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折纸做60°,30°,15°的角
- 格式:docx
- 大小:22.87 KB
- 文档页数: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部分提出了四基,在旧版课标双基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上增加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呢?笔者以为,教师选用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数学活动,是关键。
这些恰当的问题可来自生活,可选自教材,笔者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中的一节数学活动课“折纸做60°、30°、15°的角”,做简单介绍。
一、“折叠”活动课教学价值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中学数学课程。
本课选取学生常见的折纸活动作为教学内容,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能够激起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折纸,并具备一定的折叠技能;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形、三角形的全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其识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已基本形成。
从教学意义上看,轴对称作为初中数学三大全等变换之一,近年已成为热门考点,且大多考查轴对称的试题以“折叠”的形式呈现。
因此,“折叠”教学值得深入探究。
二、教学实施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如何折出45°角?学生分小组动手折,对折任意一个直角,利用折叠得到相等的角度。
追问1:更进一步,如何折出正方形?学生折纸,观察所折图形,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追问2:折叠过程中,还能发现哪些图形?学生发现除正方形以外,还有等腰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特殊角45°切入,折纸起点低,操作较简单,学生人人参与,气氛活跃。
学生发现对折可以得到相等的角,并且还能得到相等的线段,全等的图形。
从折角度到折不同图形,学生综合考虑线段与角的等量关系,实现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问题2:用这一张矩形纸片我们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继续动手折纸,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继续反复对折,可以把一个角进一步平均分成2n份,还可以利用角的和、差得出相关度数的角。
折纸做60°、30°、15°的角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折纸做60°、30°、15°的角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教材在“三角形”、“轴对称”“四边形”、“尺规作图”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是用矩形纸片折30°角和折叠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折纸做角活动,既可以巩固再认已学知识,深化知识的理解运用,又可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为后继知识的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奠定认知基础。
此外,本节教学内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学生能掌握折60°、30°、15°角的方法;在实践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动脑、动手能力。
(2)通过折叠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纸做角的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首先是学生能运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角是30°”和“轴对称”、“勾股定理”等知识,设计出用矩形纸片折30°角的方案,其次是进行实验操作折出30°角,最后是能利用角的倍分关系顺利折出15°、60°、120°等相关的角。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通过对折纸做角过程的反思再认,能理解对折纸片(折叠)的实质是轴对称,“重合点的连线被折痕垂直平分”,并能运用对称原理进行数学中折叠问题的一般推理和计算。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通过把自贡的地方剪纸文化与折纸紧密结合,学生表露出对家乡——自贡剪纸艺术的惊叹和赞赏,洋溢出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而努力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折纸做30°角,是在不用任何作图工具的前提下,开展的一项数学实践活动,在抽象概括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都比“尺规作图”难度大。
《折纸做60°、30°、15°的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通过折角平分线、折平行线、折纸研究轴对称等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折纸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游戏,折纸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它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基本图形变换,角平分线、平行与垂直、三角形的全等、四边形等知识,教材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折纸游戏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折纸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2、能折出60°、30°、15°等特殊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探索折60°、30°、15°的角,经历折叠、观察、猜想、论证、交流等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合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在折纸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重点难点因为本节课是折纸活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折纸做特殊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习惯,养成合作交流意识。
难点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思考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五、教法学法1、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为主线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扶放适度,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当指导。
2、为了体现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动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教学活动设计出下图:④加入学生在折纸的时候遇到困难得出下图:引导学生观察,此时一定有,要想∠ABE=60°,最好还有=BE,那么,E要落在什么地方,这时学生容易想到E落在对称轴当学生纷纷得到不同的折法后,让不同折法小组的代表上台演示折叠六、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以面向每个学生、服务每个学生为原则,让人人动手、让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来设计的。
数学活动折纸做60°、30°、15°的角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是义务教育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的章末活动课。
本课之前,学生已通过折角平分线、折平行线、折纸研究轴对称等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基本图形变换,角平分线、平行与垂直、三角形的全等、四边形等知识,教材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折纸游戏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折纸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
2、能折出60°、30°、15°等特殊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探索折60°、30°、15°的角,经历折叠、观察、猜想、论证、交流等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在折纸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难点:难点:通过活动的任务、目的、过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点:通过推理论证,证实所折的角为60°、30°、15°的角。
教学方法: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矩形纸片若干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小时候我们折过船、飞机、千纸鹤等,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里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如何折出特殊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如何通过折纸,折出特殊的角度。
(二)提出问题,深度思考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45°的角?问题2: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归纳: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可以把一个角平均分成2n份,从而得出折叠后角的度数。
《折纸做60°、30°、15°的角》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通过折角平分线、折平行线、折纸研
究轴对称等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折纸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游戏,折纸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它还是开发学生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节活动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基本图形变换,角
平分线、平行与垂直、三角形的全等、四边形等知识,教材选取学生熟知的、生活化的折纸游戏作为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倍感亲切,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在折纸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轴对称性
质的理解。
2、能折出60°、30°、15°等特殊度数的角。
过程与方法:探索折60°、30°、15°的角,经历折叠、观
察、猜想、论证、交流等过程,发展学生对几
何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
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
合作意识。
情感与态度:在折纸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
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重点难点
因为本节课是折纸活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折纸做特殊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在动手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习惯,养成合作交流意识。
难点是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思考折出特殊度数的角。
五、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动手为主线的原则,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尽量做到扶放适度,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当指导。
2、为了体现数学活动课的特点,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动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教学活动设计
出下图:
④加入学生在折纸的时候遇到困难得出下图:
引导学生观察,此时一定有
,要想∠ABE=60°,最好还有=BE,那么,E要落在什么地方,这时学生容易想到E落在对称轴
当学生纷纷得到不同的折法后,让不同折法小组的代表上台演示折叠
六、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以面向每个学生、服务每个学生为原则,让人人动手、让每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来设计的。
具体来说,本节活动课体现一个“探”字,落实一个“动”字,突出一个“趣”字,提倡一个“放”字,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七、教后反思
回顾这节课,主要成功之处有:
1、情景引入巧妙探险的任务贯穿整个课堂,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扶放把握适度折纸做60°、30°15°的角是本课重点,教师课前深钻教材,课中引导得当、扶放适度,使每位学生都有最大的收获。
3、体现课改精神教师舍得给时间学生自己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