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损伤与危险穴的安全针刺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640.00 KB
- 文档页数:179
第1篇一、准备工作1. 环境要求:确保治疗室通风良好,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治疗床整洁、舒适,符合卫生标准。
2. 物品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备各种毫针)、皮肤消毒液、棉签、棉球、镊子、弯盘、治疗巾、手套等。
3. 医务人员:医师需具备针灸资质,熟练掌握针刺技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及操作规程。
二、操作流程1. 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病情、体质、穴位情况,评估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2.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针刺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同意。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3. 消毒:用碘伏或75%酒精对治疗部位进行消毒,确保无菌操作。
4. 针刺:根据医嘱选择穴位,持针者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肤,到达预定深度。
5. 针刺角度:根据穴位特点,掌握针刺角度,确保针尖方向正确。
6. 针刺深度:根据患者体质、穴位特点,掌握针刺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
7. 行针:根据医嘱,采用提插、捻转、刮擦等手法,使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针感。
8. 出针:行针结束后,缓慢将针拔出,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9. 清理:清理治疗盘、毫针盒等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三、注意事项1. 针具:确保针具质量合格,无菌包装,避免重复使用。
2. 手卫生:操作前,医师需洗手,必要时佩戴手套。
3. 针刺部位:避免在皮肤破损、感染、肿瘤等部位进行针刺。
4. 针刺深度:掌握适宜的针刺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
5. 针感:观察患者针感,若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情况,及时处理。
6. 出针后: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观察患者状况,询问有无不适。
7. 术后护理:告知患者针刺后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避免沾水等。
四、应急处理1.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给予温开水或糖水。
必要时,配合医师进行急救。
2. 出血:按压针孔,若出血不止,可使用止血带或棉球进行止血。
3. 感染:若出现感染迹象,立即停止针刺,进行抗感染治疗。
通过以上针刺安全操作规程,有助于提高针刺治疗的安全性,保障患者权益。
背部、腰部、四肢危险穴位的意外针灸预防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于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于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容易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造成,尤其针刺为多。
63.大椎 (Dazhui) 督脉【取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斜方肌腱,棘上、棘间韧带。
血管分布: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
神经分布:第8颈神经后支。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棘上韧带→棘间韧带。
【针刺方法】头向前倾,微斜向上直刺0.5~1寸。
或沿皮下向下斜刺1~1.5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刺深度本穴深部相当胸Ⅰ、Ⅱ节段水平。
不可深刺,否则可刺达黄韧带(此时针尖阻力突然消失,有空松感),进则刺穿硬脊膜,脊蛛网膜、软脊膜,伤及脊髓。
病人被刺中脊髓时,可有触电感,向四肢放射,并出现惊恐感,应立即退针。
针刺方向本穴以向下斜刺最为安全,患者往往有向下传导针感。
另外,本穴在作穴位注射时,注意更不可直刺太深和应用刺激性较强的药品。
63.肩井 (Jianjing) 足少阳胆经【取穴】在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斜方肌、前锯肌。
血管分布:颈横动、静脉。
神经分布:腋神经分布。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前锯肌。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本穴经解剖表明,针尖前下方深层为肋及肋间隙,壁胸膜及肺上叶,适对胸内之肺尖,针尖前方深层为胸膜顶及肺尖,针尖后下方为岗上肌及肩胛骨。
针刺时,从皮肤至斜方肌深面的深度为2cm左右,至前锯肌表面约为4cm,达到肋骨或肋间隙表面的深度为5cm左右。
针刺深度针刺时应十分小心,不可太深,本穴根据尸体解剖的针刺安全深度为2.5cm(0.8寸)左右,瘦弱者最好不超过1.5cm(0.5寸)供参考。
独特的针刺疗法——赤医针疗法的穴位选取、进针方法及注意事项导读:赤医针疗法是在祖传针刺治疗疔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它是用粗针在背部中线的一定穴位上,皮下行针,直接刺激督脉做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
这种疗法取穴很少,疗效迅速可靠,治疗范围较广,操作简易便行。
可应用于治疗疔、疮、痈、疖、急性乳腺炎、腮腺炎、牛皮癣、湿疹、偏瘫、急性风湿痛、胃病、神经官能症等二十余种疾病。
针具用不锈合金钢丝制成钉形样针,针尖不宜太锐,常用以下几种规格:第一种:针长2寸5分,直径1.2毫米,用于赤医穴。
第二种:针长2寸,直径1.0毫米,用于背部穴位。
第三种:针长4寸5分,直径0.6毫米,用于新环跳、肩三针。
第四种:针长2寸5分,直径0.6毫米,用于踝边穴。
第五种:5分毫针用于屏尖穴;3寸毫针用于后合谷穴。
穴位及针法赤医穴(主穴):位于第六胸椎棘突上缘。
针法:患者取端坐姿势,两前臂交叉放于胸前,头尽量下低,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拉紧。
操作者一手食指固定棘突上缘,一手持针,针尖向下成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将针柄压低,贴近皮肤,使针尖沿皮下缓缓刺入1.5~2.0寸,一般留针20~40分钟。
赤医针取穴体位与持针法备穴颈7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上缘。
胸2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上缘。
胸3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上缘。
胸5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上缘。
胸8穴:位于第八胸椎棘突上缘。
胸12穴: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上缘。
腰1穴: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上缘。
腰4穴:位于第四腰椎棘突上缘。
骶3穴:位于第三骶椎上缘。
针法:以上九穴与赤医穴相同。
备穴示意图屏尖穴:位于耳屏的两个突尖上。
针法:用5分毫针分别刺入耳屏两突尖,深达软骨膜。
留针10~15分钟。
后合谷穴: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基底部。
后合谷穴示意图针法:快速进针,直刺1~1.5寸,有针感后,退至皮下,然后沿第二掌骨桡侧缘,刺向掌指关节。
留针10~15分钟。
踝边穴:外踝下缘。
踝边穴示意图针法:取健侧卧位,患侧下肢屈曲,踝关节内收。
深刺风府穴的秘诀:提高针灸疗效的12种针灸手法风府穴在针灸里面向来是个常用穴,可以用来治疗癫痫等神志疾病。
但在针刺中也常常把它列为危险穴位之一,教材里面多强调“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损伤延髓”。
在教学及临床带教过程中,老师格外的让学生要注意该穴,甚至不让学生来操作该穴。
但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个别大家别具一格,独出心裁,深刺3寸许,远远过了传统针刺的禁忌。
比如山西曾有李定明教授以深刺风府、哑门治疗脑血管而名噪一时。
后来调查发现,除了李定明外还有其它的针灸大家也深刺风府穴,效果很好,打破了传统针刺“浅刺”原则,并总结深刺的秘诀如下:1、摆放体位:凡深刺风府,病人必须正坐,前面凭几,使有依靠,又须头正颈直,如立正姿式,使穴位暴露,显出凹陷。
如病人狂躁,可以请助手帮忙固定,术者站在其后,正直针刺。
2、针具选择:粗细以0.30--0.35mm(28--30号)为宜,长短以65mm(2.5--3寸)左右为宜,根据病人、病情选择。
弯曲之针,虽经修复亦不用。
3、进针手法:分三步,对准穴位,双手同时轻巧用力将针尖刺入皮下2-3mm (1-2分)深,稍停,然后对准鼻尖或耳垂,向前慢慢地小角度捻转推进;如有阻力,可以徐徐提插,找空隙前进,此时比较安全,可以放心;约进入25mm(1寸)以后,将右手放松,观察针柄方向,这是第一步。
至此,如针柄和原定方向一致,可以再向前用极小角度捻转刺入,约50mm(2寸)左右,再松开右手看针柄方向,同时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此为第二步。
稍停,情况正常再向前推进,但不加捻转,约至60mm(2、5寸)左右时稍停,这是第三步。
此时已临近危险区,要注意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医者要针不离手,手不离针,疑神静气,手如握虎,慎重行事。
4、反复行抽刺术二三度,进针如上后,如果情况正常,可以缓慢向上抽出5-7、5mm(2-3分),再向下轻轻进针5-7、5mm (2-3分),再如此反复2-3次,以加强刺激量,此即所谓“抽刺术”。
针灸的安全性问题概述针灸疗法以其疗效高、见效快、治疗病种多,易学易掌握,花钱少,安全著称于世。
然而在针灸疗法施术中过程中仍存在着安全问题,亦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目前,针灸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不如其他医疗手段高,而且大部分是比较短暂及轻微的,但是也不排除因医生操作失误及患者方面的原因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的发生。
因此,加强针灸安全性的认识对针灸临床和研究人员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际针灸安全性规范概要1999 年发布了《针灸基础培训与安全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其中针灸治疗的安全性部分包括了预防感染、禁忌症、针灸意外和不良反应、电刺激及激光治疗、重要脏器损伤及病例记录6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清洁的施术环境;触诊前再次用酒精棉球消毒手指、棉球等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必须放在专用的容器里;禁止刺激新生儿囱门、外生殖器、乳头、脐、眼球等规定必须严格遵守。
《规范》为国际针灸临床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从而在定程度上保证了针灸治疗的安全性。
然而,《规范》发布至今仍未予过修订,其中部分内容已不符合针灸临床实际要求。
如:在针灸安全的禁忌症中明确指出针灸在急症中禁用,而属于针灸疗法范畴的刺络放血疗法在治疗中风意识昏迷中的作用目前已逐步得到实验和临床验证。
此外,其内容中仅涉及电刺激和激光疗法的安全性规范,而实际针灸临床上较常使用的耳针、三棱针、拔罐、穴位注射、穴位敷贴等相应的安全性规范仍有待进一步补充。
二针灸意外发生的原因针刺意外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就其本质都系针刺所致的损伤。
主要包括神经、血管、肌肉、脏腑等损伤,导致晕厥、感染、针刺后遗症等。
其损伤一般有反应性损伤,反应性损伤多见病人心理状态不稳定、饥饿、疲乏、体质过敏,或针刺量过大,时间过长等引起患者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物理性损伤为针刺、艾灸使用不当,过强的物理刺激(机械刺激或温热刺激)作用于机体,引起组织或器官的解剖完整性被破坏;化学性损伤是在穴位中注射某些化学药物而导致的机体组织的损伤,它是伴随穴位注射疗法的开展而出现的;生物性损伤系针刺引起的继发性感染,通过针具(毫针、皮肤针、三棱针、穴位注射针头等)将病原微生物带入患者机体内所致的损伤。
针刺疗法技术操作规程1、毫针技术【目的】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腌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镶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
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
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月俞穴。
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月俞穴也不宜针刺。
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脸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
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囱门未合时,头顶部的月俞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肋、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月俞穴,不宜直刺、深刺。
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
第1篇一、操作前的准备1. 医务人员应熟悉针刺的基本原理、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并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
2. 操作前,医务人员需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过敏史等,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方法。
3. 准备好所需物品,包括消毒的毫针、镊子、酒精棉球、棉签、棉球、弯盘等。
4. 确保操作环境安静、整洁,避免患者受到外界干扰。
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措施1. 手卫生:操作前后,医务人员需用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 皮肤消毒: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选用合适的皮肤消毒剂,以腧穴部位中心点由内向外旋转涂抹,消毒直径应5cm。
擦拭次数和作用时间遵循产品说明。
消毒棉签或棉球应一穴一换。
3.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取合适的毫针。
4. 进针方法:以75%酒精棉球消毒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
5. 针刺深度:根据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调整针刺深度,避免损伤重要脏器和血管。
6. 留针时间:一般留置20min~30min,可根据病情确定是否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
7. 观察患者反应: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等变化,并询问患者感受。
如有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给予相应的处置。
8. 出针: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或棉签轻压针刺部位,以防止出血。
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个人防护:操作者有可能接触血液、体液风险时应戴乳胶手套。
三、操作后的处理1. 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着衣,嘱其避风寒,保持施术部位温暖。
2. 一次性毫针使用后放入利器盒;拆包未用完的毫针应在4h内使用,超过时间应丢入利器盒。
3. 其他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放入医疗废物袋(桶)。
4. 床单应一人一用一换,建议使用一次性床单。
四、监督管理1. 医疗机构应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
针灸安全操作规范针灸是中医的一种疗法,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痛症。
但是,针灸操作不当可能会造成安全风险,这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确保患者接受针灸治疗时的安全性,针灸操作规范被广泛制定并执行。
在本文档中,将介绍安全操作规范的内容,包括针灸前期准备、操作细节、针灸过程中的安全和后期操作等方面。
针灸前期准备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务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健康状况,确定针灸治疗的方案和方法。
以下是具体要求:了解患者身体健康状况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包括身体状况、过敏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和病史。
医务人员还需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和其他生理指标。
这些指标的数据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针灸治疗时的参考依据。
防止交叉感染针灸治疗涉及使用针具和消毒用品,因此,医务人员需要采取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包括:•使用一次性针具和消毒用品,每次只使用一次;•对于可以重复使用的针具,进行高温高压灭菌;•严格执行洗手、戴口罩、穿手套等消毒程序。
选择合适的针具和穴位在选择针具和穴位时,医务人员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针具的质量和型号。
针具需要采用优质材料制成,并保证针具不损坏、不毛刺、不折断、不弯曲。
•穴位的选择。
不同的穴位可以对应不同的病症,因此,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针灸操作细节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医务人员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操作细节,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针头进入皮肤的角度在针头进入皮肤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注意针头的角度。
针头不能过于斜、过于浅或过于深,这会引起疼痛、出血和其他副作用,影响针灸疗效。
一般来说,针头应该呈直角进入皮肤,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和安全保障。
针头的插入深度在针头插入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还需要注意针头的插入深度。
针头不能插入太深或太浅,如果针头插入过深,可能会造成内伤和出血的风险,如果针头插入过浅,可能对针灸疗效没有帮助。
因此,在插入针头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穴位、疗效和皮肤厚度等因素来判断针头的插入深度。
针刺时重点危险穴位易发生意外的穴位简称意外穴,亦有称危险穴。
是指全身经穴和经外穴中,易发生意外事故的穴位。
这些穴位一般有以下特点:一,多分布于头面颈项、胸背腰腹,特别以眼区、颈项、胸背最为集中。
与穴位所处部位的解剖特点密切相关,也就是说,这些穴区的下面或周围有重要的内脏、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
二,导致这些穴位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多由于医者刺灸不当。
三,最常见的意外多是针刺所引起的,且以物理损伤中的机械损伤为主。
实际上,造成针灸意外事故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有穴区本身的解剖因素,也有针灸工具、患者体质等等因素,从这一角度说,遍布全身的每一个穴位都有可能出现针灸意外事故,所以针灸医生在操作时,不能有半点疏忽大意。
1.睛明(Jing Ming) BL1 足太阳膀胱经【取穴】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组织结构肌肉分布: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
深部为眼内直肌、总腱环、视神经孔等。
血管分布: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部为眼动、静脉本干。
神经分布: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分支,上为鼻睫神经。
层次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和筛骨眶板之间。
【针剌方法】令病人闭目,以左手拇指或食指将眼球略推向外侧,加大进针间隙,使眼球固定。
以32号毫针点剌破皮,针体沿眼眶边缘缓缓剌入,一般进针0.3~0.5寸,如继续深刺,送针速度应更缓慢,如感到针尖有阻力,即使是十分轻微的,也应略加退出变换方向再刺。
除非极有经验,针剌深度不可超过1寸。
本穴严禁大幅度提插、捻转。
【针灸意外事故预防】针剌深度尸体解剖显示,针刺深度如超过19mm,针尖可刺伤筛前动静脉,深度超过32mm时,可损及鼻侧部的脉络膜动脉或虹膜动脉;深度超过43mm时,就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前极。
针剌深度超过50mm时可剌伤视神经孔内走行的视神经和眼动脉;针剌深度超过54mm时,在进针的直后方则易剌中围绕视神经孔的总腱环,并可累及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