生于无 有无相生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纵观老子一生,其“有无观”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道德经》之中,其内容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大的借鉴之意。
一、老子之“有”与“无”“有无观”是老子从日常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而“有”“无”这对范畴,将“道”视为统一体。
[1]在老子辩证法思想中,“有”“无”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现实界的“有无”,其中“有”是指存在之物,是可以观察到的。
“无”是指空间,“有”与“无”相配合才能产生大作用;二是指本根界的“有无”,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描绘“道”的运作,是属于形而上的、思辨的“有”“无”。
在老子看来,所谓“无”即指“道”的形而上性,“有”乃是指形而上之道蕴涵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最终要由形而上的世界落向形而下的世界而创生万物。
[2]而在老子《道德经》一书中,“有”通常是作为哲学名词而表“存在”之意与实在之物。
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
所谓“无”,从哲学范畴来讲,便同本意,指无形、虚无等,也可表达物质的隐微之态。
老子认为,相较之于“有”,“无”便是与之相对应的“非有”,相对于“存在”的“非存在”,即无形无像的“虚无”。
但是,这“无”并非无所作为,它是“万物之始”,是世间万千事物产生的根源。
诸如“故常无,欲以观其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等,也皆可看出老子对“无”的重视。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2012年02月21日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老子哲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在那样一个人类心智渐开的时代,老子就有了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透彻理解。
“道”与“有”、“无”是本体论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许多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基本哲学概念都与老子哲学有着相似之处。
老子哲学中除了“道”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外,还有“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正是“道”演绎其基本逻辑的“剧场”。
弄不清老子哲学中“有”与“无”的含义,也就意味着不能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
不少研究老子哲学的人,通过不同断句的方式来解读老子哲学,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
由于中国汉字易生歧义,让人们有不同的释读方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老子》第一章中的文字,任何一种现代翻译方式都似乎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老子哲学的实质——我们必须首先将老子理解为一位对宇宙本原有着深刻研究的哲学家,并且应该将其对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的探讨理解为老子哲学中最主要的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老子》甲本和乙本,两种本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流行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不同,而与韩非子《解老》的次序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老子》的思维路径,是由“无为而无不为”的伦理道德政治观点上升到哲学观点的。
然而,1993年郭店楚简出土的《老子》却是不分章节的,排列顺序与帛书及今本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子》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经过人为编辑的。
国学经典《道德经》,老子对“观”的表达,天道的领悟方式上下五千灿烂文化历史,在这滚滚历史的文化浪潮里,诞生了一本本经典,用最精炼的话语,谈天论地识人。
他们智慧哲思,至今在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有一部著作,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的智慧,几乎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令人不得不佩服。
这部著作就是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字,五千年华夏历史,政治之理,哲学蕴涵,美学哲思,所能想象到的,在这里都会有体现。
《道德经》是一本人生的大书!对于许多人来说,它能够贯穿人生的始终,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理解和感悟。
在《道德经》这一本书里,老子会经常提到“观”这一个字,纵观老子的相关书籍,“观”这个字出现的次数也是很多。
而这个“观”并非寻常的观看与洞见,而是蕴含丰富的认知论以及审美哲思的思想内容。
因而“观“是《道德经》的文化内涵,是对世界的追问与反思,反思生命的意义,体味何为美学。
因而,”观“是自己对所想要追求的精神理想世界的一种方式。
广告<合诚远创>专业设计制造桁架机械手10年经验,千余案例,上下料机械手,^^搬运码垛机器人。
欢迎来电咨询索取视频及方案:1...在《道德经》里,“观”字是什么意思?“观,谛视也。
从见雚声”,见《说文解字》,这是对《道德经》中“观”的释义。
在古文字学研究当中,“雚”就是观的本义,因为“雚”原本意义是像猫头鹰之形,而这猫头鹰的眼睛是十分犀利和尖锐的,甚至当时传说能够洞穿黑夜。
自然,“观”字就有了突破黑暗,识得天理混沌之意。
也就代表着探求未知领域,探索神秘境地,因而,“观”不仅是看,更是超越了视觉所能看的地步,而是“看”天理运行的规律,人性的规律等等。
首先,《道德经》里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出现在第一章的内容。
此外,关于《道德经》原始的版本是没有任何的章节,甚至连标点也是没有的。
而这是后人依靠对古文学的考究与推测的积累,加入的自己想法。
老子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有与无的辩证关系”。
这个概念揭示了事物存在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我们来探讨一下老子对于“有”和“无”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宇宙万物都是由“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老子认为,“有”是指事物的实际存在,是有形有质的;而“无”则是指事物的潜在存在,是无形无质的。
在这种辩证关系中,“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无”,就没有“有”。
正因为有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宇宙万物才能不断变化、生生不息。
我们来思考一下“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于人类行为与社会发展的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追求“有”,追求物质的积累和欲望的满足。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过度追求“有”会导致失去平衡,产生问题和矛盾。
与之相对应的是,老子认为要懂得“无”,懂得适度、谦虚和舍弃。
只有懂得“无”,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同时,老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在社会治理中要讲究自然而然,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发地发展和变化。
我们来思考一下“有”和“无”的辩证关系对于个人修养和内心成长的意义。
在追求功利和名利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会为了“有”而奋斗,而忽略了“无”的重要性。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要懂得放下、舍弃,要有空杯心态,才能接纳新的思想和智慧。
只有在内心保持空灵、宁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丰富。
因此,对于个人修养来说,懂得“有”与“无”的辩证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老子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存在的。
这种辩证关系启示我们要懂得适度、谦虚和舍弃,要有空杯心态,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和谐。
同时,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要讲究自然而然,不强求、不干预,让事物自发地发展和变化。
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论老子之“道”“无”“有”的关系【内容提要】道体与“无”“有”的关系是老子《道德经》第1章的核心问题,受王弼注解的影响,把道体等同于“无”的观点甚为流行。
“无”“有”属于同一层次,是一种逻辑上的并列关系,竹简文本第40章与牟宗三的阐释的一致性表明了“无”“有”同为道体的属性。
一、断句之争的实质对于老子《道德经》第1章,不同时代注解者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的断句问题上争执不休。
对于第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种断句认为应该以“无名”“有名”断句,持这种看法的自王弼、河上公、范应元始,现代学者如马叙伦、冯友兰、蒋锡昌、朱谦之、任继愈、刘笑敢等;一种断句认为应该以“无”“有”断句,持这种看法的自司马光、王安石始,近现代学者如叶梦得、白玉蟾、俞樾、梁启超、高亨、侯外庐、关锋、陈鼓应、卢育三等。
主张以“无名”“有名”断句的注解者和学者认为,此句自古以来都以“无名”“有名”断句,并时常引用文子所说“有名产于无名,无名者,有名之母也。
”(《文子·道原篇》)《史记·日者列传》所说“此老子所谓无名者,万物之始也。
”作为例证。
主张以“无”“有”断句的注解者和学者认为,上述断句并不符合道家老子的原义,并引用庄子的两句话为证:“天门者,无有也。
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
”(《庄子·庚桑楚》)在论述老子思想时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庄子·天下》)这些学者进一步论证说,以“无名”连读问题不大,而且老子《道德经》有“道常无名”“无名之朴”的说法,无名可以是指称道体的一种方式,但“有名”连读就说不通,老子《道德经》虽然有“始制有名”之说,但这是指称的具体的有形的具体事物,按照老子哲学的思想逻辑,有名有形的具体事物不可能成为“万物之母”。
现代学者陈鼓应所说亦可作为例证:“无”“有”乃是哲学上的一个常用的词句。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无"的概念,被称为"无为"或"无为而治"的理念。
以下是对老子的无观念的一种理解: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宇宙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即它不依赖于人为的干预和操控,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
人们应该效法宇宙,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以柔软的力量引导事物的自然流动,达到和谐与平衡。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宇宙的运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即它在自然的运行中无所不为,不受限制地展现自己的本性。
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执着,不要刻意追求功成名就,而是随顺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无为而有为:老子强调,虽然宇宙是无为而治的,但人们仍然需要有所作为。
然而,这种有为并不是强行干预和追求个人欲望,而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变化和需要,以适时适度的方式行动。
人们应该发展无为而有为的智慧,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灵活应对,做出恰当的行动。
总体而言,老子的无观念强调了顺应自然、放下执着和功利心、以柔弱之力引导事物的发展。
它提倡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不与之对抗,而是与之共舞,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圖1:太極圖542:陽盛陰衰消長圖 圖3:陰盛陽衰消長圖間的變動關係,可說是就自然的觀察所作的描述,以有消無長、惟恍惟惚作為道的動態展現,以論述此一變動性。
而如此的變動不定,若就人生的進退、福禍等價值面向而言,即可說是一種兩兩關係的辯證。
而《老子》哲學的要義之一,可說在於洞悉其中的變動與辯證,而保持不執著、不黏滯的態度,圖4:地多海少消長圖 圖5:海多地少消長圖「無」的概念相較於「有」而言,確有某種特殊地位。
63就縱向而言,無可說是最高的根本或本體,或者可說是事物未存在前的空間形式,作為某種基石使一切的有從之而生;而就橫向來說,無可說是種沖虛、虛靜的狀態,若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二期總之,《老子》無的概念,存在著一定的特殊地位;就縱向而言,無是根本、是本體,或者是事物未存在之前的空間形式,一切的有皆從之而生,所以說「有生於無」,旨在強調事物的根基面。
就橫向來說,無可說是沖虛的狀態,而隱含著各種變化的可能;面對於此,老子要人柔弱、空靈以待,洞觀兩兩的變化而謀定後動。
因此,不管縱向或橫向來談有無兩者之概念,無相對於有不免受到較多的重視。
7. 結論《老子》首章云道不可說,但卻標示出有無兩個面相,作為孕育天地萬物的本始;因此《老子》思想,可說是要從有無的對演中,揭示其中玄妙深奧的道理,或者說從有無的觀照中領會不可說的道。
但《老子》的有無存在相當大的隱晦性,考之於不同版本的記載與斷句,文義的理解就各不相同。
本文在審視《老子》有無出現的脈絡中,分析出兩種不同詮解的進路,一是從縱貫面來看,以無作為有存在的基礎,從無生有,到生起天下萬物,進而關聯到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學思維。
而從橫切面來談,此有無說明世間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及消長變化的現象。
無論從縱貫面或橫切面而言,有無皆可視為天地萬物的根本。
而且,此泛指一切的有無,其縱橫兩面實可交錯並觀。
即天道與人道雖是直縱的關係,但就天道之兩兩變化與人事的兩兩辯證而言,此兩兩變化、辯證可分就橫向來看;顯示出《老子》重要的哲學見解——從天道自然的兩兩變化,來推演人事價值的兩兩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