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药材中鞣质的新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96.88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材有效成分-回复什么是中药材有效成分?中药材有效成分是指可以对人体产生作用或治疗特定疾病的各种化学物质。
这些有效成分是中药材发挥作用的关键。
中药材经过采摘、炮制等工艺处理后,植物组织内的有效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提高其药效,成为中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类中药材有效成分可分为以下几类:1. 生物碱:生物碱是植物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有效成分,常见的有阿托品、罂粟碱等。
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抗菌等作用。
2.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在中药材中含量丰富。
如黄芩中的黄芩苷、柴胡中的柴胡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3. 醇类:醇类是中药材中另一类常见的有效成分,如黄连中的黄连素、肉桂中的肉桂醇等。
醇类具有抗菌、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具有特殊的气味和挥发性的有效成分,常见的有薄荷中的薄荷脑、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挥发油具有止痛、抗菌、消炎等作用。
5. 鞣质:鞣质是中药材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有效成分,常见的有五倍子中的鞣质等。
鞣质具有收敛、抗菌等作用。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是中药研究和制药的重要环节,有多种提取方法可供选择。
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提取方法:1. 水煎膏剂:这是中药研究和制药中常用的提取方法之一。
主要步骤包括将中药材粉碎后,加入适量的水,经过浸泡一段时间后,用高压锅或煮沸锅加热煮沸,使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
最后通过过滤、浓缩、干燥等步骤得到水煎膏剂。
2. 乙醇法提取:乙醇法是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一种常用方法。
首先将中药材粉末与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浸膏,然后通过浸泡、超声波处理、回流提取等步骤,使有效成分溶解于乙醇中。
最后通过蒸发、浓缩、干燥等步骤得到乙醇提取物。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中药材有效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以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调节各种疾病。
中药中鞣质
【实用版】
目录
1.鞣质的定义和来源
2.鞣质的作用和应用
3.鞣质的提取和加工方法
4.鞣质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正文
【鞣质的定义和来源】
鞣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树皮、根茎等中的有机化合物,通常具有较强的涩味和收敛性。
在中药中,鞣质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成分,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常见的含有鞣质的中药有五倍子、石榴皮、橡子、杜仲等。
【鞣质的作用和应用】
鞣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氧化等,因此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
其主要作用包括:
1.抗菌:鞣质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细菌都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2.收敛止泻:鞣质具有较强的收敛性,可用于治疗腹泻、痢疾等肠道疾病。
3.抗氧化:鞣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用于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的疾病。
4.抗炎:鞣质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关节炎、肠炎等炎症性疾病。
【鞣质的提取和加工方法】
鞣质的提取和加工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水提法:将中药材放入水中浸泡,通过加热煮沸,使鞣质溶出。
2.醇提法:将中药材放入醇类溶剂中,通过加热回流,使鞣质溶出。
3.酸提法:将中药材放入酸性溶液中,通过加热,使鞣质溶出。
4.碱提法:将中药材放入碱性溶液中,通过加热,使鞣质溶出。
【鞣质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鞣质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目前已发现许多鞣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物活性。
鞣质百科名片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
鞣质存在于多种树木(如橡树和漆树)的树皮和果实中,也是这些树木受昆虫侵袭而生成的虫瘿中的主要成分,含量达50%~70%。
鞣质为黄色或棕黄色无定形松散粉末;在空气中颜色逐渐变深;有强吸湿性;不溶于乙醚、苯、氯仿,易溶于水、乙醇、丙酮;水溶液味涩;在210~215℃分解。
分布鞣质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约70%以上的生药中含有鞣质类化合物,尤以在裸子植物及双子叶植物的杨柳科、山毛榉科、蓼科、蔷薇科、豆科、桃金娘科和茜草科中为多。
鞣质存在于植物的皮、木、叶、根、果实等部位,树皮中尤为常见,某些虫瘿(galls)中含量特别多,如五倍子所含鞣质的量可高达70%以上。
在正常生活的细胞中,鞣质仅存在于液泡中,不与原生质接触,大多呈游离状态存在,部分与其它物质(如生物碱类)结合而存在。
应用鞣质具收敛性,内服可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
鞣质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故有抑菌作用,有些鞣质具抗病毒作用,如贯众能抑制多种流感病毒。
鞣质可用作生物碱及某些重金属中毒时的解毒剂。
鞣质具较强的还原性,可清除生物体内的超氧自由基,延缓衰老。
此外,鞣质还有抗变态反应、抗炎、驱虫、降血压等作用。
人类对鞣质的应用可追溯到5000年以前。
具《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散者收之,是立法的依据。
老年、久病、元气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泻痢不止、滑精遗尿,应用固涩收敛滑脱、遏制气血津液的耗散,该种治疗方法叫固涩法。
现代研究表明固涩类药物都含有丰富的鞣质成分。
鞣质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天然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大约70%天然植物中均含有鞣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药化学——第十单元鞣质一、分类与结构(一)鞣质的结构定义鞣质是指由没食子酸(或其聚合物)的葡萄糖(及其他多元醇)酯、黄烷醇及其衍生物的聚合物以及两者混合共同组成的植物多元酚。
(二)分类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特征,将鞣质分为可水解鞣质、缩合鞣质及复合鞣质三大类。
1.可水解鞣质代表化合物没食子鞣质五倍子中的五倍子鞣质逆没食子鞣质仙鹤草中的仙鹤草因;老鹳草中的老鹳草素;月见草中的月见草素B;地榆中的地榆素H-2;诃子中的诃子次酸可水解鞣质低聚体山茱萸中的山茱萸素A、D、E为二聚体,山茱萸素C、F为三聚体,地榆中的地榆素H-11为四聚体C-苷鞣质木麻黄宁、旌节花素咖啡鞣质咖啡豆中含有2.缩合鞣质类(1)黄烷-3-醇类(2)黄烷-3,4-二醇类(3)原花色素类3.复合鞣质类如山茶素B、山茶素D、番石榴素A、番石榴素C等。
二、理化性质(一)物理性质1.性状:鞣质除少数为结晶状(如老鹳草素)外,大多为灰白色无定形粉末,并多有吸湿性。
2.极性:鞣质极性较强,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可溶于乙酸乙酯、丙酮和乙醇的混合液,难溶或不溶于乙醚、苯、氯仿、石油醚等。
(二)化学性质还原性含有很多酚羟基,为强还原剂,很易被氧化,能还原斐林试剂与蛋白质沉淀鞣质能与蛋白质结合产生不溶于水的沉淀,能使明胶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与重金属盐沉淀能与重金属盐,如醋酸铅、醋酸铜、氯化亚锡或碱土金属的氢氧化物溶液等作用,生成沉淀三、提取与分离(一)提取提取鞣质的中药原料最好用新鲜原料,且宜立即浸提,也可以用冷冻或浸泡在丙酮中的方法贮存。
原料的干燥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以避免鞣质在水分、日光、氧气和酶的作用下变质。
提取鞣质时使用最普遍的溶剂是50%~70%含水丙酮,其比例视原料含水率而异。
(二)分离1.溶剂法2.沉淀法(明胶)3.柱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法A型题鞣质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属于A.多元酚类B.含硫化合物C.脂肪酸类D.甾体类E.多糖类『正确答案』A根据水解产物不同分类,五倍子鞣质属于A.咖啡鞣质B.逆没食子鞣质C.可水解鞣质低聚体D.缩合鞣质E.没食子鞣质『正确答案』E从植物中提取鞣质最常用的溶剂是A.乙醚B.丙酮C.含水丙酮D.含水正丁醇E.甲醇『正确答案』CB型题A.与三氯化铁显色B.与醋酸铅沉淀C.有还原性D.与生物碱沉淀E.与蛋白质沉淀鞣质容易被氧化是因为其可用明胶沉淀法提纯鞣质,是因为其『正确答案』C、E。
中药中鞣质摘要:1.鞣质的定义与来源2.鞣质在中药中的作用3.鞣质的应用领域4.鞣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5.我国鞣质研究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药中的鞣质是一类具有收敛、抗菌、抗炎等作用的有机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
鞣质在中药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其药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围绕鞣质的定义与来源、在中药中的作用、应用领域、提取与分离技术以及我国鞣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1.鞣质的定义与来源鞣质是一类复杂的多元酚化合物,其化学结构包括儿茶素、黄酮醇、鞣花酸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动物皮革中。
中药中的鞣质主要来源于五倍子、地榆、诃子等植物。
2.鞣质在中药中的作用鞣质在中药中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收敛、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
在中药处方中,鞣质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药效。
例如,五倍子中的鞣质与乌梅、诃子等药物共同作用,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的功效。
3.鞣质的应用领域鞣质广泛应用于中药、食品、化妆品和环保等领域。
在中药领域,鞣质作为药物成分,可用于治疗腹泻、咳嗽、出血等症状。
在食品工业中,鞣质可用于果汁澄清、肉类防腐等。
此外,鞣质在化妆品和环保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4.鞣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鞣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醇提法、酸碱提法、超声波法等。
此外,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法、凝胶过滤法等新型分离技术也在鞣质提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5.我国鞣质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鞣质研究逐渐深入。
未来,我国鞣质研究将更加注重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
在产业化方面,将加强鞣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提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在标准化方面,将不断完善鞣质分析方法、质量标准和生产规范。
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推动鞣质研究的全球化。
总之,鞣质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其在食品、化妆品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广泛的前景。
中药中的鞣质中药中的鞣质鞣质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收敛、止血、抗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它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活性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鞣质主要存在于木本植物的树皮、树干、根部等部位,以及一些果实、叶子、花朵等植物的其他部位。
在中药中,鞣质常见于一些具有收敛作用的药材,如五倍子、栀子、薄荷、苦参等。
这些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热病、出血、湿疹、痔疮等疾病。
鞣质具有收敛作用,主要是通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一种蛋白质鞣质复合物,使组织收缩,从而减少组织渗漏和出血。
因此,鞣质在中药中常被用于治疗热病、出血等症状。
例如,五倍子中的鞣质可以收敛止血,对于出血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此外,鞣质还能够收敛皮肤组织,减少皮肤渗漏和炎症反应,对于湿疹、痔疮等皮肤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除了收敛作用,鞣质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鞣质可以与细菌细胞膜中的蛋白质结合,破坏细菌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
此外,鞣质还可以抑制一些细菌产生的酶,从而减少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鞣质在中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抗菌、抗炎药物的配方中。
例如,栀子中的鞣质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和炎症性疾病。
鞣质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形成络合物,增加其溶解度和稳定性。
这使得鞣质在中药制剂中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药物的氧化、光解和水解等反应,延长药物的有效期。
此外,鞣质还可以与一些有毒物质结合,从而减少其毒性。
因此,在中药的制剂过程中,常常会加入一定量的鞣质,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总之,鞣质是中药中常见的一种活性成分,具有收敛、止血、抗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
它主要存在于木本植物的树皮、树干、根部等部位,以及一些果实、叶子、花朵等植物的其他部位。
在中药中,鞣质常被用于治疗热病、出血、湿疹、痔疮等疾病。
鞣质具有收敛作用,可以减少组织渗漏和出血;同时,它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鞣质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形成络合物,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
中药鞣质成分的性质及应用发表时间:2009-12-15T15:31:3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6期供稿作者:尹克鑫[导读] 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可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两大类。
尹克鑫(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合肥 230061)【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266-02【摘要】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可分为水解鞣质和缩合鞣质两大类。
目前对中药中的鞣质研究较少,但是鞣质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关键词】中药鞣质没食子五倍子药理测定去除鞣质是某些中药中的重要成分,具有许多重要的药理学作用,常见的含鞣质的中药有地榆、五倍子、虎杖、诃子、萹蓄、大黄等。
1 鞣质的分类 1.1水解鞣质是一类由酚酸及其衍生物与葡萄糖或多元醇通过甙键或酯键而形成的化合物,可被酸、碱、酶催化水解,根据水解后所得酚酸类的不同,可分为没食子酸鞣质和逆没食子酸鞣质两类。
常见的药材有五味子、没食子、柯子等。
1.2缩合鞣质是一类由儿茶素或其衍生物棓儿茶素等黄烷-3-醇化合物以碳-碳键聚合而形成的化合物。
一般三聚体以上才具有鞣质的性质,不能被酸、碱水解。
水溶液在空气中久置能进一步缩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红棕色沉淀,称为鞣红。
与酸、碱共热时,鞣红的形成更快。
常见的药材有儿茶、茶叶、虎杖等。
2 常见中药中鞣质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2.1鞣质的一般药理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性,内服治疗胃出血、水泻等症,外用于创伤、灼伤,可使创伤后渗出物中蛋白质凝固,形成痂膜,可减少分泌和防止感染,鞣质能使创面的微血管收缩,有局部止血作用。
还能凝固微生物的原生质,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有的可抗肠道病菌,用作止痢药;鞣质外用能沉淀蛋白质,用作创面保护药和局部止血药,治疗烧、烫伤;鞣质还能作为生物碱和重金属中毒时的化学解毒剂,它能与这些物质生成沉淀,减少吸收或不被人体吸收。
中药化学辅导:鞣质类中药化学辅导:鞣质类中药化学辅导:鞣质类鞣质类(tannins)又称单宁。
是一类结构复杂的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尤以树皮中为多,具有收敛、止血、抗菌作用,鞣质类成分具下列通性:1.味涩。
大多数为无定形物质,较难提纯。
2.能与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此性质在工业上用以鞣革。
3.大多数能溶于水与乙醇形成胶体溶液,不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醚与石油醚。
可溶于醋酸乙酯。
4.鞣质的水溶液遇三氯化铁试剂产生蓝黑色颜色或沉淀,故制备中草药制剂时,应避免与铁器接触。
5.鞣质的木溶液遇明胶、石灰、重金属盐类(如醋酸铅、醋酸铜、重铬酸钾)、生物碱等会产生沉淀,此性质可用于除去中草药中的鞣质(视为杂质时)以及用于定性试验与含量测定。
6.鞣质在空气中能被氧化而颜色变深,特别在碱性溶液中变得更诀。
7.根据鞣质的结构可将鞣质分为两类,一类为水解鞣质,具有酯式或甙式结构,大多数由没食子酸(gallicacid)或其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而成,糖上的每一个醇羟基都与没食子酸上的一个羟基结合成酯,可被酸、碱、酶水解。
含这类鞣质的中草药有五倍子、没食子、石榴果皮等。
水解鞣质在医药上已提纯应用为消炎收敛药,名鞣酸。
另一类是缩合鞣质,一般由儿茶素(catechin)组成,结构复杂,不能水解,加酸加热能产生一种缩合物质--鞣酐(或名鞣红phlobaphenes),中草药中的鞣质多数属于缩合鞣质。
对五倍子鞣质的结构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代表性的结构式为β-五-间双没食子酰葡萄糖。
中草药中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较多,根据鞣质的性质而有皮粉吸附法、重量法、高锰酸钾法、络合滴定法与比色法等,这些方法均各有优缺点。
现简介高锰酸钾法:高锰酸钾法是根据鞣质在酸住溶液中可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的艇,由消耗高锰酸钾的量来计算中草药中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较多,根据鞣质的性质而有皮粉吸附法、重量法、高锰酸钾法、络合滴定法与比色法等,这些方法均各有优缺点。
药材的主要成分包括以下几类:
1. 生物碱:包括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碱性化合物,如马钱子碱、鸦片碱等。
2. 鞣质:常见于植物中,具有收敛、抗菌和抗氧化等作用,如丹皮鞣质、栀子鞣质等。
3. 挥发油:富含挥发性成分,具有芳香气味,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4. 多糖类: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和抗氧化等作用,如灵芝多糖、党参多糖等。
5. 生物活性物质:包括多种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合物,如黄酮类、皂苷类、甾醇类等。
6. 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E、钙、铁等,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材具体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各不相同,具体成分也可能因药材的来源、生长环境以及加工方法等因素而有所差异。
同时,药材中的活性成分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综合起作用
才能发挥药效。
因此,在使用药材时应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