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机构示意图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试析日本中央政府机构及其改革?一、日本中央政府机构的基本情况(一)日本中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日本国宪法》规定,内阁制是政府以国民代表会议为基础,两者之间保持合作与保障均衡关系的统治方式。
内阁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中枢机关和最高机关;内阁即中央政府,对国会负责。
内阁由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的国务大臣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内阁总理大臣任免,天皇认证。
内阁的权限:处理城市执行法律,总理国务,处理对外关系;按照法律的规定,掌管有关官吏任免等事务;编制并向国会提出预算;制定与实施宪法和法律所需要的政令等行政法规;决定大赦、特赦、减刑及免刑等。
(二)中央政府内设机构设置日本内阁内设如下三类行政组织机构:内阁辅助机构、总理府及其下属机构、行政省。
1、内阁的辅助机构包括内阁官房、内阁法制局、人事院和安全保障会议等,主要任务是辅助总理达成,协助内阁工作,审理有关提交内阁进行决策的事项。
2、总理府及其下属机构:总理府是由总理大臣亲自担任首长的行政机关,是统一政府各部政策的重要官厅。
总理府除本府外,还包括直属机构和委员会、厅。
3、行政省即中央政府的部级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省的行政管理职权和机构设置均由省厅《设置法》明确规定,保持相对稳定。
日本国成立了相对独立于内阁的会计检查院,它的地位由宪法和《会计检查院法》确认,负责对国家的收入和支出的决算进行检查、对国家的会计工作进行一般监督的机关。
实用文档二、日本中央行政组织的结构特点和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日本行政组织的结构特点日本内阁行政组织结构分为府、省、厅、部、课诸多层次。
有以下四方面的结构特点:1、实行次官制。
次官包括政务次官和事务次官。
政务次官是执行带有政治性任务的官吏,事务次官是指经国家考选任用,不因政党内阁的更迭而变动的官吏。
2、实行参事官制。
根据《国家行政组织法》规定,在管房、局、部特别必要的情况下可设立专门管理一部分工作的职务以分担局所管理的部分事务的职责。
日本行政機關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日本政府)日本的行政機關,是負責日本國家行政事務的政府機關,主要是內閣下屬的各政府單位,事實上也可以等同於日本政府。
相對於地方公共團體(地方政府),稱為中央政府、中央官廳、中央省廳(CentralGovernment ),或簡稱為省廳。
一般日本的行政機關,是指《國家行政組織法》中「國家的行政機關」規定的省及其中央直屬局(委員會、廳)以及內閣府設置法中規定的內閣府及其中央直屬局(委員會、廳)。
內閣府是為了強化內閣的功能而設置的比各省更高一級的行政機關。
另外也指以內閣總理大臣(首相)為首的內閣府,和以各國務大臣為首的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國家公安委員會(警察廳)等1府12省廳。
日本的統治架構日本國憲法 國民(主權者)天皇 立法行政司法國會 ・眾議院 ・參議院內閣(野田內閣) ・內閣總理大臣 ・國務大臣 ・行政機關法院 ・最高法院 ・下級法院地方自治地方政府 ・地方議會・首長(知事)・日本選舉・日本政黨2011年(平成23年)當前的中央省廳一覽。
中央省廳於2001年(平成13年)1月6日進行組織改組,大致形成了現在的體制框架。
粗字體為以國務大臣為首的行政機關。
[编辑]廢止機關▪郵政事業廳(總務省):廢止於2003年4月1日,職權移交至以國家專管的部門和國家專管管理部門為特殊法人的日本郵政公社。
郵政業務的企劃立案功能等移交至總務省郵政行政局。
另外,因應郵政民營化(平成17年法律第97號)等措施,日本郵政公社已於2007年10月1日起按不同部門獨立進行公司化。
▪糧食廳(農林水產省):於2003年7月1日廢止。
▪司法測驗管理委員會(法務省)- 2004年(平成16年)1月1日廢止。
其業務由法務省內部的「司法測驗管理委員會」繼承。
▪防衛設施廳(防衛省):2007年(平成19年)9月1日廃止。
日本的政治结构【摘要】日本的政治结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民主体制,包括政府架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和地方政府等要素。
政府架构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门,实行议会制度,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选举制度体现了严格的法规和程序。
政党体系多元化,主要有自民党和民主党等。
地方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具有较高的自主权。
日本政治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效率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展望未来,日本政治将继续发展,不断完善民主制度,保障人民权益,促进国家繁荣与稳定。
【关键词】关键词:日本政治结构,政府架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地方政府,特点,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日本的政治结构概述日本的政治结构是一个混合制度,结合了传统的君主立宪制度和现代的议会民主制度。
日本的政治体系主要由天皇、内阁、议会和政党组成。
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性元首,拥有仪式性的权力,而实际的政治权力则属于内阁和议会。
内阁是日本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内阁总理大臣和各部长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由议会选举产生,负责领导政府工作。
议会分为两个议院,即众议院和参议院。
众议院的议员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立法和政府监督;参议院的议员则由地方议会选举和全国性选举产生,具有修正、审议和监督的职能。
日本的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性投票制,选举出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当选。
政党制度主要由自民党和民主党两大主要政党组成,但日本政治并非绝对两党制,多党竞争较为活跃。
地方政府在日本政治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权力。
日本政治结构的特点在于既保留了传统的君主制元素,又积极融入了现代的议会民主制度,体现了日本政治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2. 正文2.1 日本的政府架构日本的政府架构由三个主要部门组成:内阁、国会和司法系统。
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其他内阁成员组成。
首相是政府的首脑,负责制定政府政策和指导各部门工作。
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负责管理特定部门的事务。
各国中央政府核心机构设置与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基本情况关键字:大部制大部门体制不同的政府职能由相应的政府机构承担。
设置政府机构是政府管理的基本前提。
政府机构主要解决的是政府职能由谁来做,由谁来完成的问题。
受到各国国情、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法治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各国政府机构的设置也必然会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的情况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政府职能与政府机构的设置也会呈现出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经验。
考察和了解这些普遍性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吸收和借鉴其合理的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推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政府管理的大部门体制就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率先探索并逐步实行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
当然,从历史背景来看,作为企业的大型跨国公司的“大事业管理部门”的经验,对这些国家在政府管理上采行大部门体制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在总结各国中央政府核心机构设置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和分析一些国家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和实行的情况,以期能对我国下一步探索和实行大部门体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 各国中央政府核心机构设置的基本情况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央政府核心机构,在国外一般是指参加内阁的部级首长领导的中央政府的主要组成部门,所以,有人也称其为内阁机构。
不过,因为有些国家并没有内阁的明确设置,所以,我们在此通称为中央政府核心机构。
从概念上它大体相当于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
今天,联合国已有近200个成员国,各国中央政府核心机构设置也是各具特色。
我们这里主要考察两类国家,一类是普遍实行市场经济并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这里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29个成员国为代表。
另一类是处于市场经济转型中的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主要包括俄罗斯、印度、巴西等7个国家。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从中央政府核心机构设置数量来看,中央政府核心机构设置数量最多的是新西兰,现政府的核心机构有30个(不过内阁部长多兼职几个部的首长,所以内阁部长人数也只有19人),其次是加拿大,有26个,其他国家则都在20个以下,其中,澳大利亚和英国都为19个,美国和法国都为15个,德国为14个,日本为1 2个,机构设置最少的国家是瑞士,只有8个。
⽇本幕府的排名榜 幕府是古代⽇本⼀种权⼒机构,曾⼀度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那么让我们来了解⽇本⼀共经历了⼏⼤幕府,下⾯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本幕府简介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
⽇本幕府的榜1::镰仓幕府 由关东武⼠⾸领源赖朝创⽴,成⽴时间说法不⼀,⼀般认为在1180年源赖朝起兵反对平⽒政权⾄1192年被任命为征夷⼤将军这段时间内。
源赖朝实⾏独裁,其幕府设在镰仓,有负责幕府领域内⾏政与财务的政所、统辖与源⽒结成主从关系的御家⼈(武⼠)的待所、和审理御家⼈诉讼的问注所。
将军任命御家⼈到全国各地任地⽅⾏政单位“国”的守护和各庄园的地头,掌握地⽅警察、征税和⼟地管理权。
镰仓幕府是以将军为⾸,御家⼈为⾻⼲的武⼠政权,与天皇为⾸的朝廷并存,但握有实权。
1199年源赖朝死后,幕府⼤权渐由源⽒外戚北条⽒控制。
1203年北条时政就任政所⾸长别当,1213年北条义时兼任政所和侍所两别当职,总辖幕府,称执权,幕府遂由将军独裁向北条⽒执权过渡。
1221年(承久三年),不满幕府存在的后鸟⽻上皇发动讨幕战争(承久之乱),旋被打败。
战后,幕府流放后鸟⽻等3个上皇,废仲恭天皇,另⽴后堀河天皇,新设六波罗探题以监视皇室,并没收参与叛乱的皇族与贵族的庄园3000余处。
幕府权⼒超过朝廷,甚⾄⼲预天皇的继承。
北条泰时除设连署,任命北条同族⼈员担任外,为缓和武⼠内部的⽭盾,争取御家⼈的⽀持,于1225年设置评定众,由15名有势⼒的御家⼈组成,与北条⽒共同参与幕政。
1232年公布第1个武⼠政权成⽂法《贞永式⽬》,共51条,为武家之本,并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法律,表明镰仓幕府的成熟与巩固。
镰仓幕府后期,由于农民反抗和“御家⼈”贫困,社会⽭盾⽇益表⾯化,特别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抗元战争之后,中⼩武⼠因未得赏赐,对幕府⽇益不满。
北条⽒得宗(即嫡系)为巩固统治,仅任命本家⼦弟为评定众与守护,独揽幕府⼤权。
1324年,后醍醐天皇举兵倒幕,1333年下野豪族⾜利尊⽒响应,5⽉上野豪族新⽥义贞攻⼊镰仓,镰仓幕府灭亡。
日本的政治结构【摘要】日本的政治结构由三大机构、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行政机构组成。
三大机构包括国会、内阁和最高法院,分别代表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
议会制度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负责立法和监督政府。
政党制度是多党制,主要有自由民主党和公明党等。
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选举制,选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政治决策。
行政机构由内阁和各部门组成,负责实施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日本的政治结构体现了分权制衡和民主原则,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关键词】引言: 概述日本政治结构正文: 日本政府的三大机构, 日本的议会制度, 日本的政党制度,日本的选举制度, 日本的行政机构结论: 总结日本政治结构关键词: 日本政治结构, 政府机构, 议会制度, 政党制度, 选举制度, 行政机构, 政治体制, 政治组织, 日本国会, 内阁制度, 选举方式, 行政部门, 民主制度.1. 引言1.1 概述日本政治结构日本政治结构是指日本政府的组织和运作方式,包括政府的各个机构、议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和行政机构。
日本的政治结构是基于宪法确立的民主制度,政府的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分立的机构,相互制衡、独立运作。
日本政府的三大机构分别是内阁、国会和最高法院。
内阁是政府的行政机构,由首相和内阁成员组成,负责政府的日常事务和决策。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两院构成,分别是众议院和参议院,负责通过法律和监督政府的活动。
最高法院是司法机构,负责解释宪法、审理案件并维护法律的正义。
日本的议会制度采用双院制,众议院和参议院共同参与立法过程,经过双院通过后才能成为法律。
日本的政党制度是多党制,有多个政党参与竞选和组阁,但自民党和民主党是两大主要政党。
选举制度采用单一非转移选举制,选民通过直接选举代表进入国会。
日本的行政机构包括各个部门和官僚机构,负责实施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日本政治结构体现了民主、法治和分权原则,保障了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日本政府机构设置详解日本政府机构:负责本国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是直接指以内阁总理大臣(首相)为首的内阁府,和以各国务大臣为首的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省、国家公安委员会(警察厅)等1府12省厅。
内阁为日本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首相)和各省厅组成。
内阁总理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则由内阁总理任免,天皇认证。
2001年1月,日本进行行政改革后、政府机构减为1府12省厅,主要为:内阁府、总务省、法务省、外务省、财务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环境省、防卫厅等。
人事院是日本负责机构设置管理的政府部门,统管日本中央各部门的机构设置,同时,负责统一招考公务员,制定基本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内部文件,不对外提供)。
日本各政府机构增设机构、增加人员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日本近年经历机构改革,目前提倡建立“小政府”的大背景下,一般需各政府机构内部经过充分酝酿后,提交人事院,由其最终决定。
原则上要增设一个新部门,就必须同时削减一个旧有部门。
如外务省于今年4月1日增设的“日中经济室”,专门负责日本对华经济政策。
5年前外务省就此提出申请,经过漫长协调,最近才终于征得人事院的同意。
经济产业省。
为日本政府管理贸易、经济、市场流通的主要部门,简称经产省。
海关。
日本的海关为财务省下属部门,其主要工作是管理进出口的货物、船舶、飞机、旅客以及关税的征收。
海关依据《出口贸易管理令》、《进口贸易管理令》,对经产省、外汇银行对外贸活动的审批进行确认,并由经济产业省授权对部分进出口贸易进行审批。
商检。
日本的商检部门为厚生劳动省的下属部门。
财务省。
日本财务省在贸易管理方面的职能主要是指定结算货币和结算条件、对贸易活动的结算方式进行审批和确认、对具有支付手段性质的货物(贵金属、货币等)的进出口进行审批等。
日本银行。
日本政府结构一、天皇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恢复了天皇的统治权,并通过"明治宪法"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强调"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国家一切统治权",帝国议会和内阁对天皇只起"协赞"作用。
支持天皇的基本支柱是财阀、军阀、地主豪绅、官僚政客。
他们借天皇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统治,以维护地主、资产阶级利益。
战后,天皇制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根据战后《日本国宪法》的规定,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他"只能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有关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
天皇根据国会的提名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根据内阁的提名任命最高法院院长。
天皇行使有关国事行为,如召集国会、解散众议院及公告举行国会总选举等等,都必须根据内阁的建议和承认。
新宪法的这些规定,不仅使天皇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打破了长期以来所谓天皇是"现人神"的神秘观念。
现任日本天皇明仁是昭和天皇的长子,生于1933年,1989年即位,改年号为平成。
明仁天皇和夫人美智子皇后有二子一女。
战前皇室费用不受国家限制。
战后根据新宪法的规定,皇室的一切财产属于国家。
皇室的一切费用必须列入预算并经国会议决通过。
皇室的机构有:皇室会议--由皇族两人、众议院及参议院正副议长、内阁总理大臣、宫内厅长官、最高法院长(最高裁判所所长)等十八人组成。
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审议皇位继承、摄政等有关皇室的重要事项,并作出决定。
皇室经济会议--由众参两院正副议长、内阁总理大臣、大藏大臣、宫内厅长官以及会计检查院长官等八人组成。
由内阁总理大臣任议长,审议有关皇室经济等事项,并作出决定。
宫内厅--掌管皇室及有关天皇国事行为等事务,并保管国玺。
它直属于总理府。
国会日本的国会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根据1889年"明治宪法"于1890年开始设立的,称"帝国议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
⽇本的区域划分⽇本的区域划分⼀、概述⽇本的区域划分分⾏政区划和地理区划两种。
⽇本现⾏的⾏政区划制度,是随着明治政府于1871年实施的废藩置县政策⽽建⽴的。
⽇本地理区划描述了⽇本国内基于历史⼈⽂与⾃然地理等因素所划分成的地⽅或地区概念。
⼆、⾏政区划⽇本⾏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
都、道、府、县是直属中央政府的⼀级⾏政区,各都、道、府、县拥有⾃治权。
其办事机构称为“厅”,即“都厅”、“道厅”、“府厅”、“县厅”。
⾏政长官称为“知事”。
全国共有47个⾏政区域,即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阪府;43县:青森县、岩⼿县、宫城县、秋⽥县、⼭形县、福岛县、茨城县、枥⽊县、群马县、埼⽟县、千叶县、神奈川县、新泻县、富⼭县、⽯川县、福井县、⼭梨县、长野县、歧⾩县、静冈县、爱知县、三重县、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县、鸟取县、岛根县、冈⼭县、⼴岛县、⼭⼝县、德岛县、⾹川县、爱媛县、⾼知县、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分县、宫崎县、⿅⼉岛县、冲绳县。
在47个⾏政区划中,⾯积最⼤的是北海道,相当于东京都的37倍,最⼩的是⼤阪府,相当于北海道的1/45。
此外,都、道、府、县⼜下设市、町、村。
其办事机构称为“役所”,即“市役所”、“町役所”、“村役所”。
⾏政⾸长分别称为“市长”、“町长”、“村长”。
市是地⽅⾃治法规定的有⼀定条件组成的地⽅公共团体。
⼀般该市的条件是⼈⼝在5万以上、⼯商业和其他城市职能的从业⼈⼝占该地区⼈⼝的60%以上。
⽬前,⽇本的市町村总数共有3233个,其中市有670个、町有1993个(相当于中国的镇)、村有570个。
三、地理区划及主要城市根据地理位置、地⽅产业以及历史沿⾰等特点,⼈们通常将⽇本分为⼋⼤地⽅,即北海道地⽅、东北地⽅、关东地⽅、中部地⽅、近畿地⽅、中国地⽅、四国地⽅和九州地⽅。
1.北海道地⽅北海道地⽅位于⽇本列岛的最北端,濒临⽇本海、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南隔津轻海峡与东北地⽅相对。
第一节日本政治结构主要特点日本近代政治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环节,是建立现代政治体制国家的探索过程。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制度,重新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统治,为了加强和确保天皇“万世一系”的统治,1889年制定了《大日本国宪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天皇,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直接统帅军队;由天皇任命总理大臣和国务大臣组成内阁,内阁在法律上对天皇负责;日本帝国议会由世袭的贵族院和选举产生的众议院组成,对天皇起咨议作用。
“明治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立法权和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天皇手中。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市场狭小的矛盾日益突出,日本大步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资本主义间的矛盾使国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和日本的军阀政治相联系,通过1932年的5.15事件和1936年的2.26事件日本彻底军国主义化。
日本为了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策划并制造了1931年的9.18事变和1937年的7.7事变,使日本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终于爆发了太平洋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后,处于美国占领之下,天皇的战争责任勿庸置疑,但美国为了远东争霸的需要保留了天皇。
1947年日本制定了新宪法,建立了议会君主制的现代天皇制。
天皇原有的权力被剥夺殆尽,不再有统帅军队、缔结条约、决定立法的权力。
天皇的实际职能与英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英王是法律上明确的世袭国家元首,是一切权力之源。
而日本宪法明确主权在民,天皇只是国民整体的象征,没有明确规定他是国家元首。
战后日本新宪法确立了以下两点: 1,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宪法抛弃了以天皇为中心的近代天皇制度,而仿效欧美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原则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制,确立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资本主义宪政民主原则。
对君主和议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换位——原帝国议会只起对天皇协助和咨询作用,天皇垄断一切权力;新宪法规定由民选的议会行使立法和监督之权,内阁向议会负责。
2001年6月日本正式实施了中央政府管理机构的重大改革,将内阁中的部委数由原来的23个归并为15个。
1、总理府(首相办公室)、冲绳开发厅和经济企画厅合并为内阁府(内阁办公室);
2、总务(管理与协调)、自治(内务)省和邮电省的一部分,合并为一个总务省;
3、邮电省的其余部分改为邮政事业厅;
4、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合并为文部科学省;
5、厚生省的一部分与劳动省合并为厚生劳动省;厚生省的另一部分加上原通商
产业省的一部分,再加上环境厅,合并为环境省;
6、运输省、国土厅、北海道开发厅和建设省合并为国土交通省;
7、通商产业省改为经济产业省;
8、国家安全委员会、防卫厅、法务省、外务省、农林水产省原名称不变;
9、原大藏省改称财务省,职能也有所调整;
10、在此次改革前,已在2000年7月由原金融再生委员会转而成立的金融厅,
现继续作为内阁中的一个副省级机构,下辖日本证监会。
11、2007年即平成19年1月9日防卫厅→防卫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