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 格式:ppt
- 大小:3.65 MB
- 文档页数:17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态系统的构成。
2. 掌握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池塘生物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
2. 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 池塘生态系统的建立和维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2. 教学难点:生物之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教师通过实地观察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池塘生态系统。
2. 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来理解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加深对池塘生物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池塘的环境和生物。
2. 学习池塘生物种类和生态习性:讲解不同种类的池塘生物及其生态习性,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特点。
3. 探究生物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掠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4. 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成和作用。
5. 建立池塘生态系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完整的池塘生态系统,并讨论如何维持生态平衡。
六、教学评价: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池塘进行实地考察,并完成观察记录。
2.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分析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作业要求:1. 设计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图,并标注各种生物及其相互关系。
2. 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3. 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八、教学资源准备:1. 多媒体设备:准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池塘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生物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促进环境保护教育。
二、教学内容1. 池塘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点。
2. 池塘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如蝌蚪、蜻蜓、青蛙等。
3. 各种生物在池塘中的生存状况和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池塘进行观察和实地调查。
2. 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形态和习性。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或简短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相互联系的兴趣。
2.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池塘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生存状态和行为。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蝌蚪和蜻蜓的关系、青蛙和水蛇的关系等。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让他们认识到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五、作业设计1. 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篇池塘生物的调查报告,介绍池塘中发现的各种生物,描述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相互关系。
2. 制作海报:要求学生根据实地考察的结果,制作一份池塘生物相互联系的海报,展示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分组,扮演池塘中的不同生物,展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运作。
六、评价标准1. 报告内容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晰。
2. 海报设计是否美观、信息是否准确。
3. 角色扮演是否生动、呈现是否有趣。
七、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实地参与池塘的清理和保护。
2. 组织学生观看与池塘生态系统相关的纪录片或动画片,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
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池塘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小生态系统,里面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池塘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
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联系,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设计目标1.了解池塘生物的种类和特点;2.掌握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等;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提高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三、设计内容1.观察池塘生物让学生们前往附近的池塘或公园,观察池塘中的生物,包括鱼、蛙、鸭子、水草等,并记录它们的特点、生活习性等。
2.绘制池塘生物图谱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绘制池塘生物的图谱,包括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等。
可以要求学生们以海报或PPT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图谱。
3.分析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观察和图谱的绘制,让学生们分析池塘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等。
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4.撰写实验报告让学生们根据他们的观察和分析,撰写一份关于池塘生物相互联系的实验报告,包括观察结果、分析过程、结论等。
四、设计方式1.小组合作: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观察和图谱绘制,促进合作和交流;2.实地考察:鼓励学生亲身去池塘进行观察,增加实践和体验的机会;3.展示讨论:让学生们展示他们的图谱和实验报告,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五、评价方式1.图谱质量:评价学生绘制的图谱是否准确反映了池塘生物之间的关系;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撰写的实验报告是否清晰、逻辑性强,是否对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3.表现和表达: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和表达能力。
六、延伸拓展1.邀请专家讲座:可以邀请生物学或生态学专家来学校讲解池塘生物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2.野外探索:组织学生们进行野外探索活动,观察更多不同环境下的生物相互关系;3.生态保护宣传:鼓励学生们通过海报、演讲等形式,向全校同学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了解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了解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拟。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言语精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敏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打算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教学过程第—课时一、对上一课安排安排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1、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觉,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2、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
二、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
1、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言语进行解释?2、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
三、开展科学探究。
1、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观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答复下列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2、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
同时商量:“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3、学生分小组商量、交流,汇报商量结果。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鄂教版小学五年科学上册教案本教案由宜昌市海阔天空老师编写,咸宁市马太哈整理。
供教师参考二00八九月三日1我们的身体第一单元走进树林1林中的树2树木中的纹路3蘑菇4林中的鸟5谁吃谁6茅草与锯子自由研究第二单元池塘群落8 鱼9 蛙10 龟和鳖11 池塘中的植物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3 做个小生态瓶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公路14水泥与沥青15盘山公路16桥17车的运动18自行车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农田19常见的农作物20农作物与土壤21农作物与化肥22大棚蔬菜23防治病虫害自由研究1我们的身体(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
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
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
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
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
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
”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 一棵“顽强”的小树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1.植物在适应环境中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等几个特性。
2.你研究植物向地性、向光性、向水性将采用__观察_、实验的方法。
我会观察探究请你回忆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进行下列活动。
我的问题是:我的猜想是:活动我会实践到自然界中找一找,其他植物生长时是不是也总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把自己看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形表达出来。
(温馨提示:大树的枝叶四个方向都一样茂盛我会运用(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各题)1.假如水分和养分大致相同,高大丛林中的小树苗与山坡上的独树苗生长有无区别,为什么?答:山坡上的独树苗生长要茂盛得多,因为它能够进行足够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养料供植物生长。
2. 山顶上松树、沙漠里的草的根为什么长得很深?答:因为植物具有向水性,而在土层深处才有足够的水分,所以山顶上松树、沙漠里的草的根才长得很深。
3.人们播种时为什么不管种子的方向?答:因为植物的根具有向地性、枝叶具有向光性,所以不管种子方向怎样,它们总是会无忧无虑的生长的。
2 从“南橘北枳”说起科学知识我知道(请把下列各题补充完整)1.阳光、水分、温度、土壤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但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和适应能力是不一样的。
2. 动物和植物一样,它们的生存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3.植物的习性是在长期适应当地的环境中形成的。
同时,它们的生活习性也决定了它们一般只能在具备这些环境因素的地方生存。
各地区的特定环境也决定了该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种类分布。
枳橘我会观察探究活动(一):请你观察上面的枳和橘的图,然后提出问题,做出大胆的猜测。
1.问题:为什么淮南的这种橘树在本地能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实,而移植到淮北后,就只能结出又酸又苦的枳了呢?……2.猜测:可能是淮北阳光不足引起的;可能是淮北水分太少引起的;可能是淮北温度太低引起的;可能是淮北与淮南土壤不一样引起的;……活动(二):请你观察山坡上一般长着什么树,河边或低洼之处一般长着什么树,为什么植物要选择这样的生长环境?答:山坡上一般长着树叶比较小、需要水分不多的树,河边或低洼之处一般长着树叶比较大、需要水分较多的树,因为植物要选择这样的生长环境是要适应它的生长的需要。
湘科版科学六上《走进池塘》教学设计 (5)一. 教材分析《走进池塘》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池塘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深入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对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池塘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具体实例,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深入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掌握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池塘生态系统。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课文、PPT、实验器材等。
2.准备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等。
3.准备辅导资料:作业、测试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池塘生态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课文呈现,让学生初步了解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池塘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池塘生态系统的特点。
5.拓展(10分钟)讨论如何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五年级科学知识背诵要点1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但不同阶段生长速度、发育情况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三至四年级,男女同学变化差异不明显,而到了四至五年级,女生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男女同学身高、体重方面会出现较大差异。
2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并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而是植物自己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
3显微镜由目镜、准焦螺旋、载物台、物镜、反光镜组成,使用显微镜时,要将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然后调节反光镜和准焦螺旋,看清标本。
4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叶的细胞中有许多绿色颗粒,这些绿色颗粒叫做叶绿体。
叶绿体是“养料生产车间”。
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中的叶绿体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释放出氧气。
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5由于木质疏密不同和颜色深浅不同,就形成了清晰的圈层纹路,即年轮。
一般来说,树木朝南的一面接受的光照更充分,生长速度更快,所以年轮也宽一些。
朝北的一面正好相反,因此同一个年轮向南的宽,向北的窄。
不同年轮宽窄不一样说明该年份的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差异。
在温暖湿润的年份,树木生长快年轮宽度大。
在寒冷干旱的年份,树木生长慢年轮宽度小。
6蘑菇生长环境:阴暗潮湿。
蘑菇有四部分构成:菌盖、菌褶、菌柄、菌丝。
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真菌生物还有很多如: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等。
灵芝表面具有漆状的光泽,他除了能食用外还有药用价值。
有的蘑菇能使用,有的蘑菇有毒,误食了有毒的蘑菇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7自然界中除了动物植物和真菌之外还有病毒。
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
常见的病毒有:非典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
有的细菌有益,有的有害。
8常见鸟有:啄木鸟、猫头鹰、麻雀、喜鹊、乌鸦、斑鸠。
鹰翅膀长而宽适合在空中翱翔。
鸽子翅膀长而窄适于长途滑翔。
啄木鸟的翅膀宽而圆,始于空中停留,短程快速飞翔。
燕子的翅膀窄而尖适合快速飞行。
2019-2020年五年级上册第12课《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word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
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
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三、教学过程1.(接上一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⑴池塘中的生物之间,除了食物联系之外,还有其他的依存关系吗?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观赏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⑵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
⑶学生根据集体订正结果填写课本38页空框。
2.总结与推断:⑴引导学生在小结“池塘中的动物和植物存在着哪些联系?”的基础上推出“池塘群落”定义。
⑵假设与推断:在池塘中,如果植物或动物灭绝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本环节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也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⑶师生共同学习和理解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学习、理解过程可结合池塘、森林等生物实例进行讲解说明。
3.应用与实践: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明白关于“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其他生物群落的含义。
⑵课外选择一块草地,观察一下“草地生态群落”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课外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4.单元“自由研究”检查与指导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困难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2食物的色香味一、眼——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远近;耳——声音的高低、强弱;鼻——物体的气味;舌——食物的味道;手——物体的冷热、轻重、粗细。
二、看颜色——苹果是红的;葡萄是紫的;用手摸——苹果是硬的;葡萄是软的;闻气味——苹果有苹果的香气;葡萄有葡萄的香味;尝味道——苹果口感又脆又甜;葡萄口感酸甜柔软。
三、色:看起来让人很有食欲、颜色很鲜艳;用到的器官是:眼睛。
香:闻起来很诱人;用到的器官是:鼻子。
味:很美味;用到的器官是:舌头。
四、略。
3 食物从哪里来一、天然——BEFH人工——ACDG二、略。
三、小麦;黄豆;糯米;四、生鸡肉——粉色,气味有股血腥味,味道有腥味,用手摸起来比较柔软。
熟鸡肉——白色,气味无血腥味,味道无,用手摸起来偏硬。
生玉米——浅黄色,气味无特殊气味,味道是米浆味,用手摸起来较硬。
熟玉米——深黄色,气味闻起来很香甜,味道是甜味,用手摸起来很硬。
(提示:食物的种类不同,呈现的生熟特点各不相同。
)4 食物的营养一、牛奶:含蛋白质、脂肪和水;牛肉:含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海带:含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
二、蛋白质和脂肪——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糖类——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三、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蒸鸡蛋、排骨汤和鸭肉;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排骨汤、鸭肉和黄豆;含有丰富淀粉的食物:米饭、黄豆。
这份套餐中,小白菜还含有矿物质和维生素。
四、提示:有脂肪,可以用纸来挤压会发现有油渍。
有蛋白质,用火烧会有独特的臭味。
五、油、盐类——植物油、食用盐等;大豆、坚果类——黄豆、豌豆、核桃等;鱼、禽、蛋类——草鱼、鸡鸭、鸡蛋等;蔬菜类——黄瓜、白菜等;谷物类——小麦、大米、水稻等。
5 设计一日食谱一、略。
二、略。
三、提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我们要珍惜自己盘中的粮食,不能浪费粮食!6 食物的消化一、喉和气管不是消化器官。
其他都是消化器官。
科学五(上)一单元《生物与环境》自测100题1. 大雁南飞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2. 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3. 几十条金鱼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形成一个金鱼群落。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4.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5. 生态瓶里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水草、沙石等。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6.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每个盒子都应放三粒种子,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偶然性。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7. 保护了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8. 我们可以通过对鱼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的观察,来研究改变生态瓶后对生物的影响。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9. 生态瓶里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10. 自然界的鸟类很多,我们捕杀几只是没有关系的。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11.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12. 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任何作用。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13.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为止。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14. 不同的环境里,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单选题] *A.对(正确答案)B.错15. 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16. 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17. 种子的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18.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导学案《池塘生物的互相联系》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池塘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掌握它们之间的生态干系;2. 掌握池塘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及其特征;3. 了解珍爱池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导学内容:一、池塘生物的种类及特征:1. 鱼类:如锦鲤、草鱼、鲫鱼等,它们是池塘中最常见的生物,具有呼吸器官和鳃。
2. 蛙类:如青蛙、蟾蜍等,它们具有特殊的跳跃能力和叫声。
3. 昆虫:如蜻蜓、蜘蛛等,它们在池塘中起着重要的食物链作用。
二、池塘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1. 鱼类和昆虫:鱼类以昆虫为食,维持了池塘中昆虫数量的平衡。
2. 蛙类和昆虫:蛙类以昆虫为食,控制了昆虫数量,维持了池塘的生态平衡。
3. 鱼类和蛙类:鱼类和蛙类之间也存在互相捕食的干系,维持了池塘中各类生物的数量平衡。
三、珍爱池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 池塘生物多样性对维持池塘生态平衡至关重要,珍爱池塘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珍爱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2. 池塘生物的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种生物的消失都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3.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珍爱池塘生物的多样性,避免过度捕捞和污染池塘水体,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导学活动:1. 观察池塘中的生物种类,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和行为;2. 小组讨论池塘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探讨它们之间的生态干系;3. 设计珍爱池塘生物多样性的行动计划,提出具体的珍爱措施;4. 制作海报或展示,宣传珍爱池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呼吁大家共同珍爱池塘生态环境。
导学评判:1. 参与观察和记录池塘生物种类及特征,完成记录表;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表达对池塘生物互相联系的理解和看法;3. 设计珍爱计划,提出切实可行的珍爱措施;4. 制作海报或展示,能够清晰传达珍爱池塘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池塘生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增强珍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珍爱环境的责任感,为构建美丽故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年级科学上册《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雷店五一中心小学王莎莎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说教材《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池塘部落》单元的第五课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池塘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生长条件的基础上编排的。
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谁被谁吃,从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种植物的关系,学习食物链,第二部分是池塘里的食物网。
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与动物联系起来,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生态系统的概念。
为后面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做铺垫。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排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它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已经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够深入,而且在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中还没有建立起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的科学概念,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在这一课时中要完成的目标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事务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以上就是我确立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要求学生研究动植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将研究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对动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不强难以整体的看问题,所以我将在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和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确定为教学难点。
1我们身体的变化一、填空:1、略2、十十二3、体重高长高长大4、身高体重5、不断生长变化差异二、略2林中的树一、填空:1、光合作用2、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来的也许是从土壤中来的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科学结论要依据于事实3、不让它直接接触阳光发黄了太阳光太阳光的作用4、光合作用淀粉氧气5、阳光空气水6、叶7、食物8、细胞细胞二、简答:植物的生长需要养料。
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中的叶绿体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阳光、空气和水是植物养料的主要来源,所以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树木中的纹路一、填空:1、年轮2、年龄3、秋冬春夏4、不不5、生长环境快宽宽窄6、宽度大宽度小二、判断:1、√2、×3、√4、√5、√6、√7、×8、√9、√三、简答:在北半球,树的南面向着太阳,有更好的光线,所以年轮长得肥大,也就是疏,树的北面相反,所以密。
4蘑菇一、填空:1、真菌类菌盖菌柄菌丝2、有生命3、显微镜数十亿4、单一细胞细胞核二、选择:1、A2、B C3、A4、B三、判断:1、√2、×3、√4、×5、√6、√四、连线:破伤风杆菌---细菌SARS---病毒水稻矮缩病---病毒灵芝---真菌银杏---植物冬虫夏草---真菌五、简答:1、略2、自然界中,阴暗、潮湿,含腐殖质的地方会生长蘑菇。
举例略。
5林中的鸟一、填空:1、羽毛翅膀喙爪子2、翅膀大小和形状3、生活环境生活习性4、17二、判断:1、√2、√3、×三、连线:1、鸟翅的四种类型左1---中2---右2左2---中1---右4左3---中4---右1左4---中3---右32、爪的结构与生活环境左1---右3左2---右1左3---右2四、简答:1、略2、我们要做到:多做宣传,增强爱鸟意识;保护环境,不要破坏小鸟的家;不伤害、不捕捉鸟儿;一起行动起来,做鸟类的朋友。
1.生物的栖息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描述池塘栖息地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说出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条件。
[科学探究]能制作生态瓶,并用生态瓶建立模型开展探究实验。
[科学态度]能参与生态瓶制作活动,并如实做好持续的观察记录,基于事实与他人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栖息地,并能采取行动保护生物栖息地。
【教学重点】能描述池塘栖息地里的生物与非生物,说出栖息地为生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繁殖提供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条件。
【教学难点】能制作生态瓶,并用生态瓶建立模型开展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这节课我们一起开启第一单元的科学学习。
1.出示单元页2.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看到了好多鸟在天空中飞翔。
生2:我看到远处有山、有草地,近处有池塘,池塘里有水,水面上还有几只小鸭。
生3:我还看到了池塘的四周有许多草和树木,它们生长在陆地上。
生4:不止陆地上有植物,我在水面上也看到了好像漂浮着许多浮萍这样的植物。
3.小结:正如同学们描述的这样,我们能在图中看到鸟、鸭子等多种动物,有草、树木、浮萍等多种植物,它们生长在池塘、山地这样的生长环境当中。
这些生物的生长与周围的非生物环境有关系吗?生物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生物与环境》单元的探究学习吧![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单元页,提出问题:生物与它们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引出新单元的学习主题——生物与环境。
二、聚焦1.教师出示企鹅、骆驼、莲的照片。
2.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吗?它们生活的环境为生物提供了哪些生存条件呢?让我们听听资料中是怎样介绍的。
资料介绍:我知道企鹅一直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南极的低温适宜企鹅生存。
它能在水中捕食,也需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南极这种既有海洋又有陆地的低温环境很适合企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