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 意识和注意_毙考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9
⼀.名词解释注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定向反射优势兴奋中⼼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反映意识⾃我意识意识的觉知性意识的能动性⼆、单项选择题: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项最符合题⽬要求的。
1.( )是⼼理活动顺利进⾏的重要条件,它对⼼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B.记忆C.表象D.想象2.当个体专注某⼀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周期性地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理学称之为 ( )。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起伏C.注意的稳定D.注意的转移3.有明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是 (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持续性注意4.⼈们可以⼀边骑车⼀边欣赏路边的风景的现象可以⽤ ( )来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C.认知资源理论D.双加⼯理论5.研究者通常⽤ ( )来研究分配性注意。
A.双⽿分听实验B.警戒作业 "C.双作业操作实验D.速度实验6.只有⼈类才具有的更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是 ( )。
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朝向反射7.梦通常出现在 ( )。
A.以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的浅睡阶段B.出现 "睡眠锭"波的阶段C.深度睡眠阶段D.快速动眼睡眠阶段8.下⾯对催眠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催眠是另⼀种意识状态B.在⼼理医⽣的帮助下,个体都可以进⼈催眠状态C.催眠状态与睡眠状态是不同的D.催眠巳⼴泛应⽤于⼼理治疗等⾏业9.在嘻杂的环境中即使我们的名字被很⼩声地提及,仍然能被我们接收到,( ) 对此做出了较好解释。
A.过滤器理论B.衰减器理论C.多阶段选择理论D.认知资源理论10.引起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是 ( )。
A.注意不集中B.意志努⼒的结果C.刺激的意义性D.注意的动摇三、多项选择题:11-14⼩题,每⼩题3分,共12分。
在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心理学分类模拟题意识与注意(一)(总分:115.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10,分数:30.00)1.意识(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reness)。
2.注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它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即指向性与集中性。
3.随意后注意(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随意后注意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4.生物节律(分数:3.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解析: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指动物和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填空题1、意识是人类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的核心是和。
2、意识活动主要分为和。
3、意识的三种水平是、和。
4、人类的意识的基本特征有意识的、和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5、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是、和。
6、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状态可分为、、和。
7、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和。
8、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和,它是心理活动的。
9、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
10、注意具有如下功能、和。
12、注意的基本特征有、、、和。
13、注意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一个人已有的及把注意对象的能力。
14、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是的,而且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具有。
15、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的心理特征,而意识反映的是注意的。
二、名词解释1、意识2、自我意识3、注意4、不随意注意5、随意注意6、随意后注意三、判断题1、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2、做白日梦是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自我意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
()4、注意虽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的参与。
()5、注意的外部表现与其内在的心理活动是一致。
()6、霓虹灯的一闪一暗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它亮。
()7、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始终如一地指向某一对象。
()8、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有条件的。
9、不随意注意就是不想注意,因而什么也没注意。
()10、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随意注意。
()四、选择题1、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
A.感知活动B.思维活动C.想象活动D.意识活动2、指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是()。
A.意识水平B.下意识水平C.潜意识水平D.无意识水平3、人的意识既能够主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这种意识的基本特征是()。
A.意识的能动性B.意识的自觉性C.意识的社会制约性D.意识的前进性4、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是()A.思维B.心理C.情绪D.意识5、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是()A.思维活动B.语言活动C.认知活动D.意识活动6、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A.指向性和选择性B.指向性和调节性C.集中性和指向性D.集中性和选择性7、“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8、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9、听表走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现象是()A.注意的稳定性B.注意的范围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起伏10、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的注意特征是()A.注意的范围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稳定性五、问答题1、什么是意识?意识可以分为几种水平?2、简述人类意识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意识与注意(二)(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52,分数:100.00)1.假如上级向你交代了一个任务,你知道这个任务很重要,必须认真对待,于是把全部的注意集中起来去完成,这时我们说你处于______∙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睡眠状态(分数:1.00)A. √B.C.D.解析:[解析] 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上级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你必须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说明你处于可控制状态。
答案为A。
2.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与内部刺激的觉知,还有______∙ A.对他人的觉知∙ B.对社会的觉知∙ C.对事物的觉知∙ D.对自身的觉知(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
(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
(3)对自身的觉知。
答案为D。
3.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这种意识状态属于______∙ A.白日梦状态∙ B.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C.睡眠状态∙ D.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分数:1.00)A.B.C.D. √解析:[解析] 意识的状态包括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和睡眠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中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白日梦不是真正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睡眠状态时,人的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指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
本题中的情况就是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答案为D。
4.课堂上听课时常出现的走神现象,属于下列哪种意识状态?______∙ A.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B.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白日梦状态∙ D.催眠状态(分数:1.00)A.B.C. √D.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状态。
第七章意识状态知识点汇总第一节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一)什么是意识。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二)意识的特征(多选)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
2.能动性。
3.目的性。
(单/空)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够调节自己的行为,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各种出现的情况和困难并予以克服和解决。
这是人的意识(目的性)的表现(这是什么性)。
4.社会历史性。
(三)意识的水平(很难理解,不太能考)1.焦点集中。
2.下意识。
3.前意识。
4.潜意识。
(四)意识状态。
第二节注意(本章重点)一、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两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它的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选择的对象上。
(五)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2.衰减理论。
3.晚期选择理论。
4.认知资源理论。
5.双重加工理论。
二、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一)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
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注意的发生主要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一般来说,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主体自身的特点。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的新异性。
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④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体自身的特点:①凡是符合人的需要引起人的兴趣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无意注意。
②已有的知识经验。
③生理状况和情绪状态(二)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
是有预定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考研心理学经典试题普通心理学——第三章第三章意识和注意简答题1.试说明注意的概念及功能。
注意(attention)是和意识紧密相关的一个概念,但不同于意识。
简单地说,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在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
既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许多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认识选择性的高度表现。
(2)保持功能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每种信息单元必须经过注意才能得到保持,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很快消失。
因此,需要将注意对象的映像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有意注意可以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工作和学习中的错误和事故一般都在注意分散或注意没有及时转移的情况下发生的。
2.试述关于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双加工理论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谢夫林等人(1977)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
我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
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如维持自行车平衡和织毛衣),不需要个体再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上。
普通心理学笔记之意识和注意第五章意识和注意1,睡眠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
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
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2,梦的功能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
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2,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3,认知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3,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接受进一步加工;而其他信息被阻断在他的外面,而完全丧失。
(分耳实验否认)2,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4,多阶段选择理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其中本理论的两个假设是:1,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第三章注意知识点汇总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对象包括外部世界的物体或现象,也包括我们自身的心理或行为。
2)注意的指向: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选择。
3)注意的集中:是指心理活动聚焦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4)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指向性、集中性是注意的特点。
)5)在鸡尾酒会上,当你专注于和某人谈话时,可能完全注意不到其他人在说什么,但假如在房间另一边有人提到你的名字,你或许就会觉察到。
这说明未被注意到的信息并非完全被阻断了,如果信息的内容变得与你相关时,你还是会注意到的。
这种现象被称作“鸡尾酒会效应”。
6)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首先,注意是认知、情趣等心理过程所必不可少的伴随状态。
其次,任何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维持和调控,一旦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相应的心理过程就会随之中断或改变。
7)注意的功能:1。
选择功能2。
保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4.整合功能。
8)注意的外部表现及生理变化: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
9)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包括需要和兴趣、情趣状态、)10)有意注意:和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特征:目的性、意志性。
11)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3.进行实际操作4。
对注意进行监控。
12)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可以由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转换而来。
可以自动进行的行为都是有意后注意。
2024考研心理学:重点名词整理之意识
业务课名称:心理学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做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意识
1、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几个意识水平。
第四章注意
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
2.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
(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
4.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心理学专业综合-心理学导论】练习题1.【南京师范大学】注意的基本特点是()A:感觉和知觉B:意识和无意识C:指向和集中(正确答案)D:抽象和概括答案解析:考点 1.5.3.1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2.【华东师范大学】不属于独立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而出现的心理特征的有()A:感觉B:注意(正确答案)C:情绪D:思维答案解析:考点 1.5.3.1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只有注意不属于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存在的。
故本题选B。
3.【江西师范大学】下面不属于描述注意的词汇是()A:聚精会神B:三心二意C:专心致志D:持之以恒(正确答案)答案解析:考点 1.5.3.1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1)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集中,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2)三心二意形容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几种事物上,体现了注意的分配;(3)专心致志形容注意集中,也体现了注意的集中性;(4)持之以恒更多形容的是意志,而非注意。
故本题选D。
4.【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课堂上一边听讲,一边笔记,这是()A:注意的分配(正确答案)B:注意的保持C:注意的选择D:注意的转移答案解析:考点 1.5.3.2 二、注意的种类。
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如边听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
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
5.【南京师范大学】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教室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A:不随意注意(正确答案)B:随意注意C:随意前注意D:随意后注意答案解析:考点 1.5.3.2 二、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水平较低。
6.【华南师范大学】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是()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正确答案)D:有意前注意答案解析:考点 1.5.3.2 二、注意的种类。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二章复习笔记(1)第二章认识过程第一节注意1、注意(名解):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指向(名解):所谓指向,是指在某一瞬间,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朝向一定的对象。
3、集中(名解):所谓集中,是指心理活动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性。
4、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性。
任何心理过程离开了注意都无法进行。
5、注意的功能(填空) (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整合功能;(4)调节功能。
如果是出的是三个空的话(1)选择;(2)维持;(3)调节监督。
6、注意的品质是什么?(07年考过)(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受注意对象的排列规律和个人知识经验这两个因素的(2)注意的紧张性; (3)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持久性,指的是人们的注意在某一对象上所能保持时间的长短。
在整个注意过程中,注意的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4)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多种活动时,注意能指向不同的对象。
注意分配实现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活动达到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二是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5)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7、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名解):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并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影响和维持无意注意的因素: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另一类是人的主观状态。
(三)客观刺激物的特点(简答):(1)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比绝对强度更具意义)(2)刺激物的新颖性; (3)刺激物的变化; (4)刺激物的对比关系;例子:鹤立鸡群;万绿丛中一点红。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能力-毙考题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能力第十四章能力一、能力概述(一)能力的含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某种活动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才能和天才完成一项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能力的完备结合叫才能,如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结合起来组成数学才能;能力的高度发展叫天才。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的结合,它使人顺利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区别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2.联系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知识、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不断提高。
其次,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
二、能力的种类和结构(一)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即智力,它是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条件,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它代表了智力发展的水平。
特殊能力是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音乐旋律鉴别力、美术色彩鉴别能力等。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创造能力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如作家创造新的人物形象。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或叫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较少的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因此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较少,却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达到顶峰,30岁以后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意识和注意年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之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知识点:意识概述要点:意识1.意识的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识记)2.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而且一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梦和幻觉等。
(领会)要点: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1.潜意识是指在当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2.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知识点: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1.睡眠。
对睡眠脑电波四阶段的变化的理解可参阅下图2.梦要点: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
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识记)2)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
(识记)要点:1)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领会)第二单元注意知识点:什么是注意要点:1.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识记)2.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领会)其他观点: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志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P18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知识点:注意的种类(识记)1.不随意注意2.随意注意3.随意后注意知识点:注意的特征(识记)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但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心理学导论复习重点之意识和注意第四章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指人所持有的反映现实的高形式,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也就是说意识是人的心理,是人自觉的,有目的高级心理部分。
无意识:是个体未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服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不受意识的控制。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综上,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无意识又称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以下几种:1.无意识行为:有时人的行为,特别是那些已经自动化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例如,在骑自行车时,一个人可以毫无困难地思考其他的问题,或与别人交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何维持车的平衡的。
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在活动时,有时没有觉察到对他们产生了影响的事件,而实际上,这些事情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3.盲视:由于脑损伤引起的无意识觉察。
(二)意识的分类意识从无意识到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它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三)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能动性,它不仅被动地觉察和感知信息,而且对个体的身心起着调节的作用。
意识以三种重要方式帮助人们把握由感官所接触到的纷繁世界的意义。
其一,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涌入的刺激能量;其二,使人们依据知觉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其三,使人们能利用过去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做佳判断和行为。
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它使人们在经验基础上,开展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睡眠与梦(意识的特殊状态)1. 睡眠睡眠是一种与觉醒对立的意识状态。
当一个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时,其大脑的生理活动会发生复杂的变化。
在清醒状态下脑电波是高频低幅(14~30Hz)的波,安静时变为波(8-13Hz),在睡眠过程中脑电波从高频低幅向低频高幅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混合的,脑电波的频率和振幅都比较低的浅度睡眠阶段,持续10分钟;(2)第二阶段:偶尔出现睡眠锭(短暂爆发的高频高幅的脑电波),持续20分钟;(3)第三阶段:出现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持续40分钟;(4)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波时,即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前半夜长后半夜短。
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称为慢波睡眠。
这四个阶段总共持续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出现像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的脑电波),梦境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
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第一次仅持续5~10分钟,此后出现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后一次可长达1小时。
而第三、第四睡眠阶段在黎明时会消失。
对于睡眠的功能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可以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以恢复其功能。
但是实验证明,睡眠的时间是可以通过训练缩短的,关键是提高睡眠的质量,入睡快,深度睡眠阶段的比例增加,另一种观点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待睡眠,认为睡眠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
2. 梦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为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生理学的观点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
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
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
认知的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
(始于美国心理学家阿赛斯基和柯立特曼)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人人都做梦,只是有人记得住梦,有人记不住梦的内容。
梦剥夺的实验证明,做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对梦的剥夺对心理和生理机能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梦有很多特点,霍布森等人的研究认为,梦具有认知的不确定性、梦境的不协调性和不连续性,而且主要是梦境的不连续性。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催眠、白日梦与幻想、精神活性药物引发的意识状态(毒品)催眠:处于催眠状态下,人们更容易对暗示做出反应催眠师的脑电波特征与个体清醒时相似解释: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反应了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的关系意识功能的分离观点:人的意思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白日梦与幻想:白日梦是在人清醒状态时一种意识状态白日梦程度严重时称为幻想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但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二、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是说由于感觉通道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而舍弃另一些对象。
例如,一个人在剧院里看戏,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舞台上演员的台词、动作、表情、服饰,而忽略了剧场里的观众。
集中性是说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上。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是它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发生。
例如,医生在做复杂的外科手术时,他的注意高度集中在病人的病患部位和自己的手术动作上,与手术无关的其他人和物,便排除在他的意识中心之餐。
(二)注意的功能注意作为整个心理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主要有三大功能:1. 选择功能。
注意是人们在某一瞬间选择具有意义的、符合当前活动需要的特定刺激,同时避开或抑制无关刺激。
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2. 保持功能。
当注意指向并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以后,会保持一定时间的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
这时被选定的对象或信息居于意识的中心,人们容易对它作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
3. 调节功能。
注意可以提高人们的意识觉醒水平,使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并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的需要做出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以适应环境的变换。
(三)注意的种类1. 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
如突然开门的声音引起的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①刺激物自身特点。
刺激物自身特点包括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②人本身的状态。
人的状态包括需要、情感、兴趣与过去的经验等因素。
2. 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
专心听讲就是随意注意。
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①对注意目的的依从性。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引起和维持注意;②对兴趣的依从性。
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③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
有规律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有利于注意的维持;④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人们对非常熟悉的活动,无需特别的集中注意。
另外,人们想要在活动中维持自己的注意,又和他们的知识经验有一定关系。
比如听报告的时候,如果是自己专业的东西,那么就能维持注意去听,如果十分陌生,听不懂,就很难维持注意。
⑤对人格的依从性。
顽强、坚毅的性格能够很好使自己注意当前的目的和伤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 随意后注意:既有预定的目的,又无需多大意志努力就能完成的注意。
是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结合,一般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例:在阅读一本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小说,并且沉浸其中,这既是在预定目的下进行的活动,同时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这种活动就是靠随意后注意来维持的。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一)注意的生理机制1. 朝向反射(定向反射):是由刺激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反射,这种反射是注意初级的生理机制。
这种生理机制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种反射。
朝向反射是由新异刺激物引起的,刺激物一旦失去新异性,或者说人习惯了这种刺激,朝向反射也就不会发生了。
2.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它不传递环境中特定信息,而使大脑维持着一般性的兴奋水平,这是注意所必须的。
3. 边缘系统:存在着大量的注意神经元,它们仅对新异刺激或刺激的变化作反应。
其中,前扣带回广泛地参与各种需要注意参与的认知活动,可能负责监控行为或反应是否出现错误,或是否存在冲突等。
4. 大脑皮层:是产生注意的高部位,它调节、控制着皮层下组织,并主动调节行动、对信息进行选择。
其中前额叶在注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发生时感觉器官往往会朝向注意的对象,例如,人在注意一个物体或倾听某种声音时,他们的感觉器官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清晰的印象;注意时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头部血管舒张而肢体血管收缩,吸气短而呼气长,瞳孔扩散,心率变慢,肌肉活动和肌肉弹性上升,皮层脑电的节律变得不一致,出现皮肤电反应等;注意还伴随着某种表情或动作。
但注意是一种内部的心理状态,它和外部的行为也并不是都一一对应的,往往会出现假象。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反觉器官朝向注意对象(2)无关运动的停止-伴随表情或动作(3)生理运动的变化-机体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四、注意的品质(一)注意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视觉注意的广度一般为7 2个项目。
(二)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持续性注意,是指对选择对象的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例如,学生在45分钟的上课时间内,使自己的注意保持在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对象上。
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
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是注意的分散,或叫分心(注意的消极品质),即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动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
这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感受性交替且短暂的下降,以及机体生理变化的节律引起来的。
注意的动摇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总是要发生的。
(三)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难易和快慢程度和原来活动注意的紧张程度,以及需要注意转移的新任务的性质有关。
上个任务紧张程度越高,新任务越不感兴趣,注意转移就越困难。
注意的分散与注意的转移:分散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干扰,是自己的注意离开了需要稳定注意的对象,而不自觉的转移到对完成工作无关的活动上,是注意的消极品质转移则是个体有意识的,主动的转移到新任务上(四)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个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