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287.00 KB
- 文档页数:72
经济社会学课件详尽版(依据周长城老师教材)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思想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1、名称由来经济学:经济学是现代的一个独立学科,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前提:资源的稀缺性对象:理性选择行为。
经济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目标: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人口变动、民族、城市、乡村、社区、婚姻、家庭与性、信仰与宗教、现代化等领域。
社会学ᑐ经济学经济学:个体、理性、利益社会学:整体、感性、责任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2、定义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斯梅尔塞:狭义: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广义:在狭义的理解的基础上,还包括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许多方面。
斯廷施凯姆:经济社会学是通过审查制度的类型和社会谋求生计的技术限制把经济力量的巨大运动和个人行为连接在一起的。
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汪和建:经济社会学是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和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第二节经济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渊源及发展历史一、学术思想渊源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阿弗里德·马歇尔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创始人。
发展社会学笔记引言第一编发展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发展与发展社会学第一节现代化与发展一、现代化现代化是指在近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全面社会变革过程。
或者说是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方面的整体性社会变迁过程。
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工业化(2)城市化(3)理性化(4)世俗化(5)社会组织的分化与整合二、发展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区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它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
发展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经济发展(2)社会发展(3)人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三、现代化和发展区别:A 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与转化,其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
B 发展则是一个绝对性概念,它所指的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
其范围是没有限度的,是一个无限向前延伸的过程。
联系:现代化特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即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阶段。
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发展,是现代化发展;而发达国家的后现代化过程也是发展,是后现代发展。
第二节发展社会学一、发展研究的背景严格意义上的发展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五六十年代,其最早的起因是政治与经济问题。
二、发展社会学发展社会学是发展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发展的探讨。
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但它并不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阶段和一切领域。
它主要研究18世纪中期之后的人类社会发展,即现代化阶段。
当代发展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后进的发展中国家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发展社会学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
第一编第一章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引言:经济法作为一门法律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而逐渐形成。
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体系。
本文将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更好地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和重要性。
正文:一、经济法的起源1. 经济活动与法律的关系: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生及其对法律的需求。
2. 古代法律与经济:古代社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和古代法律制度的应对方式。
3. 巴比伦码头法典的出现:巴比伦码头法典作为最早的经济法规的产生和发展。
二、经济法的发展历程1. 古代经济法的发展:古代国家在农业、商业、金融等方面的相关法律规范和制度。
2. 中世纪的经济法体系:封建社会中经济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3. 工业革命与现代经济法:工业革命对经济法的影响和现代经济法体系的形成。
三、经济法的国际化发展1.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冲击和影响。
2. 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国际经济组织在推动经济法发展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3. 国际经济法的发展: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等领域的国际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
四、经济法的分类和体系1. 经济法的基本分类:经济法的一般性分类和特殊性分类。
2. 经济法的主体和对象:经济法的适用主体和适用对象的分析和规定。
3. 经济法的体系结构:经济法体系的构建和不同国家的经济法体系特点。
五、经济法的作用和意义1. 经济法保障经济秩序:经济法对经济秩序稳定和发展的作用。
2. 经济法保护市场参与者权益:经济法对市场主体权益的保护和规范。
3. 经济法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法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总结:经济法作为一门专门针对经济活动的法律学科,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的法律制度到现代的国际经济法体系,经济法在保障经济秩序、维护市场参与者权益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经济法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经济活动提供更加稳定和规范的法律环境。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二)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三)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四)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二、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一)奥古斯特・孔德(1789至1857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是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是实证主义的权威代表。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在圣西门的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
孔德认为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从中发现客观自在的社会规律。
“了解以便预测,预测以便控制”,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①。
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②。
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③。
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④。
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⑤。
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4)孔德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
(二)卡尔・马克思(1818至1883年)1。
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2。
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3。
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马克思的代表作有《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三) 赫伯特・斯宾塞(1820至1903年):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哲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代表作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1。
社会有机体论2。
经济学思想史概述总结经济学思想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古代到现代,经济学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学派的交替演变。
下面将对经济学思想史进行概述总结。
古代经济学思想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是古代经济学思想的起点。
古希腊经济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尤西亚经济学”(即家庭经济学)的概念,强调个体家庭的经济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而古罗马经济学家塞涅卡等人则关注货币的作用和社会公正,提出了一些反对奢侈浪费的思想。
中世纪经济学思想史: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主导了经济学思想。
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斯把经济活动看作是人们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手段,同时强调了道德和公正的重要性。
此外,经院哲学还对利润、价格形成和银行活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重商主义经济学思想史:重商主义是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的一种经济政策,倡导国家保护主义和积极干预经济。
重商主义经济学家关注贸易顺差、金银积累和国家实力,提出了一些国家利益至上的经济政策。
古典经济学思想史: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提出了古典经济学思想。
斯密认为市场自由竞争能够实现资源分配的最大效益,主张自由放任政策。
李嘉图则着重研究生产要素的分配、价值理论以及对农业经济的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学思想史:19世纪末,社会主义经济学开始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再到后来的毛泽东思想等不同的阶段。
现代经济学思想史:20世纪以来,经济学思想呈现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新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市场行为者的理性选择和效用最大化,创造了边际效用理论和均衡价格理论等重要概念。
行为经济学则更关注人类行为的心理因素和非理性决策,对经济学的研究进行了拓展。
此外,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也成为现代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一、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原理和方法论);(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著有《实证哲学教程》,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其社会学思想可从三方面进行把握:①科学的分类。
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是科学之“皇后”,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的建立作了准备。
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秩序”和“进步”是其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③研究方法。
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
(2)马克思,著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三方面掌握:①马克思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它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②马克思创立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将科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③马克思的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注重社会调查,把实际材料作为理论研究的必要前提。
(3)斯宾塞,著有《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
其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社会有机体和进化论两个方面展开。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代表作有“三论”:《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
其社会学观点如下: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是指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社会团结的核心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即“集体意识”。
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个类型。
③失范理论。
失范是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④社会研究方法准则。
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