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图数据和地图语言(2)
- 格式:pdf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59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上 第三章 第 2 节 地球仪和地图一、单选题1.下列四幅图中的 P 点,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的一幅是( )A. B.C. D.2.俗话说:找不着北了。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这个地方应当是在:( A. 回归线上 B. 南极点上 C. 赤道上3.地图与实地相比,一般情况都是按一定比例( )A. 缩小B. 放大C. 相等 4.图中关于 A 点所处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D. 北极点上 D. 根据具体情况有放大也有缩小A. 东半球、低纬度B. 西半球、低纬度C. 东半球、中纬度D. 西半球、中纬度5.小科同学特别喜欢科学,他准备按照科学书上的步骤,自制地球仪,他准备好了乒乓球、铁丝、胶 布和橡皮泥。
他先在乒乓球的中间用红笔画了一个圈(即图中到点a 和点 b 距离相等的圆圈), 则小科同学是想用该圆圈表示( )A.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打车软件中使用的地图是(A. 地形图B. 电子地图C. 人口分布图 7.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B. 本初子午线C. 地轴D.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 气候分布图)A.(30°W,30°N)B.(10°W,10°N)C.(170°E,30°S)D.(175°E,10°N)8.毛泽东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地球上最合适的地点是()A.0°纬线B.10°NC.30°ND.90°N9.经度的最大范围是(A.东、西经各90度B.东、西经各180度C.东、西经和90度D.东、西经和180度)10.小明同学把某地(28° N,102° E)的经纬度写成了(28°,102° E),地球上与小明同学写法相吻合的地点有几处( A. 1处)B. 2处C. 3处D. 4处二、填空题11.读图回答:(1)图中A 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
第三章专题制图要素的数据类型与数据处理§3.1 专题制图要素的数据类型地图上的数据除了说明性数据(如图名、图例、文字说明)外,主要由地理数据构成。
地:理数据是地图数据的主要内容。
地理现象的定性描述或定量描述构成地理变量,基于量表系统,地理变量按精确程度分为定名量表、顺序量表、间隔量表、比率量表。
在制图时需对这些地理变量进行分类、处理才能得到地理数据。
地理数据可分为定位数据、属性数据和时间数据。
属性数据也可称为非定位数据、描述数据或语义数据,它是对地图要素质量特征和数量特征的描述。
下面主要讨论用于专题制图的属性数据的分类问题。
属性数据可以文字、数字、图形、图像、语言等多种方式存在,不同的存在方式在描述事物的能力和特点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
属性数据用于专题制图时,可根据其对现象描述的:精确程度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一、定性数据定性数据是只描述现象的固有特征或相对等级、次序,即描述现象的定性特征而不涉及定量特征的数据。
如在地图上表达物体的分布、状态、性质、大小、主次等的数据。
这类数据没有量的概念。
如人口按民族可分为汉、回、满、维等,农作物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等,陆地地貌按外表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城市按规模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定性数据蕴涵着事物的分类系统,而且绝大多数的分类系统都是一个层次结构,因此,定性数据不仅表达事物的同与异,而且可反映事物在分类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当定性数据表示事物的等级和次序时,稍具有“量”的色彩,可将事物以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虽不能进行数值运算,但可进行统计分析。
定性数据对应于量表系统的定名量表和顺序量表。
二、定量数据定量数据包括两种,完全定量化数据和分级数据。
定量数据对应于量表系统的间隔量表和比率量表。
完全定量化数据可完整地定量化描述物体,它不但有计量单位,而且有起始点,可描述物体的绝对量。
完全定量化数据除了具有分级数据描述事物差异的能力外,还可以明确描述事物间的比率关系。
地图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的基本特征:(1)严密的数学法则;(2)特定的符号系统;(3)科学的地图概括;(4)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方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它是地图制图的基础。
3、地图的构成要素:(1)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网、比例尺、控制点等);(2)地理要素①普通地图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内容)②专题地图包括(专题要素和底图要素);(3)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接图表、图廓、分度带、比例尺、附图、坡度角、成图时间及单位、有关资料说明等)。
4、地图的功能:(1)获取认知信息功能;(2)模拟客观世界的功能;(3)传输信息功能;(4)载负信息功能;(6)感受信息功能。
5、现代地图学定义:以地学信息传输与地学可视化为手段,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的科学认知和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的理论实质、制图技术与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地球形状的三级逼近:(1)地球形状的一级逼近——大地水准面:人们设想当海洋静止时,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该面上的各点与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体,叫大地球体。
意义: (1.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 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有研究价值,但在制图业务中,均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3. 重力等位面: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高程(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2)地球形状的二级逼近——地球椭球体:假想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大地球体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称之为地球椭球体意义: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它替代地球的自然表面,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课后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地图?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特征:①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
特殊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比例尺,地图定向)②由使用地图语言表示事物所产生的直观性。
地图语言(符号,注记,颜色)③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④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a.数学基础(要素):控制点,坐标网,比例尺,地图定向。
b.地理(图形)要素:普通地图:自然和人文要素(独立地物,居民地,交通网,水系,地貌,土质和植被,境界线等)专题地图: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c.整饰(图外)要素:外图廓、图名、图例、坡度尺、三北方向,图解、文字比例尺、编图单位、编图时间和依据等。
3.试简要叙述地图的制作过程。
答:实测成图:通过实地测量而制成地图的方法。
a.地面实测成图:图根控制测量→细部测量→控制成图→制图b.高空实测成图(航空摄影测量):高空摄影→野外控制测量→室内控制加密→相片纠正→相片镶嵌→立体测图→实体调绘→清绘整饰成图编绘成图:根据已有的地图或其他编图资料,在室内编制新图的方法a.常规编图:编辑准备工作→编绘→清绘→制印b.遥感成图:资料准备→图像处理→图像镶嵌→图像判读→地图要素转绘→地图整饰→地图制印c.计算机制图:输入前处理→数字化→计算机处理→地图制印4.地图按内容分可分为哪几类?按结构分可分为哪几类?答:a.按内容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b.按结构分:单幅地图,系列地图,地图集①5.什么是普通地图?什么是专题地图?答:一、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六大地理要素(制图对象):水系、居民地、交通网、地貌、土质植被、境界和各种独立目标。
a.按比例尺划分:大比例尺地图:1:10万及更大中比例尺地图:介于10万和100万之间小比例尺地图:1:100万及更小比例尺地图b.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由指定的国家机构和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按照统一规格测制或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