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间歇与施工缝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
工艺流程:
地下室外墙施工缝清理—后浇混凝土—防水附加层—防水层—保护层
地下室侧墙施工缝示意图
外墙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宜少留施工缝。
当留设施工缝时,墙体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的交接处,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500mm 的墙体上。
墙体有预留孔洞时,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mm 。
水平施工缝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将其表面浮浆和杂物清除,然后刷混凝土界面剂一道,再铺30-50mm 厚1:1做法说明:水泥砂浆后及时浇筑墙体混凝土。
施工缝留设位置正确,尽量少设施工缝或不留墙体施工缝。
当需要设置施工缝时,在混凝土浇筑前,在施工缝墙体中间设3mm 厚、300mm 宽止水钢板。
钢板接长时两块钢板搭接处必须满焊,同时钢板U 型口朝向迎水面一侧。
后浇混凝土墙体模板合模前,应先将原有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松动的石子及松散混凝土剔除,表面凿毛并将杂物清理干净。
施工缝在浇筑前保持湿润状态。
墙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仔细检查模板,防止漏浆涨模。
前后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2h 。
拆模后应注意覆盖、及时养护。
外墙拆模时间不宜过早,防止造成止水螺杆松动和混凝土墙体裂缝,可采用带模浇水养护,模板拆除之后,也可在墙两
侧覆挂麻袋或草帘等覆盖物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
地下室侧墙施工缝。
混凝土施工中施工缝的施工方法1. 施工缝的基本概念在混凝土施工中,施工缝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简单来说,施工缝就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时间限制、天气变化或者材料不足,导致没办法一次性浇筑完的地方。
这时候,施工缝就应运而生,成了“断点”。
你想想,像人们在聊天时总有停顿,那混凝土也一样,偶尔得喘口气嘛。
不过,要是施工缝处理不好,就可能给工程带来隐患,像“马后炮”一样,后悔可就晚了。
1.1 施工缝的分类施工缝主要分为两种:水平施工缝和垂直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通常出现在大楼的楼层间,就像咱们在楼上楼下跑,楼层之间总得留个台阶。
而垂直施工缝一般出现在墙体、柱子等竖直结构中。
无论是哪种,咱们都得认真对待,不然可就成了“拦路虎”,让后续施工困难重重。
1.2 施工缝的重要性施工缝的处理可是大有讲究。
一个好的施工缝不仅能保证结构的完整性,还能降低渗水和开裂的风险。
想象一下,要是把缝处理得不当,后续的工作就得像“搭积木”一样,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崩了。
所以说,做好施工缝,是让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润滑剂”。
2. 施工缝的施工方法2.1 准备工作在开始施工缝之前,咱们得先做好准备。
首先,施工缝的设计图纸要搞清楚,得了解施工缝的位置、形状以及其他要求。
接下来,现场的清理工作可不能马虎,得把那些杂物和尘土清理干净,确保混凝土能“安安稳稳”地浇筑。
这就像做饭前得把菜洗干净,没这一步,怎么能做好呢?2.2 施工步骤接着就是具体的施工步骤了。
浇筑之前,要把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处理一下,可以用钢丝刷刷刷,去掉表面的松散物质,确保接缝处的混凝土能够紧密结合。
然后,浇筑的时候要注意混凝土的搅拌比例和流动性,保证材料的均匀性,这样才能让后续的混凝土在施工缝处顺利“接上”。
3. 注意事项3.1 温度与湿度在施工过程中,天气的变化也得特别注意。
如果天气太热,混凝土容易干得太快,这时候可以采取遮阳或者喷水降温的方法。
而如果是潮湿的天气,混凝土的固化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得提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一、施工缝的定义施工缝是指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非真实存在的缝隙,而是由于后浇筑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与先浇筑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结合面。
二、施工缝留置位置的原则1. 结构受剪力较小: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的部位,以减小因剪力作用而产生的裂缝。
2. 便于施工:施工缝的位置应便于施工人员进行浇筑、振捣、养护等工作。
3. 符合规范要求: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相关建筑规范的要求。
三、施工缝留置位置的常见规定1. 柱:柱的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下面、吊车梁上面、无梁楼板柱帽下面等部位。
2. 梁:梁的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3. 板:单向板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且垂直留置,不能做成斜槎。
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
4. 墙: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5. 楼梯:楼梯施工缝可留置在1/3跑的位置,也可将施工缝留置在平台梁上。
6.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薄壳、蓄水池、多层钢架等,应按设计要求留置浇筑混凝土施工缝。
四、施工缝处理方法1. 清理结合面:在浇筑前,应将施工缝结合面清理干净,去除松散混凝土、油污、杂物等。
2. 处理结合面:根据设计要求,可采用刷毛、喷砂、喷丸等方法处理施工缝结合面。
3. 增设钢筋:在施工缝处增设钢筋,以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
4. 采用高强混凝土:采用高强混凝土浇筑施工缝,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总之,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对于工程质量、安全与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工程特点、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合理设置施工缝,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浇筑时施工缝的一般要求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平面应与结构物的轴线垂直,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
1、应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
1)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0.5MPa;
2)用人工凿除时,须达到2.5MPa;
3)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10MPa.
2、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10~20mm的1:2的水泥砂浆,或铺一层厚约300mm的混凝土,其粗集料宜比新浇筑混凝土减少10%.
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钢筋直筋不小于16mm,间距不大于20mm或石榫;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成凹形、凸形或设置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为 1.2MPa,当结构物为钢
筋混凝土时,不得低于2.5MPa.混凝土达到上述抗压强度的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
混凝土工程施工缝的设置及施工措施
由于交通、环境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并且间歇的时间预计超过规定的时间,应预先选定适当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设置施工缝应该严格按照规定,认真对待。
如果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会引起质量事故,轻则开裂渗漏,影响寿命;重则危及结构安全,影响使用。
因此,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
1、施工缝的位置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框架柱与顶板的施工缝留置在梁底钢筋锚固处;电梯井板墙施工缝留置在底板顶面以上50cm处。
在施工缝处加设止水带。
其它地方不设施工缝。
2、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砼时,已浇筑的砼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砼达到1.2N/mm2的时间,可通过试验决定。
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
在已硬化的砼表面上继续浇筑砼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松动砂石和软弱砼层,同时还应加以凿毛,用水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少于24h,残留在砼表面的积水应予清除。
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砼不受松动和损坏。
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在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与砼配合比相同比例的水泥砂浆。
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和继续浇筑方案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为在技术上或现场施工条件上的局限性等原因,不能对混凝土结构一次性连续浇筑完毕,而需要分段分层浇筑才能完成,但两次浇筑混凝土的时间间隔较长,以致首先浇筑的混凝土已过初凝时间。
由于混凝土浇筑时间上的不连续,两次浇筑就形成了一个接缝,这种接缝就是施工缝。
1、施工缝的设置施工缝的位置宜留在结构受剪力比较小并便于施工的部位。
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灌混凝土,已浇灌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应不小于1.2MPa (1.2N/mm²)。
(1)柱宜设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板柱帽的下面。
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设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 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设置在梁托下部。
(2)单向板,设置在平等于板的短边和任何位置。
(3)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设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
(4)墙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设置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5)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拱、穹拱、薄壳、蓄水池、斗仓、多层刚架及其他结构复杂的工程,施工缝的设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
2、施工缝的处理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施工缝的处理应予以高度重视,如留置不当或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质量事故。
因此,必须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1)混凝土在初凝后,不能立即在上面继续浇筑新的混凝土,否则在振捣新浇筑的混凝土时,就会破坏原已凝结的混凝土内部结构,影响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
要在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1.2N/mm² 以后,才允许继续浇筑混凝土。
(2)在继续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将施工缝处的水泥薄膜、垃圾杂物、松动的石子、软弱混凝土层以及钢筋上的油污、浮锈、水泥浆清理干净并凿毛,用清水冲洗干净,使其充分湿润,且不得积水。
(3)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厚度约10~15mm。
混凝土浇筑施工一、浇筑的一般要求1、浇筑前应对模板浇水湿润,墙、柱模板的清扫口应在清除杂物及积水后再封闭。
2、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米,如超过2m时必须采取加串筒措施.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如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导管、溜槽或在模板侧面开门子洞。
4、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
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
25倍,大不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mm。
5、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移动问距不大于振动棒作用半径的1。
5倍(一般为300~400m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
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
6、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问应尽量缩短。
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问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有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
7、浇筑混凝土时应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等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上初凝前修整完毕。
二、底板混凝土浇筑方法1、混凝土浇筑以两台混凝土输送泵向地下室输送为主,塔吊配合吊运,采用商品混凝土供料.2、采用分段分层连续浇筑的方法,地下室二层第Ⅰ、Ⅱ、Ⅲ段浇筑方向自7/oA向1/oA轴推进;第Ⅳ、Ⅴ、Ⅵ段浇筑方向自1/oA 轴向D轴推进。
地下室一层第Ⅰ、Ⅱ、Ⅲ段浇筑方向自7/oA向1/oA 轴推进;第Ⅳ、Ⅴ、Ⅵ段浇筑方向自1/oA轴轴向U轴推进。
三台输送泵各自的浇筑方向如附图所示.3、混凝土浇筑前准确掌握天气情况,避开雨天,尽量安排底板筒体部位混凝土在夜间浇筑,以降低较厚处混凝土内部水化热。
浇筑混凝土前需设置马凳及人行通道和操作平台,严禁直接踩踏钢筋,通道谁打谁拆,浇注混凝土时,模板、支撑、钢筋、预埋、预留应设专人值班,如有位移、变形应及时处理,确保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的一般要求1、混凝土自吊斗口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浇筑高度如超过3m时必须采取砼措施,用串桶或溜管等。
2、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连续进行,浇筑层高度应根据砼供应能力,一次浇筑方量,砼初凝时间,结构特点、钢筋疏密综合考虑决定,一般为振捣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
3、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
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5—10cm,以使两层砼结合牢固。
振捣时,振捣棒不得触及钢筋和模板。
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当混凝土凝结时间小于2h时,则应当执行混凝土的初凝时间)5、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休整完好。
(五)、柱的混凝土浇筑1、柱浇筑前底部应先填5—10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减石子砂浆,柱混凝土应分层浇筑振捣,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每层厚度不大于50cm,振捣棒不得触动钢筋和预埋件。
2、柱高在2m之内,可在柱顶直接下灰浇筑,超过2m时,应采取措施(用串桶)或在模板侧面开洞口安装斜溜槽分段浇筑。
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每段混凝土浇筑后将洞模板封闭严实,并用箍箍牢。
3、柱子混凝土的分层厚度应当经过计算确定,并且应当计算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量,用专制料斗容器称量,保证混凝土的分层准确,并用混凝土标尺杆计量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高度,混凝土振捣人员必须配备充足的照明设备,保证振捣人员能够看清混凝土的振捣情况。
4、柱子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毕,如需留施工缝时应留在主梁下面。
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施工缝处理可谓是个“老大难”问题。
好比是咱们做饭时没搅拌均匀的菜,吃起来总觉得怪怪的。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混凝土浇筑施工缝处理的一些技巧,保你听完后如醍醐灌顶,心里有数!1. 什么是施工缝?首先,咱得明白施工缝是个啥。
简单来说,施工缝就是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时间、天气等因素,导致浇筑无法一次完成,而在某个地方留下的接缝。
像是“分段”,把一块大工程分成好几小块。
你要知道,这种接缝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成了隐患,影响结构的稳固性,甚至让后续的工序面临挑战。
1.1 施工缝的种类说到施工缝,咱还得聊聊它的种类。
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施工接缝”,即是浇筑之间的间歇;另一种是“收缩缝”,这是因为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自然收缩而形成的缝隙。
想想,像咱们小孩长个子,时不时也得放放松,留点空间嘛。
1.2 施工缝的影响如果施工缝处理得不当,可能会导致渗水、裂缝等问题。
就像你家窗户没关好,雨水一来,满屋都是水!所以,处理施工缝,绝对不能马虎。
2. 施工缝的处理方法接下来,咱来聊聊怎么处理这些施工缝。
处理施工缝,讲究的可多着呢。
2.1 清理缝隙第一步,清理缝隙。
把那些灰尘、杂物统统清理干净,保证缝隙里没有异物。
就像打扫卫生,干干净净才能给新的一天一个好开始。
2.2 处理剂的选择然后,咱得选对处理剂。
市面上有不少专门用于施工缝的处理剂,像是环氧树脂、聚氨酯等,这些小家伙可都是有“真材实料”的,能有效填补缝隙,防止渗水。
选择对了,就像找到了合适的伴侣,心里也就踏实了。
2.3 浇筑时机接着,浇筑的时机也得把握好,尽量选择天气晴好的日子,避免在大雨或高温下施工。
想象一下,天上乌云密布,你还要浇筑混凝土,心里能不打鼓吗?3. 注意事项最后,处理施工缝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比如,在施工缝的两侧要留出一定的宽度,方便后续的维护。
就像给朋友留个台阶,让人家能顺利下来。
而且,施工缝的处理最好遵循“先浇后处理”的原则,不然你就得为后续的麻烦买单。
在进行工程检查时,常发现某些施工人员不清楚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及施工缝的处理方法。
对施工缝不能进行正确处理,使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紧密,在构件受力后,施工缝处极易产生裂缝。
因此,正确掌握混凝土浇筑的间歇时间,处理好施工缝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问题之一。
下面我就此进行粗浅介绍。
施工规范规定:“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缩短”。
规范又规定:“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当超过时应留置施工缝”。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
施工缝应如何处理呢?据规范并结合我们的经验,可参考下述方法。
1.先用钢丝刷把水泥薄膜和钢筋上粘有的水泥砂浆以及油污、铁锈等清除干净;将已硬化的
混凝土表面上松动的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清除,凿毛,并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充分湿润。
2.浇筑混凝土前先清除积水。
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3.从垂直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
机械振捣时,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向缝处赶浆;距施工缝lm处禁止用机械而应用人工仔细捣实,以防振动力扰动已凝结的混凝土。
4.对承受振动的大体积设备基础,水平施工缝应留成台阶形,高宽比应小于1,垂直施工缝要补插拉结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500~600mm,间距500mm。
5.设备地坑及水池,一般可将底和壁分别浇筑,其施工缝留在距底30一50cm的坑壁
上。
对于水池,可按常规作企口缝或作钢板止水带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