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读书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7.35 KB
- 文档页数:4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李鸿章传》读书报告书之开章,梁启超曰:“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之人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诽谤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针对时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启超用客观的事实,客观求实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梁启超十分欣赏李鸿章的才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对李鸿章所犯的错误和自身的不足,梁启超也尖锐地指出:“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
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亦坐此四字而已。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道,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着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作者并没有将当时的许多责任归咎于李鸿章,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
梁启超在文中客观地分析道:“凡人生于一社会之中,每为其社会数千年之思想习俗所困,而不能自拔。
…然则其时其地所孕育之人物,止于如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
”综观李鸿章,得益于淮军失意于淮军。
咸丰、同治间,受曾国藩之托,回乡建立有别于八旗而效仿湘军的淮军,作为李鸿章得意的淮军,在剿灭太平天国、捻军的军事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由此为李鸿章奠定了其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涯。
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淮军在朝鲜的失败,在东北的望风披靡,以及所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亦属淮系)在黄海大黄沟的战败,在威海的全军覆没,使得李鸿章的声誉扫地,四十年所经营的淮军、二十年所倾力打造的北洋舰队就此溃崩瓦解,李鸿章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开始走向末路。
《李鸿章传》阅读体会《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于1901年写的评价李鸿章先生的著作,这时李鸿章刚刚去世,社会上的舆论大多评论李鸿章为卖国贼,而此时,梁启超先生作为李鸿章的政敌,能够对李鸿章先生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实属不易。
李鸿章先生早年在南方训练新式军队,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叛乱。
他预料到中国正在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操办洋务运动以图中兴。
然而经历人生辉煌的顶峰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使李鸿章一生的心血与资本付诸东流,之后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与帝国主义势力签订这样那样的条约,中国逐渐被帝国主义瓜分。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梁公评价道:“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欲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评价实为中肯,李鸿章忠心耿耿力图通过洋务挽救大清威望,李鸿章不懂国际政治的手段,让中国在许多问题上吃了亏,这点不能否认,李鸿章善用一国的势力来牵制另一国,然而弱国无外交,不管怎样做,中国的利益都在逐渐受损,而李鸿章这种战国时期的外交方针是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的。
在我看来,李鸿章确实缺乏长远的眼观,但在当时的社会国际形势下,估计换个人也不能做出更加出色的表现,李鸿章尽心尽力却遭受辱骂实属不该,真的是时事造就的悲情英雄。
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1、李鸿章还是具有先进理念的2、李鸿章缺乏国际外交经验,但在当时已经够为出众。
3、李鸿章是时事早就的悲情英雄,遭受辱骂实属不该。
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1、李鸿章在人生后期是否有软弱的倾向?2、为什么李鸿章始终没有意识到请求别国调停本国与另一国的冲突实际上是将更过帝国主义势力引入中国呢?。
梁启超《李鸿章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展现了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变革。
他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决策,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梁启超的描述,我了解到李鸿章是一个既有政治智慧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对李鸿章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我了解到晚清政治的种种复杂和变迁。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而李鸿章作为政治家,努力推动改革,希望能够挽救国家的危局。
这让我对晚清政治和社会的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的描述,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晚清政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李鸿章传读后感读完《李鸿章传》这本书,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李鸿章,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深深印记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和复杂性。
在书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近距离观察了他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挣扎。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
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帝国在风雨中飘摇。
而李鸿章,就像是被时代浪潮推到风口浪尖的掌舵人,他试图在这狂风巨浪中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领导的洋务运动。
当时的中国,技术落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李鸿章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力倡导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兴办工厂、修建铁路、开办煤矿。
他的想法是好的,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让中国强大起来。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些工厂里忙碌的身影,眉头紧锁,对着图纸和工匠们指指点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咱们可得把这洋人的技术学到手,不能让国家一直落后挨打啊!” 然而,洋务运动最终并没有让中国实现真正的富强。
这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有顽固派的阻挠,有体制的弊端,也有资金和技术的不足。
但李鸿章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可忽视的。
再说说李鸿章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
每当想到这儿,我心里就堵得慌。
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在谈判桌上,他面对着列强的威逼利诱,或许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悲愤。
我能想象到他坐在那里,对面是一群趾高气昂的外国人,他们用轻蔑的眼神看着李鸿章,提出一个又一个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的手可能在微微颤抖,他知道自己签下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历史的耻辱柱。
但他又能怎样呢?国家贫弱,无力抵抗,他只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争取一些微小的利益。
书中还提到了李鸿章的用人之道。
他手下有一批能人志士,如张之洞、刘铭传等。
他善于发现人才,并能给予他们一定的施展空间。
但有时候,他也会因为派系之争或者个人的喜好而用人不当。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用人也是一门大学问啊,如果用不好人,事情可能就会办砸。
李鸿章传梁启超读后感《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晚清名臣李鸿章一生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和谋略的人物形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跌宕起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他在政治上具有极高的智慧和谋略,善于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为清朝政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许多重要的职位,如湖北巡抚、直隶总督、京师大臣等,其政绩和影响力都是不可忽视的。
在处理外交事务上,他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曾经与外国使节进行过多次的洽谈,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贫苦家庭出身,到成为清朝政府的重要官员,再到最后被贬为外省,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
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谋略让人敬佩,他对国家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更是让人感动。
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是复杂多变的,有人称他为“中国的贝多芬”,也有人称他为“卖国贼”,这种争议性的评价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多样化。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他的一生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都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的遭遇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弊端,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宝贵的历史教训。
同时,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的奉献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感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不喜欢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才华,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
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
他执着于在腐败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
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坚持谈判。
此之尽瘁,有目共睹!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
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一臂之力,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悲哀,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大气磅礴的一句话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
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
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全军覆没,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
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
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舞文弄墨,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含5篇)第一篇:读梁启超《李鸿章传》有感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1840年4月,初春的细雨播撒到英格兰的大地上,一如既往吵闹的英国国会里,外交大臣巴麦尊微笑着接受着支持者的祝贺,刚才,他击败了反对党议员格拉斯顿的关于反对鸦片战争的提案,这样一来,暴利的鸦片贸易将伴随着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重新输入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之中。
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一项在大英帝国庞大海外贸易中并不起眼的提案,将会改变中国近百年的命运。
百年之后的蒋廷黻先生读史论事,写作了气势磅礴的《中国近代史》,在他的作品里,探讨了为何中国在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仍然不知民族危机、不思国家改革,白白的浪费了二十年光阴。
并将矛头直指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士大夫阶层,崇拜了百年的偶像在一夕之间坍塌,令人茫然不知所措。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死后追赠谥号“文忠”,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和认可,康梁等维新派则称颂其开学习西方“长技”之先河。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甚至评论他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如此高高耸立于民族之巅的人物,受到蒋廷黻先生的如此指责,似乎稍显过分。
的确,林则徐的骨子里保留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风气,他清正廉明,以拯救苍生,为国效力为己任,他尽忠职守,关注民生。
这就是在今天,也是并不落伍的思想。
的确,在来到虎门之前,林则徐是一个把西方发达国家看做与朝鲜越南等中国传统藩属国类似的国家。
认为他们吃的是牛羊肉磨成的粉,食之不化,离开中国的茶叶、大黄就会“大便不通而死”,认为英国人“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致其死命。
”,看不起英国人“奇技淫巧”的坚船利炮:“盖夷船所恃,专在外洋空旷之外,其船尚可转掉自如。
若使竟进口内,直是鱼游釜底,立可就擒。
”他所进行的禁烟运动也仅仅是针对外国走私的鸦片,在虎门销烟数年后还写信阐述自己的所恨:“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
《李鸿章传》读书报告——夏志红1120150383 02031502一.全书内容简介每当我们提到中国近代史时,映入我们脑海的是“屈辱”这两个字。
没错,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历史书或是其他资料留给我们的都是令人痛心的屈辱历史。
然而在晚清这段屈辱历史中有一个人物饱受争议,他与格兰特,俾斯麦被誉为十九世纪三大伟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赞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就是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
历史上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英雄。
本书原作者是一个外国记者,并与李鸿章有过一定的交往。
本书站在一个西洋记者的角度来看待李鸿章,像我们详细展示了当时西方社会对李鸿章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借此,我们可以看到国内作者由于自身局限而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从而更全面地了解李鸿章,了解晚清的社会和政治。
当然由于作者自身的立场和局限,这本书有很多错误的,荒缪的观点。
这本书从李鸿章登上政治舞台前的中国的形势,李鸿章早年的生活和家庭,李鸿章的官宦生涯,外交官生涯,作为海陆军管理者,作为国务家和政治家,李鸿章个人的思想倾向等方面向我们还原一个洋记者眼中的李鸿章。
全书共八章,其中将李鸿章的外交官生涯特别独立出来,作为第四章外交官生涯:与法国和日本的关系和第五章外交官生涯(续):与俄国的关系·国外巡游·1900年和谈。
我认为做着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的:李鸿章与其他晚清名臣不同的也是惹人非议的正是他作为外交官的经历,而这一段经历又是作为记者的作者对李鸿章了解最全面的一面。
将这部分作为重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约翰·濮兰德,由张启耀翻译。
约翰·濮兰德生于1863年,死于1945年,他曾经在中国担任海关官员,是赫德的机要秘书,与李鸿章有过一定的交往。
同时,他也曾作为《泰晤士报》的记者走访和游历过中国,并就一些问题对李鸿章进行过采访。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3篇《李鸿章传》读后感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 读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读书心得体会3篇欢迎借鉴参考。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完《李鸿章传》,我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震撼。
这部传记不仅详细记述了李鸿章一生的政治、军事经历,更通过梁启超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复杂的李鸿章形象。
李鸿章,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波折。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为晚清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指责。
梁启超在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了李鸿章的一生,既肯定了他的成就,也指出了他的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李鸿章的智慧和勇气所打动。
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始终保持着冷静和坚定,努力为国家和民族寻找出路。
他的洋务运动,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却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的外交手腕,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然而,李鸿章的一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却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和历史的宿命。
他努力推进的洋务运动,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宣告失败。
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也让他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这些经历,让我深感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一生,更让我们对晚清时期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部传记,我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珍惜当下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
李鸿章传读后感(精选19篇)李鸿章传篇1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李鸿章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历史书中对他的简单概括:剿灭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签署不平等条约。
镇压太平军,让我感到可气,签署不平等条约让我干都心痛,即使实操办洋务运动,但北洋水师的覆灭让我彻底的认为他是个无能卖国贼。
在一次去图书馆找关于曾国藩的图书时,我看到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
对于梁启超,在我们心中无疑是变法英雄,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史学家、文学家,并且他们在政治上还是敌人。
我便想看一看,在梁公的笔下,李鸿章又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为自己的学识感到羞愧,对梁公的见解感到由衷的敬佩。
并且让我们从新认识了这的备受指责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书中,梁公对这位饱受争议的人物评价颇高,开篇就是“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针对世人人对李鸿章的贬讽,梁公用客观的事实,理性地定位李鸿章,评价李鸿章一生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梁公写的一句评价:李鸿章是事势所造英雄,而非造势之英雄。
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不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见识超出同侪,对当时中国现状深切忧虑,深知中国处于“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于是他倡导洋务运动。
他也是中国近现代化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工厂,修建铁路,建设海军,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留洋,这些方面无不对中国近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可惜他学习洋务之皮毛、改良经济而不改良政治,最终没有把中国带向富强。
再加上甲午海战的失败以及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他被当时四万万国人咒骂着及后世之人痛斥着,而他的功绩也在无形中被否认。
纵观其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
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李鸿章所居“乃数千年君权专制之国,而又当专制政体进化完满,达于极点之时代”另外他又是个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铸就了他人生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李鸿章传》读书篇1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
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
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卖国-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
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
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
"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
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军事和商务两方面。
然最主要的还是军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中国水军的主力。
作者也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代表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
"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
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卖国,"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中国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
《李鸿章传》读书心得体会《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外交家李鸿章生平和事业的传记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一些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首先,李鸿章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政治手腕的人物。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熟练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维护了中国的利益,取得了一系列国际上的胜利。
他以其精明的谈判技巧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成为了晚清政治的重要人物。
读《李鸿章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智慧和智商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李鸿章体现了坚持中外并举的开放思想。
他一直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他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交往,学习了他们的先进经验,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开放和学习是国家和个人进步的关键,只有放开心胸,积极学习那些优秀的东西,才能够使自己不断进步。
第三,李鸿章的一生堪称典范的忍耐和坚持。
他在政治和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从未放弃。
无论是在政治生涯的起伏还是在家庭生活中的遭遇,李鸿章都以坚韧和果敢的态度面对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难。
他的坚持精神让我深受鼓舞,它是成功的关键。
第四,李鸿章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他为人正直,不受贿赂,并且以公正和事实为依据处理政治事务。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家风教育,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言论,以示人。
他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感,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
通过读《李鸿章传》,我深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对于人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第五,李鸿章是一位历史伟人。
他在晚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奋斗。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被他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一个人的伟大不仅仅是靠着智慧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心态和精神状态。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上杰出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李鸿章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于清朝末年,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他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才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推行了自强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求强”的口号,积极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外交上,他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条约谈判,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利益。
在军事上,他也有着非凡的才能,曾参与指挥过多次战争,为中国保卫国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清晰的认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政策。
他是一个具有卓越外交才能的外交家,他在与外国的谈判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
他是一个具有非凡军事才能的将军,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和军事素养。
他是一个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领袖,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决断力和执行力。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中国近代史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不幸和挫折,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辉煌和成就。
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通过阅读《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和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不幸和挫折,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种种辉煌和成就。
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读书报告题目《李鸿章传》读书报告班级(班号) 会计一班9141078701 姓名(学号) 吴孟秦************ 指导老师张凤翱老师2015年4月12日这次读的书是由梁启超先生篆书的《李鸿章传》。
那么让我首先介绍介绍这个著名的作者——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变法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关于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品。
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追踪,读者可以了解其在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震撼和启发。
李鸿章作为晚清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充满曲折的政治斗争。
他聪明、机智,善于权谋,因此在政治舞台上屡立战功。
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以一己之力稳定了国内局势,并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他悬崖勒马、市场化改革的思路让中国经济逐步增长,国家实力相应得到提升。
他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成就,尤其是促成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为国家争取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益,及时的结束了战争,为中国保存了实力,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些都让我对李鸿章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然而,与此同时,李鸿章的一些行为也令人费解。
他的个人私欲和权力欲使他经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他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滥用职权,甚至与英、日等列强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读到这些情节时,我不由得为他的短视和私心感到失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一个政治家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权力和权势的追求,更大的目标应该是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
在处理外交问题时,不应该盲目地妥协,让出太多利益给外人。
在处理内政问题时,必须坚持公正的原则,保护人民的利益。
同时,政治家应该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做到守正出奇,以谋长远利益,不能被个人私欲所制约。
此外,李鸿章对于现代化的推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改革政治制度,推动产业发展等措施,使得中国逐渐迈向现代化。
他的改革思路很有启发性,即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
他总结了中国在长期封闭状态下的短板,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这对于我们现在进行改革开放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我对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虽然他在政治斗争的过程中有一些遗憾和缺陷,但他为国家奉献了一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鸿章传记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王国维。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李鸿章一生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清朝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复杂性,也对他的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李鸿章是清朝末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最终成为了一位权倾一时的大臣。
他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手腕,曾多次化解国家危机,保全了清朝政权。
他还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读完《李鸿章传》之后,我对李鸿章这个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具有丰富人生经历和情感的人。
他在政治上的才能和手腕是显而易见的,但他在家庭和个人生活中也有着许多令人感动的一面。
他对家人的爱和关怀,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让我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和钦佩。
同时,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和曲折。
李鸿章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他也在这些事件和变革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生涯,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种种曲折和变化,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
总的来说,读完《李鸿章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对李鸿章本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更深刻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和曲折。
成也时势,败也时势
——《李鸿章传》读后感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卷首曾有言:“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诚然,评价一个人不可盖棺论定,更不可断章取义,应站在客观的角度,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梁启超先生之所以在卷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让我不得不认为,在梁启超先生的时代,甚至时至今日,世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仍带有浓厚的贬义色彩。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中学课本上出现的位置,大多都是在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时候,而唯一相对不那么贬义的地方,就是在洋务运动一章,而洋务运动被认为是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而“封建统治”被世人认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汇,象征着落后和屈辱,因此,便在脑海里给李鸿章扣上了一顶“权臣”的帽子。
评价一个人,要从他所处的时局而观之,世人只知李鸿章是代表清廷与列强缔结不平等条约之人,而不知李鸿章是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能够知人善任,也善于交际,同时在那个时代,他具有一定的远见。
他是时势所造就,当时的清政府内有忧,外有患,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清廷花费十年有余而不得平定,官军军备废弛,一片萎靡,而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也在稳步前进,曾国藩令李鸿章平定江浙一带的太平军,因此,李鸿章组建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时无往不利,这与李鸿章个人所拥有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息息相关,也与当时的李鸿章能够知人善任密切相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淮军将领曾国荃率军于南京城下鏖战之时,朝廷也曾多次敦促李鸿章率洋枪队前往协助,而李鸿章深知曾国荃处于即将战胜之时,并不想夺取其功劳,
因此他面对荣誉能够按捺得住,而曾国荃收复南京之后,朝廷许多大臣都曾因嫉上谗言,而李鸿章却能够尽力维护之,可见李鸿章并不是逞一时之快,目光短浅之人,而是调和人脉,八面玲珑之人,这也能够体现其外交潜力。
除此之外,李鸿章训练北洋水师,在其位,谋其政,它能够比清廷的其他官员更能认识到清朝的军队,相对于国外的军队弱在哪里,因此他能够发起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兴办了一系列工厂和西式学堂,并派遣一部分留学生前往海外留学专攻西洋之术,主张修建铁路等等,李鸿章对于世界格局的认识是逐步开阔的,从朝鲜事件时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故步自封,到北洋舰队于刘公岛惨败的痛心不已,可以说李鸿章也是逐步在开眼看世界的,他的目光相较于那些认为铁路的铺设是“扰东陵,毁庄稼”的目光短浅的清朝大臣开阔许多。
因此,李鸿章得以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纵览中国大权,立于世界政治的舞台。
李鸿章在晚年也评论自己的一生,都只是在做修修补补的工作,只是一位裱糊匠而已,他的确是一位忠臣,不过也正是这份忠诚,使他不敢去做真正救亡图存的事情,只是将自己局限在维护清朝统治这件事上,他只是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并不能够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
从一开始自居天朝上国而贻误战机,到洋务运动“官督商办”的失败探索,李鸿章做工作始终是畏首畏尾的。
此外,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基本上是在许多国家之间寻求平衡,采用一方势力制衡另一方,首先求助的对象不是自己的国家,而是英国或者俄国,这也是李鸿章招至诽谤的一个方面,但这也是屈服于时势的无奈之举,然而他善于辞令,也能够在其间周旋,尽一己之力减少清廷的损失,能将十亿两白银的赔款凭一己之力争取到4.5亿两,已是壮举。
梁启超先生说他“不学无术”我认为的不学无术,是指李鸿章乃科举出身,熟读的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尽管他才能卓著,但是
毕竟非“科班”出身,有些东西着实不是经他一人之手可以实现的,除此之外,李鸿章的眼界虽较清朝其他大臣是较为宽广的,这也是得益于他常常出使他国,常常与他国作战的缘故,但他对西方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并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这也是他被认为是“不学无术”的原因之一。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也曾有言,“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之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
”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对李鸿章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有几点批评说的特别好,“李鸿章不清楚民众的实质,不通宵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在十九世纪这个竞争进化的时代,还尝试着小修小补的改良,贪图一时偏安,不想着扩充国民实力,把中国建设成威名远扬的富强国家,却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取水却网寻找源头,便安于现状,更靠着一点小聪明,想要和世界上的著名大政治家相抗衡,出让大的利益,却去争夺一些蝇头小利”这是李鸿章招致骂名的一系列原因,然而也正是时局逼迫他如此:中国是一个专制政治的发达的社会,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满清王朝以及它所代表的封建统治势力盘根错节,社会结构极其腐朽僵化,严重制约国家和民族的活力,民族矛盾尖锐,官僚阶级庞大,且毫无远见卓识,这一切就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大阻力,这使得任何谋求发展,改革的做法都只有一个前途,那就是失败。
因此,他不得不向列强低头,当时光绪帝的软弱,慈禧太后手段的强硬和自私自利,也使得李鸿章的手段受到局限,洋务运动也被顽固派扯了后腿,因此说李鸿章败也时势,这也是一个原因,所以,梁启超先生评价李鸿章,还是把李鸿章放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没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正如梁先生所说:“凡是一个国家的当今社会现象,一定与这个国家此前的历史有关”
梁先生的《李鸿章传》说到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有许多正确、深刻的看法,但是有些事情与国情不符,有些事情也只是一厢情愿,不真正处于当时的局面下,不真正接手李鸿章当时所处理的事物,所有的“自以为”都是一纸空谈。
因此,我们作为后世人,对他过分贬低是不应该的,李鸿章并非秦桧、赵高一样玩弄手段的权臣,而是一个纯粹的忠臣,他是由时势所造就的,也是被时势所局限的,兵马压境之时,清朝的软弱无能使他不得不忍气吞声,以割地赔款的方式求和,令人心酸。
如陆奥宗光所说的那样:“说他有胆识,有才干,有决断力,不如说他基民灵力,有指挥能力,能够察觉事情的利害得失”也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
总的而言,我认为李鸿章可褒大于贬,但不可贬大于褒,说他低声下气,这本是受制于时势的,说他不学无术,也是由时势所决定的,无论是当时,还是把如今的我们置于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2015级生物医学工程班
路柏颖
学号:2015001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