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火山2
- 格式:pptx
- 大小:489.29 KB
- 文档页数:7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火山课件一、引言1.1 火山的定义火山是地壳中的热点,通过火山喷发使得岩浆、熔岩、火山灰等物质从地下涌出,形成的地表火山地貌。
1.2 火山的分类根据火山喷发方式和形态,火山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小型火山:喷发活动较弱,火山形态较小。
•盾状火山:火山形态扁平,火山锥体较宽。
•锥状火山:火山形态高耸,火山锥体呈圆锥状。
•火山口:火山顶部喷发口。
二、火山的形成2.1 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幔以下的地球结构层被称为“地核”。
地幔上面的地球结构层被称为“地壳”。
而地幔与地核之间的深度是可变的。
2.2 火山的形成过程火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极地动环境:包括地幔柱、大洋中脊等地质构造。
•地球内部热能:地球内部的高温熔融岩浆。
•地壳板块运动:地壳板块的构造、移动、聚合和分离过程。
三、火山的特征3.1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活动时最常见的现象。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爆炸性和喷涌两种类型。
3.2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地貌现象。
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坡和火山平原等。
四、火山的危害4.1 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火山灰和毒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火山熔岩和岩浆对人类居住地造成破坏。
•火山产生的火山泥流对附近居民造成威胁。
4.2 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火山喷发会造成大量的火山灰堆积影响空气质量。
•火山喷发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物灭绝。
五、火山的保护与利用5.1 火山的保护为了保护火山资源,人类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对火山活动进行监测和预警。
•合理利用火山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5.2 火山的利用火山资源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
如:•用于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灾害的预测。
•用于地热能的开采。
六、火山的实例6.1 世界著名火山•冰岛的海姆代尔冰火山•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日本的富士山6.2 国内知名火山•中国的长白山-天池火山•中国的昆仑山-望天鹅火山口结论通过学习火山的形成、特征、危害和保护与利用,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活动,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火山资源。
2.火山【教学内容】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合理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们好处,也会带给人类造成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知道火山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理解火山形成的原因。
【教具、学具】学生准备: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水槽、小玻璃瓶、线绳、红墨水、冷水、热水、三脚架。
教师准备:火山喷发的视频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视频激趣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火山喷发的视频),注意观察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相关的问题要研究?2.引导学生提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火山是怎样爆发的?火山爆发与么有关?要解决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为应该先解决哪些最基本的问题呢?(火山的成因)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活动(一):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火山的资料。
思考:1.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2.火山喷发物中有什么?它们是从那里喷发出来的?3.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后记录下来。
活动(二):研究火山的成因,做模拟实验。
1.教师发实验材料,出示活动要求:2.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
3.将盛有红色热水的玻璃瓶悬吊着放入水槽里的冷水中。
根据实验认真填写下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预设1. 我们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用酒精灯加热。
在加热土豆泥时看到番茄酱像岩浆样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
讨论:这和火山的形成有什么关系?番茄酱从土豆泥的裂缝中流出来,像岩浆从地壳内部喷发出来,土豆泥被加热后温度高压力大,岩浆也是所以从地壳内部喷出。
火山【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的器材作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意识到火山既可以带给人类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3.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认识火山形成的原因;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知道火山的利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火山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及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具、学具】1.学生用:土豆泥、番茄酱、200ml烧杯、漏斗、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视频资料、“火山形成原因”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现场),想不想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视频)通过这段视频学生可能看到:火山喷发时有红色的岩浆喷出,同时还有浓烟冒出、石块飞出;看到火山喷发时红色的岩浆像液体一样流出;火山喷发的烟灰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和危害……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如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覆盖了城市,夺取了人们的生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火山、认识火山。
(师板书课题:火山),对于火山,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火山形成的原因)板书问题: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1)谈话:同学们看图片,看完后,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2)播放课件。
(3)小组讨论: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要求学生猜想火山的喷发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猜想火山形成的原因:看到火山口有红色的岩浆喷出来,同时有浓烟和石块飞出,可能是因为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火山喷发时地壳下面可能有很大的压力;地球内部可能不光压力大,温度可能也很高。
小学科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课件)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
它不仅对地球的形态和地理特征产生深远影响,还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和人类生活。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学习火山喷发的成因以及它对地球的作用。
一、火山喷发的成因火山喷发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引起的现象。
下面是火山喷发的几个成因。
1. 地壳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板块是不断运动的,当板块发生碰撞、分裂或滑移时,可以导致岩浆聚集在地壳底部形成火山。
这种火山称为板块边界火山,如太平洋“火环”。
2. 热点活动热点是地球内部的高温区域,它位于地壳板块下方。
当地壳板块移动时,热点下方的岩浆会穿透地壳,并在地表形成火山。
这种火山称为热点火山,其中最著名的是夏威夷群岛。
3. 地壳上升当地壳上下运动时,下方的岩浆可以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这种火山称为热昇火山。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尼泊尔火山就是热昇火山。
4. 地壳下潜地壳板块下潜时,板块边界的岩浆可以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
这种火山称为弧火山,常见于太平洋火山弧。
二、火山喷发的作用火山喷发具有多种作用,以下是一些主要作用的描述。
1. 地质作用火山喷发使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进行变化。
火山爆发产生的岩浆堆积形成了火山岩层,这些岩层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形成了富含矿物质的土壤和肥沃的农田。
此外,火山还可以催化金属的沉积,形成矿藏。
2. 大气作用火山喷发排放大量气体和尘埃,其中包括二氧化硫等。
这些气体和尘埃可以在大气中形成颗粒,导致日落时的壮观景色。
此外,火山爆发还能够对地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气温下降和降水增加。
3. 生物作用火山灰和岩浆垄断通过火山爆发被分布在地表上,这对周围的生物群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火山岩层上,生物可以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火山周围的生物多样性通常很丰富。
此外,火山还可以为周边地区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4. 人类作用火山喷发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案讲授新课发出的火山灰不仅污染空气,流出来的炙热岩浆还会淹没村庄和城市、毁坏农田。
发生在海底的火山喷发还会形成海啸。
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形成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成了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海底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和堆积也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岛屿。
探索: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1.观察下图并阅读文字,了解火山喷发的情景。
学生阅读思考。
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下的火山喷发时,曾形成一条长达500米的裂缝,并产生了壮观的熔岩喷涌:熔岩喷涌沿着火山口堆积,影成数座充满泡沫的火山岩小山o这是一幅正在喷发的火山图片。
图片中炽热的熔岩从火山口喷涌而出,展示了火山喷发时强烈释放能量的过程。
艾雅法拉火山位干冰岛南部,是一个成层火山,高度大约为1666米。
在2010年3月20日首次喷发。
岩浆中含有硅酸盐和大量易于挥发的物质,当岩浆喷溢到地面时,所含挥发物就会散逸出来。
2.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⑴形成火山岩小山。
火山岩,是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
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冷却后,会在火山口堆积形成充满泡袜的火山岩小山或形成屹立在四周的山峰。
⑵形成湖泊。
长白山天池是一个火山口湖,由火山喷发形成。
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
⑶形成火山岛。
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和堆积形成一个新的岛屿——火山岛,如叙尔特塞火山岛位于冰岛南部,是在1963年至1967年间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观看视频资料。
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
全班交流、汇总。
学生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分析火山喷发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
旨在帮助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外部表现形式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1.根据前面的学习,推测火山喷发是怎么形成的,并说出猜想。
分析:火山形成于地表下面,越深的地方,温度就越高,大约在32千米深处,温度之高足以熔化大部分岩石。
小学科学10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引言】在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的教材中,第二课时讲述了关于火山和地震的知识。
火山和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质现象,对于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球内部构造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根据教材要求,就火山和地震的概念、原因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现象。
【正文】一、火山的概念和形成原因火山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特殊地貌,它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形成的。
火山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1. 地壳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地运动和碰撞。
当板块运动时,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断裂,形成一个通道,使岩浆能够从地球内部上升到地表。
2. 岩石熔融:地球内部的温度非常高,足以将岩石熔化。
当岩石熔融后,形成的熔岩会由于密度的变化而上浮到地表,进而形成火山口。
3. 压力释放:地壳板块运动和岩石的熔融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火山是释放这种压力的一种方式,当岩浆从地下向上涌出时,压力就会释放,从而形成喷发的火山口。
二、火山的分类和特点根据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火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盾状火山:这类火山的喷发较为平缓,熔岩流的粘度较低,流动距离较远。
它们的火山口往往较大而浅,并且火山体的形状类似于一个扁平的盾牌,因此被称为盾状火山。
2. 火山锥:这类火山的喷发比较剧烈,熔岩流的粘度较高,因此无法远距离流动。
它们的火山口较小而深,整个火山体呈锥形,所以被称为火山锥。
3. 火山岛:这是一种位于海洋中的火山形式,它们的火山口常常被海水覆盖,形成一个岛屿。
当火山喷发时,喷发物和熔岩会从水下被释放出来,并在海水中形成火山岛。
三、地震的概念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地球内部的应力和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发地壳的震动,形成地震。
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断层运动:地球表面的地壳由许多板块组成,它们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当两块板块发生相对移动并卡住时,应力的积累会导致地震。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一课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地球系统”这一学科核心概念中,要求学生能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能解释火山的成因。
所以本课重点关注火山喷发的成因推测、模拟实验的实验现象以及基于证据解释火山喷发的成因三个部分,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建立相关科学概念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基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火山喷发有一定的概念,但更多的认知停留在文字、图片和视频上,没有想过火山喷发形成的原因,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较为陌生。
所以学生直接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课通过模拟火山喷发,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对成因进行合理推测。
在拓展部分,通过对比火山模型喷发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喷发对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知道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在薄弱地带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知道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地形地貌。
科学思维: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合理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分析火山喷发给地形地貌带来的改变。
探究实践:能运用观察、模拟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
态度责任:对探究火山喷发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积极参加模拟实验,具有基于证据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获得证据,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1.出示火山喷发的动图。
2.提问:通过图片,我们观察到火山喷发时有哪些现象?3.小结:火山喷发时,滚烫的岩浆会从地球的内部喷涌而出。
4.推测:地球内部的岩浆为什么会突然喷发出来?二、火山喷发的成因1.火山模型:(1)出示材料:土豆泥、番茄酱,分别模拟什么?(2)展示火山模型的透视图,明确每一部分的结构。
小学科学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教科版小学科学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引言:火山喷发是地球上壮观而又神秘的自然现象之一。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详细介绍火山喷发的成因及其作用,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
一、火山喷发的成因1. 构造板块理论火山喷发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板块运动有着密切关联。
地球的外壳分为多个构造板块,它们以不断移动、碰撞和分离的方式,导致了地球地壳的剧烈变化。
火山口通常位于两个板块边界的相互碰撞或分离的地区,这些板块运动引起了地壳的断裂和岩浆的上升,从而导致了火山喷发的发生。
2. 岩浆上升火山喷发发生时,地球内部的岩浆向上移动并堆积在火山口的地下岩浆室中。
岩浆是由于地球内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岩石的熔融产物,含有丰富的气体和矿物质。
当岩浆达到一定压力后,它会强烈地推动地下岩浆室的岩石,并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形成了火山喷发。
3. 火山口结构火山喷发的成因还与火山口的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火山口由火山体、火山口、火山喷发孔和火山口周围的岩浆湖组成。
火山喷发孔是岩浆喷发的出口,它通常位于火山体最高处,并与地下岩浆室相连。
当岩浆充满岩浆室时,它通过火山孔流出,形成巨大的喷发。
二、火山喷发的作用1. 土壤肥沃火山喷发的喷射物和火山灰能够覆盖周围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的土地。
这些火山物质富含矿物质和养分,可以使土壤变得非常肥沃。
在火山下的地区,人们可以种植各种作物,收获丰富的农作物,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
2. 科学研究和地质探测火山喷发不仅能为科学家提供研究的材料,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质活动。
通过研究喷发物,科学家可以获取有关地球演化过程和地壳变化的重要信息。
同时,火山活动还可以为地质探测和勘探提供重要的线索。
3. 地质景观形成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土丘、熔岩流和火山锥等地质景观,成为了各地的旅游胜地。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改变试验1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第2课火山)试验材料:三脚架、小瓷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试验步骤: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态。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加热,看到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试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试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红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向上运动。
随着岩浆不断上升,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岩浆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留意事项:1、土豆泥尽量摊得薄一些。
2、加热时间须要10多分钟,引导学生耐性视察试验现象。
试验2 地震成因模拟试验(第3课地震)试验材料:细木棍或竹筷、毛巾。
试验步骤: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改变?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渐渐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视察发生的现象。
试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试验结论:岩层在收到外力时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外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留意事项:运用的筷子韧劲不要太大,留意平安。
试验3 卵石磨圆的模拟试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试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试验步骤: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摆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视察。
试验现象:视察到水变浑浊了,水中有一些砖屑;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试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逝变得光滑起来。
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留意事项:1、砖块尽量要小一些,棱角显明一点。
2、要用比较长的时间。
试验4 温度对岩石破坏作用的模拟试验(第4课做一块卵石)试验材料:酒精灯、页岩、燃烧钳、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检测A卷一、选择题1.下列地形地貌中,()不是由于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A.雅丹地貌B.长白山天池C.涠洲岛2.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
火山活动与()的运动有关。
A.地幔和地壳B.地核C.地壳和地核D.地幔和地核3.关于长白山天池,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是一个火山口湖B.周围的山峰是由于火山喷发的熔岩堆积而成的C.天池周围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4.可以使地球表面的局部地表在瞬间发生较大变化的是()。
A.风力侵蚀B.河流的沉积C.火山和地震5.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不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A.地震B.岩石的风化C.喜马拉雅山复一年的隆起6.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A.地震B.喷泉C.火山D.地热7.发生火山喷发时,从火山口喷出来的主要是()。
A.高温的水B.高温的熔岩C.高温的气体8.下面不是火山喷发造成环境改变的是()。
A.形成天池B.提高土地肥力C.形成沙漠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B.火山喷发必定引发地震C.有些风景区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10.下列选项中,()和地震属于内力作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变化。
A.火山爆发B.风力C.流水11.如图所示,火山喷发时的岩浆主要来自()。
A.域A B.区域BC.区域C D.区域A和C都有可能12.以下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A.石油B.火山地热C.煤炭13.()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
A.火山喷发B.海啸C.地震D.以上都是14.在做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中,我们用()模拟地壳。
A.土豆泥B.番茄酱C.酒精灯15.下列现象,与火山喷发没有关系的是()。
A.地壳某些部位较薄弱B.地壳某些部位有裂缝C.地表上岩石风化严重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岛、火山口湖等B.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C.火山地区多半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常常分布着许多热泉和温泉17.某科学小组准备做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火山教材分析:1、内容来源:《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的第20课,它与《地表探秘》、《地震》、《岩石》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剧烈变化》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3、内容简析: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将各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通过活动进行整合,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合作交往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勇于开拓的科学态度。
3、为学生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的实践能力。
4、以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5、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创新之处:1、导入部分:将教材中从维苏威火山喷发的故事导入调整为观看火山喷发视频导入,更加直观、形象,更容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2、模拟实验部分:将教材中提供步骤让学生操作,调整为由学生根据材料自主设计实验,而且补充了一组实验材料,学生的自主性更大。
3、科学在线部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火山喷发相关的资料,在教材设计基础上增加阅读内容,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增大。
4、科幻短文部分:将表现形式拓宽,既可以写科幻短文,也可以用科幻画的形式表现。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火山》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火山》。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对火山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教学中鉴于学生在生活中不可能亲眼看到火山喷发的样子,即使对火山有所了解,那也是肤浅的、基于表面的,所以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先为学生提供有关火山喷发的资料,启发学生在事实基础上思考火山喷发的原因,借助观察火山喷发的外部现象进行合理猜测,通过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火山的成因,这在教学中是个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2)认识火山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辨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1)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流意见。
(2)能用简单器材做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图片2、实验材料:三角架、酒精灯、火柴、易拉罐制成的小盒子(剪下部三分之一即可)、土豆泥(将土豆煮熟后捣烂,不加水,做成土豆泥)、番茄酱、水、小勺、烧杯;3、布置学生收集火山的有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设计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以主体性和启发性的原则为指导,主要采用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手段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材料分析概括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提出想要了解火山的哪方面的知识,并加入火山的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使他们对火山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长白山——天池、日本富士山和夏威夷群岛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其实大自然并不总是这么祥和,恬静,有时候她也会发脾气的.(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仔细看, 认真倾听).(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师:谁来说一下,通过这段视频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除了在视频中看到的,你对火山还有哪些了解?生1:生2:师: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