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52568
- 格式:doc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80
沉降观测方案一、前言沉降观测方案是为了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沉降情况,以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为工程后续修缮提供重要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沉降观测目的本沉降观测方案的目的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时监测土壤沉降,掌握沉降的趋势和速率,为工程后续的设计、修缮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数据。
三、沉降观测范围本次沉降观测的范围为工程建设的周围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和水系等。
具体观测点的位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沉降观测内容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建设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和建筑结构等因素,选择一定数量的观测点。
2. 观测设备的布置:在每一个观测点选取一个合适的地点,安装沉降仪,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内容的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观测,记录相关数据,包括时间、沉降量、温度、湿度等。
4.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观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提供后续工作的参考。
五、沉降观测设备和工具1. 沉降仪:用于测量土壤的沉降量和变形情况。
2. 数据记录器:用于记录沉降仪测得的相关数据。
3. 温湿度计:用于记录环境温度和湿度,保证观测的准确性。
4. 其他相关工具:如电池、电缆、夹具等。
六、观测频率和时间1. 观测频率:每月进行一次观测,并进行数据记录,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2. 观测的时间:可以根据需要在白天或夜间进行,但要保证每次观测的时间相同。
七、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1. 数据处理:从沉降仪和数据记录器中获得数据后,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沉降趋势和速率的变化情况。
2. 报告撰写:根据观测数据撰写沉降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沉降趋势分析、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以上即为沉降观测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监测土地或建筑物的沉降变化,为工程建设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改进的措施。
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是沉降观测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面将从需求明确、目标确定、方法选择以及方案优化等方面介绍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流程。
一、需求明确在开始制定沉降观测方案之前,必须明确沉降观测的需求是什么。
这一点将直接影响方案的制定、目标的确定,也会对后续数据的处理分析产生影响。
需求明确就是要明确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周期等基本信息。
对于监测对象的明确,需要确定监测的是土地还是建筑物,如果是建筑物,又需要考虑具体的建筑类型、基础类型和朝向等因素。
监测范围也是需求明确的重点。
如何选择监测的点位,每个点位的位置和数量,是制定方案前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此外,对于面积较大的监测范围,还需要确定监测分区,减少数据分析的复杂度。
监测周期是指观测时间的长短。
通常情况下,周期越长,收集到的数据量越多,但同时也意味着待完成周期较长,成本也相应加大。
因此,周期的长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斟酌,权衡收益和成本。
二、目标确定明确了监测的需求之后,需要确定具体的观测目标。
目标的设置是为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目标的确定通常包括两部分:一是确定监测点位目标,即观测要点的选址和设置;二是确定监测精度目标,即需要达到多少精度。
对于监测点位目标的选址,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位置,不能人为选择代表性较差的点位;第二,需要考虑周围的地貌和建筑物环境;第三,需要考虑统计学的代表性,以及数据分析的便捷性。
对于监测精度目标,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来设定。
比如,对于一些高精度的工程建设,精度目标需要相对较高;对于一些对精度要求不太高的工程,可以适度降低精度要求,减少成本。
三、方法选择沉降观测方法主要有传统地面遥感法、测量法、GNSS卫星法等。
每种方法的应用场景、优点与局限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
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3、防止损坏设备:要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避免损坏设备的发生。
4、观测记录和备份:应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进行备份以便于数据查询和分析。
总结: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合理的沉降观测方案,可以大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观测环境的选择、数据处理和保密、设备的保养和备份等各方面的细节问题,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有效开展。
沉降观测方案及措施
建立房屋沉降点设置监理审批制,在确立设置点方案和沉降方案观测时报监理确定,按现场进行沉降点观测时由监理共同工作。
(一)沉降观测水准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房屋四角转角处以及中间每隔10〜20m的轴线上。
水准点:不少于2个,设置在建筑物30〜80m稳定、可靠的上层内;或沉降己稳定的建筑物上,严格国家标准执行。
(二)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沉降观测点埋设应符合和设计规定要求,所有沉降观测点埋设完后,及时将观测点保护起来,以免在施工中将观测点损坏而影响观测的准确性。
(三)观测方案及技术要求
1.沉降观测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
要求作业。
观测仪器采用S3精密水准仪,配合因瓦尺作业。
采用相同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并要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工作。
2.观测要求:第一次沉降在观测点安设稳定后及时进行,在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做二层楼观测一次,主体结构验收以后,砌内外填充墙时,每三层做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测4次,第二年测二次,
第三年测一次,直至稳定为止。
沉降观测施工方案本目录一、前言 (2)1.1 编制目的 (2)1.2 编制依据 (2)1.3 施工流程概述 (3)二、沉降观测点布设 (4)2.1 基础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6)2.2 沉降观测点的类型及选择 (7)2.3 布设位置的确定方法 (8)2.4 观测点的固定与保护 (9)三、沉降观测周期与频率 (10)3.1 初期观测周期与频率 (11)3.2 定期观测周期与频率 (12)3.3 特殊情况下的观测安排 (13)四、沉降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4)4.1 数据采集与记录要求 (15)4.2 数据处理方法 (16)4.3 沉降量分析与评估 (17)4.4 变形趋势预测与预警 (17)五、沉降观测设备与工具 (18)5.1 观测仪器选型原则 (20)5.2 设备安装与调试 (20)5.3 设备维护与保养 (21)六、沉降观测施工组织与管理 (23)6.1 施工团队组建 (24)6.2 施工进度计划制定 (25)6.3 施工质量监控体系建立 (26)6.4 安全防护措施 (27)七、沉降观测施工安全与环保 (28)7.1 施工现场安全规定 (29)7.2 环保要求与措施 (30)7.3 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31)八、沉降观测施工总结与评估 (32)8.1 施工成果总结 (33)8.2 成效评估方法 (35)8.3 改进措施与建议 (35)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各类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是确保建筑安全、预防工程事故的关键环节,也是评价建筑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沉降观测,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建筑物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为科学决策、优化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特制定本次沉降观测施工方案,以指导本次工作的有序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方案遵循安全第质量至上的原则,注重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力求实现沉降观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测量及沉降观测方案1、设备准备:充分做好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测量工作顺利进行。
检校仪器、检定钢尺、对所有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和钢尺应根据计量法的要求,定期送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2、技术准备:测量员要熟悉工程现场情况和定位条件、主要建筑物的相互关系和轴线尺寸相对关系,建筑物标高以及设计对测量的精度要求等。
熟悉工程所在位置、周围环境及原有建筑物的关系:GPRS点的坐标、标高,建筑物的朝向,定位依据及建筑物主要轴线的间距及夹角;首层室内±0.000的绝对标高,室外地坪的竖向布置(标高、坡度)和绿化及道路,地上、地下管线的安排等,要特别注意的是定位依据、定位条件及建筑物主要轴线的布局。
要对图上全部尺寸进行核对,当各图纸核对无误后,对于总平面图要以轴线为准,核对基础、非标准层、标准层的有关尺寸,标高是否相对应。
校核GPRS点的坐标及标高:为保证整个场地定位和标高的准确性,对甲方提供的定位依据点均应进行严格的校核,以取得正确的定位依据。
核算设计图上定位点的坐标与其边长、夹角是否对应。
实地校测定位点,要求高精度。
但常因种种原因点位稍有移位,为了校核点位和防止误用移动的点位,应会同甲方一起对点与点距离及夹角进行实地校测,当发现错误或误差超限时,请甲方妥善处理。
用水准仪实地校测甲方所给水准点间的高差,发现问题请甲方处理。
桩的保护:所有的控制桩均用砼墩加固及维护栏保护,并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复核。
如有变动,立即采取措施恢复。
3、基础放线验线:建筑物基础放线的基本步骤:根据基坑边上的建筑物控制桩(即轴线引桩,但要经场地控制校核后方可使用)用经纬仪仔细向垫层上投测建筑物四大角和主要轴线,经闭合校核后,再详细放出细部轴线。
土方开挖深度不一样,基础底标高也就不一致,为了控制土方开挖及基础施工时的标高,在基础土方开挖时,将标高引测至基坑四周。
在人工清土及基础施工时可将水准仪架在基坑内进行测量。
根据基础图以各轴线为准,用墨线弹出基础施工中所要的边界线。
沉降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范文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
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沉降观测方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工程概况7#楼建筑面积21585.54㎡(不含地下室),建筑基地面积798.75㎡。
8#楼建筑面积10792.77㎡(不含地下室),建筑基地面积399.360㎡。
本工程为地下二层,地上二十七层,地下室层高为3.2m,夹层层高为2.58m,地上一-二十七层层高分为2.9m。
主体结构形式为现浇剪力墙结构;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均为二级,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04.350m,室内外高差0.4m。
二、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2.1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入住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2.2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参照设计图;(2)建筑物的四角及大转角处;(3)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建筑物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
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特点,7#楼8个,8#楼6个,共预计布置14个沉降观测点,具体点位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三、变形观测工作中执行的技术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xx);《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987-20xx)《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xx)《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xx)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4.1水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个水准基准点,并准确测定其高程。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1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准备工作:本工程使用精密水准议DZS3-1及配套的水准尺做为沉降观测仪器。
2水准点的设置:沉降观测依据稳定良好的水准点进行,现场水准点不考虑永久使用,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时以不转点为宜,为相互检查校对,每栋楼根据现场设置的3个专用水准点进行校核。
3结构的沉降及位移变形观测在结构施工过程中,须经常对结构进行观测,以检查结构变形。
如发现超过允许值的沉降变形,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调整。
3.1沉降观测的次数○1基础施工完进行首次观测,结构施工期间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在施工期间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或复工前进行沉降观测。
同时根据施工的进度情况,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均应进行观测。
○2当结构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出现严重裂缝时,应立即向工程技术负责人汇报,并应立即进行观测或一次连续值班观测。
在某一段时间内,若沉降量较大,应对观测次数进行加密。
○3沉降观测终止时间要以沉降观测量大小及沉降速度来确定并以月沉降量不超过2毫米时,可以认为沉降基本稳定。
3.2工作要求:为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如实反映出建筑物观测情况,确保工程施工、使用安全应做到四固定:○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
○2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
○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
○4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观测路线固定,外界条件固定。
4观测点的布置4.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4.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结构外皮保持一定的距离(约30mm)。
4.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
5观测与成果整理沉降观测资料要及时整理,妥善保存,在观测点布置完毕之后,即进行沉降观测以首次观测成果做为初值,每次观测后的成果均与首次成果比较,计算沉降量,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
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的成果表中。
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方案范文一、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日益频繁,其中涉及到地下结构的建设工程更是不容忽视。
而地下结构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地基沉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现象,它直接影响了地下设施的安全稳定性。
因此,沉降观测工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围绕工程沉降观测工作的方案制定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目的、方法、步骤、仪器设备等内容,以期为相关工程单位提供参考。
二、目的1. 确定地基沉降情况:通过观测工作,获取地基沉降的详细数据,为工程设计、施工以及后续的维护提供准确的依据。
2. 监测工程安全性:通过观测数据对比,及时发现地基沉降的异常情况,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稳定。
3. 为工程验收提供数据依据:在工程完工后,通过沉降观测数据分析,为工程的验收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三、方法1. 测点设置:在工程建设区域内,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建筑结构布置情况等因素,合理设置观测测点。
一般情况下,测点应布置在工程的主体结构下方、周围及其影响区域内,并应覆盖整个施工过程中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
2. 测量周期:观测测点的沉降情况需要定期测量,一般情况下,观测周期应该为月度,特殊情况下考虑缩短观测周期。
3. 数据处理:获取观测数据后,应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分析,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四、步骤1. 初步调研:在工程开工前,对工程区域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进行初步调研,以确定合理的测点设置方案。
2. 测点设置:根据初步调研的结果,确定工程区域内合理的观测测点,并确定测点的具体位置和布置方式。
3. 仪器设备准备:根据测点设置方案,准备好相应的仪器设备,并对设备进行检测和校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4. 观测数据采集:按照测点设置方案和测量周期,进行观测数据的采集工作,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5. 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观测数据后,对数据进行严格的处理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6. 结果报告与应用:将观测数据处理结果转化为报告形式,并提交给相关工程单位,以供工程设计、施工及后续维护使用。
沉降观测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打开电脑,就开始构思这个沉降观测方案。
这可是个技术活儿,不过十年经验也不是吹的,咱这就开始。
咱们得明确一下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监测建筑物或者地基的沉降情况,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所以,第一步咱们先来谈谈观测目标。
一、观测目标1.建筑物沉降观测:主要包括主体结构、基础、地下室等部位。
2.地基沉降观测:针对地基处理、填筑、挖方等不同阶段进行观测。
咱们聊聊观测方法。
二、观测方法1.水准测量法:这是最常用的沉降观测方法,通过测量地面高程变化来确定沉降量。
2.钢尺测量法:适用于建筑物内部沉降观测,精度较高。
3.光电测距仪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沉降观测,精度较高。
确定了观测方法,下面就是具体操作步骤。
三、操作步骤1.布设观测点:在建筑物或地基的关键部位布设观测点,数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测量基准点:选择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作为沉降观测的参照。
3.进行观测:按照观测方法,定期对观测点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4.数据处理:将观测数据整理、分析,绘制沉降曲线图。
沉降观测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咱们还得谈谈观测周期。
四、观测周期1.施工期间:每周至少观测一次,特殊情况加密观测。
2.竣工后:前三个月每月观测一次,之后每季度观测一次,持续观测五年。
五、注意事项1.观测人员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观测仪器要定期检定,保证观测精度。
3.观测时要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如气温、湿度等。
4.数据记录要清晰、完整,便于分析和查阅。
来谈谈沉降观测的质量控制。
六、质量控制1.观测数据要真实、可靠,不得造假。
2.观测过程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
3.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处理。
4.对观测数据进行定期审查,确保观测质量。
好了,这个沉降观测方案就写到这里。
十年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方案既实用又靠谱。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咱们在实际操作中不断优化和完善。
加油!沉降观测这事儿,细节决定成败,注意事项多了去了,但也别慌,解决办法都在这儿呢。
目录第一章 (1)1、总则 (1)2、适用范围 (1)3、工作依据 (2)4、术语、概念 (2)第二章 (3)1 工程概况 (3)2 组织管理与工作内容 (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3)2.1.2 人员要求 (4)2.2单位职责 (5)2.3 工作内容 (6)3 沉降变形测量 (8)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9)3.2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2)3.3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14)3.4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16)4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9)4.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9)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23)4.3观测技术要求 (25)5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7)5.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27)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2)5.3观测技术要求 (34)6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7)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37)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39)6.3观测技术要求 (39)7沉降监测点点号编排 (40)7.1 点号编排原则及要求 (40)7.2 点号编排规定 (41)8数据管理与评估条件 (43)8.1 数据管理 (43)8.2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 (45)8.3 资料传递程序 (48)9 奖惩措施 (49)附件三:附表 (50)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50)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51)附表4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表 (54)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56)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 (58)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 (59)附表8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61)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63)附表10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 (64)附表11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66)附表12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 (67)附表13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69)附表14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71)附表15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73)第一章1、总则1.为统一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Ⅵ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有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2.本细则适用于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Ⅵ标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要求。
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
4.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
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5.沉降变形观测是确定有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6.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
2、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标段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连续梁徐变、涵洞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3、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道部工管技[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6.《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设计有关规定及沉降观测设计图纸。
4、术语、概念(1) 基准点:设计院所提交的二等水准控制点,一般每2KM布设一个。
(2) 工作基点:当基准点观测条件不满足要求或不方便时,可埋设加密点为工作基点。
(3) 监测点:施工构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点,根据设计图纸布设。
(4) 工后沉降量:当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
第二章1 工程概况新建铁路徐州至淮安至盐城线位于江苏省北部,连接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地市,沿线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工业、经济、文化、城市等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走廊。
线路西起徐州铁路枢纽,经睢宁县、宿迁市、泗阳县,至淮安市设新淮安东站与淮扬镇铁路贯通,线路长度207.846km。
淮安至盐城段,线路西起新淮安东站,经阜宁县、建湖县至盐城市,东接入新长铁路盐城站,线路长度105.864 XYZQ-VI标正线长度50.302km,宁盐上下行联络线长度8.176km,包含特大桥43168.31延长米/5座,框架中桥1898.3顶平米/3座,框架小桥826.68顶平米/5座,路基长度4.057公里,区间路基土石方47.82万断面方,站场路基土石方8.32万断面方,框架箱涵12处。
其中预制架设箱梁1793孔,连续梁9联。
2 组织管理与工作内容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中铁上海工程局徐宿淮盐铁路站前Ⅵ标指挥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参建各分部成立沉降观测工作小组;2.1.2 人员要求1、指挥部领导小组:由指挥部总工桑广飞任组长,工程部部长李晟、测量负责人陈伟任副组长;2、一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一分部总工代庆双任组长、测量队长高翔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3、二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二分部总工王祖海任组长、测量队长周张吉山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4、二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二分部总工高原任组长、测量队长周聂胜林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2.2单位职责2.2.1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Ⅵ标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分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
2.2.2 各方职责如下:1 指挥部(1)指挥部负责全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组织专家对观测数据进行预评估。
2 各分部(1)各分部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指挥部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
(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
(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
(6)参与和配合指挥部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预评估工作。
的保护工作。
2.3 工作内容2.3.1各分部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设备情况;(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求;(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2.3.2 各分部建立变形观测网(1)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
(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
2.3.3 埋设观测设备:(1)按施工图纸要求埋设观测设备;(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2.3.4实施观测(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
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3)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指挥部领导小组;(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和涵洞积水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指挥部领导小组审批;(5)按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2.3.5 测量成果整理1 构筑物变形测量的相关资料应在竣工交验时一并移交接受单位。
2 每一项目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应提交下列综合成果资料:(1)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2)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3)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4)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5)观测记录手簿(6)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7)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8)变形分析成果资料(9)变形测量技术报告3 沉降变形测量1、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Ⅵ标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涵洞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涵洞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2、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Ⅵ标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并建立工作基点。
4、根据徐宿淮盐铁路首级控制网的分布情况,沉降变形监测网加密点至少应与本工程首级高程网二个二等水准基点联测(CPⅡ),且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测,一般情况下,加密点稳定性检测至少半年检测一次,存在区域沉降问题的区段,每季度进行1次或根据需要加密。
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3.1.1 监测网精度等级要求沉降观测网包括加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仪器:DINI03 等同等级仪器,作业过程中,水准仪、水准尺按《国家一、二等水准规范》(GB/T 12897-2006)要求,进行外业检测,并每年送国家法定专业计量鉴定1次;本线位移沉降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表3.1.1-23.1.2 位移沉降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3.1.2.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3.1.2-2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
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
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
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