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固定镜头构图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7
电影大师分析论文学院:姓名:学号:论文题目:电影鉴赏任课教师:成绩:时间:2014年5月14日摘要: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巧妙地利用了细节片段,蒙太奇手法等一系列元素,经过巧妙地编排,同时把意境这一东方美学元素融入其中让电影里的画面充满美感构图,使影像在对“我”的父亲母亲动人爱情回忆的穿行中获得了一种纯情与诗意的双重交响。
平凡的爱情给予了我们不平凡的感动。
正文:《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生子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
他们的爱情平凡而感动。
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招娣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
剧中生子的母亲昭娣年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心灵手巧。
更人对她刮目相看的是她的勇气,她对骆老师一见钟情,并且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用自家的青花大碗给心上人送自己精心准备已久的美食;她用心地织出美丽的房梁红用来装点骆老师教书的教室;为了听到他的朗朗读书声,她坚持不懈不惜绕远路去担水……这许许多多的努力最终打动了青年骆老师,他们相爱了幸福而又美满。
然而,但是上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不幸意外地降临了:骆老师被打成右派,被遣送回了城里。
两人都没有说再见就分离了,也不知道何时还能再见面但是坚定的昭娣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
她一直默默地等待着骆老师的归来,有次决心上城里去找他,但是由于风雪太大,她摔倒了,被人救回来以后就病倒了。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她等到了骆老师的归来,教室里又响起了骆老师教书朗读的声音,他们再次的相见了,他们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在父亲逝世以后,年迈的母亲在办完丈夫的葬礼。
悲恸中仿佛又听到骆老师朗朗的读书声。
招娣沿着当年的小路向学校走去。
教室里,她的儿子骆玉生像当年的骆老师一样,以淳朴清朗的声音在教孩子们读书。
以前的画面浮现在了她的眼前。
温馨而又幸福。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在巧妙地利用了细节片段,蒙太奇手法等一系列元素。
一、精彩细节:1、母亲给父亲送饭村里盖小学的时候,男人都上工地。
他们吃的是各家的送来的派饭。
母亲她每天煞费苦心地准备着好吃的,盛在青花大碗里。
《我的父亲母亲》电影美术赏析【摘要】: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电视画面,视觉效果的应用往往能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谈及电影画面,首先还得从视觉艺术开始,而镜头是电影的基本要素,所谓镜头,就是一幅幅会动的画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影视美术。
影视剧中的影视美术在整个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演和其他影视制作人都会想尽办法处理剧中画面。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电影美术色彩音乐【引言】:无论是早期作品《一个和八个》,还是开始导演生涯的《红高粱》,张艺谋已不仅仅是电影界内部的传奇,也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而他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画面与音乐的插入,其手法都是相当到位的。
正是这部带有唯美艺术象征的作品,成为了中国电影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在影视画面方面取得了崭新的突破。
本文就以《我的父亲母亲》这部影片,浅析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表征、影片中唯美的视觉色彩以及色彩与音乐结合的感官艺术。
一、关于张艺谋与《我的父亲母亲》作为中国著名导演的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拍摄的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在中国影坛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他早期的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点,善于将色彩的应用与人物心理相结合,逼真的细节和浪漫的色彩相互照应是其艺术特点。
他的电影集民族文化、社会思考和电影创新于一体,将电影语言、色彩及想象发挥到极致,给人强烈的感官艺术冲击力。
《我的父亲母亲》一片拍摄于1999年,是一部典型的文艺片。
影片围绕“读书、识字”这样的情节展开,以“儿子”的角度讲述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文革期间,县城的骆长余来到了一个名为三合屯的小乡村里,遇见了章子怡扮演的招娣,乡里最漂亮的女孩。
两人对彼此的好感正要萌发时,身为村里唯一的教书先生的骆人余被打成了右派,临别前约定腊月初八前一定回来,招娣一天天的相思,病倒,最后终于盼来了幸福。
影片中的景色优美、色彩鲜艳,将现实与回忆通过黑白和彩色表现,对比出现实与过去中的冰冷与美好,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我的父亲母亲》拍摄技巧《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以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的爱情剧。
编剧是鲍十,鲍十的为人一如他的作品《我的父亲母亲》所表现的那样:简单、质朴、不失浪漫文情。
《我的父亲母亲》根据鲍十的作品《纪念》改编,应用倒叙、插叙等方式来叙说“我”的父母亲的爱情故事。
用“我”这个第三者的角度去看父母亲的爱情。
既客观又能把读者带入故事中去,感同身受。
作品的结局采用的是错位穿插结构,现实与回忆不断变化穿插,冲击着读者的眼球与心灵。
首先是黑白的现实画面“我”——父母亲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冒着风雪从城里赶了回来为父亲奔丧。
年迈的母亲固执的坚持要求自己去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的遗体从医院抬回来。
看着铺天盖地的风雪肆虐,村长相当为难,便让“我”做“我”母亲的思想工作。
现实的画面一直都是黑白的,音乐同样是低沉而悲伤的,突然黑白暗沉的画面的色彩一转,回忆兜兜转转而来,明朗欢快俏皮的绿色铺天盖地地倾泻下来。
如此俏皮的绿色在黑白画面突然而来,冲击着读者的眼球,而读者的心灵也随之转变而震撼。
彩色的画面完美的演绎之后又回到现实的黑暗。
如此不断的错位,以别致的美学效果取胜。
鲍十和张艺谋两位温情主义者合作,力求把《我的父亲母亲》打造成单纯美好的爱情剧。
剧中用一切简单、纯朴的东西来表现影片主题:单纯、朴实、美好的乡村爱情。
剧中没有浮华尘世的艳丽和空虚,也没有尘世那种复杂到百折迂回的情节、但平淡朴实却在这里得到升华。
内容是如此的简单,朴实,画面是如此的美好,极致。
单纯的艺术,单纯的人生,单纯的美好。
(影片的主题)说到《我的父亲母亲》主题的确定,不得不说一下编剧鲍十,干净、纯朴的温情主义者,鲍十的作品一直追求一种简单的纯净、深沉的温情。
鲍十在一次访谈中承认自己是一个“温情主义者”,通过《我的父亲母亲》这部作品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点:一种简单的纯真,深沉的温情。
也是一种令人感动至极的深沉温情。
鲍十崇尚运动,喜欢散步。
用他的话来说:“散步没有坏处,只有好处。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第一篇:《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我的父亲母亲》影评【内容摘要】《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爱情片,它向我们传达的是一种纯洁爱情的可贵与高尚,是我们这个物质生活富裕的年代很难拥有的。
它给我们留给了很多思考。
在那样一个包办婚姻制度的社会里,能走上自由恋爱这条路,需要的是多大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经历一条艰难的爱情之路。
我们将从影片的主题、色彩、结构、蒙太奇、人物、音响、镜头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主题分析色彩分析结构分析蒙太奇分析故事概要及人物、音响分析镜头分析看完《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眼前久久回荡着母亲在寒冷的冬天站在村口等待父亲的场景。
在今天看来是很容易的举动,但是,对于生活在50年的母亲来说,这是打破传统的父母包办婚姻的制度,走上自由恋爱的这一伟大的壮举。
这部影片是根据《我的父亲母亲》小说改编而成的,以旁白的形式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讲述的是中国西部一个山村女孩和知青老师自由恋爱的故事。
通过一系列的回忆,将过去纯洁的爱情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而表达的是一钟对50年代中国男女爱情的歌颂,对当今这个社会结婚需要有钱,有房,有车的男女爱情的讽刺的主题。
影片的开头是那蜿蜒曲折只有车子走过留下痕迹的山间小路,用远景镜头来介绍这里的地貌。
告诉我们的是那种生活在大山里的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人们,这里没有先进的文化,只有愚昧无知的人们。
为后来的母亲与父亲的爱情之路的艰难做了铺垫。
色彩总能给人的心里和情绪上不同反应,本影片正式利用了人的这种特性。
从整体上来看讲述现在的生活用的是黑白的色调,而回忆却使用了彩色的色调。
这里形成的是鲜明的对比,现实生活中寒冷的冬天父亲去世了,父亲与么亲的爱也就到此结束了,用黑白色调来描述最合适不过了。
而回忆却是美好的,在万物复苏的春天,父亲与母亲相识相爱,他们的爱情是如此的美好,这就是导演用彩色色调的用意。
从局部的色彩来看,现实生活中母亲穿的都是暗色的衣服,给人的是一种凄凉的感觉。
《我的父亲母亲》中固定镜头构图分析《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改编作家鲍十的《纪念》而创作的一部影视作品,描写了我的父亲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
影片以父亲病逝“我”被村长叫回家开始借写商量为父亲办丧事母亲一再要求将父亲抬回来展开的。
以我的个人话叙述介绍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影片内容深刻感人将解放初期男女自由恋爱描写的十分精彩。
本片的导演张艺谋以一个真正电影艺术家的学识、慧眼、和气魄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框框,更新传统的电影观念,真正电影镜头的表意功能。
把人们的情感融入镜头之中以形象而鲜明的镜头把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使影片达到一种“含不尽之意于影像之中”的艺术境界。
言少而意深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而这以特色主要变现在本片中大量固定镜头的运用。
所谓的固定镜头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的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而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固定镜头是一种静态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美术作品和摄影图片。
画面中的人可以任意移动、入画出画,同一画面的光影也可以发生变化。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导演运用的大量的固定镜头来构图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部影片来分析一下固定镜头带来的不同的构图效果。
一.儿子回来为父亲办理后事本片开始就有一段长达十秒的固定镜头,是儿子从外地回来为父亲办理后事。
这段镜头从一辆小车开进村里到在一户农家小院前停下然后儿子下车,在村口有几个村民在驻足观望,画面构图以大远景、远景为主,地面白雪皑皑,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很好的传达出了父亲去世时那种凄凉悲伤的感情。
这段镜头构图巧妙自然,平铺直叙,不用过多的精雕细作便很好的变现出导演的意图,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二.父亲前来教书。
这段固定镜头长达三十秒,描述的是一辆马车载着父亲来到了母亲所在的村庄教书。
这段镜头的构图以大远景和远景为主,马车从远处的一个小黑点慢慢变近渐渐的露出真貌。
《我的父亲母亲》影片分析这部影片属张艺谋早期作品,更是章子怡的成名作。
全片以儿子的第一人称视角,从父亲逝世一事引入,回忆性地讲述了父亲母亲相识、相爱的过程。
用村子门前的一条普通的路作线索,串起了整部影片(影片英文翻译名为《The road home》)。
影片用两种色调讲述现在的和过去的故事。
黑白影调,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深知如果没有社会(国家)的责任(将纳税收入投入农村教育)、而单靠个人、群众的责任是不可能去改变中国乡村教育的冷漠的、历史的、无助的目光表述着现实世界——一个曾经贫穷的、现在还贫穷的环境里,一个曾经传诵一时的爱情让物质世界耗得人老珠黄、人去楼空,剩下的只有祭牌,就象我到父亲的小学校找我母亲的一组镜头,背景是破败学校屋顶的黑瓦,就象一座祭祠,祭祀着我们曾经重视的、却又任其失去的脊梁,在这沉重的背景中飘荡着国旗——中国人的韧性——在最偏僻的地区也能看到的国旗。
在这样沉闷的环境里,织布机缓缓的奏起了咏叹调;透过门框、镜框、窗框,在祭台上看到了那翩翩起舞的爱情——彩色影调,讲述着过去的、传说中的、也是我心中的真实。
父亲是城里来的先生,象征着文明、未来,更是爱情的化身;母亲是村里的靓姑娘,是爱情的忠贞追求者。
影片分四个乐章来讲述母亲接先生、送派饭、吃派饭、追先生。
在优美而浪漫的暖调色彩中,展开了怀春少女情犊初开的乐章。
母亲穿着一身新红妆,裹在村里的人群里,仍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先生从城里来,怀着传播理想的青春信念,坐着马车缓缓驶来,在不经意的巡视中,两双目光撞到了一起。
于是,母亲的心开始跳动起来,在长长的旷野里,急促而愉悦的奔跑起来,两只小辫就象心中的小鹿砰砰乱撞,情动——十分传神,换下新妆、挑起水桶绕道前村的水井打水,这水、这井,亦成为爱情的源泉。
那“红”更成为爱情的祭品——“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喻性极复杂。
第二章,讲述的是母亲如何向先生传递对爱情的信息,出现了在影片中占很大分量的“青花碗”——爱情的信物。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景别分析《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非常简单,一段平平常常的初恋而已,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冲突,人物不多,人物关系也十分单纯.影片着重表现的是母亲对爱情的执着,恋爱中期待与渴盼的蚀骨铭心。
色彩在片中再次成为叙事和抒情的主要元素。
影片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过去时空拍成彩色,这与我们的习惯思维正相反,却完全契合人物的心理。
青春、爱情、美应该属于五彩缤纷,隽永的回忆即使已成过去,也永不褪色。
而父亲的去逝,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的现实。
在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片名是代表安宁的蓝色,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字幕则是“THE ROAD HOME”——回家的路。
导演在一开始就已经告诉我们,这是整部影片的主线,母亲走过无数次的路—-那条求知求爱的路。
影片开始运用了一个空镜头,生子接到父亲病逝的电话,乘车返乡。
以画外音的方式介绍故事的大体背景.运用了长焦的镜头,景别由远及近进行变化。
图中士以车内的玻璃为前景拍摄这条母亲无数次走过的路。
当画面出现时,第一人称生子的旁白也随之而起.通过生子平淡的叙述,观众大致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开始进入影片的情节.这一段的色彩基调为黑白色,因此画面色彩很不饱和,给人一种深沉的压抑感,这也契合了生子父亲去世这一情节的需要.生子劝说母亲不要以抬的方式“接”父亲回家,然而母亲却坚持要父亲再走一遭两个人爱恋的小路。
劝说未果,生子来到父亲的书房,看到父亲母亲的照片,由此引发了生子对父亲母亲爱情故事的回忆.劝母过程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我很母亲的对话。
这里的景别是中景,人物在环境中的比例也比较大。
这样减弱了观众与情节的距离感,让人如临其境。
劝母过程主要是我和母亲的对白,对话中母亲的语言个性色彩极为鲜明.如“我就是想把他抬回来,是!”“我今儿还非得把它织出来,织完它。
”,以及母亲的哽咽声。
这些都述说着农村老妇对爱情的执着和失去老伴的悲痛,语言真挚感人毫不做作。
《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与画面创造的意境美作者:梁婧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7期摘要:电影是一门艺术,与美术、设计分不开,而人们在欣赏影片时,除了情节之外,还追求影片画面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对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美术层面进行了分析,并着重介绍了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人物造型、画面构成等美术含义。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电影美术色彩音乐一、黑白色彩反映现实部分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爱情是粉红色的……,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视觉描述,色彩这个绘画当中的词语常被人们用以活灵活现的抒发情感。
《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将色彩运用到电影结构层面上,向人们再现那个年代“我”的父亲母亲至纯至美的爱情。
在人们的印象中,黑白色常用于电影的回忆部分,彩色代表的是现实。
《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将这一惯性思想进行了大胆的颠覆,将影片中的现实部分以黑白色彩为基调,而用彩色空间诠释美轮美奂的爱情,从而也成就了该片独有的色彩艺术。
张艺谋运用黑白色彩展现电影的现实部分,原因在于父亲的死亡将现实定为哀伤的情感基调,而此情节中的黑白色彩的运用也跟后面美好的回忆部分色彩形成鲜明对比,观众在观看本片时,会不自觉的在两部分色彩基调变化中产生情感共鸣。
影片的现实部分描述的是父亲的葬礼前后,在整个葬礼前后及葬礼过程中弥漫的是哀伤的乐调和对死者无限的思念之情,加之将冬天这个季节作为了影片现实部分的时间背景,惨淡的皑皑白雪,烘托了一个亲人离去的冰冷气氛,黑、白、灰画面中一群为父亲送行的人沉重而哀伤,母亲的爱单一而固执,这样的画面在皑皑白雪中间尤显凄凉,送行的人群就像一条分割天与地的褐色线条,同样这条线也把父亲和母亲永远的分开了。
因此,在这样的环节中运用黑白色彩再恰当不过,将影片表现的色彩层次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彩色反映回忆部分画面由黑白跳入彩色,是从“我”坐在桌子前回忆父母亲的恋爱情节开始的,整个彩色部分都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诠释。
张艺谋作品《我的父亲母亲》评析《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早期电影作品,通过对我的父亲母亲爱情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敬畏之心,同时也是对人民教师执着于支边教育举动的赞美。
同时,在影片中的许多环节向我们展现了我国早期偏远山区的生活面貌,侧面的刻画了淳朴民众的性格特点,以及真实的人民生活状态。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赚足了我眼泪的作品,看完影片后,正如鲁迅所说,我实在无话可说不得,我还说什么呢?但我还是写一点东西吧,因为一闭上眼,电影的情景就映入眼帘,也许是对角色刻画的太生动,整个作品几乎让观众没有一刻停止动容。
影片采用的是倒叙形式,叙述了年轻时的父亲母亲形象,通过“我”的回忆,以“我”为叙事线索,把“我”的父亲母亲想爱的情节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他们构筑了一道爱的坚实的城墙,最后又回到了现实。
这部作品,让我们真正了解到张艺谋不仅只是一个导演,他更是电影行业的引领者,其艺术家的造诣与学识在该片中反映的淋漓尽致。
他打破了破了传统的电影框框,更新传统的电影观念,真正发挥了电影镜的表意功能。
影片中,“我”的母亲是拥有全村最美丽的颜值,又是别人眼中心灵手巧的人物,由后来的国际巨星章子怡饰演年轻时期的母亲,她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动人的容颜,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角色。
在父亲与母亲的对戏中,我们可以看到演员神态刻画的十分到位,尤其是那对视传情,彰显朴实自然、纯洁,楚楚动人。
从此,母亲就对父亲格外注意,并像城里人那样冲破世俗的恋爱,尽管这在当时农村是一大禁忌,我们从这个人物中看到了女性争取自由的时代趋势。
影片中有几个画面都对年轻母亲进行了特写,她专注的看着父亲,甚至会神情呆滞的盯着他,哪怕是去打水都会回望一下那间教室。
母亲家的青花碗也凝结着一份挚着的心,父亲送给母亲发卡,也凝聚着父亲的一片心意。
其实很简单,在那个年代并非是家大业大的人才能去赢取一份感动,一般细节上的惊喜会更沁人心脾。
当然,电影是视觉艺术,它是有一个个画面所构成,并且依托着艺术工作者的造型,从元素中运用美学的视觉展示,把把观众带入到影片的“实际体验”里,使影片达到一种含不尽之意于影像之中的艺术境界。
《我的父亲母亲》摄影造型语言分析作者:杜航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3期摘要: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著名导演张艺谋为电影观众献上了一部充满诗意的唯美主义浪漫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感受到了那个纯真年代爱情的纯粹与朴实。
我们不禁赞叹,简单的爱情是这样美好。
或许现代人,又或许是一些年轻人,对爱情的看法以及认识发生了一些改变。
可即使是这样,还是会有很多人被那纯洁的爱恋所感动,也会对自己内心那份关于爱情的期许存在一些执著。
张艺谋导演用这部影片,在缅怀其父辈纯真爱情的同时,也给我们年轻人上了一堂关于“爱情”的课——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份干净而美好的爱情,我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应该真诚、执著、勇敢,而最重要的是要守住内心中的那份纯真。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摄影造型分析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里,导演张艺谋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爱情故事:“父亲”作为一名知青到乡村当老师,与村里的“母亲”相遇,兩个人爱上了对方,一爱就是一辈子,一辈子就爱这一个人。
这种对爱情的执著、对情感的真挚,也正是影片本身所要表达的。
而电影画面的运用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表达起到了相当程度的促进作用。
影像在影视剧中是表情达意、增强影片本身感人度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因此,一部能够打动人的影片,对影像的运用更是要追求完美。
这部影片,以其考究的摄影语言、唯美浪漫的摄影画面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爱情的美好。
一、两级镜头的交叉运用在这部影片的镜头造型中,景别上更多采用的是远景和特写相互交替的方式。
远景更多用来表现周围环境和人物动作,以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状态等,体现了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物关系的变化。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远景镜头——“母亲”穿着粉色的花棉袄在茅草亭里打水,身后是一片金黄色的树林,这个镜头既将周围景色的美表现出来,又对“母亲”动作的变化有了交代。
而特写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等的记录,更能够表现人物表情、神态,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将远景和特写这两种手法相结合,突出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强化了影片本身对情感的渲染,也使得影片更加具有张力,有利于打动观众。
作者: 傅小芳[1]
作者机构: [1]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40-14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4期
主题词:�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电影美术;色彩;音乐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中的色彩、人物造型、环境进行分析。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画面,视觉效果的应用往往能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谈及电影画面,首先还得从视觉艺术开始,而镜头是电影的基本要素。
所谓镜头,就是一幅幅会动的画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影视美术。
影视剧中的影视美术在整个影视情节发展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导演和其他影视制作人员都会想尽办法处理剧中画面。
视听解读视听浅析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视听语言特色□沈春娥摘要: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讲述了中国北方农村一对青年男女的质朴、浪漫而又感人的爱情故事,电影在视听语言运用方面独具特色。
黑白色与彩色的反常规运用.塑造出了诗意般的影像空间;综合运用静态构图、动态构图和黄金分割构图等构图方法以及特写镜头、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表现出了油画般的自然风景、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温暖细致的人物情感;画外音、音响和音乐的使用,使本片的听觉语言别具一格。
关键词:《我的父亲母亲》;视听语言;特色视听语言,又称影像语言,是以人类的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视觉与听觉的综合运用,用以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完成叙事的创造性的语言体系。
由此,笔者认为视听语言主要包括两部分: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视觉语言由色彩、构图、镜头以及剪辑构成;听觉语言由语言、音乐和音响构成。
每位导演对视听语言的运用都独具个人思维,张艺谋在一部部电影作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听语言特色。
一、《我的父亲母亲》视觉语言特色(一)色彩在视听语言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造型元素,它不仅能够对现实环境进行客观描摹,更能促进电影的叙事,加强电影的情感表达。
每一部电影的色彩运用都体现着导演对影片的个人理解。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打破传统回忆与现实的色彩模式,颠覆人们对于影片中回忆与现实的基本色彩认知.阴冷的现实与美好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反差和心灵触动。
这种反常规的色彩运用正是张艺谋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对电影的审美趣味,同时也是他作为一名摄影师对于色彩的独到研究。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黑白相间的世界,窗外是雪。
村长讲述了我父亲去世的原因。
窗外北风呼啸,母亲悲痛至极。
她留在我父亲教书的学校里,仿佛她能感受到他在场的气息。
黑白色调之中,喻示了心情的沉重和岁月凝固的痕迹,流露出的是现代困境裹胁下的人无法回到过去的生命苍凉之感.母亲坚持用传统的方式将父亲抬回来.并要亲手为父亲织一块挡棺布,这些都体现了母亲对父亲深沉的爱,而这似乎也正是将现实部分描绘成黑白色的原因。
《我的父亲母亲》中固定镜头构图分析
《我的父亲母亲》是张艺谋导演改编作家鲍十的《纪念》而创作的一部影视作品,描写了我的父亲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
影片以父亲病逝“我”被村长叫回家开始借写商量为父亲办丧事母亲一再要求将父亲抬回来展开的。
以我的个人话叙述介绍了父亲母亲的爱情故事。
影片内容深刻感人将解放初期男女自由恋爱描写的十分精彩。
本片的导演张艺谋以一个真正电影艺术家的学识、慧眼、和气魄打破了传统的电影框框,更新传统的电影观念,真正电影镜头的表意功能。
把人们的情感融入镜头之中以形象而鲜明的镜头把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出来,使影片达到一种“含不尽之意于影像之中”的艺术境界。
言少而意深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而这以特色主要变现在本片中大量固定镜头的运用。
所谓的固定镜头是指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像机的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而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
固定镜头是一种静态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美术作品和摄影图片。
画面中的人可以任意移动、入画出画,同一画面的光影也可以
发生变化。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张艺谋导演运用的大量的固定镜头来构图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部影片来分析一下固定镜头带来的不同的构图效果。
一.儿子回来为父亲办理后事
本片开始就有一段长达十秒的固定镜头,是儿子从外地回来为父亲办理后事。
这段镜头从一辆小车开进村里到在一户农家小院前停下然后儿子下车,在村口有几个村民在驻足观望,画面构图以大远景、远景为主,地面白雪皑皑,色调以冷色调为主,很好的传达出了父亲去世时那种凄凉悲伤的感情。
这段镜头构图巧妙自然,平铺直叙,不用过多的精雕细作便很好的变现出导演的意图,也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二.父亲前来教书。
这段固定镜头长达三十秒,描述的是一辆马车载着父亲来到了母亲所在的村庄教书。
这段镜头的构图以大远景和远景为主,马车从远处的一个小黑点慢慢变近渐渐的露出真貌。
这段画面是父亲和母亲爱情开始的开端,画面构图简单明了只有一辆马车在行驶,色彩以秋天的金黄色偏暖色调为主,体现了张艺谋导演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让观众从刚才的悲痛中走出来。
三.母亲远远的关注着父亲
这段固定镜头是母亲远远的观望着父亲,构图主要是对母亲的特写,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母亲的那种既娇羞又渴望关注父亲的内心世界,画面简洁,色彩明亮。
这一镜头在本片中出现好几次,母亲绕道前井挑水观看父亲。
送饭时远远观看父亲,不需要言语及把对父亲的感情深深的流露出来,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巧妙效果。
四.父亲来到母亲家吃饭
这段长达十秒的固定镜头主要讲述的是父亲到母亲家吃公饭,在饭后母亲问他有没有吃过这个碗里盛的饭菜,父亲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对母亲撒谎说吃过。
这段镜头构图以中近景为主,父亲和母亲以姥姥为中心分列两边,拍摄时灯光也打得比较暗,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同时简单的对话也传达出父亲对于母亲也动了感情,为后面父亲的离开母亲依依不舍做了铺垫。
五.父亲被当成右派离开学校
父亲被当成右派需要回到城里交代一些问题,当马车远远离去,母亲去追父亲可是却没能追上,还不小心把那个大青花碗给打破了,母亲伤心的流泪了。
这一段由两个固定镜头组成,把父亲离去时母亲想要挽留再见一面却无能为力时的那种悲伤完全的展现出来了,构图用大远景和近景为主。
六.母亲风雪中守候父亲的归来
母亲每天都思念着父亲,希望他快点回来,在父亲说过的规定日期,母亲在村头等着父亲,漫天的白雪母亲却依然等候父亲的回来,这段固定镜头虽然只有十几秒长,但却好像几个世纪那么漫长。
这段构图以远景为主,色调也配合了天气和当时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冷色调为主,将母亲内心的凄凉展现出来,同时还有母亲对父亲那份深深的爱。
七.风雪中将父亲的遗骸接回来
这段十几秒的固定镜头说的是父亲的学生们将父亲的遗骸从县城里接回来,在风雪中接父亲回家。
构图由大远景和近景构成,画面中的人物由远到近的走来,都是父亲的学生,一块送父亲上路。
画面中人物占主要画面,色调以冷色调为主,传达出人们内心的忧伤之情。
这就是我对《我的父亲母亲》中几个比较重要的固定镜头的分析,这些镜头都很好的突出了本片的主题,母亲与父亲的爱情。
对画面的精雕细啄,色彩的偏执追求是张艺谋导演影片创作的一大特点,这部影片将张导的这一特点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这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