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 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4.72 MB
- 文档页数:33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一、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4、规律: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高考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汇集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及西印度群岛北部、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1.纬度低,地处热带;2.东南信风或东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3.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4.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
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2.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3.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尤卡坦半岛、古巴岛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雨林带?地形平坦,不能产生地形雨)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中东部、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墨西哥高原、澳大利亚北部、大分水岭西侧及南部等.1.东非高原: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低、上升气流不旺盛,降水较少。
2.南非高原中东部: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多雾、空气湿度大。
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海拔较高,蒸发减弱。
没有形成沙漠气候)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干季受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墨西哥高原:(依纬度,该地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5.澳大利亚(1)澳大利亚北部:湿季是由于雨季(夏季)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势力较弱,降水有限,故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干季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
(2)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非地带性现象是指在特定地区或区域内,某种地质或地貌现象不符合一般规律的现象。
这些现象往往违背传统地理学理论,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给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对非地带性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成因与影响。
一、非地带性现象的定义与特点非地带性现象通常指某个地区或区域内出现的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的地理现象。
其特点在于不符合传统地理学的规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形态或规模。
例如,位于非极地地区的高山上出现冰川,或者在非沙漠地带的沙漠中发现草原等。
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1. 极端气候条件:一些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与极端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草原出现于非沙漠地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导致植被的贫瘠,从而形成了类似于沙漠的环境。
2. 地质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下陷、断裂等地质构造运动也是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之一。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区地理形态的突变,从而使得该地区形成独特的地貌现象。
3. 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平衡是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可能与物质循环和能量平衡失衡有关。
例如,在非极地地区出现冰川可能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大量降水导致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的影响非地带性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更是对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些现象的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地理规律和模式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非地带性现象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影响。
例如,在非沙漠地带出现的沙漠化现象,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而在非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非地带性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对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成因与影响。
非地带性:1.海陆分布:南半球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巴塔哥尼亚沙漠;科迪勒拉山系的西侧;东非高原;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 3.局部环流和洋流:北半球中低纬度、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欧洲西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的大陆西岸的沙漠气候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植被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非地带性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地形起伏:巴塔哥尼亚沙漠。
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非地带性特征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关系1.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非地带性现象分布及影响因素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如澳大利亚大陆,其东部受大分水岭的阻挡和沿岸暖流影响,分布着热带雨林和亚热带森林,但从整体讲,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如我国处在同纬度的两广地区和横断山区,前者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属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后者因受地形影响而成为高山植物区。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美洲西部各自然带沿海岸狭长延伸非地带性成因: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亚欧大陆亚寒带针叶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纬度高,大陆东岸分布纬度低成因:大陆东、西岸的洋流不同(西岸:北大西洋暖流东岸:千岛寒流)自然带(1)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草原带分布:0°附近的东非高原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温度低,蒸发(对流)弱,降水少。
微专题十八非地带性现象【点拨高考】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
常以某非地带性自然带分布为切入点,考查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现象及成因分析。
【知识梳理】一、非地带性是由于地球内能作用而产生的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决定的自然综合体的分异规律。
海陆分异,海底地貌分异,陆地上大至沿海-内陆间的分异、小至区域地质、地貌、岩性分异,以及山地、高原的垂直分异,均属非地带性分异范畴。
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三、影响因素1.地壳物质组成岩石的物理性状对地貌和土壤的形成影响很大。
石灰岩、石英岩、页岩植物很难扎根,成活率低;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砾岩等山体植物容易扎根,成活率高,植被比较茂密。
岩石的化学性质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石灰岩风化的山坡呈碱性,多长柏树;花岗岩风化的土壤为酸性,多长松树。
岩石的矿物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四川的紫色土、华北、西北的黄土。
2.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因为该纬度缺少陆地。
3.地形起伏东非高原因地势高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青藏高原是高寒植被区;南美安第斯山西侧(40°S-60°S左右)迎风坡降水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气候),东侧背风坡降水少为温带荒漠景观(温带大陆气候)。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一、专题讲解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二、同步训练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影响AB 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A. 大气环流B. 地形C. 海陆分布D. 洋流2. B 地的植被是()A. 温带落叶林B. 亚热带常绿林C. 荒漠D. 雨林3. A 地比 B 地气温气温年较差低的主要原因是()A. 地势高B. 洋流影响C. 植被覆盖率高D. 天气【答案】1. B 2. C 3. D【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AB处于西风带内,A为迎风地带,降水丰富;AB之间有安第斯山脉,受南北向高大地形的阻挡,处于背风地带的B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据此分析选B。
2.结合上题,B地为温带荒漠,故B地的植被是荒漠,选C。
3.结合前面分析可知,A地为西风迎风地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阴雨天气多,冬温夏凉,年较差小;B地则为温带荒漠气候,晴天多,冬冷夏热,气温的年较差相对较大,因此A地比B地气温气温年较差低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同造成的,其他因素都不是主因,据此选D。
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游览路径两侧的不同距离,生物多样性往往发生变化(图1所示)。
图2为某山地草甸(2 100~2 358 m)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随路径距离的变化情况示意图。
其中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
读图,完成4~5题。
4.推测影响该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B.地势起伏C.坡面朝向D.人类活动5.该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
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 A.12 m处人类干扰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B.8 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C.4 m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生命力较强植物优势较大D.0 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恶劣解析:4.D 5.A 第4题,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