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例分析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五耕五耨,必
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
麦。”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学习目标
思维脉络
1.我国南稻北粟生产格局的形成。 2.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 3.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 变。 4.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 含义。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起源和地位
1.来源 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
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 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 神农也”。
【考古印证】
罗家角遗址发现7040±150年前的人工 栽培稻; 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一万年前的栽培稻 壳。
2.地域差别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粟麦生产为
结论: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 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史料 从整体上讲,中国的农耕经济经过五千余年的磨炼,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农业
生产技术足以夸示世界。但是从生产力纵向的发展来考察,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 是战国至汉唐之间,铁器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奠定了中国 农耕技术的基本格局。
2.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1)开始: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 的私有土地。 (2)加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3)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 全面肯定。 3.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 (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 要途径。 (3)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自耕农与地主的 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