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案例分析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101
死因监测工作常见死因链/顺序和错误解析A死因链/顺序一、只发生在男性/女性的死因新生儿(围生儿)死因:吸入性肺炎、窒息、早产、先天性疾病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肺炎、腹泻、营养不良孕产妇死因:梗阻性分娩、妊高症、产后出血老年人死因: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中青年死因:损伤/中毒:机动车事故、工伤、自杀二、常常不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继发性疾病:继发性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早发生的疾病:动脉硬化、高血压、急性支气管炎医疗操作并发症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临死前的症状:如呼衰、心衰三、常常作为根本死亡原因的情况原发性疾病:原发性恶性肿瘤;呼吸和循环系统较晚发生的疾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类疾病;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还有糖尿病、精神病、孕产妇疾病、慢性疾病、慢性肾炎、慢性白血病、慢性支气管炎.举例:1、慢支30年→肺气肿10年→肺心病5年→死亡;2、意外被撞(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意外被卡车撞倒)1小时→颅骨骨折1小时→颅内损伤1小时→死亡;3、(a) 脑梗死(b) 脑血管意外根本死因:脑梗死4、(a) 三期梅毒(b) 初期梅毒根本死因:三期梅毒5、(a) 慢性肾炎(b) 急性肾炎根本死因:未特指的慢性肾炎6、(a) 肺纤维化(b) 陈旧性肺结核病根本死因:呼吸道结核病的后遗症7、(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b)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根本死因:肝硬变8、(a)急性心肌梗死(b)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流行性感冒根本死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a)心包炎(b)尿毒症和肺炎根本死因:尿毒症10、(a)恶性贫血和足坏疽(b) 动脉粥样硬化根本死因:恶性贫血11、(a)风湿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根本死因:风湿性心脏病12、(a)胰腺纤维囊性病(b)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根本死因:胰腺纤维囊性病13、Ⅰ(a)支气管肺炎Ⅱ继发性贫血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根本死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14、(a)贫血(b)脾大根本死因:脾大性贫血15、(a)心肌变性和肺气肿(b)衰老(R54) 根本死因:心肌变性16、a)心源性休克b)心力衰竭c)心脏扩大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病伴有心衰17、a) 肺部感染b)尿毒症c) 动脉硬化性肾病d)高心病根本死因:高血压心脏和肾脏病伴有肾衰竭18、(a)风湿性心脏病(b)二尖瓣狭窄根本死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19、(a)脑膜炎(b) 结核病根本死因:结核性脑膜炎20、Ⅰ(a)妊娠中严重的高血压Ⅱ子痫惊厥根本死因:妊娠子痫21、(a) 脑干损伤功能衰竭(b) 脑挫裂伤(c) 前颅底骨折并颅内积气(d) 车祸伤根本死因:车祸伤22、(a) 肺脓肿(b) 大叶性肺炎根本死因:大叶性肺炎23、(a) 支气管肺炎(b) 脑梗死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根本死因:脑梗死24、(a)食管静脉曲张和充血性心力衰竭(b)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和肝硬变根本死因:肝硬变25、(a) 多脏器功能衰竭(b) 慢性肺气肿(c) 慢性肾孟肾炎(d) 高血压性心脏病根本死因:慢性肺气肿26、(a)衰老和坠积性肺炎(b)类风湿性关节炎根本死因:类风湿性关节炎B常见错误解析一、恶性肿瘤1、原发肿瘤编码为继发Ⅰ(a)肺癌错误编码为:C78.0(肺继发性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34(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2、宫颈癌编码为宫体癌Ⅰ(a)宫颈癌错误编码为:C54(子宫体恶性肿瘤)正确编码应为:C53(宫颈恶性肿瘤)3、低年龄患一些恶性肿瘤Ⅰ(a)乳腺癌年龄5岁要进一步核查年龄和死因;二、循环系统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Ⅰ(a)高血压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Ⅰ(a)心脏病年龄1岁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Ⅰ(a)肺心病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三、循环系统1、高血压一般不作为根本死因Ⅰ(a)高血压编码为:I10需要进一步追溯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2、与年龄的逻辑关系低年龄患冠心病、心梗Ⅰ(a)心脏病年龄1岁错误编码为:I 25(慢性缺血性心脏病)要进一步核查死因和年龄,一般为先天性心脏病(Q类)3、肺心病一般很少作为根本死因,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a)肺心病错误编码为:I 27.9(肺源性心脏病,未特指)应进一步追溯原发疾病(有慢支病史),正确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4、低年龄患脑出血、脑中风(1)脑瘤错误编码为脑动脉瘤Ⅰ(a)脑瘤年龄13岁错误编码为:I 67.1(脑动脉瘤)正确编码应为C71(脑恶性肿瘤)(2)新生儿脑出血错误编码为成人脑血管病Ⅰ(a)颅内出血年龄0岁(b)产伤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P10.1(由于产伤引起的大脑出血)(3)伤害错误编码为疾病引起的脑出血Ⅰ(a)车祸脑出血年龄10岁错误编码为:I 61.9(脑内出血,未特指)正确编码为V89.9(交通事故);四、呼吸系统疾病低年龄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病毒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Ⅰ(a)支气管肺炎年龄5岁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编码为:J18.9(肺炎,未特指)(2)新生儿、先天性肺炎错误编码为慢支Ⅰ(a)新生儿肺炎年龄0岁错误编码为:J42(未特指的慢性支气管炎)正确编码为:P24.9(新生儿肺炎);五、消化系统疾病低年龄患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先天性消化系疾病错误编码为成人消化系疾病Ⅰ(a)肝硬变年龄0岁错误编码为:K74.1(肝硬化)正确编码为:P78.8(先天性肝硬变)六、妊娠、分娩和产褥期1、低年龄围生期疾病P类错误编码为O类Ⅰ(a)早产年龄0岁错误编码为:O60(产程和分娩的并发症—早产)正确编码为:P07.3(其他早产婴儿)2、高年龄其他疾病错误编码为O类Ⅰ(a)乳腺癌年龄60岁(b)乳腺炎错误编码为:O91.2(与分娩有关的非化脓性乳腺炎)正确编码为:C50(乳腺癌)Ⅰ(a)脑血栓年龄73岁错误编码为:O22.5(妊娠期大脑静脉血栓形成)正确编码为:I63(脑梗死);七、围生期疾病1、妊娠期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Ⅰ(a)产后大出血年龄37岁错误编码为:P15.9(产伤,未特指)正确编码为:O72(产后出血)2、成年人疾病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疾病Ⅰ(a)肺气肿年龄43岁错误编码为:P25.0(起源于围生期的间质肺气肿)正确编码为:J43(肺气肿)3、伤害死亡错误编码为围生期的产伤Ⅰ(a)颅骨骨折年龄41岁煤矿塌方导致错误编码为:P13.0(由于产伤引起的颅骨骨折)正确编码为:W77(塌方伤害);八、先天性疾病1、恶性肿瘤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Ⅰ(a)胆总管癌年龄61岁错误编码为:Q44(胆囊、胆管和肝先天性畸形)正确编码为:C24(胆管癌)2、成年人的慢性病错误编码为先天性疾病Ⅰ(a)冠心病年龄69岁错误编码为:Q24.5(先天性冠状动脉瘤)正确编码为:I25(冠心病);九、年龄和伤害的逻辑错误5岁以下的自杀例子一:四岁男孩I. a)灭鼠药中毒1天编码为:X68(杀虫剂的故意自害)错误原因:意外中毒被判定为故意自害(服毒自杀)。
死因监测结果分析分析大竹县2009年居民主要死亡原因。
方法按国际疾病(ICD)-10对大竹县居民死因报告资料进行分类,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及统计分析。
结果监测人口1085041人,全年报告死亡6905例,居民粗死亡率6.36‰,其中男性4162例,死亡率为7.4‰;女性2743例,死亡率为5.22‰。
报告全人群期望寿命74.42岁;死因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传染病;减寿率顺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精神障碍。
讨论死因谱发生变化,慢病成为大竹老年人的主要卫生问题,伤害控制成为大竹40岁以下人口的主要卫生问题,新生儿病降至死因第11位。
1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依据大竹县死因监测网络报告居民死亡资料。
人口资料为大竹县公安局提供。
1.2 统计分析死因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1];寿命和减寿率《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统计分析;使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reg 2005死因专用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审核、汇总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2.1 报告粗死亡率全年报告死亡病例6905例,男性4162例、女性2743例,男、女之比为1.5:1。
男性死亡病例占总死亡数的60.26%,女性死亡病例占总死亡数的39.73%,男性是女性的1.5倍。
报告粗死亡率为6.36‰,其中男性7.4‰,女性5.22‰。
2.2 寿命和减寿率2.2.1期望寿命全人群期望寿命为74.42岁,其中男性71.59岁,女性77.70岁,低于四川省农村居民望寿命76.16岁[2]。
2.1.2减寿率减寿率最高是损伤和中毒,14.45%,第2位是循环系统疾病11.15%,第3位是恶性肿瘤为10.93%。
男性第1位是损伤和中毒,第2位是恶性肿瘤,第3位是循环系统。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涉及一起因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事件,死者为张某,男,30岁,某市某公司员工。
2021年10月15日,张某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因公司提供的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其不幸身亡。
事发后,张某的家属向公司提出索赔,并要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二、案件经过1. 事故发生:2021年10月15日,张某在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设备维护工作。
在操作一台型号为XZ-120的切割机时,由于切割机刀片存在裂缝,在张某操作过程中突然断裂,导致张某被割伤,经抢救无效死亡。
2. 现场调查:事故发生后,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机关及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立即对现场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发现切割机刀片存在裂缝,且公司未对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3. 责任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现场调查结果,认定该公司在此次事故中存在以下责任:- 公司未对切割机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公司未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员工对设备安全隐患缺乏认识;-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对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履行安全生产义务,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四、案例分析1. 公司责任:本案中,公司未对切割机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导致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是导致张某意外身亡的直接原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司应对张某的死亡承担赔偿责任。
2. 员工责任:张某在操作设备时,未发现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存在一定的过错。
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张某的过错并非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司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东丽区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报告一、监测内容和方法1、监测内容:具有东丽户籍居民发生的死亡及死亡原因2、死亡信息收集:在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由医疗机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网络直报。
居民在家中死亡,由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死者家属提供的死者病史、居民身份证、居住地居委会(村委会)证明,填写《居民死亡推断书》并进行网络直报。
区疾病控制中心对上报信息进行审核与汇总统计。
3、人口资料来源:公安东丽分局户政科户籍统计资料4、死因分类标准:按照国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编码。
二、监测结果1、医学人口统计1.1 2011全区平均人口数为354131人,其中男性为180323人,女性为174387人,同比增长2.81%,男性增长4.44%,女性增长1.53%。
1.2 全年出生总数3640人,粗出生率10.28‰,其中男性1899人,女性1741人,人口出生性别比109.08。
1.3全年死亡总数为2007人,其中男性为1068人,女性为939人;粗死亡率5.67‰,其中男性为5.92‰,女性为5.38‰;婴儿死亡11人,其中新生儿8人,婴儿死亡率为3.02‰。
1.4 2011年自然增长率为4.61‰,同比下降了上升了1.99个千分点。
1.5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6805人,老龄人口比例为10.39%,较上年上升0.17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明显高于7%的老龄化标志。
1.6 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47岁,比去年上升了2.08岁,其中男性为81.22岁,比去年上升了3.17岁,女性为81.89岁,比去年上升了1.82岁。
2、居民死亡情况2.1 全年报告户籍居民死亡2007例,粗死亡率5.67‰,较2011年的6.34‰下降10.56% ,低于天津市2010年粗死亡率2.2分性别死亡率2.3分年龄死亡率3、居民主要死因顺位与构成年全区居民前五位死因排位依次为心脏病622例(死亡专率为175.64/10万)、恶性肿瘤575例(死亡专率为162.37/10万)、脑血管445例 (死亡专率为125.66/10万)、呼吸系统疾病131例(死亡专率为36.99/10万)、损伤和中毒84例(死亡专率为23.72/10万),分别占死亡总数的30.99%、28.65%、22.67%、6.53%和4.19%,五位死因之和占全部死因的92.53%。
一起原因不明死亡案件的法医学分析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村民王某父子两人(父亲王某某,男,91岁;村民王某,男,69岁),某日夜被发现死于其住宅中,原因不明。
1.2 现场勘验现场位于该村民家的一陈旧单间内,房屋结构简单,仅有一窗一门,窗户完好;房门为单扇开木板门,系现场唯一出入口,呈半开状态,门锁完好。
屋内物品散落在地面且非常杂乱。
屋内放置两张单人床,靠门口的单人床旁放置一炉子,经勘查,该炉子已经长久未使用,并在炉子侧面发现喷射状带小孔状血迹。
死者王某倒在靠门口的那张床旁,俯卧位,头朝炉子。
死者父亲王某某倒在靠里面那张床旁,俯卧位,并可见地面有拖拉痕。
1.3 尸体检验1.3.1死者王某,衣着自然整齐,无破损。
尸长160cm,尸斑位于前胸腹部未受压处。
死者面部可见血痂附着。
擦去血痂可见死者面色苍白。
口唇处可见少许干血痂。
头颈胸腹部未见明显损伤出血。
四肢未见明显损伤出血。
解剖检验:头皮下未见明显损伤出血,脑组织完好未见明显损伤。
颈胸腹部器官未见明显损伤出血。
提取死者王某全身重要脏器行病理检验。
提取其胃组织及部分胃内容物行毒化检验。
1.3.2死者父亲王某某,衣着欠整齐,前胸部衣服向上卷起,无破损。
尸长165cm,尸斑位于前胸腹部未受压处。
头面部未见明显损伤出血。
颈胸腹部未见明显损伤出血,上肢皮肤可见有鸡皮样改变。
解剖检验均未见明显损伤出血,胃内空虚。
提取死者王某某全身重要脏器行病理检验。
提取其胃组织及部分胃内容物行毒化检验。
1.4 病理检验提取死者王某全身重要脏器行病理检验,其脑组织的病理检验结果为脑右侧基底节区出血。
提取死者王某某全身重要脏器行病理检验,其结果均为正常。
1.5 毒化检验提取死者二人胃组织及部分胃内容物行毒化检验,其结果均为未检出常见有机磷农药及毒鼠强成分。
1.6 死因论证1.6.1死者王某全身未见明显损伤出血,头部更未见有明显损伤出血,结合病理检验等,说明死因是脑右侧基底节区出血而死亡。
第1篇一、引言法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工具,时刻都在发挥着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案件因为种种原因变得扑朔迷离,其中不乏死因可疑的案例。
这些案件不仅考验着执法机关的侦查能力,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一个死因可疑的案例为切入点,探讨法律在此类案件中的作用。
二、案例简介2018年,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命案。
被害人李某,年仅30岁,因涉嫌贪污被当地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在羁押期间,李某突然死亡。
经过初步调查,公安机关认为李某系自然死亡。
然而,李某的家属和部分群众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李某的死因并非自然死亡,而是他杀。
三、侦查过程1. 初步调查接到李某家属的报案后,公安机关迅速展开调查。
通过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等方式,初步排除了他杀的可能,认定李某系自然死亡。
2. 重新侦查在李某家属和部分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公安机关重新对案件进行了侦查。
在侦查过程中,警方发现以下几个疑点:(1)李某在羁押期间,曾出现过多次身体不适的情况,但都被医疗机构诊断为普通病症。
(2)李某死亡当天,羁押场所的监控录像出现异常,部分时段的画面模糊不清。
(3)李某的尸体在解剖过程中,发现多处淤青和伤痕,疑似遭受暴力。
3. 犯罪嫌疑人落网在侦查过程中,警方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张某。
张某曾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刑,出狱后一直怀恨在心。
在李某被羁押期间,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对李某进行殴打和虐待。
四、法律分析1. 侦查程序在李某案件中,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严格遵守了法律程序。
从现场勘查、询问相关人员到重新侦查,都体现了执法机关的严谨和公正。
2. 证据收集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警方收集了大量证据,包括现场勘查笔录、询问笔录、监控录像等。
这些证据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有力支持。
3. 犯罪嫌疑人认定在李某案件中,警方通过调查取证,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张某。
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张某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五、案例启示1. 保障公民权益在李某案件中,公安机关严格依法办事,保障了李某家属的合法权益。
某区慢性病发病、死亡及死因监测资料分析发表时间:2016-08-06T14:03:31.3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廖凌玲陈晔 3林星[导读] 探析慢性病的发病、死亡以及死因监测资料。
【摘要】目的:探析慢性病的发病、死亡以及死因监测资料。
方法:以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一年内全区人口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一年内死亡人数,并对死亡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经过分析后,造成死亡的慢性病主要有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而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男性(P<0.05)。
男性和女性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结论:慢性病是龙岩市新罗区市民的主要死因,针对此现象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人们的不良习惯,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慢性病;死因;监测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慢性疾病也随之而来,并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但正因为如此,预防医学的地位将显得更加突出[1]。
本文研究中,以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慢性疾病患者发病、死亡及死因等情况分析如下。
1 全区人口变动情况1.1基本资料将龙岩市新罗区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全区平均人口数36642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186197人(50.82%),女性180224人(49.18%),全年出生人口1254人,其出生率为3.42%。
死亡总人数为3082人(8.41%),其中因慢性病死亡人数为2947例(95.62%),男性1838人,占59.64%,女性1244人,占40.36%;年龄最小的0天,最大的103岁,平均年龄(51.27±5.73)岁;已婚2216例(71.90%),未婚120例(3.89%),丧偶653例(17.18%),离婚40例(1.05%),不详53例(1.39%)。
2013年咸丰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报告一、监测背景死因监测是通过系统地、持续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死亡率、死亡原因等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内涵,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咸丰县疾控中心对2013年的死因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不同人群和不同死亡原因的死亡率、死亡构成、死因顺位等,并形成报告报告,供相关部门制定慢病防控政策参考。
二、监测目的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死亡病例,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健康的因素,并分析收集的相关资料,确定全县的主要卫生问题,通过采取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和卫生发展战略,提供群众需求的卫生服务,为制定和评价卫生规划提供依据。
三、人口学特征2013年咸丰县常驻人口数为303964人,其中男性为154939人,女性为149025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
咸丰县2013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如下。
表1 咸丰县2013年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年龄组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合计男性女性合计男性女性合计303964 154939 149025 100.00% 50.97% 49.03% 0- 4365 2317 2048 1.44% 0.76% 0.67%1- 18268 9693 8575 6.01% 3.19% 2.82%5- 22618 11873 10745 7.44% 3.91% 3.53% 10- 15022 7869 7153 4.94% 2.59% 2.35% 15- 22981 12048 10933 7.56% 3.96% 3.60% 20- 17453 8079 9374 5.74% 2.66% 3.08% 25- 17603 8268 9335 5.79% 2.72% 3.07% 30- 17935 8864 9071 5.90% 2.92% 2.98% 35- 19967 9949 10018 6.57% 3.27% 3.30% 40- 30813 15520 15293 10.14% 5.11% 5.03% 45- 32644 16375 16269 10.74% 5.39% 5.35%50- 13560 7126 6434 4.46% 2.34% 2.12% 55- 21247 11132 10115 6.99% 3.66% 3.33% 60- 16614 8962 7652 5.47% 2.95% 2.52% 65- 12297 6323 5974 4.05% 2.08% 1.97% 70- 9331 4855 4476 3.07% 1.60% 1.47% 75- 6622 3490 3132 2.18% 1.15% 1.03% 80- 3035 1481 1554 1.00% 0.49% 0.51% 85- 1589 715 874 0.52% 0.24% 0.29%图1 咸丰县人口金字塔四、总死亡结果分析(一)粗死亡率2013年常住人口303964人,死因监测系统共收到来自各级医疗机构及报告的各种原因死亡病例1970例,报告死亡率648.10/10万,其中男性死亡1172例,报告死亡率为385. 57/10万,女性死亡798例,报告死亡率为262.53/10万。
2013年吉安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目的了解吉安市2013年居民死因构成、顺位及变化趋势,分析主要疾病死亡率,为疾病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吉安市2013年死亡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
结果通过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发现,2013年吉安市网络报告死亡病例中处于前5位的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疾病和死亡的外因、消化系统疾病,五者合计占总死亡的87.63%。
按三大类疾病的死因构成分析,发现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死亡的主要原因,高达82.43%。
结论慢性非传染性是吉安市居民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应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力度,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为市民提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eath causes of residents in Ji’an city in 2013,composed of sequence and the change trend,analyze the main disease mortality,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isease. Methods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 analysis of Ji’an city in 2013 death surveillance data,calculate the mortality,rank of death cause index. Results Through the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cause of death,death cases in Ji’an city in 2013 the network reported in the top 5 causes of death were circulatory system disease,tumor,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injuries and diseases of digestive system,the five together accounted for 87.63% of the total deaths. According to three kinds of disease cause of death analysis,found that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as high as 82.43%. Conclusion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death of residents in Ji’an,should strengthen the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fforts,take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provide scientific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for the citizens to reduce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Key words] Death surveillance;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根据《江西省居民死因监测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市在县级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网络直报工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启动了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覆盖县乡村三级死因监测网络已初步建立,全人群死因监测工作有序运转。
651例死因回顾调查分析目的:了解本区居民主要死因、死亡构成及其分布。
方法:确定死亡人数和死亡者名单,以卫生部规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为原始调查表调查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死因编码和根本死因的推断,计算死亡人数、死亡构成等指标。
结果:男性死亡人数445人,死亡率为269.50/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人,死亡率为183.73/10万;男女死亡率性别比为1.47:1。
主要死因及顺位前5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
恶性肿瘤前3位的主要死因是肺癌、肝癌和胃癌。
结论:为了社区居民自身健康利益,要加大慢性病的防治力度,针对结果中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的特点,对男性群体要进行心理、生活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正确辅导。
居民死因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摸清本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现对651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地区本区近几年上报的死亡人数。
1.2调查内容收集本区近几年户籍人口中死亡者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别、年龄、死者生前工作单位、职业、发病日期、死亡日期及死亡原因等。
1.3统计分析临床医生按照要求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资料采用ICD-10进行编码。
2结果2.1男女死亡情况户籍总人口数277 238例,其中男性165 118例,女性112 120例。
总死亡人数651例,总死亡率为234.82/10万;男性死亡人数445例,死亡率为269.50 /10万;女性死亡人数206例,死亡率为183.73/10万。
2.2主要死因及顺位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见表1。
表1煤电公司死因回顾调查三大类疾病死亡率及构成死因男(例) 女(例) 合计(例) 顺位构成比(%)循环系统疾病147 84 231 1 35.48肿瘤128 52 180 2 27.65呼吸系统疾病74 29 103 3 15.82损伤和中毒56 17 73 4 11.21消化系统疾病14 8 22 5 3.38泌尿系统系统12 4 16 6 2.46内分泌疾病8 7 15 7 2.30不明原因 5 5 10 8 1.54神经系统疾病 1 0 1 9 0.152.3居民恶性肿瘤统计分析为,肺癌死亡59例,男43例,女16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一位;肝癌死亡32例,男23例,女9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二位;胃癌死亡16例,男13例,女3例,占肿瘤死亡的第三位;其次依次为肠癌死亡12例,男7例,女5例;卵巢、宫颈癌、乳腺癌死亡10例;食道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死亡分别为8例和7例,均为男性;胆管癌死亡5例,男3例,女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死亡5例,也均为男性;其他死亡26例,男19例,女7例。
2021年宜昌市居民死因监测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数据分析方法了解2021年内宜昌市居民死亡原因,为制定城市卫生发展策略与疾病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信息数据。
方法分析2021年内宜昌市死亡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数据,运用Excel和Spss软件辅助分析,得出相应结果。
结果2021年宜昌市死亡率达到748.45/10万,(标化死亡率430.86/10万),男性属于死亡率影响因素,(P<0.05);2021年宜昌居民死亡疾病谱当中,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和中毒为前五位原因,性别不同则疾病谱排序不同,男性恶性肿瘤为首要原因,女性则为心脏病;分析死因减寿顺位,损伤中毒和恶性肿瘤分别占据第一和第二。
结论依据宜昌市2021年居民死因监测数据,发现恶性肿瘤和损伤中毒对于居民健康水平危害程度最高。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亡率;死因顺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宜昌市属于中部地区,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结合部,宜昌被评为全国百强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户籍人口持续变动,居民所面临的工作环境与生活环境也发生极大转变,居民死亡率和死亡原因随之变化。
通过死因监测能够了解区域内人群的死亡原因与发展趋势,对于区域内的卫生发展规划制定有指导作用,可促进区域内的卫生事业发展[1]。
1 对象与方法1.1资料来源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宜昌市为查询中心,设置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查询时间,调阅该时间段内死亡人口信息,获得死因资料。
所获的研究资料,均经过基层医疗机构、县(区)和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使用Excel软件整理汇总,后根据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文中所涉及人口资料,源自国家统计局。
标准人口构成资料参考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1.2统计学分析宜昌市2021年居民死亡原因分析,应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以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对居民死亡原因进行编码,用以分类研究,采用2003版本Excel办公软件和13.0版本Spss统计学软件,开展医学统计学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