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折纸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8
折纸——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巨化三小徐琛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理解计算道理,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能正确地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及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习惯于采用“分母相加减,分子相加减”的错误方法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
教学重点: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异分母回头法的计算算理。
课前准备:PPT,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一、绘本引入。
(绘本《猫鼠大战抢奶酪》)师:今天我带来一个小故事(PPT出示)《猫鼠大战抢奶酪》,看这个题目是不是有点奇怪呢?不应该是猫鼠大战?怎么去抢奶酪了?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听,在故事的过程中解决我们的困惑。
师:我今天请两个学生,一个客串老鼠,一个客串猫。
其他同学请拿出课前我让你们剪好的10个小圆片及剪刀、尺子。
师:故事讲的是一家新开的奶酪厂,旁边墙洞里住着老鼠一家,一天:生:哇,什么味道这么香?老鼠小不点一边流口水,一边使劲地嗅来嗅去的。
老鼠爸爸、妈妈、哥哥也跟着小不点一起嗅起来。
最后他们决定跑出去看看。
一家鼠刚把头探出洞,就鼠眼放光,原来,它们所居住的房子被人租去办了一家奶酪厂。
工人们正把每块奶酪平均切成2份、3份、4份、5份。
生:好不容易等到夜幕降临,老鼠一家行动起来了,鼠爸爸和妈妈各叼来4等份中的一块,哥哥问道:一共多少块奶酪呀?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小圆片,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知道答案的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
3,妈妈说,今天晚生:第二天晚上,鼠妈妈又叼了一个奶酪的41块,爸爸疑惑地问,那么还剩下多少上只许吃其中的一块,也就是4块奶酪呢?请同学们再用手中的小圆片来帮助爸爸解决这个问题。
生:厂长发现自己的奶酪经常会无缘无故地减少,他勃然大怒,最后在角落洞里发现了老鼠一家,厂长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坏老鼠,我要养一只猫,把你们统统吃了!小不点一家吓得瑟瑟发抖。
生:晚上,小不点和哥哥饿得受不了,悄悄地溜出去偷奶酪,结果差点被一只肥猫抓住。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折纸(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所讲解的是数学下册中的第一课,名为“折纸(一)”,属于“空间与图形”单元中的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折法介绍、物品的折法、防伪标志的制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折叠活动中的基本概念,会掌握不同的折法方式,并能够完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折纸工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与折纸有关的基本术语和概念。
(2)掌握折纸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学会不同种类的折叠方法。
(3)了解折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并能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
(2)通过折纸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2)让同学们感受到折纸活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通过学习折纸,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折纸,让学生在实践中互相交流,同时也有教师亲自示范并提供指导。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前导活动、自主探究、讲评巩固、拓展应用。
1.前导活动(5分钟)教师先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具有美感的折纸作品,并让学生说出它们可能是如何制作而成。
同时,引导学生体验一些折纸活动,让他们感受一下折纸的乐趣。
2.自主探究(20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将配合教材,向学生讲解关于折纸的基本术语和概念,例如:山脊线,谷脊线,折痕等,老师还将进行现场示范。
接下来,同学将自主进行折纸活动,并根据教师的要求尝试多种折法,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提醒。
3.讲评巩固(15分钟)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评价学生们所完成的折纸作品,并向他们提出具体的建议,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提醒。
根据学生们所折出来的各种形态的折纸,同学们将对折叠的各种方法进行探索总结,呈现出各种方法的形态特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1《折纸》 -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体验折纸构建立体图形的乐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能力;4.增强学生的认真和耐心。
二、教学重点1.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与方法;2.掌握折纸构建立体图形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立体图形的构建。
四、教学准备1.纸张;2.折纸的图示和样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1.引入折纸的概念,通过展示一张折纸,让学生从视觉上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
2.展示如何将一张长方形纸张折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部分,并告诉学生这种折法叫做对折法。
3.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使用对折法将一个正三角形纸张折成两个完全相等的部分,并带领学生通过实践证明这种折法是可行的。
2. 拓展与提高1.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将一个正方形纸张折成三个等分部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张正方形纸张折成五个等分部分,并指导学生实现。
3. 归纳总结1.将折纸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折纸的构建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折纸构建出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
3.指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加深他们对折纸构建立体图形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并通过实践体验折纸构建立体图形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都非常喜欢这种手工活动,他们在制作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如痴如醉,表现出了极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手工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同时,这节课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认真和耐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养成认真的态度和耐心的品质。
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课程,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之处。
五年级数学《折纸》一等奖说课稿1、五年级数学《折纸》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和学情《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
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把握了分数的根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学问起点。
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根底,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展计算。
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把握了通分的技能。
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学问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依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一)学问目标: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力量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和运用所学学问自主解决问题的力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胜利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念。
教学重点:把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理解只有一样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二、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纳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稳固应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教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把握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
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比照教学法、学问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受数学学问产生的过程,在详细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猎取数学学问。
《折纸》说课稿(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编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第一节《折纸》中的第一课时。
一、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折纸”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年级时,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五年级上册又学习了通分的知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就是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比较抽象,所以教材设计了通过“折纸”活动的直观操作来探究算理,然后画方格图,把直观操作上升到半抽象的表征,最后抽象出算式归纳出计算方法。
掌握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过程,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的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体验分数直观模型和教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3、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的算理。
关键: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四、说教法主要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主动探究,交流出探究结果,并利用发现式教学法让学生独立发现,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归纳出算理。
以此同时,我还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
在具体的情境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五、说学法注重让学生在计算法则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计算法则,让全体学生主动学习,体验转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具体方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
六、说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折纸教学目标1.理解折纸的概念和基本术语。
2.掌握纸张的折叠方法,能够制作折纸。
3.发现折纸中的规律和变化。
4.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折纸,包括折纸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折纸的制作方法。
1.折纸的基本概念•折叠线:折纸时所画的线,用点线表示。
•折痕:沿着折叠线折叠后所形成的痕迹。
•折面:由折痕形成的平面区域。
•原纸:未折叠的纸张。
2.折纸的基本术语•翻折:将纸张由翻转方向进行折叠。
•对折:将纸张折叠成两半重合。
•折叠:按照折叠线将纸张折叠成所需要的形状。
•展开:将折叠好的纸张展开,还原成原始形状。
3.折纸的制作方法•基础折法:山折、谷折、对折、交叉折、三角折等基础折法。
•组合折法:在基础折法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折法而组合出不同的形态。
教学过程1.导入:以折纸的历史及文化为引入,让学生了解折纸的起源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2.讲授:介绍折纸的基础术语和基础折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3.演示:教师进行折纸的演示,让学生逐步掌握制作折纸的方法。
4.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和指导制作折纸,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制作出自己的作品。
5.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分享在制作折纸中的心得和体会。
教学评价1.在折叠折纸过程中,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进行折叠。
2.学生是否准确理解折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
3.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基础折法,制作出自己的折纸作品。
4.是否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在折纸过程中能否发现规律和创造出新的形状。
教学反思1.折纸教学需要注重动手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折纸的技巧和方法。
2.引导学生在制作折纸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3.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学习。
4.多鼓励学生在制作折纸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作业根据所学内容,制作一张自己的折纸作品,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展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二》教案:折纸的基础知识分享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折纸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增加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小朋友的耐心、专注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中,折纸二这一章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折纸的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折纸?折纸,是指利用单张平面纸片进行的各种折、翻、卷等变形操作,从而使其成为立体图形的一种手工工艺品。
折纸,又称纸艺,是一种充满创意和趣味的手工活动。
二、折纸的基础知识1.折痕:折痕是指通过将纸张沿着某条线段或某个点进行折叠后形成的痕迹。
折痕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它可以固定住在纸张中的折痕可以使纸张更加的稳定,避免折痕的散开。
2.对称性:对称性是指物体的镜像与物体本身能够完全重合的性质。
在折纸中,我们常用对称轴和镜像,来呈现物体的对称性。
3.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而相对位置则是指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这在折纸中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物体的相对位置来变换物体的形态。
4.精确度和对称度:在折纸中,精确度和对称度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体现出折纸的美感和完整度。
5.安全性和卫生性:在折纸中,我们除了重视美好和创意之外,还要注意安全和卫,保证手工和使用的工具都是干净卫生的。
三、折纸的基本步骤对于小学生而言,要想学好折纸,必须要掌握折纸的基本步骤。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折纸的基本步骤:1.把纸张对折,注意它的对称轴应该居中。
2.将纸张分成几个部分,如三等份,四等份等。
3.折痕要坚持垂直或平行于纸张边缘的原则。
4.每次折叠之前,要给纸张一个平整的基础,避免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5.完成折纸后,要把折叠的线条仔细拍平,使其更加平整美观。
四、折纸的好处折纸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出很多好习惯和好处,还可以开发他们的视觉、思维和感官,让他们在趣味中自然地学习到很多知识。
1.增强动手能力:折纸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手眼协调和手指灵活度。
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折纸》(二)(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体会最小公倍数做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分母计算更简单,准确率更高,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成最简分数,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2.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乐于助人、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最小公倍数做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分母计算更简单,准确率更高,熟练地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乐于助人、勇于挑战、不怕困难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小老虎去数字城找好朋友,遇到守门人的阻拦,必须闯过三关才能进城,但数学题着实难住了小老虎,小老虎请求同学们帮忙闯关进城。
(二)探索新知1、第一关(唤醒旧知)1 4 +13715-152、第二关(学习新知)7 10 -1 63、第三关(巩固内容)1 8 +23 34-16(三)课堂小结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逐字稿开场白:同学们好,欢迎来到张老师的数学微课堂,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正片:一、导入:有一天,森林里的小老虎去找远在“数字城”里的好朋友,走了三四个小时,可算到了城门口,小老虎开心极了,正要朝里走去,却被守护城门的人拦住“闯过三关,才能放你进城。
”小老虎只得应声答应,“第一关,请听题……”听完题目,只见小老虎唉声叹气“哎,居然是数学题,难怪叫数字城,这可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老虎一起闯关,最终进城见到好朋友吗?二、新授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帮助小老虎闯关进城。
(一)第一关:动画出示:14 +13715-15师:同学们,暂停画面,拿出本子写一写吧。
生:我发现不论是四分之一加三分之一,还是十五分之七减五分之一,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数都单位不同,先通分,再计算。
四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三加十二分之四,结果为十二分之七;十五分之七减五分之一等于十五分之七减十五分之三,结果为十五分之四。
北师五数下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二、探索新知师:咱们先来做一些练习题吧。
1.试一试(1)算一算710-16,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后交流A师:你是怎样通分的?生:我用10×6做分母,通分后进行计算。
生:10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30,用30做分母,通分后进行计算。
师:以上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一样,两种方法都可以。
而且最后三、巩固练习师:接下来咱们来做书上的练一练。
1.练一练2. 森林医生师:①×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减,正确结果应为1170。
②×正确结果应为1712。
③×通分后,分母不变分子相减,正确结果应为914。
3.解方程4. 根据学校气象小组的记录,当地9月雨天天数占全月总天数的13,晴天天数占全月总天数的310。
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问题:其它天气占全月总天数的多少?15126()+x =712105()x -=373816()x +=516253662613解:x x x x =-=-==17510271010910解:x x x =+=+=73168761616116解:x x x =-=-=1-13-310=1130(同学们,此题答案不唯一)5.估一估,连一连,下列算式结果分别与哪个数最接近?算一算。
师:首先,咱们仔细观察各算式中的两个分数大小比较接近还是相差比较大?是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接着,进一步思考结果接近1、接近0、和接近12的算式分别是什么?答案是19-110接近0,58- 1 9接近12,34+15接近1。
6.你知道吗?用古埃及人的方法表示724,会有多种方法,如14+124,此题答案不唯一,同学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方法1: 方法2:生:噢,我知道了,把全班女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4份,户外活动的占9份,去少年宫的占4份,剩下的11份就是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留在家中的女生人数占女生总数的112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折纸》教学设计课题 折纸单元第一单元 学科数学年级五年级学习 目标1.通过创设折纸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渗透转化思想,培养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成功分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复习旧知 1.你会填吗?21=()4 =()5 52=()20 =()10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揭示:给分子和分母同乘同除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通分。
2.通分。
31和91 21和51 107和53 师:通分的方法是什么?小结通分的一般方法: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3.抢答:=+9295 =72-76 =53-56 =+3132 =+8581 =53-1 小结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自由完成。
学生自由说一说。
学生独自计算。
通过三种复习题,帮助学生回忆通分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奠定基础。
把分子相加减。
(二)揭示课题师:真是这样吗?今天这节课愿不愿意去验证一下呢?(板书课题:折纸)学生疑惑。
学生:愿意。
通过课前谈话,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揭示课题做准备。
讲授新课一、获取信息,并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知道了什么?师: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有关用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吗?反馈:(1)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笑笑折了一只小船用了这张纸的21,淘气折了一只小鸟用了这张纸的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