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26日云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16 MB
- 文档页数:7
2016年11月一次强寒潮南下天气特征分析余洋【摘要】2016年11月20—24日一次强寒潮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是继2016年1月罕见寒潮之后又一次寒潮事件.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共享数据网、MICAPS平台、武汉气象站等来源的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此次强寒潮的环流形势及其冷空气对我国部分地区降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主要受位于蒙古国境内的横槽阻挡,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横槽转竖后冷空气迅速南下,影响我国.该次寒潮中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洋面,受咸海附近冷低压影响,分东路和西路侵入我国,并在黄土高原汇合.我国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主要受到西路和东路冷空气的影响,由于西路冷空气较弱,西南地区降温的速率和幅度均不及华北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受两路冷空气共同影响,降温最剧烈,降温幅度最大.相比于1月的寒潮,该次寒潮过程导致武汉地区出现更大幅度、更剧烈的降温,但是最低气温高于1月的寒潮过程.【期刊名称】《气象科技进展》【年(卷),期】2018(008)004【总页数】7页(P22-28)【关键词】强寒潮;横槽转竖;强冷空气;气温【作者】余洋【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 430205;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气象局,武汉 430100【正文语种】中文0 引言寒潮是一种大规模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常伴有剧烈的大风和降温,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和霜冻等[1-2]。
其导致的道路结冰、港河封冻、电线积冰、早春晚秋农作物受冻等危害会对交通和电力带来诸多的不利影响。
寒潮的研究最初侧重于对寒潮天气过程的分析。
早在1957年,陶诗言等就对影响我国冷空气的源地和南下路径做了研究和分类[3]。
1990年,Ding进一步研究证明影响中国的寒潮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洋面、新地岛以东洋面和冰岛以南洋面[4]。
接着,部分学者开始探究寒潮发生的机理和预报。
通过对寒潮的研究和个例分析,在寒潮成因及预报方法、影响我国寒潮的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5-11]。
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摘要: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8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欧洲脊强烈发展并缓慢东移,脊前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大举向南下,西伯利亚低槽明显向南加深,冷空气势力显著加强,并向东南爆发,受此强冷空气的影响,垦区经历了一次以大风、降温、降水和霜冻为主的寒潮天气过程。
全垦区普遍出现了重度霜冻灾害或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方出现大风灾害。
关键词:寒潮;气压梯度;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a前言寒潮是我国春冬季严重的灾害天气之一,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霜冻等,会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人类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本文利用采用天气学原理和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8年4月17日~20日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提高对寒潮天气的科学认识,为今后寒潮天气的预警和防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加强防灾减灾的能力。
1 天气实况据83团气象站观测,最低气温由16日10.2℃下降到19日-3.3℃、降幅达13.5℃,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9℃、-3.3℃、-2.9℃。
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5.7℃下降到19日-9.0℃、降幅达14.7℃,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4.6℃、-9.0℃、-8.2℃。
最低气温由16日11.8℃下降到19日-1.9℃、降幅达13.7℃,18日、19日、20日最低气温分别降到-1.4℃、-1.9℃、-1.3℃。
89团气象站观测地面最低温度由16日8.5℃下降到19日-6.1℃、降幅达14.6℃,18日、19日、20日地面最低温度分别降到-5.1℃、-6.1℃、-5.6℃。
17日15时29分风力7.4米/秒,最大风力出现在17日19时06分,14.4米/秒。
2016年一月超级寒潮回顾摘要:2016年1月中下旬,一次超级寒潮横扫东亚大陆,此次寒潮带来的低温大风刷新了多地几十年的气象记录,其于20-25日影响了华东地区。
寒潮带来的大风降温及雨雪天气,对航空飞行有很大影响。
本文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总结,以期为以后类似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寒潮;形势分析;航班运行一、引言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对航空飞行有很大的影响。
寒潮的出现时间一般为当年9月直至次年5月。
其中,春季的3月和秋季9-11月寒潮和强冷空气最为频繁。
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单站冷空气强度标准1.寒潮源地和进入我国路径1)寒潮的源地一般为以下三个地区:① 新地岛以西洋面上。
冷空气经巴伦支海、前苏联欧洲地区进入我国。
它出现次数最多,达到寒潮强度的也最多。
② 新地岛以东洋面上。
冷空气大多数经喀拉海、太梅尔半岛、前苏联地区进入我国。
它出现次数虽少,但气温低,可达寒潮强度。
③ 冰岛以南洋面上。
冷空气经前苏联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
它出现次数较多,但温度不很低,一般达不到寒潮强度,但如果与其它源地的冷空气汇合后也可达到寒潮强度。
1.冷空气入侵我国的路径一般为以下4条:1.西北路:冷空气从寒潮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经蒙古到达河套附近并继续南下到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天气特征是在长江以北以偏北大风和降温为主,到江南以后,则因南支锋区波动活跃可能发展伴有雨雪天气。
2.东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中部经蒙古到达华北北部后,高层冷空气主力东移经渤海侵入华北,低空冷空气转向西南。
在冷空气到达黄河下游后继续南下到两湖盆地下游。
天气特征是渤海、黄海、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北大风,华北、华东出现回流天气,气温较低,并有连阴雨雪天气。
3.西路: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中部经新疆、青海、西藏高原东侧南下至西北、西南及江南地区。
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天气过程分析摘要利用常规观测等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出现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成因。
结果表明,此次寒潮天气属高压脊发展型,偏于亚洲地区的一侧极涡中心携带大量强冷空气南下移向亚洲地区,受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脊前偏北气流引导作用以及鄂霍茨克海高压的阻挡,极地冷空气出现积聚、加强并南下,我国暴发了大范围寒潮降温天气。
关键词寒潮;冷平流;强降温;内蒙古凉城;2016年1月20―24日中图分类号P45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195-01 寒潮是北方冬春季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多由强冷空气快速南下引起,常伴随强降温、大风、沙尘暴和暴雪等天气[1]。
凉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阴山南麓和黄土高原东北缘,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凉城县冬春季常出现寒潮降温天气。
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出现强寒潮天气,气温骤降并伴随≥6级大风,此次寒潮天气属于大风型寒潮。
本文针对此次寒潮天气500 hPa高度场、风场和850 hPa温度场形势进行分析,以探讨寒潮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及成因。
1 天气实况受南下极地涡旋的影响,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境内出现1股强冷空气,带来强降温天气。
其中,20―24日气温整体下降,23日凉城站最低气温降至-26.2 ℃,与20日相比降了11.2 ℃,成为历史同期最低点,24日持续低温,之后气温有所回升,寒潮天气结束。
2 天气过程分析 2.1 高空形势影响2016年1月20―24日凉城县寒潮天气的中短期形势为横槽型,21日20:00,形成东亚倒Ω流型,极涡西伸形成一东―西走向的槽,槽前后为偏北风与偏西风的切变,极涡中心为516 dgpm,冷中心-48 ℃,此时温度平流还不明显,随着冷空气向南暴发,横槽转成竖型,贝加尔湖以南为横槽,槽后有一阻塞高压,高压中心位于中西波利亚地区,冷空气沿脊前偏北气流南下,堆积在贝加尔湖以南横槽内,与极寒冷空气汇合并一举南下,见图1(a)。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末备考金卷(A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图示意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之日,黄河流域最接近A.清明忙种栗B.白露忙割地C.小雪河封严D.冬至数九天2.芒种到立冬期间A.地球公转先变慢后变快B.天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C.上海昼夜长短差值减小D.海口正午旗杆影子变短北京时间2017年5月14日上午10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演讲,5月15日17时进入闭幕环节.下图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威尼斯的观众若要观看闭幕式直播,至少应在当地时间几点以前A.10:00 B.12:00 C.14:00 D.16:004.开幕时属于5月13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A.1/12 B.5/12 C.7/12 D.11/125.在开幕式当天至我国长江中下游出现炎热干燥天气的时间段期间A.索马里沿海海上捕鱼活动正值繁忙时期B.图上所标注的城市昼长夜短C.北印度洋上向西航行的船只速度更快D.图中所有城市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南方下图为“2018年5月10日2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6.该日,甲地政府部门可能发布A.台风预警B.森林火灾预警C.寒潮预警D.滑坡、泥石流预警7.北京市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可能是A.雨过天晴,气温将显著升高B.气压下降,出现连续性降水C.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D.风向转为偏南风,风速降低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
作者简介吴礼凤(1991—),女,广西百色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工作。
收稿日期2021-07-22摘要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下旬影响肇庆市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降温幅度大、冰雪范围广、极端气温低、大风时间长等特点,为近50年来最强寒潮天气;由于北大西洋暖气流北上进入北极,导致极涡往南移动至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并维持,在阻塞高压等有利形势作用下逐渐南压并由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影响肇庆市,导致肇庆市境内出现寒潮天气;副高位置偏北,暖湿气流较活跃,导致500hPa 无法完全转为偏北风或西北风,天气无法完全转为晴朗干燥,寒潮影响后期出现小雨并由于中低层较低气温逐渐演变成霰,高寒山区出现雨夹雪和雨凇。
关键词最强寒潮;过程分析;广东肇庆中图分类号P458.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2)06-0135-05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2.06.04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肇庆市近50年最强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吴礼凤1谭丹凤1杨楚雯2(1肇庆市气象局,广东肇庆526060;2肇庆市高要区气象局,广东肇庆526100)寒潮是我国冬季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一次寒潮带来的气温突降、降水性质转换,会对交通运输、社会生产和城市运行等产生不利影响,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1]。
因此,做好寒潮预报至关重要。
目前,人类对寒潮的研究已有很多[2-7]。
邵宇翔等[8]对2013年4月18—20日影响河南省的一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当暖层温度超过2℃,0℃层高度低于975hPa 时,出现液态降水;当降水相态为雪,暖层温度不超过-1℃,0℃层高度约在1000hPa 时,更可能出现降雪。
吕新生等[9]研究了新疆北部2014年4月22—23日的强寒潮天气,发现EC 模式预报的降雪落区优于T639,但两者对温度精细化预报较差。
1983年元江县下雪纪事1983年12月26号到28号,云南出现罕见降雪,其中昆明连续降雪长达32小时,过程降雪量46毫米,达到了特大暴雪级别。
降雪过后,昆明最深积雪深度达到了47厘米,最低气温也以零下7.8℃创下了历史极值。
这次降雪区域涵盖了云南的78个县,就连海拔397米,属热带气候的玉溪元江也出现了降雪,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热带地区降雪的先例。
历史上的那几场大雪,你经历过吗?历史上的那几场大雪,你经历过吗?2016年1月22号到26号,云南省气象台也历史上首次发布了寒潮黄色预警。
在这次云南史上第二强的寒潮降温过程中,受强冷空气自东向西的影响,滇中及以东以北大部地区最高气温降幅达到了10到18℃,其中曲靖沾益等9个县最低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滇中及以东以北地区和南部高海拔地区降雪明显,海拔1400米以上区域出现大范围积雪和冰冻。
历史上的那几场大雪,你经历过吗?这次降雪过程,是自1980年以来1月份低温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
最低气温0℃以下全省平均持续天数达2.2天,最低气温5℃以下全省平均持续天数达4.6天,创下了近10年来最长的低温持续天数。
而全省28个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低于0℃,71个站日最高气温低于5℃,也是1961年以来1月同期的新纪录。
此次降温过程,给云南的农牧业和交通、电力等行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历史上的那几场大雪,你经历过吗?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气候和水汽等条件的差异,云南不同地区在本轮降温中的积雪特征也不尽相同。
越是偏北的地区,由于气温偏低,水汽偏少,多是干雪扑簌落下,可以带来1厘米左右的松软的积雪。
历史上的那几场大雪,你经历过吗?而偏南地区水汽相对充足,同样是1毫米的降雪,湿润的雪花可能落到地面上就不见了。
不过,冷空气影响结束后天空放晴,云层减少将会让夜间气温降得更低。
历史上的那几场大雪,你经历过吗?12月6日11时40分,云南省气象台发布霜冻蓝色预警:预计未来48小时内,迪庆、怒江、丽江、大理、楚雄、昆明、玉溪北部、红河北部、文山北部、曲靖、昭通南部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可能出现霜冻天气。
第47卷第1期2019年2月Vol.47,No.1Feb.2019气象科技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6年广东一次罕见寒潮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分析王晓芳】程正泉八姜丽萍】(1广东省中山市气象局,中山528401;2广东省气象台,广州510640)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下旬广东罕见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和冷空气活动特征、动力和水汽条件,采用湿球温度讨论了降水相态和大气温度垂直结构特征。
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环流形势为横槽转竖型,横槽下摆引导强冷空气向南迅猛爆发,以及伴随着异常强的冷高压、锋区、冷温度中心和冷温度平流的冷空气主力南侵,是本次寒潮过程粤北和广东中南部温度陡降的主要原因;700hPa冷暖空气的辐合,以及700hPa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输送水汽经中南半岛北部到北部湾至华南地区加强并辐合,是造成雨雪冰冻天气产生的重要动力和水汽条件;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和水汽条件配合下,降水相态的变化与暖层强度及湿球温度密切相关,暖层的明显减弱及暖层下方湿球温度低于0°C冷冻层的强度增强,导致降水相态由雨向雪、雨夹雪、霰等固态降水转变;在发生固态降水的平均时段内•粤北地区中低层湿球温度均低于0无明显融化作用.产生纯雪或雨夹雪的可能性大;而位置偏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仍存在浅薄的暖层,因此主要出现雨夹雪或霰。
当寒潮人侵涉及华南降水相态预报时,需要注重实况探空和模式预报探空的大气温湿垂直结构的分析•更应重视湿球温度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寒潮;雨雪冰冻;横槽:锋区;湿球温度;降水相态中图分类号:P458DOI:10.19517/j.1671-6345.20170727文献标识码:A引言寒潮是我国冬季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在特定的大气流场下爆发,常伴随着急剧降温、大风、雨雪冰冻等天气°。
实习报告课程: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指导教师:实习名称:寒潮过程分析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年级班学号:姓名得分一.天气概况:2013年11月26—29日的寒潮天气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寒潮天气程。
此次寒潮冷空气源地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冷空气通过超极地路径进入寒潮关键区经由西北路侵入我国,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和雨雪天气。
二.寒潮过程天气分析:在11月26日08时500hPa高空图(图1)上,贝加尔湖东部地区有一气旋式涡旋,且冷涡中心位于我国东北,气旋中心向西伸展出一横槽(A),冷中西达到-46℃,位于横槽以北。
此时,乌拉尔山以东,贝加尔湖以西的高压脊与鄂霍茨克海的高压脊(B和C)明显,与东北地区的冷涡共同形成了倒Ω流型。
新地岛以东有一不稳定小槽(D),槽后为冷平流,且为疏散槽,在东移过程中将不断发展;对于横槽(A)上游的高压脊(B)来说,其温度脊明显落后与高度脊,高压脊将继续发展,脊前的偏北气流继续引导冷空气聚集。
在11月26日08时地面图上(图2),冷高压主体位于蒙古高原,达到1050hPa,冷空气在横槽以北聚集,位于高原中西部,冷锋位于河套地区附近,与高压外围等压线平行;引起第一次降温过程的北方气旋已移出我国。
图1图2在11月27日08时500hPa高空图(图3)上,泰梅尔半岛东南部的小槽(E)切入乌拉尔山以东的高压脊(B),高压脊的发展受到抑制,不能过北的向极地发展。
且26日时的不稳定小槽(D)向东移动发展,登陆泰梅尔半岛,根据上下游效应,其下游的高压脊(B)即将崩溃,预示着横槽(A)即将转竖;-44℃的冷中心以位于横槽以南,表明冷空气已渗透下来,横槽后部出现暖平流,有正变高,横槽以南有冷平流,有负变高,也预示着横槽难以维持,即将转竖。
在11月27日08时地面图(图4)上,冷高压中心位置无显著改变,强度增强至1062hPa,冷空气扩散南下,冷锋南压且移速较快,已经移至长江以南,带来间接性的降水,内陆持续被冷高压控制。
气象国家标准《寒潮等级》在冬季预报业务中的应用作者:吴冠楠张爱玲臧海光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24期摘要:本文简要总结了《寒潮等级》(GB/T 219872008)标准在实际业务运行中的应用现状,具体分析了标准的应用情况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寒潮等级;标准应用1 概况2008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寒潮等级》,统一和规范了我国单站、区域及全国的寒潮强度等级标准,使寒潮的监测、预报、预警、评估、研究及防范工作更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改变了过去南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对冬季预报业务的规范化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寒潮等级》的主要内容《寒潮等级》规定了我国单站、区域及全国寒强度等级,并将单站寒潮强度分为寒潮、强寒潮、特强寒潮三个等级,对气温的变化要求标准见表1。
《寒潮等级》解决了过去预报员在判断寒潮强度、对外服务寒潮过程时的主观不确定性,使得预报业务有据可循,有规可依。
特别是在对广大群众服务的时候,对于寒潮的等级划分有了详细可靠的依据,提升了气象业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标准应用过程与效益表2、表3是2016年1月23日~24日、12月12日~15日的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分别按照《寒潮等级》中的日界标准(14时为日界)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日界标准(20时为日界)进行计算。
不难看出,(1)1月23日~24日的寒潮天气过程,按照《寒潮等级》标准计算,以21日为起始日期计算,22日,也就是本次过程的24小时,降温幅度超过10度,且日最低气温低于8℃,达到强寒潮程度;而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计算,虽一样达到强寒潮标准,但达到标准的日期则推迟到了23日(48小时)。
(2)12月12日~15日的寒潮天气,以12日为起始日期计算,按照《寒潮等级》标准计算,72小时降温幅度超过12度,达到寒潮程度;而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标准计算,48小时降温幅度超过12度,达到强寒潮程度,两种标准得出的寒潮强度等级不一致。
云南“一冬四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潘娅婷;杨芳园;李晓鹏【摘要】利用NCEP1°×1°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冬季云南4次降雪过程,使用诊断和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4次降雪过程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点.研究发现:4次降雪中南支槽型降雪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无南支槽型;700 hPa上高度场北高南低型和锋区密集型为主要环流形势;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交汇,会导致降水的明显加强.4次降雪过程云南西侧都有充沛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增大是云南降雪的必备条件,降雪落区在辐合中心的偏东、偏北一侧、θse线陡立区附近及暖湿不稳定区域和高空急流入口右侧与地面锋区垂直环流相耦合的区域.强大的地面冷高压南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参与,能够为降雪提供有利的温度条件,更有利于降雪天气的产生和维持.【期刊名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年(卷),期】2017(029)001【总页数】8页(P69-76)【关键词】诊断分析;南支槽;水汽通量辐合;θse线陡立区;地面冷空气【作者】潘娅婷;杨芳园;李晓鹏【作者单位】昆明市气象台,云南昆明650500;昆明市气象台,云南昆明650500;昆明市气象台,云南昆明65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58.1+21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具有低纬度和高海拔的地理特征,由于特殊的地形作用,一般不太深厚的冷空气,由于青藏高原和重重高山的阻挡,逐渐减弱变形,难以爬上低纬高原,因此云南寒潮天气少,降雪就更为少见。
形成云南强降雪有两个途径:入侵低纬高原的强冷空气正好与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相遇,这是云南强降雪的主要形势[1];虽然无南支槽活动,但入侵低纬高原的极强冷空气在特殊情况下通过锋面抬升作用,也会形成云南强降雪,但这种情况很少。
这些特殊性给云南大雪天气预报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云南地处低纬地区,平时气温不低,御寒能力较差,一旦出现降温降雪等强寒潮天气,给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灾害较重,因此对它的准确预报显得尤为重要[2]。
图 2016年1月22—24日维西县平均温度平流高度-时间演
变图(单位:1×10-5K/s)
3 小结
通过分析维西县2016年1月22—24日强寒潮天气过程,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此次强寒潮天气过程是一次显著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强烈的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加快速度开始移动合并深入极涡槽内,极涡槽持续显著向南加深,推动了地面冷空气持续向南边区域增强,进而造成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强寒潮天气。
第二,此次强寒潮天气导致温度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温度平流与非绝热因子,前期锋区降温主要是因为强烈的冷平流,锋区过境后以非绝热降温为主,即晴空辐射降温。
第三,这次强寒潮天气前期雨雪天气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同北方冷空气积聚,配合中低层切变与风场风速辐合提供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和中低层丰富的水汽输送条件共同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海云莎,田永丽,陈新梅.云南寒潮时空特征及变化分析
[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47-152.
[2]闵颖,李华宏,朱莉,等.2011年3月云南一次寒潮天气过程
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13,28(1):34-42.
(责任编辑:赵中正)。
台州市2016年1月20-26日低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分析摘要:本文采取常规天气图、自动站观测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台州市2016年1月20-26日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是一次显著的横槽转竖型寒潮过程;强烈的冷空气从西北部入侵,中纬度竖槽迅速开始移动汇集渗到极涡槽内,极涡槽显著朝南边变深,推动了地面冷空气持续向南边区域增强,进而导致台州市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这天气前期雨雪天气出现的关键因素是因为南支槽前西南暖湿气流同北方冷空气积聚,并与中低层切变以及风场风速辐合共同配置为雨雪天气的出现给予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与动力条件。
关键词:台州;寒潮;天气形势;分析引言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是对台州市造成影响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近年来,台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频繁,对城市交通、工业发展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台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生、发展机制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对台州市2016年1月20-26日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探讨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为台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预报预测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天气概况2016年1月21-26日台州市遭遇罕见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温突破-11℃。
21-22日出现大范围雨雪,其中西北部地区(天台、仙居、临海、黄岩西部、三门大部)大到暴雪,其它地区雪或雨夹雪,雪量中到大;23-26日全市有严重冰冻。
2.天气形势分析19 日20时,500hPa,副热带高压保持稳定,南支槽渐渐移动,台州市受南支槽前西南气流影响,700hPa以西南偏西急流维持在广东、湖南、江西、浙江地区,水汽条件充足;850hPa上,偏南气流逐渐增强,在暖切南侧偏南气流作用下,有很强的风速辐合,21日冷切南压到湖北至湖南一带,22-23日冷切南压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台州市转受偏北气流影响,降水强度变弱,台州市20-24日出现大范围中雨局部雨夹雪天气;25日08时500hPa,极涡槽持续东移南压,南支槽变弱,700hPa槽切过境在西北偏西气流作用下,降雪变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