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2023-11-08•引言•主题内容•艺术特色目录•思想内涵•评价影响•结语01引言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
《风雨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个人背景作者当时正身处上海,感受到社会的变幻莫测和个人的命运飘忽不定,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品背景作者介绍作者姓名:郁达夫作者国籍:中国作者出生地:浙江富阳作者职业:作家、诗人、翻译家等创作时间:20世纪上半叶,具体时间不详。
创作灵感:作者感受到社会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飘忽不定,有感而发。
创作手法:作者运用了象征、比喻等手法,将自然界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互映照,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人生的独特思考。
创作地点:上海创作历程02主题内容通过对风的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强大和不可预测,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自然气息。
风雨山水通过对雨的描绘,展示了自然的磅礴和力量,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
借助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为诗歌注入了浓厚的情感色彩。
030201通过对村庄的描绘,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表现了诗人的家园情怀。
村庄通过对古城的描绘,表现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为诗歌注入了历史感。
古城借助寺庙这一宗教场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为诗歌增加了哲学意味。
寺庙通过对少女的描绘,表现了青春的美好和纯真,为诗歌增添了浪漫色彩。
人物形象少女通过对渔夫的描绘,展示了劳动者的坚韧和勇敢,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感。
渔夫诗人以自己的形象为媒介,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为诗歌赋予了强烈的个人色彩。
诗人03艺术特色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衰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象征手法诗人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如风雨、江山等,来象征国家和社会的命运,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
寓情于景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能够通过景物的描写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表现手法意象运用历史变迁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0(总分:99.99,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18.00)1.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家”的是______(分数:1.00)A.蔡元培√B.胡适C.朱光潜D.钱钟书解析:[解析] 蔡元培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胡适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朱光潜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2.“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当轴”所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分数:1.00)A.借代B.反讽C.比拟D.比喻√解析:[解析] “当轴”比喻“掌权的人”。
所以“当轴”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3.《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砥砺德行”所针对的不良校风是______(分数:1.00)A.求学为升官发财B.读书为混取文凭C.不正当娱乐泛滥√D.不敬爱师长学友解析:[解析] 蔡元培演说阐发了“三事”:一曰“抱定宗旨”,强调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非为混取文凭、做官致富;二曰“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不正当娱乐泛滥;三曰“敬爱师友”,倡导以诚相待,道义相勖。
4.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认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分数:1.00)A.研究高深学问√B.倡敬爱师友之风C.砥砺道德品行D.倡导正当之娱乐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5.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出“砥砺德行”,在这之中蕴含的思想是______(分数:1.00)A.以德服人B.以德治校√C.以德开课D.看重行为解析:[解析] “砥砺德行”,强调束身自爱,反对同乎流俗,蕴含着以德治校的思想。
6.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升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解析:[解析] 对比法是通过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現代文學推手-胡適研究動機古時候的詩人多以文言文寫詩,現今大家所說所寫的都是白話文居多。
因此淺顯易懂的白話文正式取代了複雜的文言文,成了重要的溝通橋樑。
胡適則是白話文應用推動的幕後手。
他所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都是中國現代化的轉捩點,出國留過學的他,新潮的思想讓他有了改革的行動。
他在當時克服重重困難讓白話文運動改革成功。
這種堅毅的精神,讓我更想深入的了解他。
在論文中我以胡適為研究對象內容包括:胡適的生平介紹、胡適的寫作風格、胡適的改革思想,以及近代人對胡適的讚賞評論。
使我對這位影響近代文學發展的重要人物-胡適有更多的了解。
一、胡適的生平介紹(註一)(註二)胡適,本名:洪騂,字:適之,安徽績溪(現今徽州)人。
西元1891年12月17日生於上海大東門寓所。
1962年2月24日因心臟病過逝。
他的父親胡傳,字鐵花,一字:守三,號:鈍夫。
擅長文武,早期曾在家經商,後來外出做官,晚期曾調到台灣服務。
胡適約三歲,在父母教導下開始識字。
胡適父親在遺囑曾說:「胡適自幼聰穎,應該認真讀書向上。
」胡適的母親,本名:馮順弟,年僅十七歲,是胡傳的第三任太太,前兩任都因生病而死。
胡父與胡母相差32歲。
但胡母僅僅17歲,可是前妻的兒女都已成年,女已嫁有子,而男則待娶。
21歲時在台灣台東的丈夫因為抵制日本軍隊入侵而戰死。
當時不到四歲的胡適與母親相依為命。
母親身兼父職,對胡適可說是非常的嚴厲。
但給胡適的卻絲毫不保留,買給胡適的書都另外請人加以講解。
胡適也說這對他的幫助很大。
胡適曾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現代文學推手-胡適3可見胡適對母親自幼的教誨深感謝意,胡母教育胡適的道德思想,也是造就胡適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母早有意使胡適外出唸書,1904年隨他的三哥到上海,往後在學業上傑出的表現可是讓胡母萬分欣慰。
胡適在1906年入「中國公學」,參加學會,此學會創刊『競業旬報』。
2023-11-10CATALOGUE目录•引言•胡适的白话诗学观•唐宋诗歌传统对胡适的影响•胡适对唐宋诗歌的批判与继承•胡适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的比较与评价•结论01引言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白话诗学观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诗歌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分析胡适在推动白话诗运动过程中,如何借鉴、吸收、改造唐宋诗歌传统,形成具有特色的白话诗学观。
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以深入探究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02胡适的白话诗学观提倡白话文建设白话诗白话诗的提倡与建设写实主义语言改革白话诗的理论基础白话诗与传统诗歌的关系反叛传统胡适的白话诗学观表现出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继承发展尽管胡适对传统诗歌有所反叛,但他也承认传统诗歌的优秀之处,并希望在白话诗歌中加以继承和发展。
03唐宋诗歌传统对胡适的影响唐宋诗歌的审美取向清新自然唐宋诗人注重诗歌内涵的深刻与含蓄,避免直白浅露,胡适也借鉴了这一特点,认为白话诗应该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含蓄蕴藉多样化的风格精炼的语言唐宋诗人注重语言的锤炼与推敲,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胡适也倡导白话诗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意境营造唐宋诗人善于通过意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胡适在白话诗中也常常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现代生活。
丰富的修辞手法唐宋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胡适在白话诗中也运用了这些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唐宋诗歌的艺术技巧唐宋诗歌传统在胡适作品中的体现《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大系》04胡适对唐宋诗歌的批判与继承胡适认为唐宋诗歌在内容上过于注重修辞、意象和韵律,而忽略了思想性和社会性。
胡适的简介和事迹胡适的简介和事迹摘要:胡适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艺评论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被誉为“思想解放的先驱”、“文化传统的批判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等,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究胡适的生平和事迹,以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关键词:胡适,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家一、胡适的生平胡适,字适之,江苏无锡人。
1896年,胡适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著名学府就读,于191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校长等职务。
1946年,胡适去世,享年59岁。
二、胡适的思想和贡献1、思想和教育理念胡适主张“为国家之需而改造个人”,他提倡“现代教育,爱国主义和新文化”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个人才干,更具有行动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成为独立人格的能力。
2、语言学与翻译胡适曾翻译了《巴尔扎克全集》、《莫泊桑全集》等经典作品,他的翻译方式革新了当时的翻译风格。
胡适强调译者要“摆脱源语的枷锁”,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理解,灵活运用语言,准确表达原著的意思和风格,并在翻译方面有豁达的思维和超越的个性。
3、文艺评论胡适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拥有一手批评文艺的才华。
他认为文艺的评价必须独立于思想、信念、政治和艺术的意识形态,强调评价艺术的标准应该是美而不是政治。
他建议将评价文艺的标准与世界上最好的文学作品作比较,并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有普遍性、永恒性,不应该受到时代和政治的局限。
4、思想解放和文化传承胡适倡导思想解放,反对封建文化的束缚,提倡接受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知识,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他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互补共生的,没有必要排斥传统文化,而应该在融合中创新。
结语胡适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胡适“暴得大名”靠的是什么?2015-05-11 09:58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作者:叶胜舟286次点击:我要评论胡适有才、有名,是个细心帅哥、体贴绅士,一生非常有女人缘,他也擅长关心女性。
据说胡适在北大教书时,课堂上若有风,临窗又有女生,他就会走过去关上窗户。
1955年11月,张爱玲到纽约,与胡适见面两次后恰逢感恩节,胡适打电话约张爱玲跟朋友们一起去中国餐胡适(1891年-1962年),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
1910年入康乃尔大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7月至1948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文学革命暴得大名“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20世纪80年代初流行的台湾校园歌曲,名叫《兰花草》,改编自胡适1921年10月4日写的白话诗《希望》。
胡适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影响最大、最深、最远的贡献,是他首倡了白话文运动,掀起了“文学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是第一部白话学术论著,他的《终身大事》是第一部白话戏剧,他的《短篇小说》是第一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集,他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诗集,白话诗《希望》就是其中一首。
这些均为开山之作。
《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新文学的“八不主义”,是胡适的成名之篇。
先在《留学生季报》发表,反响风平浪静,泡沫都没起一个,又抄了一份寄给国内的《新青年》。
陈独秀独具慧眼,在1917年1月1日《新青年》上发表后,文章轰动全国,胡适风靡学界,成为文学革命的“宣言书”、“播种机”。
胡适当初没想到,“一稿两投”竟然无心插柳柳成荫。
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这篇大作拉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帷幕,却用文言文来写。
胡适打响了新文化运动的“第一枪”。
陈独秀接着写了篇《文学革命论》,首提“文学革命”概念,狠批“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比胡适的“火药味”更猛。
鲁迅——永恒的魅力马叙伦——近似古代的笔记周作人——冲和平淡的首席代表夏丐尊——平淡中自有章法结构胡适——自然流畅,不用重笔刘半农——寓庄于谐,不拘规矩郭沫若——挥洒过快,却又清新诱人许地山——笔意所到,戛然而止孙伏园——一种特有的雅趣周瘦鹃——温柔而少冷峻之色袁昌英——豁达大度,挥洒流畅叶圣陶——朴实之中自有醇美韬奋——以早期杂感随笔为胜张恨水——言之有物,取径冲淡陈源——一味倾吐着自己的爱与憎林语堂——精彩片段多在议论郑逸梅——意味隽永,情趣盎然徐志摩——活泼华丽,充满灵气郁达夫——多为才情之作茅盾——直拗硬朗而少圆润轻灵方令孺——笔触细腻,感情深挚许钦文——笔墨淡而节奏偏慢成仿吾——纵笔而下,直抒胸臆曹靖华——浓重的抒情色彩庐隐——最妙的还数小品朱自清——淡泊之中时露清丽王统照——不名一状,也不成派郑振铎——稍加用心,再可提升孙福熙——徐徐叙来,老成大度田汉——早年流丽,晚年质朴丰子恺——给人以恬淡而有味的享受瞿秋白——文学、政治、哲学的组合闻一多——从冷峻、理性到烈火老舍——俚而不俗,俗中有雅俞平伯——自由舒缓中时见雅意冰心——亲切,自然,温柔苏雪林——议论中有见解,显灵气魏金枝——终究以议论为长曹聚仁——纷陈杂出,削足适履阿英——直笔多而曲笔少夏衍——闪过光亮蒋光慈——强烈丰富的感情鲁彦——人情味与人性色彩巴人——冷嘲热讽,愤世嫉俗吴组缃——正面、反面、侧面都写靳以——天真烂漫,单纯明净丽尼——有一种美丽的忧伤范长江——简洁而凝重的笔墨柯灵——炉火纯青,下笔有神叶紫——介于格言与随感之间徐懋庸——酷肖鲁迅的杂文师陀——只觉得有些恬淡萧乾——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卞之琳——简洁明快,庄重严谨季羡林——清泉流泻,春风骀荡邓拓——长于议论,又能写意何其芳——美丽而诗意的凤子——一种特有的情感气氛杨朔——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陈企霞——论证严密,层层推断唐搜——曾有过种种尝试陈荒煤——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草明——似少一种深邃的思考孙犁——平易淡朴的文风叶君健——艺术上有多种特色赵清阁——以情为重的文章王西彦——良知与正义感支配下的抒写徐迟——用新闻的手法追求完美周而复——长于纪实,不拘一格杜宣——始终保持平稳的节奏严文井——带有思索的低抑情绪冯英子——自然质朴,别饶情趣碧野——从粗壮激越到明丽抒情刘白羽——褒贬不一的抒情文苏青——拉杂中也会生动出彩吴祖光——说真话,有骨气韦君宜——早年天真,晚年反思秦牧——注意技巧,懂得剪裁黄秋耘——诸体皆备,随笔尤胜冯牧——总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郭风——得心应手,无施不可黄裳——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张爱玲——大多都是信笔写去魏巍——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读者欧阳文彬——只需要真诚与质朴蒋星煜——自然质朴的文风艾煊——很注意语言的节奏何为——注意人物与情节牛汉——表达生命的体验与发现峻青——强调立意与情感袁鹰——一丝不苟,情致绵绵岑桑——畅达流丽,精练生动张天健——浓淡相宜,疏密有致邵燕祥——横也成文,竖也成文赵鑫珊——心灵航程中的永恒瞬间小思——从文章中感受其气质叶文玲——以文反映时代脉搏冯骥才——妙不可言,别是一家黄河浪——似不经意,实很讲究余秋雨——有自身的节奏与词汇王周生——更接近于一种时文的写作张抗抗——个人性灵的刻录赵丽宏——心灵与语言的双重之美胡绳梁——枝叶扶疏,神清气朗。
从《白话文学史》看胡适的古文学史观李建松(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河南洛阳,471023)摘要:胡适是最早提出“白话文学”理论的文学革命倡导者,他的《白话文学史》迎合了当时为“白话文学”正名的需求,他认为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主流,先秦至唐宋的发展历程是民歌逐渐取代“庙堂的文学”而成为主流的过程,这是他用进化论观照文学得出的结论;同时,他认为平民文学是用“当时”的白话来反映民生疾苦的文学,它应当有助于“救济社会”、“补察时政”;文学形式的变化他认为是对文学的束缚,因而,他赞成宋人“做诗如说话”的主张,强调语言的通俗化与口语化,这也显示出他的文学评价标准的狭隘与偏颇,忽视了文学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他的这一写作功利性使它不可避免地具有倾向性,但结合当时的时代,他的这一写作也确实有助于白话的主流化进程。
关键词:胡适平民文学做诗如说话偏颇功利色彩早在留学美国的时候,胡适就曾与梅光迪、任鸿隽等人就“文学革命”的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争,这种论争无疑会使胡适对自己的文学思想和主张进行反思、总结,并逐步加以完善、条理化。
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他只是提出“八事”,到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则明确地将白话文学与文言文学分别定性为“活文学”与“死文学”,并提出了创造新文学的“三步”,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试图用自己的眼光、理论来勾勒、构建一部从古至今的白话文学史,这一意图的最终实现便是他写出的《白话文学史》。
这种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发展主线的文学史叙述无疑迎合了当时文学革命倡导者所力图为白话文学“正名”(确立其“正宗”地位与“主流”地位)的需求,而这种内含有明确的功利性的写作无疑会反过来影响其叙述、评论的客观性,本文通过对《白话文学史》的分析、解读,对胡适的古文学史观做一个简要的考察。
在胡适看来,秦汉时期方言的多样化“做不到”“国语的统一”,政府只能“用‘文言’来做全国交通的媒介”,而“文言”远离百姓的实际生活,因而不易读懂,这就使得“古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了一种死文字了”[1]。
清代骈文八大家一、骈文概述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它以对偶句式为特点,通过对对偶的句子进行连接,形成文学作品。
清代是骈文的鼎盛时期,尤以”清代骈文八大家”最为有名。
这八位大家分别是:袁枚、纳兰性德、纳兰性怀、李汝珍、吴敬梓、郁达夫、胡适、鲁迅。
二、袁枚袁枚,字仲谋,号梅溪,袁枚的骈文作品代表了清代骈文的风格,既有文人特有的豪放洒脱,又富有深意。
袁枚的骈文作品以《随园诗话》最为著名,这部作品集中展现了袁枚丰富的知识和隽永的才华。
1. 袁枚的风格特点袁枚的骈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袁枚的骈文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传递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2. 代表作品《随园诗话》《随园诗话》是袁枚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骈文的形式呈现,记录了袁枚对古代诗歌的批评和赏析。
《随园诗话》不仅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也摘录了许多名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是清代骈文的双子星,他们兄弟俩都是清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骈文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
1. 纳兰性德的风格特点纳兰性德的骈文作品以其细腻、柔婉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思。
纳兰性德的骈文作品在形式上精致流畅,内容上富有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2. 纳兰性怀的风格特点纳兰性怀的骈文作品以其豪放、激烈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火热的情感。
纳兰性怀的骈文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不甘于现实生活的情绪,他以激烈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不满。
3. 代表作品《纳兰词》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兄弟俩合作创作了《纳兰词》,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纳兰词》中的骈文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卓越的才华和情感细腻。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
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他的写作特点之一是清楚,他能用那样轻松的白话文,把道理说得那样清楚,是很不容易的,几乎可说并世没有第二人。
其次是质朴,亲切,讲究分寸。
在《我的母亲》中,他写到“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母亲爱子之深,平凡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几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之大。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
“如果”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已经具备了这种美德,表现了作者的谦虚的品格。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能体现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文学革新主张的,就是他的八不主义和三白看法: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不用典,不用套语烂调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不摹仿古人,不避俗话俗字。
他的主张,针砭时弊,与陈腐的旧文学直面抗争,希望建立新的文学体质与风格,以唤醒国人。
此外,胡适主张使用“白话”做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对于白话,他的看法是:
一、白话的“白”是戏台上“说白”的白,是俗语“土白”的白,故白话即是俗话.
二、白话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话但须要“明白如话”,不妨夹几个文言的字眼.
三、白话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话便是干干净净没有堆砌涂饰的话,也不妨夹入几个明白易晓的文言字眼
于此可见,胡适对于文学有自己的见解。
他希望的文学风格,简约而又深刻,明白而又含蓄,浅显而又深刻,一定要具体,要真实,要感动人心而又是非分明。
胡适的作品:多是思想的辨析,文采上感情上,有他的欠缺.他的文章之用心,偏向于思想处多于散文艺术方面;在驳论文章时:说理的严密,分寸的恰切,语气的肯定.这是显著的三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