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在世界的发展历史
- 格式:docx
- 大小:3.79 KB
- 文档页数:2
金融学专业现状分析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货币、资本市场、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此外,金融学专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也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金融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本文将对金融学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金融学专业的发展历程金融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有了类似于现代金融学的信用和贷款制度。
到了19世纪末,美国公共政策家和经济学家奥尔西在其重要著作《金融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金融学这个概念,标志着金融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金融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21世纪以来,金融风险管理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这也促进了金融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金融学专业的学科体系金融学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学科领域,包含了许多学科分支,如货币金融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国际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等。
这些学科分支相辅相成,构成了金融学的学科体系。
在学科的内部,金融学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构成。
理论层面主要研究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制的本质和功能,而实践层面则关注金融行业的运作现状以及金融市场的走势。
在学科的研究方法方面,金融学采用了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现代数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实证分析、案例分析和模型建立等实践性的方法。
三、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根据统计数据,金融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占全球GDP的比重超过10%。
近年来,金融业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的诞生,金融行业的就业平台更加多样化。
在传统金融机构就业渠道的基础上,新兴互联网金融等金融科技公司也成为了吸纳人才的新选择。
金融的历史●13—17世纪,中世纪的金融中心是威尼斯;1600年前●17—19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1609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为历史上第一个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由此诞生(稍后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主要功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稳定荷兰的经济)。
后受到郁金香泡沫影响,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弱。
1600—1750年●19世纪至二战,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凭借经济、军事优势,促成国际金本位体制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最终形成。
1750年—1900年金融革命●20世纪,纽约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五个阶段(1、JP摩根及摩根时代,确立华尔街在美欧的金融中心地位;2、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对伦敦和欧洲等旧金融中心的璀残。
3、《布雷顿森林协定》之后,美元成为世界首位储备货币;4、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技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拉开纽约和其他副金融中心的举例;5、21世纪初,“安然事件”及“萨奥法案”出台,既保持制度上的优势,也可让其中心地位产生负面影响)1900—1950年货币战争●二战后,美元与黄金挂钩。
1971年,尼克松政府放弃此“金本位制”,从此,货币与黄金彻底分道扬镳,世界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币时代,从此人类经济,进入虚拟时代。
(黄金作为资本储备依旧存在)1950年后●在现代货币体系框架下不受量束缚的虚拟信用开始支撑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政府信用为基础现代货币体系给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灵活性。
可自由兑换的浮动汇率制能够更好地反映一种货币的真实价值,通过市场价格调节供求,提高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活力。
但半个世纪过去,频频爆发的危机使人们对纸币信用本位产生忧虑,动摇英政府信用为基础的现代纸币发行体系。
●威尼斯商人将欧洲的进步带快利率稳定在20%—30%水平,形成了以金融垄断为特征的跨国幕后世袭“债务权利中心”即后来的“国际债权人”……资助和引导了法国和拜占庭帝国的战争。
●公元1171年威尼斯银行的见努力,是世界上第一个央行,第一个私有央行,也是如假包换的欧洲央行。
现代经济学与金融学前沿发展探究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蒸蒸日上,在许多已达发展中国家中已经位列第一,我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快速作出贡献,我们就需要及时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快速发展经济作出贡献,提出经济相关的研究意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就将全面深入阐述传统经济学与现代金融学生多方面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提出几点新的看法。
标签:现代经济学;金融学;发展前沿20多年前,我国刚刚正式走上我国改革创新开放的历史道路,改革开放就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道路上已经取得的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重大成就,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都焕然出现了新的生机,积极性在发展中也展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与经济发展新的劲头。
我国逐渐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且也开始对应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从世界展现出其具有不可可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一件事我们仍然是非常确定的,在当代我国只有不断努力坚持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我们经济才能不断发展的更好,同样也不会有例外,经济学与国际金融学的朝着发展方向前进,也同样离不开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
一、现代金融经济学与现代金融学科的相关基本概念准确的一点说,最初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在经济发展中长期扮演着重要指导角色的科学是我国现代金融经济学。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发展,它已经有了很多分支,较最初的中国经济学来说,这些经济分支专门学科的不断出现显然使得中国经济的研究发展更加迅速,他们在经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更加细致,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更加透彻,也就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过程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现代世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实际作用科学技术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经济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
经济学在西方等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之后,我国一些先进的经济知识分子就将其成果开始逐渐研究引进国内。
金融理论的世纪回顾与展望金融理论的世纪回顾与展望一、金融理论的世纪回顾在20世纪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一般认为,现代金融理论起始于50年代初马柯维茨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
而在此之前已存在的金融理论体系,则被称为是古典经济学中的金融理论。
古典金融理论在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前,一直是以“货币与实物经济相分离”的古典经济学“两分法”为手段,从实物经济的层面出发,对货币的职能、银行的流动性、信用机制、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的决定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取得相当成就。
该阶段所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理论成果有:甘末尔学说(1907年)、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1911年)、马歇尔的现金余额数量论(1923年)、庇古的剑桥方程式(1917年)、哈耶克的中立货币理论(1931年)、莫尔顿的银行可转换性理论(1918年)、勒纳等的弹性理论(30年代)、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1922年)、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理论(1927年)、凯恩斯与爱因齐格的利率平价理论(1930年)等。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问世,这不仅在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称为经济学的一场革命,特别在古典金融理论的发展史上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凯恩斯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把货币资产融入实际经济中,指出货币对就业、产出、收入等实际经济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填平了货币与实物经济之间的“两分”,创立了以货币经济为特征的宏观经济学。
在凯恩斯之后,希克斯与汉森于1949年创立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相结合的is-lm模型,鲍莫尔于1952年提出了平方根定律,弗里德曼于50年代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
50、60年代,由于直接融资的迅速发展,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
在金融理论方面,不仅出现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而且出现了大量以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理论。
尤其是,1952年马柯维茨提出了证券组合理论,创立现代金融理论之开端。
名词解释金融学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
本专业培养具有金融学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历史起源金融、金融学均为现代经济产物。
古代主要是农耕、农业经济,主要是易货和简单的货币流通,根本不存在金融和金融学。
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
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
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货币信用学”的名称逐渐被广泛采用。
这时,开始注意对金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理论问题加以探讨,如:人民币的性质问题,货币流通规律问题,银行的作用问题,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问题等等。
不过,总的说,在这期间,金融学没有受到重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金融学说,另一方面则扭转了对待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价;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
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
主要分类微观金融学微观金融学,也即国际学术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个大的方向。
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
第二章从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二)戈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等人开创了金融发展理论,但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里,世界范围内的许多经济金融学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从而使其在新形势下独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时机日渐成熟。
本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探讨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该时期从研究的范式来看仍然是麦金农和肖研究学说的进一步延伸与发展,故统称麦金农和肖学派;第二节主要探讨金融发展理论的完善,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内生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约束论,并由此缔造了第二代金融发展理论;第三节主要探讨金融发展理论的成熟,该时期以中国学者提出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金融协调论为代表,宣告了第三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
第一节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金融发展理论自问世以后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
但不容忽视的是,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相对还比较粗糙、很多分析局限于经验之谈,理论分析不够,尤其是金融模型还停留在静态水平,涉及的因素较少,模型既不具备动态特征,又脱离实际。
因此,在20世纪70和8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证和扩展研究,并逐步形成了麦金农一肖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普尔(Kapur)、加尔比斯(Galbis)、弗赖(Fry)和马西森(Mathieson)等。
其中,新加坡经济学家巴桑特·卡普尔与IMF工作人员唐纳德·马西森都以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以麦金农一肖模型为基础,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经济增长及经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来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阐述。
卡普尔和马西森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劳动力过剩的发展中国家,认为在这类国家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资本数量。
西班牙经济学家V.加尔比斯和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斯维尔·弗赖则着重于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稳态金融发展模型与动态金融发展模型的研究。
金融学在世界的发展历史
引言:
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经济体系中货币、信用、资本等方面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以金融学在世界的发展历史为主题,从古代金融、中世纪银行业、工业革命到现代金融创新等方面进行阐述。
古代金融:
在古代,金融活动主要以贸易和借贷为主。
古代埃及的官府和寺庙就扮演了金融机构的角色,管理着财政、贸易和借贷等事务。
古代希腊的银行业也相对发达,当时的货币主要以金、银为主。
随着贸易的发展,货币的使用逐渐普及,金融活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中世纪银行业:
在中世纪,银行业开始出现并发展壮大。
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成为了当时的金融中心。
这些城市的商人和金融家通过发行票据、提供信贷等方式,促进了贸易的繁荣。
此外,中世纪的歐洲还出现了信用证、汇票等金融工具,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便利。
工业革命与现代金融创新:
工业革命的兴起,为金融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体系也逐渐完善。
19世纪末,美国的股票交易所和期货市场开始崭露头角,证券市场逐渐形成。
同时,各国政
府开始建立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
此外,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推动了金融监管的加强,出现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和监管机构的建立。
20世纪后半叶以来,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1990年代的互联网革命为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电子支付、网上银行、P2P借贷等新兴金融模式迅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业态。
此外,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金融工具和投资方式,对金融市场的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代金融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金融市场越来越跨国化。
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金融风险的传染性也日益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成为关注焦点。
总结:
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的学科,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贸易和借贷的发展,到中世纪的银行业兴起,再到工业革命和现代金融创新,金融学一直在不断演进。
当代金融发展面临着全球化、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等诸多挑战。
未来,金融学将继续致力于研究和解决金融问题,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