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休克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8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过敏性休克的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药物、昆虫叮咬、血液制品等。
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多样,可涉及皮肤、呼吸道、循环系统、消化道、神经系统等。
过敏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是迅速识别和去除致敏原,赋予氧疗、液体复苏、肾上腺素等药物支持,并根据病情监测和处理并发症。
一、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张某某性别:男年龄:35岁职业:工程师过敏史:无既往史:无家族史:无二、发病经过发病时间:2023年8月5日下午4点发病地点:公司食堂发病原因:进食了含有花生的饼干发病过程:进食后约10分钟浮现皮疹、口唇肿胀、呼吸艰难、胸闷、心慌等症状,随后浮现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意识模糊,血压下降,脉搏微弱,被同事送至附近医院急诊科。
三、急诊科处理到达时间:2023年8月5日下午4点20分初步诊断:过敏性休克处理措施:即将赋予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
即将静脉注射0.9%氯化钠500ml,并加入1mg肾上腺素(1:1000),缓慢推注。
即将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
即将静脉注射氯苯那敏10mg。
即将静脉注射法舒地尔40mg。
即将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并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
即将采集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检查。
即将采集尿液样本,进行尿常规、尿嗜酸性粒细胞等检查。
即将进行胸部X线检查,排除肺水肿等并发症。
即将进行皮肤试验,确定致敏原。
处理结果:经过上述处理,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皮疹消退,口唇肿胀减轻,呼吸艰难、胸闷、心慌等症状改善,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消失,意识清醒,血压恢复正常,脉搏有力,心电图无异常,血氧饱和度正常。
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2.5×10^9^/L(正常范围4-10×10^9^/L),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2.5×10^9^/L(正常范围0-0.4×10^9^/L),其他指标正常。
01目的02背景提高医护人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具有突发、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等特点,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目的和背景课件内容概述过敏性休克的定义、分类和发病机制详细阐述过敏性休克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病机制,使学员对其有全面的了解。
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提高学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治疗和预防详细讲解过敏性休克的治疗原则、方法及预防措施,使学员掌握正确的救治方法和预防措施,降低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案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员对过敏性休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员应对过敏性休克的能力。
定义与分类定义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触发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性反应。
分类根据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可分为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和III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
其中,I型变态反应是最常见的类型。
发病原因及机制发病原因过敏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包括药物(如抗生素、生物制品等)、食物(如海鲜、花生等)以及昆虫叮咬等。
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
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抗原与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激肽原酶等生物活性物质,进而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过敏性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黏膜症状(如潮红、瘙痒、荨麻疹等)、呼吸系统症状(如鼻塞、流涕、呼吸困难等)、循环系统症状(如心悸、血压下降、昏厥等)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意识模糊等)。
诊断依据过敏性休克的诊断主要依据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如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等)。
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休克的病因,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生命威胁严重的过敏反应,常常由于过度敏感而引起,通常是对某些食物、药物、纯棉、五金、乳胶或昆虫等的过度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过敏性休克也可能发生在暴露于特定短暂刺激时,如阳光、寒冷、淋浴等。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包括严重的皮肤瘙痒、呼吸急促、肿胀、呼吸暂停、低血压以及加快心率等。
如果发现上述症状,立即寻求医疗帮助至关重要。
为了防止过敏性休克,应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或环境,尤其是已知会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如果已确定某种食物或药物引起了过敏反应,则应完全避免接触。
如果不能完全避免接触,则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尝试使用其他替代品来替代。
如果经历过敏性休克,应积极寻求医疗帮助。
即使症状消失,也应在医生的监督下进行检查和随访,以确保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已实施。
治疗过敏性休克通常包括使用肾上腺素注射剂等一系列紧急措施,以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和稳定。
总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非常危险,需要预防
和及时的治疗。
为避免过敏反应,应注意避免特定物质的接触,并遵循医生建议进行治疗和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且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紧急的处理以维护生命体征。
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一、背景和概述过敏性休克是一种急性而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生命威胁。
在应急情况下,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伤害和提供救治的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过敏性休克的症状与病因,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紧急情况,以便为相关人员提供便捷而及时的救助。
二、过敏性休克的定义与病因1. 定义过敏性休克是一种剧烈的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严重过敏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和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如头晕、失去意识等。
这种反应往往是由某些过敏原引起的,例如药物、食物或昆虫叮咬。
2. 病因过敏性休克的病因较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过敏原:(1)药物:如抗生素、镇痛药、麻醉药等;(2)食物:如坚果、海鲜、牛奶、鸡蛋等;(3)昆虫叮咬:如蜜蜂、黄蜂、蚊子等。
三、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是为了在出现突发状况时提供救援和保障。
针对过敏性休克,制定和执行应急预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控制休克病情,并给予患者及时救治的机会。
1. 预案制定的目的和原则(1)目的:为了保护患者生命安全,迅速、准确地判断和处置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
(2)原则:迅速行动、准确判断、及时干预、综合治疗。
2. 预案制定的步骤(1)明确预案的执行流程和责任人员:明确初步的急诊救治流程,明确负责人员及其职责。
(2)建立协调机制:与急救中心、医院紧密联系,提前了解和储备医疗资源。
(3)制定培训计划:持续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反应和处置水平,增加应对过敏性休克的专业知识。
(4)制定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与医院、急救中心、家属等的沟通机制,实现信息畅通,减少救助时间。
(5)建立合理的医疗评估和监护机制:通过合理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四、应急预案的执行1. 识别和判断在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施救现场,首先要判断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快速判断:(1)询问:询问患者和旁观者过敏史和症状。
(2)观察:观察患者的表情、皮肤状况、呼吸和意识状态等。
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介绍。
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的症状。
在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情况下,需要迅速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以避免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二、应急预案。
1. 紧急呼叫急救服务,在发现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告知对方患者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并迅速寻求医疗救助。
2. 确认过敏原并避免接触,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尽可能确认患者的过敏原,并帮助其避免继续接触该过敏原。
3. 帮助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帮助其找到舒适的姿势,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使用口对口呼吸或心肺
复苏术。
4.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应持续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并及时向急救人员提供相关信息。
5. 急救处理,一旦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应立即将患者移至医疗机构,并配合急救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抢救。
6. 事后处理,在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后,应及时通知其家属,并协助患者进行过敏原的排查和治疗,以避免再次发生过敏性休克。
三、应急预案的宣传和培训。
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过敏性休克的应急处理能力,应当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普及过敏性休克的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提高社会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以上就是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熟知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有效地救助患者,保护生命安全。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其病情迅速恶化,可能危及生命。
它是由于过敏原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导致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过敏性休克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过敏性休克的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过敏原,包括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
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鱼、虾、贝类、牛奶、鸡蛋、大豆、花生等。
而药物过敏原主要有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此外,昆虫叮咬、花粉过敏等也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可以很多,包括呼吸困难、喉头水肿、低血压、皮肤荨麻疹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的几分钟内就开始出现,并且很快恶化。
如果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医并进行急救处理。
诊断过敏性休克的方法包括检查病史、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病史和症状,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过敏性休克。
身体检查可以观察到皮肤荨麻疹、喉头水肿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过敏抗体或皮肤试验来确认过敏原。
治疗过敏性休克的方法主要包括紧急处理和预防复发。
在急诊情况下,常见的紧急处理方法有注射肾上腺素、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输液等。
而预防复发则要通过避免接触过敏原,尽量控制和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过敏症患者或有家族过敏史的人,可以考虑使用过敏原免疫治疗来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
总之,过敏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紧急处理。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过敏反应的预防和控制,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减轻过敏反应的程度。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过敏性休克,并能够正确应对和处理。
过敏性休克一、什么是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对某种东西过度反应。
想象一下,平常吃的花生,忽然间就让你全身发痒,喉咙紧缩,呼吸急促。
这种情况不容小觑,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过敏原有很多,像食物、药物、昆虫叮咬等。
身体原本是个和平的小村庄,突然被敌军攻陷,大家都乱了阵脚。
1.1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症状可真是五花八门。
刚开始可能只是轻微的皮肤瘙痒、红肿。
接着,喘息声、心跳加速,感觉像是火箭发射,紧张得不得了。
再严重一些,血压骤降,意识模糊,甚至失去知觉。
真是让人心慌意乱。
像我一朋友,吃了过敏源后,瞬间脸色惨白,眼看就要倒下,吓得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2 过敏性休克的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反应呢?有时候是遗传,有些家庭就容易出现过敏体质。
也有可能是环境因素,空气污染、某些食物添加剂,或者生活压力过大,都是潜在的罪魁祸首。
身体就像个小工厂,遇到“有毒”物质,立刻开启警报。
二、如何预防过敏性休克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过敏性休克上尤其重要。
小小的措施,能大大减少风险。
2.1 确认过敏原首先,得弄清楚自己对什么过敏。
可以通过皮肤测试、血液检测,或者观察食物日记来找到线索。
像我就对某种海鲜特别敏感,吃过一次后,我就再也不敢碰了。
知道了过敏原,日常生活中就要小心翼翼。
2.2 避免接触避免接触过敏原是个大头。
去餐厅吃饭,先跟服务员说清楚自己的过敏情况。
有些人可能觉得尴尬,但为了健康,谁在乎这些呢?还有,家里要常备抗过敏药物,像是抗组胺药,这些小药丸能帮你在危机时刻应急。
2.3 学会使用肾上腺素对于高风险的人群,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绝对是个明智的选择。
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及时注射能迅速缓解症状。
学会怎么用这个小家伙,简单又关键,确保你和身边人都能紧急应对。
三、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时间就是生命。
冷静应对,迅速行动。
3.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别犹豫,赶紧拨打急救电话。
专业的医生能给你及时的救助。
过敏性休克(anaphylaxis,anaphylactic shock)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
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
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常可危及生命。
病因学作为过敏原引起本病的抗原性物质有:(一)异种(性)蛋白内泌素(胰岛素、加压素),酶(糜蛋白酶、青霉素酶),花粉浸液(猪草、树、草),食物(蛋清、牛奶、硬壳果、海味、巧克力),抗血清(抗淋巴细胞血清或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职业性接触的蛋白质(橡胶产品),蜂类毒素。
(二)多糖类例如葡聚糖铁。
(三)许多常用药物例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霉素、两性霉素B、硝基味喃妥因),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维生素(硫胺、叶酸),诊断性制剂(碘化X线造影剂,碘溴酞),职业性接触的化学制剂(乙烯氧化物)。
绝大多数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在全身多器官,尤其是循环系的表现。
外界的抗原物性物质(某些药物是不全抗原,但进入人体后有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进入体内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其中IgE的产量,因体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这些特异性IgE有较强的亲细胞性质,能与皮肤、支气管、血管壁等的“靶细胞”结合。
以后当同一抗原再次与已致敏的个体接触时,就能激发引起广泛的第Ⅰ型变态反应,其过程中释放的各种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等是造成多器官水肿、渗出等临床表现的直接原因。
在输血、血浆或免疫球蛋白的过程中,偶然也可见到速发型的过敏性休克,它们的病因有三:①供血者的特异性IgE与受者正在接受治疗的药物(如青霉素G)起反应。
②选择性IgA缺乏者多次输注含IgA血制品后,可产生抗IgA的IgG类抗体。
当再次注射含IgA的制品时,有可能发生IgA-抗IgA抗体免疫复合物,发生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③用于静脉滴注的丙种球蛋白(丙球)制剂中含有高分子量的丙球聚合物,可激活补体,产生C3a、C4a、C5a等过敏毒素;继而活化肥大的细胞,产生过敏性休克。
少数病人在应用药物如鸦片酊、右旋糖酐、电离度高的X线造影剂或抗生素(如多粘菌素B)后,主要通过致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也会发生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晚近,人们将不存在过敏原与抗体反应的,即通过非免疫机制而发生的过敏性休克症状与体征称之为过敏样反应(anaphylactoid reaction)。
病理改变因本病而猝死的主要病理表现有:急性肺瘀血与过度充气、喉头水肿、内脏充血、肺间质水肿与出血。
镜下可见气道粘膜下极度水肿,小气道内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及肺间质内血管充血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约80%死亡病例并有心肌的灶性坏死或病变。
脾、肝与肠系膜血管也多充血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少数病例还可有消化道出血等。
本病大都猝然发生;约半数患者在接受病因抗原(例如青霉素G注射等)5分钟内发生症状,仅10%患者症状起于半小时以后,极少数患者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出现本症。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休克表现即血压急剧下降到10.6/6.6kPa(80/50mmHg)以下,病人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昏迷。
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常有一些与过敏相关的症状。
列述如下。
(一)皮肤粘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水样鼻涕、音哑、甚而影响呼吸。
(二)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
由于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加上喉和(或)支气管痉挛,患者出现喉头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紫绀、以致因窒息而死亡。
(三)循环衰竭表现病人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脉速而弱;然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脉搏消失,乃至测不到血压,最终导致心跳停止。
少数原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可并发心肌梗塞。
(四)意识方面的改变往往先出现恐惧感,烦躁不安和头晕;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加剧,可发生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还可以发五笔型抽搐、肢体强直等。
(五)其他症状比较常见的有刺激性咳嗽,连续打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最后可出现大小便失禁。
鉴别诊断本病发生很快,因此必须及时作出诊断。
凡在接受(尤其是注射后)抗原性物质或某种药物,或蜂类叮咬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而又难以药品本身的药理作用解释时,应应马上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故在诊断上一般困难不大。
但应除外如下情况。
(一)迷走血管性昏厥(或称迷走血管性虚脱,vasovagal collapse)多发生在注射后,尤其是病人有发热、失水或低血糖倾向时。
患者常呈面色苍白、恶心、出冷汗,继而可昏厥,很易被误诊为过敏性休克。
但此症无瘙痒或皮疹,昏厥经平卧后立即好转,血压虽低但脉搏缓慢,这些与过敏性休克不同。
迷走血管性昏厥可用阿托品类药物治疗。
(二)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症(hereditary angioedema)这是一种由常染色体遗传的缺乏补体C1酯酶抑制物的疾病。
患者可在一些非特异性因素(例如感染、创伤等)刺激下突然发病,表现为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的血管性水肿。
由于气道的阻塞,患者也常有喘鸣、气急和极度呼吸困难等,与过敏性休克颇为相似。
但本症起病较慢,不少病人有家族史或自幼发作史,发病时通常无血压下降、也无荨麻疹等,据此可与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过敏性休克的特异性病因诊断对本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唯进行过敏原检测应该①在休克解除后;②在停用抗体克及抗过敏药物后;③如作皮肤试验,最好必要的抗休克药物。
少数皮试阴性患者仍有发生本症的可能。
治疗措施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积极处理。
①立即停止进入并移支可疑的过敏原、或致病药物。
结扎注射或虫咬部位以上的肢体以减缓吸收,也可注射或受螫的局部以0.005%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
②立即给0.1%肾上腺素,先皮下注射0.3~0.5ml,紧接着作静脉穿刺注入0.1~0.2ml,继以5%葡萄糖液滴注,维持静脉给药畅通。
肾上腺素能通过β受体效应使支气管痉挛快速舒张,通过α受体效应使外周小血管收缩。
它还能对抗部分Ⅰ型变态反应的介质释放,因此是救治本症的首选药物,在病程中可重复应用数次。
一般经过1~2次肾上腺素注射,多数病人休克症状在半小时内均可逐渐恢复。
反之,若休克持续不见好转,乃属严重病例,应及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琥珀酸氢化考的松200~400mg。
也可酌情选用一批药效较持久,副作用较小抗休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间羟胺)等。
同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并及时补充血容量,首剂补液500ml可快速滴入,成人首日补液量一般可达400ml。
③抗过敏及其对症处理,常用的是扑尔敏10mg或异丙嗪25~50mg,肌肉注射,平卧、吸氧,保持呼吸道畅通。
由于处于过敏休克疾患时,病人的过敏阈值甚低,可能使一些原来不过敏的药物转为过敏原。
故治疗本症用药切忌过多过滥。
预防最根本的办法的明确引起本症的过敏原,并进行有效的缺防避。
但在临床上往往难以作出特异性过敏原诊断,况且不少患者属于并非由免疫机制发生的过敏样反应。
为此应注意:①用药前详询过敏史,阳性病人应在病史首页作醒目而详细的记录。
②尽量减少不必射用药,尽量采用口服制剂。
③对过敏体质病人在注射用药后观察15~20分钟,在必须接受有诱发本症可能的药品(如磺造影剂)前,宜先使用抗组胺药物或强的松20~30mg。
④先作皮内试验皮肤挑刺试验尽量不用出现阳性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可试行“减敏试验”或“脱敏试验”。
其原则是在抗组胺等药物的保护下,对患者从极小剂量逐渐增加被减敏药物的用量,直到患者产生耐受性为止。
在减敏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的密切观察,并准备好水剂肾上腺素、氧气、气管插管和可以静脉注射的皮质类固醇等一切应急抢救措施。
预后通常接受抗原后出现本症的症状越迟者,预后越好。
某些高度过敏而发生“闪电样”过敏性休克者,预后常较差。
有冠心病背景者在发生本症时由于血浆的浓缩和血压的下降,常易伴发心肌梗塞。
神经系症状明显者恢复后亦易残留脑缺氧后的各种并发症。
由于本症绝大多数为特异性IgE中介的变态反应。
每次由相应的过敏原引起的IgE产量递次增多,即再次接触时发生剧烈反应的可能性更大。
为此,应警告患者永远不再接受类似致敏原,并将禁忌药物登记在病历卡首页。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指特异性过敏原作用于已经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表现为以急性循环衰竭为主的全身性速发型超敏反应。
是过敏性疾病中发病最急,病情最重的情况之一,一旦发生,可在数分钟内死亡。
1.病因过敏性休克病因错综复杂,多种变应原均可引发。
常见的过敏原有:1)异种蛋白:内分泌激素(胰岛素、加压素等)、酶(青霉素酶、糜蛋白酶)、花粉浸液(猪草、树、草)、食物(蛋清、牛奶、硬壳果、海味、巧克力)、抗血清(抗淋巴细胞血清、抗淋巴细胞丙种球蛋白、蜂类毒素)、职业性接触的蛋白质。
2)多糖类,如葡聚糖铁等。
3)药物,许多常用药物如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两性霉素B等)、局麻药物(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维生素(硫胺、叶酸)、诊断试剂(造影剂、磺溴酞)、职业性化学接触物等,是引发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
4)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如输血、血浆、免疫球蛋白等。
2.发病机制过敏性休克是典型的Ⅰ型超敏反应。
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IgE,IgE借其Fc段与分部于皮肤、气管、血管壁上的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Fc段受体结合。
当相同的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可迅速与体内已经存在的相应亲细胞IgE结合,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的组织胺、五羟色胺、白三烯、激肽、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胆碱、过敏休克素等,使许多脏器组织在极短时间内产生一系列剧烈的反应,包括中、小血管的充血、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多,可致喉头水肿、鼻塞、分泌物阻塞、血压下降,支气管平滑肌及许多脏器平滑肌痉挛,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及脏器绞痛,直至休克。
3.临床表现依接触过敏原后症状出现的时间,将过敏性休克分为急发型和缓发型两类。
前者为接触过敏原后半小时内出现症状,占过敏性休克的80%~90%,多猝然发生,约半数患者在接受病因抗原5分钟内发生症状。
后者为接触过敏原半小时后甚至24小时出现休克症状,仅10%~20%属于此型。
症状出现越急则越重,预后越差。
过敏性休克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休克表现,血压急剧下降至80/50mmHg(10.6/6.6kPa)以下,出现意识障碍,轻则朦胧,重则意识丧失。
二、是在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有过敏的相关症状皮肤粘膜表现是最早最常出现的征状,包括皮肤潮红、瘙痒、广泛的荨麻疹,皮肤黏膜、口周及四肢麻感,血管神经性水肿、喷嚏、水样涕、音哑、呼吸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