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第十三章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第十三章

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第十三章<世界的风暴> 正视如此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是风暴笼罩里的世界。风暴的中心,由欧洲渐次转移到东亚。风暴里挟着豪雨,洪流冲决着堤防。我们在前面说过,西方世界工业革进所产生的力量,向全球不断扩张。到十九世纪下半叶及二十世纪初叶,这一势力如日中天。可是,几乎就在同时,“一个怪物在欧洲出现”。自一八四八年来,欧洲自己的内部衍生出一股巨大的“反动势力”。这股势力从欧洲自己的内部来拆散欧洲并且动摇西方世界既有的秩序。它就是继第十四世纪的黑死病而爆发的共产赤热症。这个赤热症的规模之大和持续性之久都不是黑死病所能比拟的。它向全世界蔓延。它使历史改观。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奥匈帝国,削弱了德国,波尔希维克在俄国突起,并且建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极权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邦击败了轴心国邦。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武力消灭了,统治形态也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的殖民地相继独立。苏俄在战事中延伸势力于东欧,并且将共产制度强加诸东欧小国。东北亚以至东南亚的赤潮则乘战乱而高涨。赤潮的发展趋向与马克斯的“先知预言”刚好相反。它向亚非落后地区泛滥。这些地区,再加上拉丁美洲,所造成的影响力,在地球上几乎是无远弗届。这些地区普遍的贫困,但又民族意识昂扬,人口急骤增加,且要发展工业和经济来与西方世界“并驾齐驱”。这些条件是赤热症滋生及蔓延的温床。西方国邦对亚非地区的殖民,使这些地区的人民直接经验到他们自身的生活水准与西方国邦的生活水准之间的悬殊,因而产生不满的情绪和求平等的渴望。这给赤化工作者以免费招待的挑拨机会。这些地区内部所经历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至于思想的变迁,又在在引起不安。商业经济破坏了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破坏;又导致农村长期未变的传统生活方式之破坏。农村传统生活方式之破坏,又使农村人口不安。农村人口不安,就涌向城市谋生。这些人就是城市工厂的预备队。他们在原来农村中的安全失去了,跑到城市来更得不到。这些分子是最易为宣传所煽惑的原料,因而也就是建筑极权统治之天然的沙石。这些地区的中小资产阶层的经济

生活水准较一般人高,但是他们接受自由和平等这些西方观念。接受了这些观念的人佩服西方文化,但不佩服西方的殖民主义。这类比较醒觉的分子,在一方面不满意殖民地位,在另一方面又不满破碎的封建社会。这种力量也促致变迁。现状的变迁自然使立于其上的老旧统治纷纷解体。就在这样不安的背景下,战后新邦纷纷出现。一人的内外分裂如上所述,西方文化挟其工业、经济,和军事力量之向亚非地区扩张,普遍地动摇着亚非文化原有的文化基础,因此引起这些地区普遍的不安。这种不安逐渐凝聚成对西方势力之各种程度的抗拒。这种抗拒是以两种形式展出:第一,保守的。第二,激进的。保守的形式常倡导国粹,发挥民族本位论。提倡非暴力,实行不合作的甘地主义,是这种形式中的温和品种。一个干瘦的老头甘地,戴一副大眼镜,持一架手纺机,是这种主义的象征,由这一象征,凝聚了印度的宗教文化意识,再具体化而成独立运动,最后则终于脱离英国的羁绊而立国。激进的形式是所谓“反帝运动”。这种运动常为赤色工作者所组织及利用。列宁是这些事体的韧创者。①由于这一政策的运用,西方生出的反西方势力与东方的反西方势力于是合流。在这一“革命策略”运用之下,赤色运动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因素,以及一个新形势。这就是赤化司令部驱策落后但人数众多的民族来与先进但人数较少的民族缠斗,以达到最后赤化全球的目标。这么一来,本系以经济的“阶级斗争”为行动原则的赤化运动,蒙上了“人种斗争”的人类学的色彩。于是,世界自由势力之反赤工作又多了一项复杂的因素。也许有人觉得困惑,马列门徒既系以经济的“阶级斗争”为行动原则,怎么又扯上民族主义呢?这个问题之提出,系由于对彼等的特质不够了解。马列门徒是一群世界历史上罕有的复合体。他们在目标上是心思单纯(single minded);而在策略上则是心思复杂(comple x minded)。他们在目标上是最反机会主义的;可是在手段上则是毫无顾忌的机会主义者。因此,他们在方法的运用上丝毫无碍。任何手段,只要他们认为有利于目标,他们都可以采取。于是,他们变成了世界毛病的寻求者。殖民地问题、刚好是西方的毛病,他们当然乘机利用。俄国之笼入共产极权制

度,使整个世界起了这么大的波澜。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古巴事件为顶点,人类慑伏于和平或战争的剃刀边缘。中国之笼入共产型模的极权制度,更深远地影响着人类今后的祸福安危。这一事件实在不可等闲视之。中国何以至此?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有数问题之一,也是一个极其繁难的问题。真正客观和完备的解答和诠述,恐怕要等到秋水澄清的时候,由伟大的史家来执笔。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人的心灵可能跟着成熟了。只有在夏天燥热退去了的秋天,浮动的心情归于平静,人们才听得进幽谷里的鸣声。我在这里只能提示几个基本的原因。第一,如前面第五章所说,中国的社会文化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在动荡。不断的战事更加深并扩大它的动荡。这一基本形势,不利于安定而利于滋生浮动。第二,当中国正在从事建造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时,日本军人大规模入侵。这一个大震荡给赤化运动以空前的机会。照我的了解,如果不是日本军人这样横扫一脚,中国赤色的武装力量是可以消弭的。②至于应付共产思想则是另一问题。这一问题迄在虚悬之中。第三,苏俄革命的刺激。中国知识分子渴望一个理想的社会实现。至于这个社会以什么切实的程序实现,大家可不太留意,也没有这个耐心。这真是一件危险的事。当人对自己的环境不满意时,容易把别的地方幻想成天堂。人类学中不乏这类实例。白种人曾把南太平洋中的岛想成长满莲花的乐园。在三十年代,中国左派人士把苏俄描绘成人间天堂。许许多多青年知识分子信以为真,甚至有不少中年和老年也信以为真。其实,当时苏俄已成集体屠杀的发源地,世界史无前例的恐怖场,到处是饥饿的人民。可是,这些事实,却为左派大量宣传所淹没,竟引不起一般人注意。对左派宣传也很少有人能提出有力的反驳。苏俄那样的一个国度居然成为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向往的圣地。第四,知识分子一般地思想失根和情绪失所。他们拿意底牢结(ideology)当知识。第五,私人的结纳、利益,及价值取向日渐和公共的利益及价值取向背道而驰。第六,对于赤化运动的产生,观念形态,及运用策略认知不足;缺乏应付的经验。正如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大规模思想性、社会性、暴动性的群众运动之涌现一样,

赤化运动是一种新的现象。马列门徒将克劳塞维茨(Karlvon Clausewitz)的《战争论》透过社会文化情境,而化合防御与攻击、政争与兵争、外交与内攻、战争与和平的一元多面的权力夺取的策略。这“一套”之不易应付,是不难想像的。③所以,到现在为止,自由世界还是应付吃力。共产观念何以使人发狂?就对抗共产制度的自由人而言,这是第一个必须解答的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真切的解答,则应付乖方,全不相干。医师治病必先诊察病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否则就弄成“病急乱投医”,劳而无功。在这一关联中,所涉及的完全是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得讲求客观。从生物逻辑的基础来观察,赤色人物和自由人士在基本上完全相同。而所不同的只是赤色人物被赤化工程师装进去的(built in)那一套观念系统与价值组合不同而已。这一套东西装进他的大脑去以后,就变成了他的小司令官,在里面发号施令,指挥他的躯体:要他的躯体杀人就杀人,要他的躯体放火就放火,要他的躯体做平常人做不出的任何事他就去做。这就是变成霍夫(Eric Hoffer)所称的“真信仰者”。④现在的问题是:赤色人物被赤化工程师装进去的那一套观念系统与价值组合是什么?近代共产制度的发动人都自称是唯物论者。他们异口同声的反对唯心论。许多宗教家,道德家,和唯心哲学家信以为真,一齐搬出唯心论和唯心主义与之对抗。这简直是打偏了靶,没有正中标的。这些人士不知道共产集体的语意学(semantics)。共产集体的“理论基础”的确是唯物论与唯物主义。但是,这一“理论基础”除了作一大前提以外,还有运用的一面。在运用的一面,唯物论与唯物主义变成一个极有弹性的幌子。从运用策略和群众心理来着想,共产集体所搞的这样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一定要借着毫无条件及毫无保留的“反对”一个对象才祭得起来。依此,共产集体并不一定因为某一说法真是唯心论他们才反对,而是因他们要反对他才说他是唯心论。共产集体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是一个严格借二分法构成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在这种人生观和社会观的观照之下,人不是同志就是敌人,既是敌人,就该消灭。没有中间路线可谈。非敌非友的灰色分子他们最痛恨。他们要消灭敌人,在物理上还办不到的时候,

就先打击他的思想。本此,他们把他们所要消灭的人的思想观念,一概叫做“唯心论”。其实,如所周知,世界人类的思想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品类甚多。

不错,世界共产建构的原始“理论”是唯物论乘以唯物主义,共产集体也是借着

鼓吹意象杂多的唯物论与唯物主义起家的。但是,这一原始目标一点也不妨害他们拿来作策略性的运用。共产集体所标揭的主义固然指导行动,可是他们也常根据行动所得经验来偷偷地修正其主义。因为,实行“主义”,并不是他们最

后的目标,权力才是他们最后的目标。这是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有目共睹的事。诚然,世界共产组织仍以唯物论与唯物主义作哲学旗帜;可是,在实际策略的需要时,他们并不拒绝利用唯心论与唯心主义的。他们在向旧的统治建构进攻时,不是常常激发并利用知识分子的道德感么?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赤

化运动发展到了现今的阶段,赤色集体最核心的人物已是一撮总体权力的追求者。这一撮人已经不是阿提拉(Attila)、汉尼拔(Hannibal)、张献忠、李自成,甚至希特勒这样格调的人物。他们为了追求权力,动脑筋动到人类社会文化里的中心信仰、道德价值和认知上的是非真假层。他们为了征服人类,先精炼一套可以活用的说词,来搅乱人类这层根子。人类这层根子搅乱了,中心信持消失了,道德价值幻灭了,这非真假都无所适从了,于是他们再以极肯定的态度,抱着完成历史使命的精神,介绍他们的未来“社会主义天堂”。这些人是

一群人类心灵的洗劫者。心灵的洗劫是“内战”;奴役或毁灭人身是“外战”。彼

等的策略,常为先“内战”而后“外战”;或内外交攻;但从来不单打北洋军豪式

的“外战”。所以,今后自由世界要谋对抗赤化势力,必须根本上从老后方的“内战”打起。这也就是说,自由世界在和赤化势力对抗时,必须从道德价值和认

知上的真假着手还击。如不从这一根本层澄清起,而从半路上动手,那便是舍本逐末。至于从表面着手,除了制造热闹以外,更属无济于事。

[本帖被加为精华]

TD引领3G新时代近视手术优惠千元9999种工作机会5元妇检半价人流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小大 2楼个性首页| 博客| 信息| 搜索| 邮箱| 主页

作者shuibushi 发表在:百灵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5911638654.html, 2005-6-13 13:09:00

二邪移的哲学及其衍产普罗泰哥拉斯(Protagoras of Abdera)说:“人为万物之权衡。”世界共产制度是把唯物论乘以唯物主义当作万事万物的权衡。他们声言器用技术、经济结构、财产关系,乃宗教、道德、伦理、哲学、艺术、文学等等的决定项。人生的一切活动,包括思想在内,都被物质基础所决定,因此被束缚在物质的基础上。依此,借着考察物质力量才能客观地预料历史的行脚。历史的行脚是依正、反、合,否定的否定,及质和量互变的程序前进。阶层的冲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大动力。这一冲斗归结到一个弥赛亚式的预言(Messianic prophecy)之在人间的实现。当那一情境到来时,资本主义的一切罪恶一扫而光,阶层的对立即不复存在,一个无阶层的社会便建立起来。在这样的社会,狮子倒下,人间的一切罪恶都成过去。大家过着平等、自由、丰足的生活。多么美丽而天真的迷执(myth)啊!建基于这一套迷执之上,共产制度由之而展开建造的基本“哲学”,是马克斯等的杰作。于一八四五年,马克斯在《费尔巴赫论纲》(Thesis on Feuerbach)里说:客观的真理是否属于人的思维,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的问题即是实在与权力的问题。一个思想是否为真,必须在实践中去求证。离开了实践而辩论思想是否真实,这完全是一个学院式的问题。……哲学家们只曾以各式各样的看法来解释世界,而真正的任务是改变世界。⑤我在前面所说的迷执是把事实分析与价值判断揉合作一团,而且结论大于论证,并把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及反科学的成分编织在一块。这样的迷执,只能算是一个高级的“图谶”或“烧饼歌”。任何一个说词能够耸动一个时代的群众,并不足以证实它一定是真的。只能证实它是有群众心理效应的说词。任何一个理论冷冷清清的摆在冷冷清清的角落里,不足以证实它是假的,充其量只能证实它在一时一地没有群众心理效应。真假和效应永远不是一回事;虽然真的不必然无效应,有效应的不必然为假。《费尔巴赫

论纲》里所说的这一段则深合“行动人物”的需要。它使权力欲炽烈者如虎添翼。这种“哲学”跟唯物论与唯物主义黏合起来,再利用现代心理科学的技术,发展到极致,就可成奥维勒(George Orwell)的新理想国??一九八四年!作为致知的程序来看,“行动”与“认知”是有关联的。我们必须借望远镜等工具的使用以及演算技术才能确定冥王星的位置、轨道,和速度。如果我们没有这些工具和技术,那末我们即无法得知冥王星的位置、轨道,和速度。由此可知致知的程序与认知的真假在获得的过程上是有关联的。我们抽掉某些致知的程序,则某些认知的真假即无法确定。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致知的程序即是认知的真假。我们不能把这二者等一起来。天文星宿图常需修正。其他经验科学的理论也常常如此。这一事实表示,我们借着某一程序得到的结论可能因符合事实而为真,也可能因不符合事实而为假。既然如此,足见致知的程序是到真理之路,它的本身可并非真理。我们充其量只能说,没有致知程序即无由得到真的认知,但是由此推论不出,有了致知程序即必然得到真的认知。马克斯说“离开了实践而辩论思想是否真实,这完全是一个学院式的问题。……哲学家们只曾以各式各样的看法来解释世界,而真正的任务是改变世界”。这种“哲学”不过是步亚力山大用剑劈哥底安培(Gordian knot)的后尘而已。至于说“真理的问题即是实在与权力的问题”,这一真理观只应被希特勒奉若圭臬,野蛮极了。罗素说:“最大多数的事实是与我们的欲求独立的。我们受着这些事实的限制。忘记了这一点,乃不正常的夸大狂之表现。”

⑦既然最大多数的事实是与我们的欲求独立的,于是他们不受我们支配,于是他们之发生或不发生与我们之希望或不希望各不相干。买奖券的人大都希望发财,可是中奖的只有那几个。然而,世界共产集体不信这一理知。他们是一群权力狂。马克斯的这种哲学更助长他们的权力狂。自有共产集体以来,即认为有权力就有真理。有了权力便有了一切。他们忙着用权力制造真理。这种狂妄的思想,像原子尘一样,感染之广,遍及大地。我们现在可以看看这些人物本于马克斯的这种“哲学”衍出一些什么特别的想法和作法。A

泛政治主义世界共产型模的人物视政治若生命。就他们而论,没有政治就没有生命。这类人物的支配欲的强烈真是史无前例。他们不仅要管人的身体,而且管到人脑筋里来了。他们信奉什么,强迫别人也跟着信奉什么。不然就消灭!他们爱什么,强迫别人也跟着爱什么。不然就消灭!他们恨什么,强迫别人也跟着恨什么。不然就消灭!他们是绝对的一元论者。他们排斥任何品类的多元论。在他们的控制网里,丝毫不容许有权力的死角。一个国内有任何形式的反对力量存在,这就表示权力的多元,也表示他们的权力有死角。所以,一定要消灭!这个地球上尚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势力。所以,要实行“世界革命”,完全消灭!这些人的身体似乎太好了!

上帝创造万物。世界共产型模的人物无一不以人间全能的主宰自况。他们以马?列唯物论乘以唯物主义的眼光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他们要从现实政治的观点来看历史,看学术,看文学艺术。于是,宇宙人生在他们的眼里变成一个“斗争”的大舞台。在自然界,阴电与阳电在斗。在数的世界里,正数与负数在斗。哦!他们居然有那么丰富的人的情绪!在社会界,更不用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这类人的眼里,除了“斗争”以外,没有生活。生活即是“斗争”。参加“斗争”的人,受盲目的宇宙“斗争”的法则支配着,身不由己地一直斗下去,一直斗到成了灰为止。这样的人生,不是太苍凉了吗?难道不感疲倦吗?我不知道,母亲跟她的小儿是否也在斗!

从泛政治主义的眼光看去,奇妙的事实在多。写历史不凭史实,必须套唯物史观的公式。在生物学范围里,决定“后得性是否遗传”,不根据实验,而必须听从政治路线的指导。在数学中二十五的平方根正负五,说成“矛盾的统一”。我不知道正数和负数的“矛盾”何在?因此我更不知道二者怎样“统一”法?如

果我说这些“理论家们”是极人间牵强附会之能事,那末我想他们一定要“斗争”我吧。汪奠基写了一本《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这是一本用力之作。可是,在“前言”里他说:“如实地提出一部中国逻辑思想发生发展的科学资料,首先要求的是,要有一定的马克斯列宁主义的思想水平和科学的认识能力。”

我怎么样也想不通,研究逻辑和马列主义有何相干!我更不知道怎能把“马克斯列宁主义的思想水平”和“科学的认识能力”等量齐观!在一九四九年以前,我曾读过汪奠基写的逻辑著作,我从来没有发现其中说研究逻辑“首先要求的”是“一定的马克斯列宁主义的思想水平”。为什么到了一九四九年以后,突然有这种“要求”?二十多年来,我读过许多自由国邦学人写的逻辑著作,上面连马列主义的影子也没有。那些著作所表达的逻辑怎么也构作得起来?而且构作得那么严密?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连逻辑这样的纯粹科学也得给戴上一顶红帽?在泛政治主义的高压之下,一切必须从属于政治要求。政治权力不仅决定官阶升降,人的饱饿,声名的荣辱,性命的生死,而且还要裁判学理的真假。只有上帝才有这样无边的法力。人不过是这无数恒河沙数世界之一的小小地球上的小小生物而已。人的生命也不过数十寒暑就过去了。人的知识也有限得很。***人何悖狂自大乃尔!他们得到了权力,失掉了的可多哩!他们拿起直接的或间接的鞭子,硬要学术屈从政治,思想套上马列主义的枷锁,于是学人不能照着亚里士多德来,“是什么就说什么”。这样,他们所看到的是假的,所听到的是假的,所收到的也是假的。世界共产型模的人之所以要把什么都马列主义化,无非是满足那股子罗素所说的“支配意见的权力”里⑧产生出来的征服欲。结果,网罗里的人是征服了,他们所回报的是假理。真理悄悄从横暴的天地溜走了。这又有什么趣呢?共产型模的人事事要清一色。他们只爱红色,别的都看不顺眼。世界的文化这么多,人生的内容这样丰富。他们的天地何其窄!他们只欣赏马列花,为什么不欣赏自由花?为什么不欣赏友爱之花? B 为目的不择手段如已悉知,自古以来,人的灾祸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自然界;另一个来自人对人的迫害。时至今日,由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自然界所加于人类的灾害大部已能加以控制,很少足以构成对人的神经的威胁了。论人对人的威胁,猎头祭已成历史陈迹,旧的奴役制度已成过去,可是代之而兴的就是一种新的奴役制度。这种新的奴役制度就是共产制度。共产制度的残酷及苛暴,已是举世皆知的事实。可是,

在这一残酷及苛暴的背后,有深藏的一层观念,那就是对人的价值之根本否定,对人的尊严之根本否定。共产型模的人自己也是人。他们对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之根本否定,实在是对自己的根本否定。然而,因为他们是泛政治主义者,他们的视觉为泛政治主义所盲,以致自己这样侮辱自己而不自觉。原来他们是严格地划分“政治立场”。“政治立场”相反的就剥夺了作人的权利。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彼等是这样无所顾忌。“为目的不择手段”已成他们视为当然的行动指南。只要能达到目的,只要能攫取政治利益,采取任何手段都是在所不惜的。依此,人人为刍狗,在他们算得了什么呢?这样的一批人,似乎以虐待同类为快乐之本,以玩弄同类为满足之源。柏瑞图(V. Pareto)说:政治的技术,在找出利用这样的一些情绪的方法,不要浪费我们的精力来破坏这些情绪。因为这是白花气力的事。在最常见的情形之下,我们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加强这些情绪。一个人能从他自己的盲目情绪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便能够利用别人的情绪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一般说来,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最能为自己的利益和他的党派的利益而努力的政治家,是一个没有成见的人,但是他却知道怎样利用别人的成见。⑨这是法西斯的理论大师的谠论。你看!这是多么冷酷!这是多么蔑视人的尊严!一模一样,全世界共产集体搞所谓“群众运动”时也是这么办的。他们既然认为“目的可使手段成为正确”,于是毫无顾忌地激发并利用“群众”的情绪。情绪是一种短期但却猛烈的力量。他们要利用这种力量来摧毁一切障碍,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依柏瑞图所说,他们努力激动“群众”,可是他们自己内心并不激动。他们的脸孔是涨红的,但内心是冷凉的。他们个个是“玩人”的好手。不仅如此,世界共产型模的人物更把搞“群众运动”这一概念加以推广和精炼,应用到统治上去。从这一概念出发,就短程而言,彼等要滤掉一切不利的消息。把所有向外开的窗户封闭,只留一个他们认为可以留的。然后,让你从这个窗户看一切。消息报和真理报在基本政策上一样。在这样的地区,一百种刊物在基本论调上等于一种刊物。一千座广播电台在基本节目

上等于一座广播电台。就远程而言,彼等利用教育作手段灌输一种想法,将

一切不同的想法和“罪恶”牢牢连接在一起,把怀疑权威的颁制品视作“危险”。

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地区,不仅身体活动必须“循序而行”,思想活动也非“照

单行事”不可。结果,共产性格(communist personality)形成。这种性格的

特征是,对自己的上级盲目服从但对团体以外的人猜忌,绝对信仰自己的“主义”,同时排斥一切不同的信仰,独自思辨的能力被视作异端的根苗,怀疑更

致认为是“偏差”的开始。发展到极处,举国成为一个动物园,而彼等则为动物

园的驯兽师。近几十年来,世界许多地方,流那么多血,经历那样惨重的牺牲,结果却是向“动物园之路”迈进!然而,宇宙似乎有个均衡律。在这

个律则的支配之下,人不能同时得到两种相反的东西。世界共产集体不择手

段追求到了权力。他们满以为有了权力即有了一切。殊不知上帝并不帮他们

这个忙。人们得到一边时往往是以失去另一边作代价的。追求到了过多财富

的人常常失去内心的平衡。中了头奖的人时常弄得满头大汗。共产人物能够

叫人怕,但不能同时叫人爱。他们长于制造恐怖,但不能同时使自己在坦易

里过日子。史达林走的路是俄国的禁地。他们推行统制经济,但不能同时不

扼杀了经济活力。他们好作夸大宣传,但不能防止宣传效率递减。他们动辄

把别人当敌人,但同时却不能不引起别人防备,或者防备不了就敬而远之。

他们极力统制思想,但无法不使治下人众因此而头脑迟钝。总而言之,他们

似乎抓到了很多,究其实不值几何。他们所得到的最大的满足是消却心头恨。这太紧张了,他们应服老庄清凉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TD引领3G新时代近视手术优惠千元9999种工作机会5元妇检半价人流

支持(0) 中立(0) 反对(0)

小大 3楼个性首页| 博客| 信息| 搜索| 邮箱| 主页

作者shuibushi 发表在:百灵社区https://www.doczj.com/doc/5911638654.html, 2005-6-13 13:10:00

三狂澜退落的征兆“飘风不终朝,长夜终有明。” 人终究是人。用统治动物园的法则来统治人是不会持久的。我们撇开现实政治层面不谈,透视共产极权型模统治里层,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A 天堂的幻灭共产集体自称他们的统治是“大众的天堂”。我们不必去问这话的真假。为着顾全礼貌起见,我们姑且承认这话是真的。不过,我们得接着问一声:既然是“天堂”,何以许许多多共产国邦都筑成一个一个的幕呢?他们可以说,这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的阴谋破坏”。好!何以东柏林的人民冒着生命的危险往“资本主义”的西柏林逃?难道他们是前往欢迎“破坏”?当柏林围墙开放时,西柏林让几十万人到东柏林探亲,没有听说“一去不复返”的情形。何以东柏林不敢放人到西柏林探亲?东柏林和西柏林对峙所发生的这些情形,可以看作具体而微的自由制度和极权制度的对峙之实验。这一实验告诉我们,人是不喜欢被关在笼子里的。当机会到来时,他是要振翅高飞的。这是人的自然倾向之一面。即令没有外在力的作用,极权统治内部人的自然倾向的这一面之展进,也会使这种反自由的制度发生质变。改变现状,和逃离苦难,都是人之常情。将近五十年的惨痛经验,证实“所谓社会主义的天堂”是建筑在纸上,或存在于广播之中。当共产集体需要用武装力量来推销共产主义时,十足证明共产主义在思想上的鼓舞力之衰落。 B 向真理低头如前所述,共产集体巩固并扩大权力的形态是泛政治主义。在泛政治主义的笼罩之下,一切从属于政治,一切受政治的染色,学术思想更不能例外。弄学问之一最低限度的要求是“是什么就说什么”。革命以后的俄国,官方的思想方式弄的别扭得很,偏说“甲不是甲”。这么一搅,弄得一切学术思想的基础动摇了。于是几十年来,苏俄的学术思想充满了别别扭扭之词。苏俄共产集体之所以闹这种别扭,又是由于有一大套道理。他们说:“每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都有自己的思想方法。形式逻辑是具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工具,不是苏联社会主义下人民的思维方法。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逻辑,乃是苏联人民反对

资产阶级,肃清旧时代残余资产阶级意识锐利的武器。所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创建自己的逻辑思想体系。苏联全国各级学校学习自己的逻辑,不应该使各级学校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方法形式逻辑。”这真是奇妙的“理论”!还有更奇妙的“理论”:“形式逻辑在古代是捍卫奴隶主人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是神学的侍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则适合于资产阶级使被压迫阶级始终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样的“逻辑”,除苏维埃共和国的特别“逻辑家”以外,不是自亚理士多德以降古今中外任何逻辑家所能了解的!“资本主义的社会”有“资本主义的社的思想方法,“社会主义的社会”有“社会主义的社会”之思想方法,难道说“资本主义的社会”演证几何学的方法与“社会主义的社会”有何不同?“资本主义的社会”说“如果甲等于乙而且乙等于丙则甲必等于丙”,难道“社会主义的社会”能说“甲不等于丙”?在世运会时,“资本主义的社会”说“第一名是冠军”,“社会主义的社会”能否说“第一名是亚军”?人类的社会文化诚然各不相同,因而有许多想法也不相同,表达的方式也多少不一样,但是仍然有共通的部分。这些共通的部分是道德价值,代数头脑,数学逻辑,对经验世界的认知。而这些共通的部分恰好是最重要的部分。人类能够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也赖这些共通的部分。这些共通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人类改善其处境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样的毫无疑问,这些共通的部分,透过联合国和文化交流以及通商等枢纽,今后在扩大中。谁要在自己心灵中张起一个铁幕来违反这些共通的部分,吃亏的是他自己。显然得很,不同的社会文化可以有不同的“思想内容”,但是并无不同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一,思想内容是多。我们可以承认所谓“资本主义的社会”有它的人生观、生活方式、政治形态、行为模式;所谓“社会主义的社会”有它的人生观、生活方式、政治形态、行为模式;但是我们简直无法设想二者有各行其是的“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承认比较富裕并且文化水准较高的人所注意的曾是琴、棋、书、画;而比较贫困并且文化水准较低的人所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我们也可以同情“劳苦大众”,讨厌白俄富豪贵族那一股子骄矜之气。我们也承认他们的生活兴趣

和一般平民有不同之处。但是,我们却不能不承认他们也是人。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是同一历史和社会文化的产品。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他们和“劳苦大众”有许多基本的共通部分。这些基本的共通部分是道德价值,思想方法,所用的语言构造,以及生存的权利。俄国波尔希维克集体为了要搞“革命”,将“富人”、“资本制度”,和“帝国主义”幻化成集人间一切罪恶之大成的符号。这些对象不仅在“经济制度”的基层建构上“要不得”,而且其竖立于这样的“经济制度”之上的一切“意识形态”也是“要不得”的,包括“思想方法”在内。这样的意像之扩大所及,弄得认为凡属“要不得”的都是对方;凡属“要得的”都在“革命者”这一方。其余没有中间地带。既无中间地带,当然没有调和妥协余地。于是,世界虽大,国邦虽众,人类虽杂,在他们心目中有而且只有“敌”同“我”的“对立”局面。这一局面的存在是不许可的。所以,只有把“敌人”彻底“打倒”。推动这种想法与行动的,在表面似乎是唯物辩证法,其实那只是一个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幌子。真正在他们内心深处推动的是“违扭作用”。这里所谓违扭动用,即是敌人说好的,我一定说成坏的;敌人说是坏的,我一定说成好的。反正不管客观的事实怎样,一切反着来。凡属搞俄式“革命”或拟似革命(pseudo revolution)者一定要制造这一类的“违扭作用”。设有一群人对现实状况不满。其中的一部分容易被导入佛老,向往天堂或遁入空门;另一部分容易导入违扭作用。违扭作用激化到了不可遏抑的程度,而且有了一些机会,就从事“革命”。这个样子搞“革命”,论“彻底”的确是彻底,可惜副作用太大了。副作用太大了,就妨害了社会文化之健康而正常的发展。这样一来,“革命”岂非白搞一场?许多“革命”所得,不过新的旗帜一个及白骨一堆而已。俄国革命中这种违扭作用流毒所及历数十年而不竭。这种违扭作用横梗于波尔希维克集体之间,“理由化”而为所谓“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哲学”。结果,凡被认作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一概“要不得”。在这一关联中,他们是把政治上的一个大的价值判断代替科学上的认知结果。那些被“革命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狂热分子,不知政治并非一切,更不知人间尚有超党派,

超阶层,超政治,以至于超国界的真理存在。祸延所及,使苏俄的学术思想像被一条大蛇缠住了的青蛙,动弹不得。青蛙虽以善跃著名,但被大蛇缠住时,只好一任它随意戏弄了。在唯物辩证法及唯物史观这类不通而又带威赫性的“理论魔术”缠戏之下,苏俄的学术思想大受歪曲、打击、和阻滞。这样,他们在一国的封闭系统以内自娱是兜得转的。因为,当“理论”讲不通时,请秘密警察帮忙动点外科手术,即可无往而不利。然而,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套魔术便破绽毕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列主义的信徒碰上希特勒的“船坚炮利”,吃尽了苦头。最后还是靠着“资本主义”的美国伸出援助之手才得免于危亡。受过了这一次硬碰硬的战争的洗礼以后,现实人物如史达林者发现马列主义的“道统”并非万能,才设法扭转这一趋向。一九四六年史达林建议苏俄全国中等及高等学校讲授“形式逻辑”。他说语言是人类共同的思想工具。不是有“阶级性”的,而是具有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普遍性。语言工具可以替“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的资产阶级服务”,也可以替“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下的无产阶级服务”。这是多么难得的觉悟!这一代价高昂的觉悟,也十足证明那事事必须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哲学”来看的大前提之破产。这是一件摇撼着“社会主义社会”建构之“理论基础”的大事。这件大事的严重性几乎相当于欧洲中古时代基督教的大教长宣称基督教义出了毛病,要向回教请益!这件大事震动了苏俄的知识界,展开了延长将近五年之久的一连串的辩论。如所预料,最后的胜利归于史达林。于是,以史达林为首的马列僧侣们,一齐向真理低头了。可是,从一九一七年开始,苏俄学术思想界的精力和时间,已经白白浪费在领受并注释这种极无意义的统治哲学达三十多年之久。谁说人类的历史不是一部愚蠢的纪录呢?这一事例又一次证实了宇宙均衡律。相反性质的东西不可得兼。苏俄共产集体的确从“马列主义”之宗教化而制造出一股巨大的旋力来形成他们所渴望的统治结构。但是,那样的政治宗教,是玄学乘幻想乘激情乘渴望乘挫折乘宗教狂热的一团浆糊。这一团浆糊根本是神智不清的东西。人喝了酒勇气就大些。义和团的法术都可以使人勇气增

加,何况这种“武装哲学”?但是,神智不清的东西可以给人以暂时从狂热所生的力量,却不能给人以持久的理知。显然,真正的文化创建所需的不是从狂热所生的力量而是持久的理知。然而,依照教条来行事就不能用理知。不能用理知就搞不好。要搞得好就得用理知。要用理知就不能不放弃教条。二者不可得兼。这是一个历史的教训。其次,我们要谈到历史。任何一门学问,如果它的结构松懈,语意欠明,含义繁复,易于引起不同的意象,隐伏着带有情绪的价值观念,就容易被利用作现实政治的工具。过去的经济学是一个显明的例子。几十年前的经济学尚未成为科学,而是被宣传家利用为“讲主义”的场所。甚至近年还有人谈“人文…主义的?经济学”。风流余韵,三代不绝。历史之被用作现实政治的工具,更是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之势。历史之被用作“寓褒贬”的工具,几乎已成大家视为当然正确的传统错误。如所周知,至少在斯达林时代以前,苏俄史家写历史,遵照事实是次要的考虑,遵照“党的路线”及唯物史观是首要的考虑。唯物史观是一常数。史家著史,必须照着这种“俄国八股”来填。自幼在苏俄长大的人都会填的。可是,“党的路线”是一变数,路线摸错了就有危险,所以史家著史必得相当留心。人间难事之一,如前所述,为“是什么就说什么”。之所以如此,第一是因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不大容易确知什么就是什么。既然我们不大容易确知什么就是什么,如何能说什么就是什么呢?我们不能确知袁世凯曾否告密,我们怎样说袁世凯告密?我们不能确知外太空的情形,我们怎能说外太空如何如何?第二是因社会文化,传统,权威等类因素的限制。假定我们已确知什么就是什么,但是当着我们受制于这些因素时,我们也不一定能“是什么就说什么”。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头,看见老太太的头发脱落了,他也不一定敢说“不瞒您说,您的头发掉了许多哩!”朱元璋做过小和尚。如果有人敢当着他的面说“陛下本来是一个小和尚”,那末他所得到的酬劳恐怕是掉脑袋。在许多情形之下,第二类因素之使得我们不能够“是什么就说什么”比第一类的阻力还大。时至今日,写一本“自然科学”时,我们所受到的限制只是第一类。可是,写一本历史书,我们

会受两种限制。当我们只受到第一类限制时,我们有时实在是无可如何,只有多多设法去克服。当我们受到第二类限制时,那是无可原谅的。因为那种限制是人的自私、虚荣,和短视等等因素侵入真理的范围造成的。在赫鲁雪夫逼隐以前,苏俄政治上失势的人物常在史册中失踪,或者,有赫赫功勋的人物也可写成“土匪”。史达林还活着时,被捧若天神。等到他倒下去以后,赫鲁雪夫则痛予鞭尸,把他说成一个百无一是的恶魔。当然,史达林的残暴是很少人够资格跟他媲美的;说他是苏俄的天神,这是神话。不过,如果说他对苏俄毫无贡献,这也不合事实。最近柏兹涅夫(Brezhnev)同柯锡金(Ko sygin)似乎觉得这样写历史不受人尊重。他们企图改变这种风气。他们说史达林有功于击退纳粹侵略。对于朱可夫(Georgy Zhukov)和久被打入冷宫的战时海军之父库真托夫(Nikolai G. Kuznetsov)则酌予恢复原有位况。有一个苏俄历史家说:“我们写历史,在十年以内看来,脸不发烧才好。”⑩足见彼等究竟在知识上“良知未泯”。人类只要能保住这一点,任何高压都不能持久的,终可有挣脱的一天。柏兹涅夫和柯锡金最近命令重写党史和六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并且要写得“比较客观些”。一群长期笼在自己制造的观念天地里的人,能够“客观”到什么程度,似乎是一个问题。不过,为首的人既然作这样的表示,这总意含着写历史“主观不好”,而要“客观才好”。要“客观才好”,是科学所〖HTH〗预先设定的〖HTSS〗(presupposed)价值。⑾有而且只有预先设定这一价值,才有“公是公非”可言。有“公是公非”可言,我们的观念和言论才有真正的落脚处。随着政治温度表的水银柱之升降而写历史,正犹随着现实政治的需要而制造“真理”一样,在当事者以为得计,可是在旁观者看来也许满不是那回子事。而且,一旦事过境迁,一切喧闹随着秋天的凉风飘逝。这样浪费聪明和夭折生命的游艺,玩来又有多大意味?如果是像科学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所表现的,人类有追求真理的大趋向,那末一群人可以拖着人类抗拒对真理的追求于一时,但不能抗拒对真理的追求于永久。虽极权如苏俄,也不能长期例外,何况其他? C 向事实低头持唯物史观,乘以历史必

然论,乘以费尔巴赫论纲式的哲学,世界共产集体“气吞河岳”,他们要勒紧历史发展的笼头,照他们规定的轨迹前进,实现“社会主义的天堂”。为了实现这一政治神话,于是逮捕、拘禁、屠杀、饥饿、集中营、颠覆、破坏、扰乱、欺骗、恐怖等等节目,五十年来天天上演,造成了人类新的浩劫。他们因有一种“使命感”横梗于心,于是自信力特别强。因此,蔑视由他们一手造成的人间苦难,想要蛮干到底,一心朝着那迷执的梦境前进。然而,唯物史观,历史必然论,费尔巴赫论纲式的哲学,以及使命感,毕竟都是人造的东西,现实的世界不一定跟着这些说法走。事实也有叫他们碰壁的时候。世界共产集体借以崛起的资据,是攻击“资本制度”。无论是好是坏,“资本制度”只是指谓一种经济结构的名词。可是,共产集体却把它用成一个价值名词:把它当作人间罪恶之总源,一切不幸之根由,一个“炮轰”的目标。好像只要“资本制度”从人间消失,幸福及富足即从地下涌出。他们据以与“资本制度”对抗的主堡,是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建立。在这一制度之下,没有利润的追求。没有利润的追求,自私的动机就消灭。自私的动机消灭,财富大量累积的情形不会出现。财富大量累积的情形不会出现,“有产阶级”不致发生。“有产阶级”不致发生,则人间一切不平等、不自由种种罪恶化为乌有。这是很好的推理,也是很美丽的图画,可惜事实证明它是纸上谈兵。不在别处,就在“社会主义的先进国”苏俄,积数十年之经验,证明“此路不通”。事实逼着他们不得不转回头来向他们所要打倒的“资本制度”学习。“主义”斗不过事实!这一个大转弯是先从东欧开始的。东欧诸国充斥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商人,在旅馆里谈生意经,纷纷签订合同,业务蒸蒸日上。一九**年东西间的贸易额达到九千亿美元之巨。捷克工业在反集中化,工厂可以自由发展。甚至东德也放弃对若干企业的控制,并且放弃对若干原料价格的管制。匈牙利实行一种利润制度。波兰允许商人不必得到政司的许可,而自行直接对外贸易。这些情形和苏俄对照起来,苏俄与西方的贸易关系远落东欧诸国之后。苏俄所行的是一“命令经济”,以一个庞大的官办制度控制着全国的一切经济活动。这是

他们借以夸耀“社会主义经济”优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张本。一九六一年赫鲁雪夫宣称苏俄的经济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力量。可是,语言和事实脱了节。苏俄的经济一直走下坡路。一九**年的情况是一九四六年来最低的一年。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难以避免浪费,缺乏效率,管理不善,且出品欠佳。苏俄顾客开始拒购他们不喜欢的货品。一九**年至少有二五七个以上的工厂出品无人问津。对于苏俄经济方面的这种光景,赫鲁雪夫早感不耐,在十年之间,他从新调配计划家,在反集中制和再集中制之间来回摇摆,高呼要“善用国家工业潜力”。可是,一切罔效。苏俄经济学家和工程师们清楚知道苏俄经济的毛病出在哪里。他们也知道该怎样医治。这种事端,在西方自由国家,说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像汽车破了轮胎一样,当时就可以换一个。可是,在事事得照教条办,人人被主义的绳索捆紧了头脑的苏俄,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为头的人不发动,谁敢为天下先?尤其是关于必须向西方“资本制度”求医的大毛病,谁敢随便开口?到一九六二年苏俄经济的恶化已经到了无可掩饰的地步。在官方支持之下,经济学教授李伯曼(Evsei Liberma n)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讨论经济计划和利润等问题。他强调利润为促进生产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他认为利润愈高,则生产刺激愈大,货品质地会提高,生产效率也会增加。他这种言论一出,附和的专家很多。齐声反对“计划崇拜”,反对集中制,主张予各业经理部门以较大的自由。有的人建议减免货物税百分之五十。他指出苏俄工业五分之一必须受政司津贴才能维持。大企业的经理主张根据“供求关系”实行自由市场。赫鲁雪夫拨两个工厂来实验他们的“新理论”。结果,出品质地提高;利润增加;工厂工作人员的待遇从平均九十四美金增加到一百一十美金;而货品价格则反较前降低。从前九十六美元一套的服装现在则只要八十五美元。柯锡金更进一步来扩大这个实验。他把这一实验扩大到全部消费货品工业,甚至扩大到苏俄一切工业。如所周知,“社会主义的经济”的论旨之一,是把追求利润当作一大罪恶。共产集体认为社会的经济行为没有追求利润的动力来推动仍然可以向前走。现在,事实证明这

一论旨破产。在行不通之后,苏俄又回到这一“罪恶”。⑿ D 人生的觉悟

我们且先看下面征引的一则问答:老师,请您不要生气,我要向您提出一个问题。您能否就以您自身作则来解释人生的意义?⒀上面的问题是波兰一个学生向他老师提出的。他的老师雪弗(Schaff)是波兰著名的马克斯主义者。共产制度的骨骼是一种严格的集体制度。在集体制度之下是没有独立个人的。一切从属于组织。所以,在波兰共产制度之下的知识份子向来避免提出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没有意义,而且甚至有反动性。可是,尽管如此,在波兰这个问题越来越普遍,以致越来越不容易装作无关紧要。雪弗说:我得承认,我常常碰到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而且坚决要求解答。这一事实,令我不得不想到这个问题,而且使我不得不改变我对这个问题的态度。⒁波兰人是一个不平凡的民族。波兰出生优秀的音乐家,卓越的数学家和杰出的逻辑家,卢加希维支(Jan Lukasiewicz),勒斯尼也夫斯奇(S. Lesniewski),科塔宾斯奇(T. Kotarbinski)都对逻辑有特出的贡献;而塔斯奇(A. Tarski)则更是美国居于领导地位的逻辑家之一。波兰民族不仅长于冷静的逻辑思考,而且又有深厚的宗教虔诚。这种文化基底,在一长远的过程中,天然构成对马克斯主义的真正抗力。我们已经看到这种迹象了。马克斯主义遇到这种真正抗力,是很难真正伤害到波兰知识界的。这好像一个身体结实的人,遇到流行性感冒不致完全被侵袭似的。波兰青年在战后集体主义气氛的浸沉之中而犹能对人生问题发生这样的疑问,在同为人类的关系上,怎不令人惊喜!青年人在受到弥天漫地的思想侵逼时,能屹然不丧失自我,由心灵深处涌出对人生的意义追求,这正是思想上拨云雾而见青天的开端。人类摆脱极权思想的桎梏之生路也在此。四历史应在自由这一边近若干年来,许多人士震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赤色势力之急骤膨胀,而听信共产制度乃人类的前程之说,以为“历史在他们那一边”。这种观念起于焦虑和恐惧者多,起于真确的认知者少。我的看法刚刚相反。我认为还有一阵子赤色势力好凶;可是,从一长远的程途着想,胜利会在自由这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 中国从古代以来就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下面是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希望对你有关心。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一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有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劳动节,清明节,腊八节,元旦节……民间工艺也是多种多样,有微雕,刺绣,剪纸,泥塑,皮影,吹糖人,砖雕,瓷刻,木偶,蜡染,脸谱……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除夕和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阴历年)是我国最盛大,最喧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春节的前一天是除夕夜,传奇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狠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人害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色,只有村东头一位夫人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到:“婆婆若让我在家带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夫人婆仍然劝讲,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天慢慢地黑了,“年”来到了村里,可大伙儿只听得“年”的一声喊叫,原来是因为那个乞丐身穿红色披袍,还把夫人婆的家装扮的烛火通明,还放着烟火和爆竹。因此“年”不敢靠近,只好逃走了。没过多久,这件事就广为流传了,大伙儿都效仿那个乞丐的做法,每到初夜那一天家家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果然,“年”再也没有出现过。更因此,到了春节家家户户也会张灯结彩,因此,过年才有了贴窗花,放爆竹的习俗。春节更有拜年的习俗,相互咨询候。还有吃年夜饭的传统美德。——一家人都在一起开快乐心的吃一顿晚餐……还有许多习俗。中国的习俗和传统我们都不应该不记得。鲁迅讲过:“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确实有进步。”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慧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来构建我们的祖国辉煌。请“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社会”吧!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作文二我们明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辅相成,各自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一个都不可少。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优美。当砚台上的墨被研开,墨香顺着空气优雅地钻入鼻腔,我不得不被其儒雅的气息所沉醉;当沾上墨水的毛笔在纸上笔走龙蛇时,一个个汉字从笔下跳跃而出,显现在纸上,我不得不被优雅的字体所震撼;当捏糖人用那双灵巧的双手将一块块麦芽糖捏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时,我不得不被捏糖的趣味所吸引;当雕刻大师手执一把雕刻刀在石头上东刻西磨,一个逼确实物体慢慢出现在眼前,我不得不被其精湛的手艺所折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纸上终究是诉讲不完的,它就像一杯老舅芳香四溢,回味无穷。非常明显,传统文化之美令人向往,但现代科技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君不见在极具现代科技的机床上一瓶瓶墨水岁流水线上应运而生,其生产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君不见手机、网络为我们传达信息提供方便的服务,其奇特的技术令人好奇不已;君不见原来只能通过手工制造的食品现现在都能够在机器上实现量产,解放了劳作的双手;君不见3D打印技术在几分钟内就能够打造了一个精巧又有用的物件……现在发达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传统文化有传统文化的优点,现代科技有现代科技的优点。那两者相比较孰优孰劣呢?在我看来,两者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两者相互交融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为我们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墨水只靠手工研制,其生产速率就会怠慢下来,若只依靠机器生产,就体现不出墨香独特的气息。因此两者都需要保留下来,既保留传统工艺,又要依靠现代科技升华现代科技。就拿书写来讲,有些同学书写的字迹专门潦草,缘故非常可能是因为手机用久了;平常发消息只在手机上发,忽略了书写的重要性。出现这种情况,就得提醒这些同学多注意书写了。这绝不是在否认现代科技,只是在提醒我们要在学好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能够向现代科技看齐。当我们书写的字迹清楚,再在业余时刻用手机打发一下时刻,这未尝不可。而且如此也方便我们的生活,一个短信或一通电话就能够与千里之外的朋友、家人联系上,如此的便利不是非常有用吗。传统文化就像一只小船,而现代科技就像一双木桨。只拥有一只小船,没

中国商法的演进

中国商法的演进--评20世纪中国商法中的两个重大问题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所所长仲裁员律师 回首20世纪中国的商法发展史,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商法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从20世纪初期的商法西化到80年代商法的大规模移植,商法的发展似乎没有自己清晰的脉络。每一次商法的勃兴都是从西方化开始,商法与中国自己本土经济联系的似乎并不十分紧密。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商法本应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然而当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商法时,不得不从西方引进商法规范。商法的发展没有自己的内在逻辑性。可是,当我们反过头来观察中国的经济以及政治改革的里程后,也不难发现,商法的这个特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商法只不过是将中国经济和政治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以西方规则加以定型罢了。 随着商法的一次次勃兴,一次次消沉,中国的商法研究也一次次地勃兴,一次次地消沉。有意思的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商法问题与20世纪下半期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商法问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20世纪上半期,由于现代意义上民法典的编篡,人们开始对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展开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两种观点。在20世纪的下半期,人们重又拾起这个话题,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有趣的是,现在人们提出的理由与20世纪上半期学者提出的理由几乎一致。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于中国学术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有些不妥,但它确实说明在我国有些问题的讨论似乎没有摆脱历史的局限。站在新世纪,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今后商法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人们长期讨论的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真正的内含是什么? 任何讨论对于促进学术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但这是针对"真正的学术"讨论而言的。对于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这样一个问题,尽管我们已经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但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争论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中华民国时期,为了编纂民法典,人们自然而然地需要考虑西方传统上属于商法的内容是否需要容纳到民法典中。在这场争论中,出现了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两种观点。讨论的结果是,我们需要制订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全面的民法,但是,在这个民法典性质的文件中,不包括公司法、票据法以及海商法的内容。随着民法典的颁布,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这场争论的起因是为立法者起草民法典提供理想的模式,但在争论中,人们自然提出并分析了民法与商法的异同问题。然而,今天看来,双方提出的理由对民法与商法自身的发展并无多大的帮助。几十年来,民商法的这种格局在台湾仍然存在,人们并未因这种所谓的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而大感不便。可以说,立法者一时的决策决定了台湾现行民商法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民商合一完全是"立法模式"之争,它是商法实践的产物,而不是一个理论上的重大问题。如果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到这一问题上面,不仅不能使所讨论的问题深入下去,而且会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立法速度。 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问题逐渐异化。这个传统问题的已经不仅仅是模式问题,而成了"法律部门问题","法律制度问题"。民商法关系的这种变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因为只有我国的学者对"法律部门"和"法律制度的分类方式如此热衷,以致于用学术上的分类方法来代替立法上的模式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是民法与商法分属于两个法律部门。而法律部门是什么呢?就是按照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现行法律规范所作的划分。由于民法与商法的调整对象不同,所以民法与商法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部门。那么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商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学术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目前也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实际上,法律部门是学术界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对现行法律规范所进行的一种极其含糊的分类。即使同属于一个法律部门,也未必都放在一个法律文件中,法律文件不等同于法律部门。民法与商法是不是一个法律部门对民商立法没有多大的指导意义。这种争论与当初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的争论没有直接的联系。这是典型的"老瓶装新酒",

中国化学发展史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 武瞳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 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 发展 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 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 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

中国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中国生物化学的发展与展望 历史的回顾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它是在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中孕育出生而成长起来的。生理学之父法国拉瓦锡(Lavaisier 1743-1794)在恐怖政权迫害之下,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匙.首先提出了呼吸和新陈代谢的正确概念。这就给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莫定了良好的基石.十九世纪德国化学家莱比锡(Liebig)在拉瓦锡学派影响下,开始注意动植物机体的化学组成成分。他Ai慕尼黑建立了第一个类似生物化学的有机化学实验室,许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来到莱比踢的实}fL室学习因而形成了慕尼黑学派。学派中伏依提(Voit)提出了营养和能量代谢的重要性。这些冲国学者回到本国后都成为生物化学的创始人。当时这些学者和他们的学生的工作特卢、,是在理论的塞础上创立了许多生物化学技术和方法。际上著名的我国生物化学家即孙弗林的亲宇学生和同工者,他们在血液分析方法中作出了巨大贡敲.文献中以弗林一一吴(Fol inwu)法名之。 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的万斯赖克(Vanslyke)在弗林的鼓舞下对血液气沐介析、氛毯陡分析等方法不出了很大贡献。万氏在二十年代曾来中国任北京协和医院生物化学系教授兼主任。1.123年吴宪教授自哈佛大学回国后即继承万氏职务。我国在廿年代尚无生物化学专业教学和杆研机构r仅少教医学院设有生物化学系。在30年代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秉志教授主持之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由怅宗汉教授筹备成二了生理学研究室,由郑集教授筹备生物化学研究室.这个研究室可算是我国第一个生物飞学专业机构0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入侵我国叶,中央大学医学院及生物研完室的两个生物化学实脸室均迁入成都华丙大学校园继续工作,齐晋大学同时亦迁入华大佼地,于是提供了学术合作的良好机会。这不(q 4-现在教学科研上,还体现在生物化学的学术活动上。例如由郑集倡导之“生物化学报告讨论会”和约同成都 生物化学及营养工作者组织之“成都生物化学会”,以及生物化学文献讨论会。这些学术活动对发展我la生物化学起了一定的良好作用。当时的“成都生物化学会”是我国第一个生417 St学专业的学术组织。1948牟郑集教授约同林国fl,,、万听等倡汉组织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并推万听、林国镐、李纷文、郑集、il f-树模、刘思职、兰天鹤等七人为筹备委员。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即将全而胜刊,学会茧未正式成立但已有萌芽。郑集教授于1940年在中央天学医学院于成都布后街成立生物化学研完听‘这是我国生物化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研完沂,先后培养硕士级研完生川余名、其中有国内冲知名之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1947年兰天鹤留美归国,随身带回友人赠之一批生物化学基本仪器,即在华丙大学成立生物化学研究听。这是在郑集教授影响下医学院内设立之第二个生物化学研究所。除上述两个研究所冲.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还有一个小的生物化学研究室。英国在上海设立之雷士德研究所(Listerinstitute)在侯祥川教授主持下,对我国生物化学及营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前我国没有一本中文的生物化学教科书和实验教程。1938年郑集编写了“生物化学实p1手j}j,l (A Laboratory Manual of Biochemistry)正式在.成都华英书局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生物化学实验手册。 12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中国核电之发展背景及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徐清致 2011302480065 摘要: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中国;核电;未来发展 引言 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而日本福岛核泄露事件又一次为人们敲响警钟,中国核电产业是就此止步还是继续推进?该如何推进?因此,本文从中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核电产业在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了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一、我国核电发展的背景 (一)我国发展核电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我国核电发展方针由“适度发展”到“推进发展”,最后确定为“积极发展”,这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和高效的能源。发展核电,对于我国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同时,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核工业体系完整能力、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措施;也是顺从世界能源利用趋势的必然选择。 1 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已得到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致使大气污染严重,且由于大量煤炭运输导致交通运输紧张。同时,我国中长期的能源供需平衡中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缺口,特别是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源资源匮乏地区,这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 防止温室效应,保护环境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对比各种能源发电,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据统计,每22吨铀发电所节约的CO2量相对于100万吨煤所

《美国统一商法典》对中国商法发展的启示

《美国统一商法典》对中国商法发展的启示 《美国统一商法典》被认为是西方世界最先进的商法,是商法跨入现代商法的时代标志,其现代性表现为美国调整市场交易的法律是内外一体的,是与国际交易规则相对接的。我国对《美国统一商法典》经验的吸取,更多不是具体法律制度、条文和形式,而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其所体现的现代商法的精神上,这是具有实质意义的。因为我们一旦掌握了商法的现代化精神,就可以在对传统商法精神的整合中处于主动状态,就可以有效地抵制来自传统商法精神的排斥、侵蚀和破坏,主动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化解措施,借鉴现代商法精神,实现我国商法后来居上的目标。 一、法律移植 对于国外已有的立法成功经验,法律移植不失为一种简捷而有效的借鉴方式。但移植需要技巧,移植不得法,不仅原有的法律制度的特性和优点会消失殆尽,而且可能破坏已有的经济程序,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国际比较法法学会主席克雷波教授关于法律移植论述道:“在某些领域,特别是在人、婚姻、家庭等法律领域,法律规则是基于根本不同的道德宗教价值观念的,在财产法或劳动关系法领域的某些社会价值也是如此。在这两个领域的法律移植,即将具有某种社会价值的法律引入不存在这种价值的其他法律管辖区中,必然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在商务活动领域,并不具有如此根本差别。以至于不同国家的观念就不能交错繁殖。”大多数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立法经验表明,商法是直接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能直接地反映经济生活的需求,符合经济主体的利益。《美国统一商法典》虽为美国法律的产物,更是美国的市场经济和商事交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联合国的一个法律专家小组在对《统一商法典》进行研究后指出:《统一商法典》作为一个基础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其第九篇(即担保篇)无疑是当今世界各国中最为现代化、最为合理和最为完整的担保制度。我国尚未制定民法典,法律体系的模式选择亦不明确,因而在商事立法模式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因此,选择以商法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的立法模式,则在立法技术上不必拘泥于民法中基于家庭人身和财产关系形成的各种伦理性原则,而是更直观地反映经济关系的本质属性,使之受之于商法基本原则及调整手段的约束,真正体现市场经济的需求,消除计划经济的残余影响。正如施米托夫所论述:“从实质上看,商法是或者至少应该是有理智的商人们的共识。这个法律部门相

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报告简介 【名称】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 【编号】1373722 【价格】纸质版:19000元电子版:20000元纸质+电子版:21000元 【优惠价】¥13600 元 【电话】400 612 8668、、传真: 【邮箱】 【网址】-04/HuaXueGuanJiangDiaoChaFenXi.html 【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报告,请向客服咨询。 《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是专门针对化学灌浆产业的调研报告,采用客观公正的方式对化学灌浆产业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为客户进行竞争分析、发展规划、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本项目在运作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化学灌浆产业链各环节技术人员及营销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在此再次表示谢意。 中国市场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化学灌浆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8年版)首先介绍了化学灌浆的背景知识,包括化学灌浆的相关概念、分类、应用、产业链结构,国际市场动态分析,国内市场动态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及经济形势对化学灌浆行业的影响,化学灌浆行业国家政策及规划分析,化学灌浆产品技术参数,生产工艺技术,产品成本结构等;接着统计了中国主要企业化学灌浆产能、产量、成本、价格、毛利、产值等详细数据,同时统计了这些企业化学灌浆产品、客户、应用、产能、市场地位、企业联系方式等信息,最后通过对这些企业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和总结分析,得出中国化学灌浆产能市场份额,产量市场份额,供应量、需求量、供需关系,进口量、出口量、消费量等数据统计,同时介绍中国化学灌浆行业近几年产能、产量、售价、成本、毛利、产值等,之后分析了化学灌浆产业上游原料、下游客户及产业调查分析,并介绍化学灌浆营销渠道,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建议,最后还采用案例的模式分析了化学灌浆新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及SWOT分析。 第一章化学灌浆产业概述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华文化的魅力 苏轼曾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中又有一句话:“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详端历史的长河,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光芒:顽强奋斗、隐忍、和谐……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攻”与“守”的结合上。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的中华文化,灌铸出蔺相如的灵魂。在秦庭智商,他敢庭叱秦王,他敢玉石俱焚,他完璧归赵;在渑池之会上,他在谈笑间威胁秦王,护赵王于身旁,挽回了赵国的尊严,这是充满攻势的、凌厉的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恶言相向时,他选择的是沉默,是退让,不与之争是因为不欲争,这是带着防卫、谦逊内敛的蔺相如。攻与守,两个极端,却因中华文化之力在蔺相如身上大放异彩。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德”与“智”的交汇中。唐太宗李世民重视:“德治”,注重民生,以德治国。他礼贤下士,用人不问出处,只要有德有才,都会予以重用,于是有了长传于世的“贞观之治”。他充满智慧,明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道理,他重用魏征,虽然魏征的直谏常常令他龙颜大怒,但他都没有真正治过魏征的罪,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重用魏征。李世民用“德”与“智”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中华文化的“德”与“智”亦借李世民之手举世长传。 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固”与“变”的灵动力。在“江山不移”的中华文化融汇了另一种人生态度“随遇而安”之后,又铸就了怎样一颗坚定的心呢?面对亡国的危机,勾践选择了自己携宫廷中人到吴国为奴,以换来越过不被吞并。他可以住在金碧辉煌的供电之后接受众人的朝拜,却也可以为了国家而做一名马夫,住在马厮之中;他心态平和,位高权重之时不自高自大,受人凌辱之时亦不气馁,他只是暗暗积累力量,卧薪藏胆。在吴国的为奴生涯没有磨灭掉他的意志,反而给了他力量,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固”与“守”,是勾践的坚韧,是勾践的退让,同时,也是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光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固守的豪气与美德,又有变通的灵气与智慧;既有积极进取、勇敢执着的攻势,又有恬退隐忍、蓄势待发的守护……你,准备好领略她的魅力了吗?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是将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业化学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是一门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熟基础学科,也是充满朝气、与时俱进的学科。 1 化学工程的兴起 几千年来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在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些操作都是规模很小的手工作业。化学工程这一学科,是在19世纪后期随着大规模制造化学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发展而诞生的。 19世纪70年代,各种基础化学品的生产等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化学工业有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如索尔维法制碱中所用的纯碱碳化塔,高20余米,在其中同时进行化学吸收、结晶、沉降等过程,但是人们还没有从其中找出共有的规律。1880年,“化学工程”第一次被英国学者George E.Davis正式提出,188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命名的课程,标志着化学工程学科的诞生。1915年,本文由收集整理美国学者Arthur D. Little提出了“单元操作”,将各种化学品的工业生产工艺分解为若干独立的物理操作单元,并阐明了即使是不同的工艺,只要是相同操作单元就遵循的相同原理。 1920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从化学系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系。1923年华克尔、刘易斯和W.H.麦克亚共同写的

《化工原理》一书出版,奠定了化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的基础。 2 化学工程的发展 2.1 20世纪前叶,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应运而生 在20世纪前叶,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许多化学工艺的问世,如美国用丙烯合成出异丙醇,被誉为是石油化工的开端。这些化学工艺的出现,许多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应运而生。 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控制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相继诞生。 2.2 20世纪50~60年代,化学工程完成了从单元操作到 三传一反 传递过程中动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流体力学,热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传热学,质量传递的理论基础是传质学,20世纪50~60年代,科学家将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引入传递过程的研究,使传递过程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1957年在第一届化学反应工程会议上确定了化学反应学科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从而确定化学反应工程学科的概念。化学工程完成了从单元操作到三传一反的过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化学工程的各个主要部分,石油化工,煤化工,有机合成,工业催化等蓬勃发展,化学工程作为化学工艺和化学工业的理论指导,化学工艺对化学工程的过程体现,化学工业对化学工程的广泛应用,三者相互促进,化学工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3 20世纪末至今,化学工程与新技术学科和计算相结合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山东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公元1964,中国西北,罗布泊的一声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代表我国开始使用核动力。 1991年12月15日,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代表着中国在和平利用核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漫漫征途,从中国第一次核试验,到第一核电机组并网发电,中国核能利用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核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三十年风风雨雨,三十年艰苦历程。中国核电从无到有,为共和国的华美乐章添加了最美妙的音符。 我国核电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经过起步和小批量两个阶段的建设,我国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截至到2004年9月,我国共有9台核电机组投入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万千瓦。2003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和核发电总量,分别占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的1.7%和2.3%。在浙江、广东两省,2003年核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的13%,核电成为当地电力供应的重要支柱。 与此同时,通过引进与自主研发,我国在核电站维护运营及设计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的进步: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13年,在2003年结束的第七个燃料循环中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443天的国内核电站最好成绩,2003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九项性能指标中,秦山核电站有六项指标达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山二期国产化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自主建设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比投资1330美元/千瓦,国产化率55%,经受住了初步运行考验,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提前建成投产,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核电站的多项纪录。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投运10年来,保持安全稳定运行,部分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东岭澳核电站也已经全面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的运行业绩。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正在调试过程中。此外,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2000年6月并网发电,2003年负荷因子达到85%。 我国核电当前技术水平与发展情况 进入二十一世纪,传统能源的利用程度已经接近极限,而且,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化石能源的过分利用,对环境造成了难以消除的影响。今天,面对油价高涨,能源短缺,各国都在寻找能源的解决办法。中国科学院学部核能发展战略咨询组起草的一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能源供应面临三大挑战:第一,能源发展需求与我国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合理,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问题;第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能源浪费比较严重。为应对上述挑战,我国将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作为基本国策放在首位,并逐步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逐步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份额,提高新能源的份额。而“在各种替代能源中,只有核能既是一种经济、安全、洁净的能源,又可大规模地替代化石能源。只有积极发展核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 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 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 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 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 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 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 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 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 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 “中庸”最早见于《论语》。 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 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 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 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 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 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

(完整word版)我国核电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核电发展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地正确领导下,我国核电经过多年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经过起步和小批量两个阶段地建设,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在浙江、广东两省,年核发电量均超过本省总发电量地,核电成为当地电力供应地重要支柱.当前我国运行地核电有台机组、万千瓦发电运行,占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地左右,分别是秦山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及扩建工程、秦山三期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和江苏田湾核电站一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目前建设中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阳江核电站、台山核电站一期;辽宁:红沿河一期;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福清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一期扩建工程、三门核电站;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石岛湾核电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筹建中地核电站: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湖北:大畈核电站;江西:彭泽核电站;海南:昌江核电站一期;广东:陆丰核电站、海丰核电站;广西:红纱核电站;辽宁:徐大宝核电站、东港核电站;重庆:涪陵核电站;四川:三坝核电站;浙江:龙游核电站;安徽:芜湖核电站、吉阳核电站;吉林:靖宇核电站;湖南:小墨山核电站;河南:南阳核电站;福建:漳州核电站、三明核电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秦山一期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年,在年结束地第七个燃料循环中创造了连续安全运行天地国内核电站最好成绩,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九项性能指标中,秦山核电站有六项指标达到中值水平,其中三项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秦山二期国产化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实现了我国自主建设商用核电站地重大跨越,比投资美元千瓦,国产化率,经受住了初步运行考验,表现出了优良地性能,实现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提前建成投产,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创造了国际同类型核电站地多项纪录.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投运十几年来,保持安全稳定运行,部分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好地经济效益.广东岭澳核电站也已经全面建成投产并取得良好地运行业绩.江苏田湾核电站号机组正在调试过程中.年月日,国务院批准建设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浙江三门核电站一期工程.总之,中国核电在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营运管理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地基础和实力,为加快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坚实地基础.加快核电发展地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核电设计.我国核工业拥有一支专业配置齐全、知识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地核电研究设计队伍,形成了设计管理和接口控制程序以及质量管理体系;掌握了一些国外核电成熟地设计技术;能自主设计建设万千瓦和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也具备了以我为主、中外合作设计建设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地能力.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有关核电设计院,开展了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地设计工作,目前初步设计已经完成,进入初步设计审查阶段.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核电技术研发.我国核工业建立了专业齐全地核科研体系,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地核电科研队伍,已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地大型核动力技术试验基地,各种试验台架、科研设施齐全,具备了较强地自主开发能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地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自主设计地需要,为核电技术进步和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在设计技术研究工作中,解决了核电站工程设计地许多技术难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地核电工程设计分析地骨干程序系统.初步形成了一套先进反应堆设计方法和试验验证手段,提高了我国先进压水堆设计开发地能力.目前我国正在立足自主开发第三代、第四代核电关键技术.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目前开工建设地核电项目,无论是国产化项目,还是中外合作地项目,都建立了规范地法人治理结构,项目业主对核电站建设和运营全面负责.在工程项目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1)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法的创新(1)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实践,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中国经济法是中国特色之经济法律的典型,重点研究了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及其“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的低效率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法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经济法/制度变迁/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在经济落后国家的制度变迁中,国家承担着制度设计、规划与组织的重要职能。诺斯著《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一书中有关国家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典型。因此,以代表国家和政府协调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中国经济法,在现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中正式制度变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为制度变迁重要的是实现制度事实的转变,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是以制度事实为根本的。制度事实是现实的社会存在,制度事实决定了制度规则,这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一致的。是社会创造了法律,而不是法律创造了社会,通过大规模的引进外国法律并不能实现法治和经济的现代化。由此

决定了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变迁思路,必然包括我国现实和传统相结合的制度分析思路。制度变迁的首要目标应当是促使社会实际经济生活的转变。 “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法建立的特点 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基本类型。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以市民为主,且以自发性为基本特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以国家且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据此推论,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制度变迁中,民商法的主体以市民为主及其“约定大于法定”的规范特征,使民商法制建设类似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经济法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及“法定大于约定”的规范特征,使经济法制建设类似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从而中国经济法的制度发展模式要借鉴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模式及其理论,注意发挥该模式在加速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步伐的规模经济优势,克服该模式中政府的有限理性、官僚主义等消极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度建设阻碍的问题。 我们注意到,受公有制和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条件的制约,以及在长期形成的封建儒家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制度惯性力量的作用下,中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这一制度变迁,应该以体现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的经济法制度建设为近期模式,而以体现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特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