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比对技巧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9
论述类文本——选项比对及分析论证一、认识选项的转述(表述)方式(一)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全国新课标卷Ⅰ第1题A项]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第1段“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1.概括式转述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
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判断这一转述是否切合原文语意,一要注意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也就是这种一般性的结论是否可靠;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
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原文: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选项第二句是对“净化”的具体阐释,通过具体例子阐释“净化”是指心理的净化而非生理的净化。
这一具体式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
2.具体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对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和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阐释的性质。
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主要从观点和材料是否统一,材料是否切合原文表达意图的角度去思考。
[全国新课标卷Ⅰ第2题B项]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原文第2段中“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3.同义变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不作变更的转述方式。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1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明确考纲要求。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圈划选项信息源。
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4、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
比较点多为:1)句意逻辑是否一致。
2)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缩小。
3)是否发生张冠李戴。
4)是否绝对。
5)是否无中生有。
5、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2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方法1 思路:阅读论述类文本时一定要联系语境,其次要画出要点以便提高做题效率,最后要对自己画出的要点进行筛选领悟。
2 规范解答:点题.分条(很重要,防止遗漏关键点,提高老师对你的印象分。
).升华(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由家庭到社会等等。
)3 举例解答:连自己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这句话如何理解?(08江苏卷)理解:1.要珍惜自己生命,珍惜他人生命。
2.反对崇尚武力.滥用暴力。
3.李逵破坏性太大,有警醒作用。
(3点全部由斜体得出)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
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4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小方法1 剔除文本中做论据的文字,概括段意论述类文本重在阐述观点和事理,为了阐明观点事理,就会引用一些资料,列举一些事例。
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
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
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
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T1—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原文:①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
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
分析:选项中的时间界定与原文表述是一致的,不存在出入;“最能彰显”与原文表述出入较大,属于“无中生有”,因此,该选项错误。
2.曲解文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
[应用体验]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正误。
选项: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不包括生活中的静态事物。
原文:对于构成书法艺术美的现实根据,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家、书法鉴赏家和理论家,也有很好的认识。
汉代书法家蔡邕就明确指出,书法的点画形体必须处处能引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种种美的形体和动态的联想,才算得上是艺术。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认为,书法家在创作时应该把自己从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感受到的种种形态的美,集中地体现在书法的点画形体上,并由此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高考语文试卷中,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
比对法则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弄清它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
今天小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给出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3(一)比对句中词语1.表示范围的词语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及”“及”“和”“也”“又”等。
此外,要特别注意对对象进行修饰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2.表示程度的词语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很”“挺”“怪”“更”“最”“太”“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
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3.指代词如“这”“其”“它”等。
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
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发生的情况”的内容。
5.表示语气的词语如表示肯定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就可以”等,表示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解题技巧3(二)比对句间关系它包括比对句子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四技巧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
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在第一卷中出现。
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来说不是很难。
但是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如何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文章,希望大家看过后都能有所收获。
技巧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
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
要确切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技巧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启后省略了相关内容。
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
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
可采用如下方法: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
2019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比对技巧一、论述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1、锁定关键词、关键句2、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3、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二、“四重比对”: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4.比对依据和结论,看依据是否有据合理,结论是否成立三、转述方式: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四、十三大命题技术:(注意,这十三个是论述类文本最基础的设置形式,很简单,2014年以后在此题型上的设错难度提升,更加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词语的信息比对,难点变成了下面介绍的几种情况。
而这些基本的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唯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偷换概念(二)无中生有(三)强加因果(四)因果颠倒(五)夸大事实(六)扩大范围(七)以偏概全(选项以部分代整体,遗漏了信息)(八)颠倒是非【颠倒有无、是非】(九)表述绝对化【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十)张冠李戴【混淆对象】(十一)答非所问【注意题干,选项于题干而言答非所问】(十二)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发生与未发生】(十三)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许发生与必然发生】五、熟悉命题手段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
以下内容需要怀着探究的心理去解读。
“正确选项”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变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前提下,常常作最大限度的语句外形变化,来个“似非而是”;“错误选项”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前提下,常常作最小限度的语句外形变化,来个“似是而非”。
一个题,三项“似非而是”,一项“似是而非”,常常让人云里雾里,辨不清真假。
高考论述类文本信息比对解题法(1)比对词语(概念)。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对原句作删除、改换、拼凑、添加等处理。
在比对词语时,就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出现下面例举的词语要注意优先比对:词语性质例词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表范围都、全都、所有、人人、一些、部分、一般扩大或缩小范围(以偏概全)表程度或许、大概、必定、一定、可能、似乎、从来混淆偶然与必然、过于绝对表时间已经、将来、完成混淆已然与未然表指代它、其、之、此、那偷换概念、指代有误表是非没有、没、无、无非混淆是非、无中生有用词语比对法对下列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较,作出正误判断并作简要说明。
①选项:[2014·安徽卷第1题B项]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选项错误。
说明: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选项将“工业社会”改成了“艺术生产”,属于偷换概念。
②选项:[2014·广东卷第12题B项]艺术品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来加以理解。
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
选项错误。
说明:原文是指“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到了选项中没有“优秀的”限制了,扩大了范围。
③选项:[2015·重庆卷第4题A 项]传统技艺是采用天然原材料、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生产技术。
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有完整的工艺流程,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
选项错误。
说明:原文说传统技艺“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该选项漏掉了“一般”一词,扩大了范围。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技巧选择题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掌握一些技巧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选择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技巧。
首先,对于阅读理解题,我们要做到抓住重点。
在阅读理解中,通过快速读懂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阅读时间。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标注关键信息,包括人物、事物、时间、地点等,尤其是那些与问题有关的部分。
通过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可以在选题时更准确地定位答案。
其次,分析选项也是解答选择题的一种重要技巧。
在遇到较长的选项时,可以将其进行简化,减少选项的复杂性,然后再与原文进行对比。
同时,要注意排除干扰项,有时候正确答案会隐藏在干扰项之中。
通过仔细分析选项,可以更好地判断出正确答案。
此外,背景知识的运用也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积累一些关于文化、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通过对背景知识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理解作者的观点,从而准确选择答案。
另外,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
在阅读文本时,要仔细理解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
通过把握句子间的逻辑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进而准确选择答案。
总结起来,解答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抓住文章的重点,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其次,分析选项,简化复杂的选项,排除干扰项;然后,充分运用背景知识,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最后,注意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可以在语文考试中更好地解答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择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大题型做题技巧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是近几年考查相对稳定的文体。
全国乙卷,考查的是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的议论文,字数在1100字左右;全国甲卷,考查的是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的有关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议论文,字数同样在1100字左右。
综合近几年论述类文本考查内容来看,论述类文本内容很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美学、建筑等领域,作者往往针对这些领域的某一问题或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3道题目,9分。
2019、2020、2021年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虽然在题型、分值上没有变化,但命题角度让人耳日一新。
3个小题一改前些年区分度不明显、考点交叉设置的弊端,在命题思路上非常有层次性,考查内容各有侧重性。
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
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
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整体要求考生要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强烈的文本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突破三大热点题型(一)内容理解题——“三比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第一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命题者为了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会对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词语、概念、句子、局部内容等作正确或错误的解读。
这种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内容的加工转换,题目要求考生对这种加工转换的正误作出判断。
比对词语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等,看是否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或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是否绝对等;比对表肯否的词,如“没有”“无非”“不得不”等,看是否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比对关系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键词)。
绒球小结叶的名词解释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有读通读懂原文、精准分析,读懂概念语句、筛选关键词关键句、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速读全文,把握中心观点、以图串文,把握逻辑关系、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
一、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
二、精准分析,读懂概念语句:要求结合具体题目,勾出限制性、修饰性词语等。
三、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
关键词语主要包括:1、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2、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主要是表程度、数量、范围、特征、功能的副词,如“目前”、“将”、“部分”、“全部”、“大概”、“也许”、“可能”、“最……”、“除……之外”等)。
3、有指代意义的词,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
四、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五、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
因此,排除的依据只能忠实于原文,对原文的超、脱、改、换都有可能出现本质错误。
六、速读全文,把握中心观点:先要求抓住标题,明确话题、观点、重点。
其次要求抓住事关要旨和结构的重要语句,抓住表述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语句、表现文章层次变化的语句。
七、以图串文,把握逻辑关系:首先整体把握,要求能够抓住文章的结构框架,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关系等。
其次要明确意图,能够抓住作者所举的例子和中心论点或者分论点的关系。
八、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比对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项比对技巧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1.锁定关键词、关键句。
2.回归原文定位,找出相应区间。
3.进行信息比对,发现信息差别。
二、“四重比对”1.比对词语,看选项是否偷换词语概念。
2.比对句子,看选项是否偷换句意。
3.比对句间关系(分句间、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4.比对论据和结论,看论据是否合理,结论是否成立。
三、转述方式选项设置常用的转述方式主要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四、十三种命题形式(注意,这十三种命题形式是论述类文本中最基础的命题形式,2014年以后在这些命题形式上的设置难度提升,更加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词语的信息比对,而是下面介绍的几种情况。
而这些基本的情况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偷换概念2.无中生有3.强加因果4.因果颠倒5.夸大事实6.扩大范围7.以偏概全(选项以部分替代整体或遗漏了信息)8.颠倒是非9.表述绝对化(注意条件与结论,注意“就”与“才”)10.张冠李戴(混淆对象)11.答非所问(注意题干,选项于题干而言“答非所问”)12.混淆已然和未然(混淆已发生的与未发生的)13.混淆或然和必然(混淆或许发生的与必然发生的)五、熟悉命题手段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文本原句进行了改装、重组,这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1.“删”,即删除原文句子中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句子原意。
2.“漏”,即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3.“改”,即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4.“凑”,即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
六、“正确选项”的“变形”处理“正确选项”指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变形”是指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做最大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非而是”; “错误选项”指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它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常常对语句对最小限度的外形变化,来个“似是而非”。
一道题目中,三个选项“似非而是”,一个选项“似是而非”,常常让人云里雾里,分不清真假。
“错误选项”人们都很重视,不但每道题都有解析,系统总结也随处可见;而“正确选项”的“变形”处理,虽很重要但常被人忽略,所以对其进行专门探讨有其必要性。
1.从同一个意思的多种表达看:同义替换【原文出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选项表述】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信用工具。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选项表述】D.宋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高度发达,这为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信用工具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条件。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I)【选项表述】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015年四川卷)【选项表述】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2015年湖北卷)【选项表述】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2015年湖北卷)【选项表述】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除了由行会把关外,宋代法律也继承了《唐律》的规定,对有毒有害食品的销售者予以严惩。
( 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II)【选项表述】D.与《唐律》一脉相承,宋代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法律也规定,凡故意出售有毒脯肉而致人死亡者,要予以严惩。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
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论中国文化的魅力》)【选项表述】C.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而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该民族的所有成员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
一个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主要记录该民族的过去,它是该民族建构其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选项表述】D.民族的集体道德记忆是民族历史积淀的结果,记载的是该民族的过去,是该民族道德生活史的主要史料来源。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北辰的符号意义》)【选项表述】B.由于北辰在北斗星附近,人们寻找北极又往往要通过北斗七星,所以古人常常将北斗误为北辰,也因此北辰文化往往与北斗相关。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
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1月月考《论现代教育的转型》)【选项表述】A.教育只有能够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型态的转变,才能实现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的价值。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
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
(201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选项表述】A.随笔靠的是识,不是学识渊博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同义替换)【原文出处】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
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
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
小品文也就是美文。
(2015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选项表述】D.鲁迅先生评价散文小品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在现代文学中,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小品文的成就尤为突出。
(同义替换)2.从叙述焦点的转移看:变换主体,重组句子【原文出处】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I)【选项表述】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变换主体,重组句子)【原文出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2015年四川卷)【选项表述】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变换主体,重组句子)【原文出处】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
(2015年安徽卷)【选项表述】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变换主体,重组句子)【原文出处】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
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选项表述】B.集体道德记忆中的“头脑”是种抽象概念。
它是指人类集体的所有人的“头脑”统一整合而成的产物。
(变换主体,重组句子)3.从表达的繁简看:化繁为简或化简为繁【原文出处】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论中国文化的魅力》)【选项表述】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化繁为简)【原文出处】由此可知,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的各个环节由低到高,由简至繁,由最初满足人们简单的生活需要到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在与自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创新和发展的。
(2015年重庆卷)【选项表述】B.传统技艺是顺应生活环节、由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由低到高的生产技术。
(化繁为简)【原文出处】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这些信用工具的使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专卖货物领域能够共同获利,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卖的货物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增加收入、补给军需等目标。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选项表述】C.茶引、盐引等信用工具的使用,可以使一些商人取得茶、盐等货物的专卖凭证,从政府专营的物品中分得一部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