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例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53.33 KB
- 文档页数:2
剥脱性皮炎注意事项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会导致皮肤脱屑、瘙痒、红斑等症状。
对于患有剥脱性皮炎的人来说,采取一些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以下是一些剥脱性皮炎的注意事项。
首先,保持皮肤的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患有剥脱性皮炎的人应该每天洗澡,使用温和的皂液清洁皮肤,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物质。
用温水洗澡可以减缓瘙痒感,并且在洗澡之后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来锁住水分,保持皮肤的湿润。
其次,避免过度刺激皮肤是非常重要的。
剥脱性皮炎的皮肤通常非常敏感,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和化妆品。
此外,还应避免暴晒太阳和其他刺激性物质,如尘埃、花粉等。
第三,避免过度搔抓皮肤。
剥脱性皮炎会引起皮肤瘙痒,但搔抓只会加重症状。
患有剥脱性皮炎的人应该尽量避免搔抓皮肤,可以尝试使用冷敷或涂抹抗瘙痒的药膏来缓解瘙痒感。
第四,保持适当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剥脱性皮炎的皮肤通常很干燥,而干燥的环境会导致症状加剧。
因此,患有剥脱性皮炎的人应该尽量避免干燥的环境,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或者放置一盆水在房间中,保持空气湿润。
第五,饮食调理也是帮助改善剥脱性皮炎的重要因素。
患有剥脱性皮炎的人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食物、酒精和咖啡因,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皮肤,加重症状。
同时,建议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的水果和蔬菜,这些营养可以帮助皮肤恢复健康。
最后,定期就医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患有剥脱性皮炎的症状无法缓解或者恶化,应尽快就医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
医生会给出更具体的治疗方案,并根据病情调整药物的使用。
总之,患有剥脱性皮炎的人应该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刺激皮肤,避免过度搔抓皮肤,保持适当的湿度,饮食调理和定期就医。
通过这些注意事项的实施,可以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剥脱性皮炎的康复。
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剥脱性皮炎,也称为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糜烂、鳞屑和红斑。
患者常常经历身体疼痛、瘙痒和精神压力等问题,需要综合护理和支持。
这篇文章将讨论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以提供更好的医疗和护理。
1.临床观察1.1皮肤状况观察:观察患者的皮肤症状,如红斑、鳞屑、病变范围和部位等。
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注意病情的变化。
1.2疼痛观察:询问患者关于身体疼痛的位置、性质和程度等信息。
监测患者的疼痛指数,并观察疼痛是否影响日常活动和睡眠。
1.3精神状态观察: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包括焦虑、抑郁和自尊心等。
跟踪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
1.4活动能力观察:评估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包括行走、上下楼梯等。
帮助患者制定适合的活动计划,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1.5伴随疾病观察:剥脱性皮炎患者常伴有其他疾病,如关节炎和心血管疾病等。
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护理措施2.1保持皮肤清洁:每日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洗皮肤,避免刺激和摩擦。
及时更换干净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干燥。
2.2控制瘙痒:提供温和的抗瘙痒药物,如抗组胺药物和外用激素。
教授患者使用冷敷物或湿敷物缓解瘙痒,并提供心理支持来应对瘙痒的不适。
2.3应对疼痛:根据患者的疼痛指数,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和物理治疗,如冷热敷和按摩等。
2.5饮食调理:提供均衡的饮食,增加维生素、蛋白质和纤维的摄入。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和咖啡等。
2.6促进活动: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制定适当的运动计划,如散步和伸展运动。
提供物理治疗和康复护理,以促进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性。
2.7扩大社交圈:帮助患者参与社区活动和支持小组,扩大社交圈子,减轻焦虑和抑郁。
2.8教育和指导:教育患者关于剥脱性皮炎的病因、症状和护理方法。
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使患者能够有效管理和应对疾病。
综上所述,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其身体、心理和社会需求。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
我科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脑瘤术后服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导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一个半月后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因前中颅底巨大嗅沟脑膜瘤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 I级),患者于住院20天病情平稳后出院。
出院回家带丙戊酸钠片口服1#Bid,于用药第五天患者两侧面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肿胀、并有大量红色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及疼痛。
故此再次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T:40℃ P:116次/分 R:22次/分 BP:100/60mmHg, 血糖波动在11.0mmol/L左右,此后继而很快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的水泡,泡液澄清,易破溃;两眼睑膜充血,局部可见浆液非脓性分泌物,口唇干裂糜烂,无法言语、进食困难。
并伴有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粗,行胸部CT结果示:右肺上叶炎症,双侧胸腔积液,经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脑膜瘤术后口服丙戊酸钠导致特重型过敏性剥脱性皮炎,经过补液、抗过敏、抗感染等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于七月二号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些,护士因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讲解疱疹的病理原理,帮助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2.2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此患者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且血糖值波动不稳,故应定期监测血、尿等系列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出血症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定期复查。
5例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作者:赵春云孙明詹宪玲来源:《中外医疗》2011年第13期【摘要】 剥脱性皮炎(exfoliative dermatitis),也被称为红皮病,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皮肤疾病[1],其临床表现有水疱、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及败血症等并发症[2],累及全身或几乎全身皮肤,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关键词】 剥脱性皮炎护理措施消毒隔离健康指导【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 (2011)05(a)-0150-02剥脱性皮炎致病因素大致可总结为4类:药物过敏(头孢菌素类或相关药物[3])、继发于其他皮肤病、继发于恶性肿瘤及不明原因。
药物过敏引起的剥脱性皮炎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药疹中最严重的一种,发病急骤,皮肤及粘膜损伤严重,受损皮肤似II度烧伤,常并发感染,并损伤肝、肾及肺等脏器,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休克,危及生命,病死率较高。
今年我科收治5例剥脱性皮炎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5岁。
本组5例均继发于药物过敏,2例头孢曲松钠、1例卡马西平、1例头孢唑林和1例头孢西丁。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面部、躯干、4肢皮肤呈弥漫性潮红、水肿,水泡并脱落,腋下、肘部、咽部、指缝及关节活动部位糜烂渗液、结痂明显、口唇、眼睑缘糜烂水肿、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充血、消化道出血、并发感染、高热及少尿、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代谢紊乱等。
结果:1例放弃治疗(75岁患者),4例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2.1消除过敏源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及过敏史,避免使用任何可疑或致敏性高的药物。
同时注意邻床患者的用药,如果有可疑或致敏性高的药物应该将其调离。
2.2心理护理由于剥脱性皮炎病人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患者对本病了解甚少,患病后面部及全身红肿、溃烂且常并发发热等症状,患者特别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该病治疗进程缓慢,患者不能立即看到症状好转,病程中患者大多情绪低落,对治疗没有信心。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方法。
方法通过对患儿加强皮肤护理和日常护理,做好院感的控制和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
结果患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效果明显,家属能安心配合治疗。
结论有效的治疗和耐心细致的护理是患儿痊愈的关键。
【关键词】剥脱性皮炎;新生儿;护理体会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简称(4s),是新生儿时期一种少见的严重感染性皮肤病。
其特征为起病急,全身广泛性红斑或弥漫性发红,皮肤触痛,出现松弛性大疱或大片表皮剥脱,皮肤轻轻一推即出现大片剥脱,形如大面积烫伤。
其致病菌是凝固酶阳性的噬菌体ⅱ组71型和55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我科已收治8例患儿,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都已经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患儿临床表现没有太大的区别,早期均表现为明显的口周充血,并伴有发热、厌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然后出现皮疹或皮肤红斑,洗澡或换尿布等日常护理即可出现脱皮,外观似烫伤样。
皮肤细菌学培养金葡菌均呈阳性。
患儿容易出现烦燥、哭闹。
1.2 治疗方法遵医嘱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素,加强对水、电解质的平衡与营养静脉的补充,必要时给予镇静治疗,局部皮肤给予莫匹罗星或红霉素眼膏外涂。
1.3 结果 8例患儿住院没有发生并发症,治疗10-14天后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 皮肤护理将患儿置隔离室,放入新生儿培养箱,全身祼露。
早期皮肤呈烫伤样改变时,每天用1%的pp粉给患儿洗澡,擦干全身后开始涂药,对皮肤发红但已经干燥的地方涂红霉素眼膏润湿,烫伤样的皮肤涂百多邦抗感染。
因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容易吸收皮肤表面的药物,所以皮肤表面涂药时不宜过多,保持皮肤滋润就行。
这种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造成新生儿真皮损伤,该病患儿皮肤严禁涂抹炉甘石,容易出现皮肤干裂出血,不利于患儿皮肤的愈合。
2.2 日常护理患儿多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加之口周充血,喂奶要少量多次,喂奶后及时擦干口周。
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及护理剥脱性皮炎,又称为红皮病。
是一种严重的持续性弥漫性炎症反应疾病。
临床特点为全身皮肤发生弥漫性潮红、水肿、浸润,伴皮肤脱屑。
发病原因常为某些原发皮肤病治疗不当、药物过敏等。
【主要表现】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
可分为急性剥脱性皮炎和慢性剥脱性皮炎。
(1)急性剥脱性皮炎:发病较急,可有发热、全身乏力、肝脾肿大,区域淋巴结肿大,皮损以腋窝、肘窝、腘窝、会阴等处显著,出现麋烂、溃疡、渗出等,可有甲板、头发脱落。
有的可伴有黏膜损害。
(2)慢性剥脱性皮炎:为慢性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鳞屑呈糠状,但无大片脱屑。
【治疗与护理】(1)就诊导向:住院治疗。
(2)一般治疗:尽力寻找、去除病因,如停用致敏药物、致敏物质。
(3)全身治疗:①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可用地塞米松,成人剂量10~20毫克/日,静脉滴注;或甲泼尼龙,成人剂量80毫克/日,静脉滴注。
②免疫抑制剂治疗。
可用甲氨蝶呤,成人剂量2.5~5毫克/次,每12小时1次,连服3次,以后每周以同样方法给药。
③抗生素治疗。
用于皮损严重、渗出较多者,防止感染,可酌情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
(4)局部治疗:一般可用0.1%维A酸霜外搽,促进角质溶解;潮红水肿明显者,可用1%冰片炉甘石洗剂外用,每日2~3次;糜烂渗出者,可用0.1%依沙吖啶(雷佛奴尔)液湿敷,每日2~3次。
(5)护理措施:①卧床休息,保持居室清洁、干燥。
②急性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少搬动患者。
③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水果。
别嘌醇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标签:别嘌醇;剥脱性皮炎;护理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异常引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越来越高。
别嘌醇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常用药物,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次黄嘌呤及黄嘌呤不能转化成尿酸,从而减少尿酸合成,进而降低血中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积,是目前唯一能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
其不良反应主要有皮疹( 3%~10%)、腹泻腹痛(1%~3%)、低热、暂时性转氨酶升高、粒细胞减少等[1]。
个别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皮肤反应,如剥脱性皮炎,而且严重过敏反应者的死亡率高达20%~30%[2]。
2001 年2月至2007年8月,本科收治了10例别嘌醇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的治疗和精心护理,除1例死亡外,其余9例均治愈出院。
现将10 例患者临床表现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女2例,男8例;年龄58~71岁。
10例患者患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伴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服用别嘌醇7~20d后出现全身皮肤广泛潮红,伴密集如针头至米粒大小不等斑点,压之不褪色,并逐渐融合成片,停药后皮疹进一步加重,并出现全身轻度肿胀,继之皮肤大量脱落,患者自感刺痒、肿胀不适,同时伴体温升高,37~39℃不等。
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8例双眼被累及,出现眼部干涩、痒痛、畏光等不适,口腔粘膜受累,影响进食。
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谷丙转氨酶在90~150U之间。
10例患者入院后立即停用别嘌醇,同时给予抗炎、抗过敏、护肾、激素、补液、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
治疗后除1例患者因严重肝功能损害致DIC死亡外,其余9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病情控制并逐渐缓解,体温降至正常,皮肤肿胀及潮红逐步消退,脱屑减少,新生表皮再生,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由于患者全身剧烈痛痒,大量表皮角质层脱落,加之口眼部粘膜损害,进食减少,患者体力、精神及营养消耗过多。
另外,由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大量应用易出现全身感染,因而皮肤及生活护理显得极为重要。
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汪淼芹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4(005)003
【摘要】剥脱性皮炎是严重药疹之一,表现为皮肤广泛潮红、肿胀、反复脱屑。
病情呈进行性加剧.出现颜面、手足或全身弥漫性红肿.3周左右肿胀逐渐消退,并出现大片脱屑.手足可呈破手套或破鞋套样脱落,口腔粘膜起疱、糜烂、进食困难、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重者常因继发感染或全身衰竭而死亡。
我科从2000年7月~2003年2月共收治病人7例,现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汪淼芹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南充,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5
【相关文献】
1.1例右上肢筋膜炎合并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J], 闫乐媛;王曼
2.一例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J], 张丽杰
3.1例重型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J], 陈海平
4.药物过敏致大疱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J], 隗强;李黎明;卫晓静
5.1例口服利福平致重型药物性肝炎伴发剥脱性皮炎药疹患者的护理体会 [J], 张瑞; 金家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剥脱性皮炎的护理常规【概念】剥脱性皮炎又称红皮病,是一种累及全身的以弥漫性潮红,持续性大量脱屑为主的重症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护理措施】(一)休息与体位1.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参加轻体力劳动或轻松工作,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日常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
2.累及关节者采取功能位;合并关节疼痛、水肿者抬高双下肢,宜卧床休息,注意勤翻身,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
(二)病情观察1.观察体温变化:如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8℃,伴或不伴有寒战(1)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完善血常规、血培养、降钙素原等检查。
(2)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冰袋、温水擦浴),注意保暖。
(3)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及疗效,监测并记录体温变化。
2.观察皮疹变化:如患者脓疱、红斑、鳞屑加重或有新起,伴瘙痒、关节肿胀等。
(1)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药物。
(2)指导患者正确应用外用药,告知指尖单位测量方法,避免外用药物剂量不足或浪费,影响疗效。
3.观察患者瘙痒情况:如患者瘙痒难忍,入睡困难,伴搔抓行为(1)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
(2)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及疗效,及时做好护理记录。
(3)指导患者停止搔抓皮疹,改搔抓为轻拍或者戴手套,避免皮肤完整性破坏,诱发感染。
4.观察疼痛变化:如患者口腔或外阴溃疡,或皮疹处疼痛(1)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止疼药物,注意观察用药反应,及时记录。
(2)应用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持续时间等,告知患者缓解疼痛的方法。
(3)外阴破溃患者给予高锰酸钾冲洗或黄连素冲洗,给予红光照射治疗,促进局部皮肤愈合。
(4)口腔破溃患者给予温凉流质饮食,做好口腔护理,注意观察口腔黏膜,保持口腔清洁,每日3-4次用盐水及1-3%碳酸氢钠液漱口,防止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5)观察血压、血糖情况: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仔细观察皮肤情况,及时留取化验标本,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变化。
(三)饮食护理剥脱性皮炎患者急性期会出现大面积皮肤剥脱, 口腔糜烂严重, 造成大量蛋白质丢失, 易导致低蛋白血症。
1例重型剥脱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体会陈海平【摘要】剥脱性皮炎为严重型药物性皮炎,起病急,常伴有寒战、高热,患者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炎性显著,重症患者可因全身衰蝎或继发感染而死亡[1].剥脱性皮炎可能由Ⅳ变态反应或重金属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所引起,属重型药疹.引发药物多为鲁米那,磺胺类,保泰松,苯妥英钠,对氨基苯甲酸,链霉素,金、砷等重金属.其他如羟吡唑嘧啶、甲氧噻吩头孢菌素、甲氰咪胍、氯喹、异烟肼、硫酸脉等亦可引起.我科2011年3月收治了一例重型剥脱性皮炎患者,由于收入我科时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差,最后因原发疾病脑出血死亡,但经过十余天的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的皮炎已有所好转,护理人员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17【总页数】2页(P96-97)【关键词】剥脱性皮炎;护理【作者】陈海平【作者单位】510260,广东省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正文语种】中文1 病例介绍患者,男,57岁,工人,因“突发右侧肢体乏力伴言语不清4 h”由急诊出车收入我院神经外科,头颅CT示:左额颞基底节区脑出血,遂行左额颞基底节区血肿碎吸术,术后予脱水、抗炎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血肿有所减少,后出现全身皮疹(具体致敏药物不详),皮肤溃烂,转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转入时患者呈嗜睡状,呼之反应差,双眼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较多,头面部、口腔、躯干及四肢多发皮疹,伴破溃,大片皮肤剥脱,且伴大量水疱、渗液,尤以背部皮肤为重。
生命体征尚平稳。
予停止一切可疑药物,深静脉置管,常规抗炎、增强免疫力、营养支持治疗。
护理上全面、细致,控制了皮炎的进一步恶化并有所好转。
2 护理2.1 心理护理该患者为中年人,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之一,脑出血发病突然,加上发生药疹,情绪很低落,表情痛苦,对治疗失去信心。
护理上应同情、关心、理解,多予以开导,解释疾病的前因后果,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增强治疗的信心,生活上给予细心的照顾。
1例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
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剥脱性皮炎,随着医药工业发展,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和应用广泛而随之增加[1]。
我科于2013年5月收治1例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3 w后康复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9岁,学生。
主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给予解热镇痛药,青霉素等药物治疗,2 d后出现散在皮肤红斑,继之红斑增多,破渍融合成大片水泡,渗液遍布全身,结痂不明显,伴高热,口唇眼睑缘轻度糜烂,眼结膜、黏膜充血,舌背多处溃疡。
于2013年5月6日来我科就诊,经皮肤科会诊,确诊为重度剥脱性皮炎。
给予抗感染,抗过敏、激素支持治疗, 3 w后痊愈出院。
2护理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皮损严重且全身创面反复脱痂,病情恢复缓慢,容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
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讲解疾病原因、治疗、护理、营养等措施,减轻心理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消除顾虑,保持心态平衡,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环境要求患者皮肤损坏面积广,抵抗力低下,创面已感染,做好保护性隔离是关键。
将患者安置在特护病房的单人房间,持续层流床使用。
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55%~60%,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d,地面湿扫,用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室内物品。
患者衣服、床单、被褥均每日送供应室高温消毒,如被渗液污染及时更换,更换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干痂剥脱。
床单位保持平整清洁,干燥。
治疗、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控制探视时间、次数、预防医院感染。
2.3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注意观察皮疹的变化,皮疹的数量、面积、颜色、出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