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课《鸦片战争》教学导案
- 格式:doc
- 大小:112.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2课鸦片战争课堂教学设计一、课前部分【课标分析】课标: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要求掌握的是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学好本课对于后面几课的学习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教材在前言中指出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第一目虎门销烟主要讲述战争的导火线,而对战前的中国与世界对比较模糊,第二目中主要讲解过程和影响。
第三目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从整体史观的角度而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的情况和两次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两部分的相关内容需要补充说明。
本教材简略了战前中国和世界的比较,对于鸦片战争的经过做了淡化处理,重点在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分析】《鸦片战争》一课,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学生对鸦片战争概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对其背景和影响等的表述不够全面。
高中的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理性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但要是学习中照搬课本,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生多对课本中的隐性的知识内容感兴趣,对事物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历史资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景,进而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能够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课题:鸦片战争——教案通过对本讲课程的学习,你能够:•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学科能力•得到思想和价值观熏陶•实现学科素养全面发展第7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阶段学科i秋季历史 i适用年级 | 高一iii i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120iii \ j 1 j i j l j |知识点j 1 j i j 1 j 1 j 1 j i1. 虎门销烟i 2.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 j I3. 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I I教学目标(1) 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的内容。
(2) 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 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 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I ..............................................教学难点i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1 1展示罂粟花、罂粟果课程说明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漂亮的罂粟果,晶莹的果浆制出的却是黑色的鸦片,鸦片引起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
1—1.为什么英国走私鸦片1— 2.鸦片的危害2— 1.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受到《马可波罗游记》的影响, 认为中国遍地黄金,资源丰富,于是把侵略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的危害① 鸦片严重摧毁吸食者的体质 ②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③ 白银大量外流,加剧中国贫困④ 银价上涨,“银贵钱贱”,人民生活困难 ⑤ 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大量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中销毁。
2、 意义林则徐指挥的虎门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 精神,是民族英雄。
《鸦片战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掌握鸦片走私的原因和虎门销烟的概况。
(2)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概况、《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2 理解和运用(1)通过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经过学习、探究,学生能够对鸦片战争的性质、原因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认识,澄清和批驳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和谬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批判的能力。
(2)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史实,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能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借鉴别人观点、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鸦片战争前后的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2)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说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3)师生讨论,探究鸦片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殖民扩张不可避免的结果。
(2)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以掠夺为目的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自卫战争。
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鸦片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教训。
奋发图强,振兴中华,是每个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
(3)被称为“万园之园劳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
重点与难点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巨型浮雕,就是虎门销烟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之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标志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起点。
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英国为何会以此发动鸦片战争?为何中国会失败?它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鸦片贸易与当今的毒品走私有何区别?新课学习一、虎门销烟国内: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②政治日益腐败,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③军纪松散,军备废弛;④闭关自守,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鸦片战争》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得到潮流”的开篇。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启了近代中国列强的侵华史,也开启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
因此本课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既是本单元的重点,更是全书的重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请学生归纳战前交战双方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研读和阐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提高学生历史比较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鸦片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情感教育。
2.通过引导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打开ppt,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进行介绍,从1840年开始,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同时中国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意图】系统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
◆提出问题:1840年发生的发生的什么事件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
【设计意图】引入本课内容的教学。
二、讲授新课(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更有利于学生去掌握各个方面的内容,更加清晰、直观。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高中历史《鸦片战争》教学教案大全一【教学内容】《鸦片战争》(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需1课时【教材分析】《鸦片战争》这一课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影响等内容,其中两个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影响为重点,正确理解“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关系”和“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为难点。
教材以19世纪初英国的对外侵略扩张讲起,作为一个导入,由此帮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性的知识连接,帮助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提供背景材料,并进一步向学生提出疑问:英国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侵略扩张后,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为什么还要把中国作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由此进入这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简单讲述经过,对于结果《南京条约》的签订,要引导学生分析条约的危害。
影响是另一个重点,要使学生明确,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接着在以列强侵略的不可满足性导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简单的一笔带过,重点讲结果即《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并比较两者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有什么变化?接着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最后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总结:1、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2、学完本课你有什么启示?请学生回答后教师做总结,点明“落后挨打”“思变才能崛起”的道理,进而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对鸦片战争已经有深刻感性认识。
2、鸦片战争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中国屈辱史的开端,学生在平时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也接触的比较多。
3、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和素质都比较好,接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中英《南京条约》,英、法、美三国提出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840-1949年)第10课鸦片战争教学设计阶段总特征:中国近代史(1840--1949.10)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还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历史线索:1.反侵略,求独立2.反封建,求民主主题:如何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第一幕: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哪些?生:鸦片战争师: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展示课标:1、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史实,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理解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而现在,我们把焦点聚在1899年,朝廷收到密报旁白:1899年4月,朝廷接到密报,下月初, 万国公使将在荷兰海牙,召开第一次国际和平会议,决定成立仲裁法庭,解决国际争端。
于是朝堂上发生这一幕:大臣1:禀太后,我朝自道光年间以来,屡受西洋小国欺凌,天朝上国颜面无存,此乃天赐良机,臣恳请太后派一要员,当天下之面揭露列强罪行,还我大清公道。
太后:此计甚好,只是何人最为合适。
大臣2:臣愿往,请太后恩准。
太后:如此,有劳爱卿了。
旁白:于是在1899年5月,荷兰海牙仲裁法庭有了一场关于中英的庭审。
第二幕:1899年海牙庭审大现场师:欢迎大家来到庭审大现场,现在欢迎:原告,大清帝国:被告,英吉利:主审法官,美国公使:副审,俄国公使:法官:现在开庭!原告清国公使,你控诉英国50余年来,屡次侵犯你国,杀你军民,可有凭证?清朝代表:法官大人,铁证如山,岂容抵赖,这是五十年前的战况,请您过目。
(呈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证据之一)师:(PPT展示第一次鸦片战争讲解过程)1840年英军进犯广州并一路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清政府惊恐万分,和英军和谈,表示只要英军撤回广州,就把主张抵抗的林则徐革职查办,最终英军撤回广州,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另派绮善到广州和英军谈判。
第10课《鸦片战争》说课教案一.本课地位《鸦片战争》是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
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标要求:熟悉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后果(二)•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1. 依据高一学情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对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比初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还是相对有限。
2. 手段1. 为学牛•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及研究鸦片战争的网站,指导学生利用空闲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已的见解。
2•把学生分为四个调查组,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调查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
3 •预期目标1.调动学生多渠道获取史料的积级性2•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基本原理和史料评说历史的能力二.课堂教学1 •新课导入手段:利用极具震憾力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心里产生强烈共鸣, 极大激化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迅速凝聚注意力,进入课堂状态。
2 •线索组织手段:将基本知识点整合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通过三幕历史情景剧形式,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
课改理念:历史内容也许是沉重的,但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学习是轻松的。
3. 讲授新课:明确重点突破难点铺垫下文重点①.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1. 组织辨论:设置争议问题,让学生思辨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同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2 •历史销烟与现实禁毒教育相结合:深刻揭露毒品的危害,告诫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重点②•鸦片战争的后果突破方略1•运用视频资料,再现签约场景2. 设计多个“活动”:(1) •找错误:让三个同学分别默写三个条约的基本内容,再由全体同学找出其中的错谋(2) 由课前分成的四个中国损失调查组推举代表,从领土经济政治和文物保护方面公布调查结果,填写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损失表。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5篇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案1教学目标1.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出现及争论;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目的、代表人物、主要活动;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评价洋务运动2.⑴通过学习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洋务派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在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加剧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引进了近代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中国是无法走上独立富强之路的;列强不愿见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中国的自救运动只会起消极作用。
3.⑴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分析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洋务派和顽固派观念上的异同与时代变革的关系,从而对学生进行发展地看待事物的教育。
⑵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使学生科学地认识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的积极与消极作用,从而对学生进行辨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教育。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是变革封建制度,而且存在着各种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洋人的控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这次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因它而产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人才为接下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洋务运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阅读课文中有关“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内容,经小组讨论制作洋务运动活动一览表和洋务运动分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