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3《边城》沈从文第一次讲课素材新人教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边城》备课素材【学前导引】《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
本文节选的是第13~15章。
作者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写道:“我只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是沈氏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本文正是在老船夫与孙女平淡无奇,微有波澜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一幅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
作者对于善良、淳朴的人类本性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表现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着重体味这种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
【基础知识精讲】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
14岁时,辍学从军,参加湘西当地土著部队,辗转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酉水流域,经历了6年的少年军旅生涯。
1922年,他告别湘西,到北京实现他的文学之梦。
因生活困难,未能升学,就一边自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
1934年主编北平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战爆发后,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沈从文遭到错误批判,作品也不再印行。
后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工作,放弃了文学创作,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著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文学创作十分丰富。
他的小说可以分为“湘西”“行伍”“都市”三个系列,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会明》《八骏图》等。
作品集现在通行的有:《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
《边城》简介:《边城》是沈从文1934年创作的著名中篇小说,课文节选13、14、15三章。
小说写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
茶城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他们一起爱上了碧溪上一个老船夫的外孙女,叫翠翠。
2024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课《边城》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2024年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课《边城》的相关内容。
具体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阅读与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边城》的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沈从文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感受湘西边陲的自然美和民俗风情,拓宽文化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湘西边陲的美丽风光和民俗图片,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边城》。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讲解创作背景。
4. 随堂练习:针对课堂讲解内容,让学生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思想讨论。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边城》2. 人物形象分析:翠翠、傩送、天保等3. 主题思想:人性的善良与纯真,命运的无奈与抗争4. 创作背景:沈从文,湘西边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翠翠、傩送、天保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进行论述。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
2. 答案:(1)翠翠:纯真善良,对爱情充满憧憬;傩送:勇敢善良,重情重义;天保:忠诚正直,责任心强。
(2)小说主题思想为:表现人性的善良与纯真,反映命运的无奈与抗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长河》、《湘行散记》等,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湘西边陲的风土人情。
高中语文1.3《边城》沈从文第一次讲课素材新人教版必修5
1928年,当沈从文仍在生活困境里挣扎时,徐志摩曾写信给他说:“还是去北京吧,北京不会因为你而米贵的。
”
沈从文没有因此重返北京。
后来,他又对徐志摩谈及自己想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跟刘海粟学绘画的念头。
徐志摩说,“还念什么书,去教书吧!”
其时,胡适正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由徐志摩介绍,胡适同意聘用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
沈从文以小学毕业的资历,竟被延揽为大学的教师,这即便在当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大胆而开明的决断。
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终于来临了。
沈从文既兴奋,又紧张。
在这之前,他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估计资料足供一小时使用而有余。
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八块钱,租了一辆包车。
第一次以教师身份跨进大学的门,不能显得太寒酸!按预先约定的条件,讲一个钟头的课,只有六块钱的报酬,结果自然是赔本!
当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初露头角,在社会上也已小有名气。
因此,来听课的学生极多。
今天又是第一堂课,还有一些并不听课,只是慕名而来,以求一睹尊容的学生,故教室里早已挤得满满的了。
他们中已有不少人读过沈从文的小说,听到一些有关他的传闻,因而上课之前,教室里有人小声议论着沈从文的长像、性格、文章和为人。
——他们知道沈从文是行伍出身,小说里又不乏湘西地域荒蛮、民气强悍的描写,在他们的头脑里,遂不时浮现出想象中的沈从文的形象:一个身材魁伟、浓眉大眼,充溢着阳刚之气的男子汉。
然而,当沈从文低着头,急匆匆走上讲台,与学生对面时,眼前这个真实的沈从文,却与他们想象中的沈从文判若两人:一件半新不旧的蓝布长衫罩着一副瘦小的身躯,眉目清秀如女子,面容苍白而少血色;一双黑亮有神的眼睛稍许冲淡了几分身心的憔悴。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
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迸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
这一来,他感到仿佛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
……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
起始,教室里还起着人声;五分钟过后,教室里的声浪逐渐低了下去;到这时,满教室鸦雀无声!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女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有的竟低下头去;在她们中间,有一位刚从预科升入大学部一年级的学生,名叫张兆和,时年十八,面目秀丽,身材窈窕,性格平和文静,学生中公认为中国公学的校花,因肤色微黑,沈从文后来称之为“黑凤”。
这时,她见沈从文行状狼狈,一颗心也憋得极紧,怦怦直跳,血潮直朝脸上涌去,竟不敢抬头再看沈从文……。
——这些心地善良而富同情心的年轻女性啊!
这十分钟的经历,在沈从文的感觉里,甚至比他当年在湘川边境翻越棉花坡还要漫长和艰难。
但他终于完成了这次翻越。
他慢慢平静下来,原先飞散的话语又开始在脑子里聚扰组合。
……他好容易开了口。
这第一句出去,就像冲破了强敌的重围,大队人马终于决城而出。
他一面急促地讲述,一面在黑板上抄写授课提纲。
然而,他又一次事与愿违。
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不料在忙迫中,十多分钟便把要说的话全说完了。
他再次陷入窘迫。
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
消息传到教师中间,有人说:“沈从文这样的人也来中公上课,半个小时讲不出一句话来!”这议论又传到胡适的耳里,胡适却不觉窘迫,竟笑笑说:
“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