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诗词十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晚清忠臣李鸿章临终前的一首诗,境界开阔,字字血泪,看看
吧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忠心耿耿的名臣,他直接领导了洋务运动,一手创建了北洋水师,早期是曾国藩的幕僚。
是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世人多称呼李鸿章为“李中堂”。
李鸿章更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
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是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
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对他的评价一直很有争议。
李鸿章临终前,曾经写下一首这样的诗,读来字字血泪,不忍淬读。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做等闲看。
这首诗是李鸿章临终前写下的《临终诗》,纵观李鸿章一生,这首诗是他临终前真是写照,诗中充满了悲伤的情绪,表达了其关注时局,忧国忧民的情怀。
梁启超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
斯人已矣,青山依旧,可悲可叹。
临终诗十首导入语:今天早上有位学生问我:临终诗有哪些?回到家后,我收集了十首。
下面我一起来看一下吧!临终诗【清】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临终诗【唐】崔玄亮暂荣暂悴石敲火,即空即色眼生花。
许时为客今归去,大历元年是我家。
临终诗【唐】薛准旧国深恩不易酬,又离继母出他州。
谁知天怒无因息,积愧终身乞速休。
【宋】滕茂实齑盐老书生,谬列王都官。
索米了无补,从事敢辞难。
殊邻复盟好,仗节来榆关。
城守久不下,川涂望漫漫。
俭辈果不惜,一往何当还。
牧羊困苏武,假道拘张骞。
流离念窘束,坐阅四序迁。
同来悉言归,我独留塞垣。
形影自相吊,国破家亦残。
呼天竟不闻,痛甚伤肺肝。
相逢老兄弟,悼叹安得欢。
金人自南归,得志鞍马间。
波澜卷大厦,一木难求安。
世事宁有此,聊发我所存。
爵禄非所慕,金珠敢怀贪。
就不违我心,渠不汗我颜。
昔燕破齐王,群臣望风奔。
王蠋犹守节,燕人有甘言。
经首自绝脰,感槩今昔闻。
未尝食齐禄,徒以世为民。
况我禄数世,一死何足论。
远或死江海,近或死朝昏。
敛我不须衣,裹尸以黄幡。
题作宋臣墓,篆字当深刊。
我室尚少艾,儿女皆童顽。
四海无置锥,飘流倍悲酸。
谁当给衣食,使不厄饥寒。
岁时一酹我,犹足慰我魂。
我魂亦悠悠,异乡寄沉冤。
他时风雨夜,草木号空山。
临终诗【明】唐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明】张灵一枚蝉蜕榻当中,命也难辞付大空。
垂死尚思玄墓麓,满山寒雪一林松。
临终诗【汉】孔融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临终诗【宋】王道坚无心曾出岫,倦翮早知还。
为报长安使,休寻海上山。
临终诗【宋】王楙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
临归不用求缠裹,趁著帆风便上船。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10篇)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1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六军饥怨竞嗷鸿,圣主临轩尚梦熊。
独有夷吾霸江左,群思萧相运关中。
海陵积粟沙量白,少府供钱铁铸红。
征市榷酤无尽藏,弦高卜式有遗风。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2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东南归路莽萧条,皖口千峰若为招。
半局残棋存战舰,八年恨事付寒潮。
灵风下水征帆疾,落日中原汗马骄。
孤客不堪回首望,苍茫一片劫灰烧。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3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九天阊阖叫能开,大地波澜挽得回。
沟壑余生千里转,沙场战骨几人埋。
风高劲草犹披拂,岁晚乔松待护培。
怀旧苍茫尝独立,眼中多少出群材。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4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柳营归骑指山庄,静夜添香待漏长。
回首沧浪亭畔路,绿苔秋草黯斜阳。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5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况瘁椿庭隔九泉,沈沈寒日坠虞渊。
锦囊未敢忘三矢,荩箧何曾名一钱。
江表伶俜悲弟妹,墓门荒寂剩园田。
海枯石烂心难死,遗恨空将泪雨填。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6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元气鸿濛二百秋,潢池养寇孰贻忧。
擎天才力云中翼,浮世功名水上沤。
巢幕但闻嬉燕雀,农田那得劝鸤鸠。
军前乞写监门画,呼吁民劳庶小休。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7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生自湘西葬邗北,昙花一霎总因缘。
魂归楚水应无路,夜夜春山叫杜鹃。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8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才过洛水流觞会,又近田家上冢辰。
百五春宵金鸭睡,大千世界玉龙鳞。
梨花雨落欺余艳,柳絮风来糁细尘。
万绿丛中一蓑白,桐庐江畔老垂纶。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9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山气濛濛带雨昏,江潮滚滚挟雷奔。
估樯簇笋滩头聚,野市编茅劫后存。
愁似云痕浓不减,寒凭酒力醉难温。
却怜渔艇全家住,一叶凌波笑语喧。
李鸿章的诗歌精选篇10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日盼灵台振旅归,羽书十道疾如飞。
楼船夜月江涛咽,铸骑秋风塞草肥。
列郡纵横纷窟穴,数番徵调厌旌旂。
玉关徒有刀环约,虮虱年年满战衣。
李鸿章《入都》赏析-觅封侯入都《入都》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入都赏析与21岁时泛舟游于西湖的龚自珍所表达出的些许失落不同,21岁的李鸿章意气风发,这当然与个性有关,与更深层的社会背景有关。
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时年二十有一的李鸿章先是入选优贡,接着,奉父亲之命从安徽老家来到京城,来准备第二年在北京顺天府举行的乡试。
在赴京途中,李鸿章写下《入都》诗十首,表达自己之志。
《入都》诗有十首,其中以第一首成就最高。
全诗开篇,就直接写出自己的风发意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记载:“阖闾即宝莫耶,复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
’吴作钩者甚众。
”于是,后人用“吴钩”象征锋利的兵器。
后来在文人的作品中“吴钩”被象征成奋勇杀敌,励志报国的精神符号。
如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李鸿章在此化用“男儿何不带吴钩”句,一改李贺的反问为直接抒发“丈夫只手把吴钩”!是男子汉,就应该手持吴钩,这样才有高于“百尺楼”的意气。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中,刘备用“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这样的话来教训“求田问舍”的许汜。
李鸿章在此用“百尺楼”也有表达自己不为田舍,只为苍生之意。
有这样直接的感情迸发,一个原因是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的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另一个方面,还是作者自己的超级自信。
戚继光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的是他高尚的追求;龚自珍说“屠狗功名”,不是他平生之意,表达的是对当时谄媚之风的决绝;而李鸿章直言“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则是一个年轻人对漫漫人生路的美好希冀。
“一万年来谁著史”,不正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继承吗?能够名垂青史,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梦想?“三千里外”虽是约数词,用来形容距离之远。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李鸿章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李鸿章,《入都》丧权辱国。
公元1958 年,合肥郊区的一个墓园里,狂热的人群将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墓挖开,从黑漆棺木中拉出一具裹着黄马褂的完好尸骨。
一番批斗和辱骂之后,意犹未尽的人们干脆开来一辆拖拉机,将尸骨拖在后面开始游街。
在颠簸不平的土路上,在震天的口号声中,尸骨渐渐崩散碎裂,化为残渣,和扬起的灰尘混杂拥抱,不分彼此。
尘归尘,土归土。
权倾天下二十年,一手力挽狂澜的晚清第一重臣李鸿章,就以这种方式和自己的故乡永远融合在一起。
一百三十五年前,李鸿章出生于安徽合肥市肥东县的一个官宦家庭。
他的家族并不是那种豪门望族,只是以诗书传家的地方士绅,有还可以的土地和财富,勉强属于合肥的上流社会。
李鸿章小时候和家族兄弟们一起受到严格的传统儒家教育,天资聪颖的李鸿章也不负众人所望,学问突飞猛进,十七岁就考中了秀才。
李鸿章十多岁时,他的父亲李文安赴京城赶考,中了进士,留在京城当了个小官。
单纯从自身地位来说,他父亲人微言轻,对李鸿章的未来发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不过,他父亲在赶考时认识了一位同学——湖南籍举子,著名的儒学家曾国藩。
在清末官场上,这种同科考中的关系被称为“同年”,就像如今的大学同学一样,属于四大铁关系之一。
在李鸿章二十一岁时,父亲让他也进京,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名师高徒的搭配,要是放在唐宋时期,那必然又会成就一个文坛佳话。
但很不幸,这一对师徒所面临的,是一个极为混乱的末世。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上一个一统天下的元朝,不到百年的时间就被此起彼伏的义军战翻,赶出关外去了。
再往前追溯,那些由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最后要么全盘汉化,成为中华文明的欢乐一家人;要么坚守着自己的独立性,最后耗干力气,被赶往北方或者西方。
运气好的,能去西域或中亚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运气不好的,就默默地消失在草原上,成为历史的谜团。
李鸿章诗十首入都【其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其二】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其三】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其四】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其十】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创作背景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
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作品鉴赏第一首钩,兵器之形似剑而曲者。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冠“吴”以称。
古人咏疆场勋业,每言此物。
李公为一介书生,而有疆场建功之想者,盖鸦片战争之割地赔款,为国之辱,胸有郁结也。
「李鸿章」诗词全集、诗集(13首全)1、《赴试途中有感》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即此...2、《赴试途中有感》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
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
多谢...3、《赴试途中有感》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
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
角逐...4、《赴试途中有感》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
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
壮怀...5、《赴试途中有感》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
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
直到...6、《赴试途中有感》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
碧鸡...7、《赴试途中有感》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
自愧...8、《赴试途中有感》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
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览镜...9、《赴试途中有感》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
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
倘无...10、《赴试途中有感》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11、《游鹿洞归途感赋》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就在阆风巅。
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低徊...12、《舟夜苦雨》一月天何醉,四山云若痴。
潮添积雨后,春到寒江迟。
梦觉客衾薄,灯昏邻笛悲。
流年孤艇送,不觉鬓丝丝。
13、《临终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入都【其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其二】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其三】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其四】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其六】桑干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其七】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其八】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其十】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创作背景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21岁,其年入选优贡,奉父亲李文安之命,自老家安徽入京,以应翌年顺天乡试。
李鸿章入京时作《入都》诗十首。
作品鉴赏第一首钩,兵器之形似剑而曲者。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冠“吴”以称。
古人咏疆场勋业,每言此物。
李公为一介书生,而有疆场建功之想者,盖鸦片战争之割地赔款,为国之辱,胸有郁结也。
临终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清代·李鸿章《临终诗》临终诗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諡文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东夷従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
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
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
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
平地谁言无崄岨,仁人何处不安全。
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
——宋代·苏辙《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送林子中安厚卿二学士奉使高丽二首宋代苏辙东夷従古慕中华,万里梯航今一家。
夜静双星先渡海,风高八月自还槎。
鱼龙定亦知忠信,象译何劳较齿牙。
屈指归来应自笑,手持玉帛赐天涯。
官是蓬莱海上仙,此行聊复看桑田。
鲲移鹏徙秋帆健,潮阔天低晓日鲜。
平地谁言无崄岨,仁人何处不安全。
但将美酒盈船去,多作新诗异域传。
▲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
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
临风举酒千钟尽,步月吹茄十里声。
犹恨雨中人不到,风云飘荡恐神惊。
——宋代·苏辙《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北渚亭》和孔教授武仲济南四咏北渚亭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
云放连山瞻岳麓,雪消平野看春耕。
临风举酒千钟尽,步月吹茄十里声。
犹恨雨中人不到,风云飘荡恐神惊。
南风正起北风微,谁谓秋高尚马肥。
但朱金飚摧落木,和根亦仆似何归。
李鸿章一首关于生活的诗【李鸿章的诗】从李鸿章诗看其人其事及其它从李鸿章诗看其人其事及其它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
李鸿章一生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件事.李鸿章字少荃,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葵未正月初五),出生于安徽合肥东乡,是个属羊的孩子。
有兄弟六人(闻名的有翰章、鸿章、鹤章、昭庆),姐妹二人。
鸿章居二(李二先生)。
十六岁那年,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与曾国藩同年,私交甚欢。
李鸿章自幼聪慧,二十岁前考中秀才,以状元自许。
曾作《二十自述》:‚ 磋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胸中自命真千古,世外浮沉祗一区;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此时,李文安在京城任刑部郎中,写信招李鸿章赴京,参加顺天府试(举人)。
一八四三年,李鸿章离开家乡,赴京赶考。
作《入都》诗:‚频年伏枥向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籍此可求文益友,胡为抑郁老吾身?‛又:‚桑乾河上白云横,唯祝双亲旅舍平;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官宦持清节,千里家书促速行;直待春明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入都前给故人留诗作别:‚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中。
‛诗言志,与刘铭传诗‚名士无仿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
‛相较,天地之差也!一八四四年,李鸿章参加顺天府乡试,中恩科举。
一八四六年,返乡与同邑周氏结婚,还曾供职县府助理钱粮。
一八四七年春,赴京参加会试。
该年,道光皇帝任命大学士潘世恩为正考官,户部尚书杜受田、内阁学士朱凤标、吏部侍郎福济为副考官。
应试的贡生有231人,考场设在保和殿。
李鸿章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同科状元张之万,同年中进士的有,沈桂芬、沈葆桢、丁寿昌、郭嵩焘、马新贻等。
李鸿章在庶常馆肆业期满,经御试,授翰林院编修。
第二年,授武英殿篡修、国史馆协修。
一八五二年,咸丰皇帝大考翰林院,詹事府人员与试者有140人,李鸿章以编修资格参加考试,名列第二等末,得赏大卷袖袍料一匹。
李鸿章最经典的一首诗,第二联豪放无比,是千古名句晚清重臣李鸿章,一生充满争议,功过很难评说。
不过我也无意评论历史人物,今天是要推荐一首他的诗给大家。
入都十首(其一)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李鸿章21岁时,奉父亲之命进京应试,途中,他写下了十首题为《入都》的组诗,抒写内心的志向,这第一首,最为经典。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这首诗起二句便写得豪情无比。
“丈夫只手把吴钩”,钩,是兵器之形似剑而曲者。
春秋时吴人善铸钩,故冠“吴”以称。
手拿吴钩把玩,即写出了诗人英姿飒爽的风采,也暗含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认可。
“意气高于百尺楼”,这一句表面是写李鸿章应试时信心满满,意气高昂,有多高呢?有百尺楼那么高。
实际“百尺楼”背后有一个典故。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中载,一次刘备跟许汜[sì]、刘表谈论天下名士,谈到陈登时,许汜说陈登是个狂妄自大的人,他曾经去见陈登,陈登对他不理不睬,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他睡下床。
刘备听后说,现在天下大乱,君王都流离失所,你却向他提出买田宅屋舍的要求,言谈也毫无新意,我要是他,我定要睡到百尺高楼上去,让你睡地下。
”李鸿章用这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有跟陈登一样的意气,不仅有才学,还有经国之大志。
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这一联更是写得豪放无比,李鸿章说,一万年来,是谁在书写历史,如今他离家三千里,想要封侯拜将。
这背后的潜台词,便是他是抒写历史,出将入相。
后来的历史,证明李鸿章确有这个能力,但对于当初刚刚参加乡试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异常狂傲了。
但也正是如此豪放的诗句,才体现出了李鸿章非同一般的胸襟气魄。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上句说诗人李鸿章一定要跟随并超越跟他一同赴考的人。
途骥,是指跟他一同赴考的人。
下句说,自己志向远大,没有闲情去追逐野鸥。
临终诗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其五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七年飘泊节旄存,追怆同袍烈士魂。
谏草商量捍吾圉,伏蒲涕泣感君恩。
猿悲鹤怨来舒国,寒水萧风下蓟门。
何事田横孤客在,摩挲故剑绣苔痕。
荷兰夜宴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出入承明四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
华筵盛会娱丝竹,千岁镫花喜报传。
雪霁登程将至宿松·其二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三月寒逾九九深,炎凉历惯不惊心。
菜花满地黄金色,憔悴相看半不禁。
龙潭阻风怀彭雪琴方伯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秋风纵酒浔阳郭,夜月联吟赤壁舟。
往事隔年如昨日,故人击楫又中流。
万篙烟雨楼船静,六代江山画角愁。
不见玄龙湖海气,卧闻凉吹撼汀洲。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其九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死者已矣存者散,故园惆怅不胜春。
谏争袁盎新承召,坐啸孙登乐守贫。
往事悠悠同逝水,诸公衮衮共扶轮。
杜陵流落江湖久,老向人间逐后尘。
鞋山阻风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老去知无作赋才,马当那得好风来。
宦情久与沙鸥狎,归梦潜随社燕回。
远树黏天云一色,狂涛卷地雪千堆。
茫茫彼岸登何日,愿借山灵觅路开。
山东旅舍题壁·其二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故园荆树隔三株,虎口知能脱得无。
怕听荒鸡啼晓月,断人乡梦易模糊。
丙辰夏明光镇旅店题壁·其二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巢湖看尽又洪湖,乐土东南此一隅。
我是无家失群雁,谁能有屋稳栖乌。
袖携淮海新诗卷,归访烟波旧钓徒。
遍地槁苗待霖雨,闲云欲出又踟蹰。
感事述怀呈涤生师用何廉舫太守除夕韵同次青仙屏弥之作·其七朝代:清朝|作者:李鸿章细柳将军百战经,儿童戴德姓名馨。
曾攀槛角回天眷,重泣淮南霣将星。
范老忧时头更白,郗生入幕眼常青。
六首诗,看李鸿章的书生豪气,为何是“一生风雨裱糊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这是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开篇一句,大义是:天下人,只有庸庸碌碌之辈,才没有功过是非的众说纷纭。
接着梁启超又说,天下人都痛恨的,是奸雄!天下人都喜欢的,为豪杰。
然而豪杰与奸雄,都是万里挑一之人,用天下“常人”的眼光,去看这些“非常人”,不免会有偏差。
中国人又讲究盖棺定论,然而盖棺之后,数十年数百年还没有定论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还是别急着下结论的好。
他还说看一个人,看他办的事,要考虑他在的时代,以及他所在的位置。
知道了这样的道理,才可以翻开他的《李鸿章传》阅读了!梁启超不愧为近代鸿儒,写文是才华卓绝,给人写传亦是如椽巨笔。
他的这个开篇,立马让大家,以理性、客观、冷静的眼光,来看李鸿章了!所以,这也是我文章开头放上这段话的原因!关于李鸿章,有太多的众说纷纭,关于他的书籍也是车载斗量。
在这里,我不想按照编年体的方式写他。
我想从他一生的诗作入手,让大家看一下充满了书生豪气的李鸿章。
一:先声夺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最能代表李鸿章年轻时候的诗句,我认为是《入都-其一》的“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这句。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此首诗,李鸿章大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晚清历史,唯我来写之意。
李鸿章,出生在1823年,死于1901年。
安徽合肥人,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世人多称“李中堂”,因排行第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李二先生出生时,正是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盛极之后开始衰落,民生凋敝,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
当他17岁,中国又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所以年轻的李鸿章,是怀着一腔的抱负和理想,要大展宏图,拯救黎民苍生的,所以他才如此的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也可能是,在国家的多事之秋,他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了。
李鸿章临终诗与译文临终诗李鸿章赏析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临终诗》——李鸿章光绪二十七年,与八国联军签订和约后不久,这位国之栋梁便与世长辞。
恐怕李鸿章至咽气前,也无法解开萦绕在他心头上的疑惑: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为何终究徒劳无功。
同样是向西方学习,为什么日本就能成功而中国却走向失败?同样是保守落后的君主专制社会,为什么日本能做到鼎故革新,摇身一变,加入到现代化社会之序列,而中国却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渐沉沦?论体量中国比日本大,论人口中国比日本多,论资源和社会财富日本更无法与中国同日而语,可偏偏就是就这样一个国土狭小、资源又贫瘠的海岛国家,竟能一跃而上,成为当时整个亚洲的唯一强国。
我相信不光是他,就是左宗棠、张之洞等一类洋务派人物也是疑惑,至于后来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只会对西方文化极尽鼓吹崇拜。
而上述之人之所以困于其中,是由于三大问题没有彻底看清,即内部民族矛盾、社会结构极端、专制之国情。
此三大问题者,要么只见其一,要么只见其二,而三者全见却未有。
先说民族矛盾。
在民间里,一说到晚清社会,那给人的印象一定是腐朽、没落、封闭、保守,新鲜事物面前不知道积极面对,大胆吸收。
反而以天朝上国之虚荣洋洋得意。
但是这种落后的社会生态,并不是中国自古就固有的。
远的不说,就说明朝,虽然他们也有骄傲自大的心理,但对于新鲜事物并不极力排斥,对于西方文化也不闭目塞听,对于中国需要改革文风和精神的开明知识分子也一直在活跃着,反观清朝则不然。
而之所以明清两朝的政治生态相对各异,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清朝不是汉人的天下,而是满洲人的天下。
他们统治中国期间,不光担心农民起义,更担心的就是汉人士大夫起兵造反。
所以,自满清入关、定鼎中原、统治中国以后,晚明的政治衰败成了清朝统治者压迫华夏民族的一个重要内容。
自然的,在长期的满清统治下,中国这一方要想搞成功洋务运动,第一个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汉满的民族矛盾。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地方实权既握,又于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李鸿章传(梁启超著)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爱国古诗大全50首1.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满江红·写怀》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8.《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9.《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李鸿章诗词十三首
1、舟夜苦雨(五律)
一月天何醉,四山云若痴。
潮添积雨后,春到寒江迟。
梦觉客衾薄,灯昏邻笛悲。
流年孤艇送,不觉鬓丝丝。
2、赴试途中有感(七律)
频年伏枥困红尘,悔煞驹光二十春。
马足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即此可求文字益,胡为抑郁老吾身!
3、临终诗(七绝)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4、赴试途中有感
骊歌缓缓度离筵,正与亲朋话别天。
此去但教磨铁砚,再来唯望插金莲。
即今馆阁需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览镜苍苍犹未改,不应身世久迍邅。
5、赴试途中有感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
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无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
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黄河泰岱势连天,俯看中流一点烟。
此地尽能开眼界,远行不为好山川。
陆机入洛才名振,苏轼来游壮志坚。
多谢咿唔穷达士,残年兀坐守遗编。
7、赴试途中有感
局促真如虱处裈,思乘春浪到龙门。
许多同辈矜科第,已过年华付水源。
两字功名添热血,半生知已有殊恩。
壮怀枨触闻鸡夜,记取秋风拭泪痕。
8、赴试途中有感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9、赴试途中有感
一枕邯郸梦醒迟,蓬瀛虽远系人思。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
碧鸡金马寻常事,总要生来福命宜。
10、赴试途中有感
桑于河上白云横,惟冀双亲旅舍平。
回首昔曾勤课读,负心今尚未成名。
六年宦海持清节,千里家书促远行。
直到明春花放日,人间乌鸟慰私情。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王祥剑,荆女同持陆贾装。
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
12、赴试途中有感
一入都门便到家,征人北上日西斜。
槐厅谬赴明经选,桂苑犹虚及第花。
世路恩仇收短剑,人情冷暖验笼纱。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13、游鹿洞归途感赋
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就在阆风巅。
孤筇螟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
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
低徊朱陆论心地,思使薪穷火不传。
注:这是李鸿章早年进京赶考时所做的十首诗,诗写得慷慨激昂,我还推荐大家看看李鸿章晚年写的——《筹议海防折》。
真的,我觉得如果李鸿章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卖国贼的话,他写不出那样的东西。
从那个折子里你可以看到:李鸿章对科技、教育、经济、军事都有怎样的思考和研究!
他有罪,那是历史造成的。
他必须忠于大清,忠于他自幼所受的传统教育。
客观的说,李鸿章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他做了很多超越自己时代的事情。
正是他和曾左等人的努力,让清朝的灭亡时间大大推迟了,在他那个时代,那就是他的价值,虽然这种价值坑害了中国。
轮船招商局大家知道吧,这个李鸿章盛宣怀办的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垄断了中国的内河和外海航运,把欧美航运公司全部赶出了中国,这个事情很有代表性。
现在咱们的招商银行,你知道是从哪里来的吗?恰恰是轮船招商局的下属的企业啊,而且是在香港第一个挂牌的内地企业。
李鸿章的遗产,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