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注释: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注释:选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意为: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人死了以后才能评定他的功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注释: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
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注释:出自杜甫的《春望》。
意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注释: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诉衷情》。
“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风声雨声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意思
这个标题的意思是,无论是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国家政治的变化,还是全球性的事件,我们都应该关注和关心。
风声雨声,指的是家庭琐事和生活中的小事;国事天下事,指的是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事事关心,强调了对各种事情都应该持有关注和关心的态度。
这个标题的含义是,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和个人利益,而是应该关注更广阔的世界和社会,积极参与其中,做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
- 1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浅谈对高考作文话题范围的锁定高考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
作文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考生的语文成绩,而且事关考生的高考成绩,而作文的审题又事关作文的成败。
那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该关注作文的哪些话题呢?作文话题是茫如烟海,还是有可圈定的“范围”?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锁定作文的话题范围。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是高中作文写作的总纲,兹摘录几段加以探讨。
先看有关写作的第一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
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
”“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实际上明确地告诉考生,社会生活是作文写作的大范围。
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生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一切事情,大而言之,包括世界风云变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方面的情况。
一言以蔽之,要求考生具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
其次,社会生活又有狭义之别。
狭义的社会生活是指,学生的狭小生活范围,即学生的家庭生活,学生的学校生活,也就是所谓的学生“简单的社会生活”,但我们认为学生的社会生活,主要是指后者,即学生的狭义生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这些喜怒哀乐的感受。
这样看来,学生成长的经历,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显然就是高考作文写作的主要和重要话题。
“高考新课程标准”在原文的第二条中也有类似表述:“根据预定的写作目的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纸、期刊、文件、网络、影视、录像、录音、照片及口述记录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第五条中“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努力选择高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学生可走访考察的范围,也只能是狭隘的社会生活范围,即我们刚才所说的学生的狭义生活,而第五条中“学生关心的、贴近生活的话题”更明确的指出学生成长的过程,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是中学生写作的范围之一。
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注释: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注释:选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意为: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人死了以后才能评定他的功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注释: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
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注释:出自杜甫的《春望》。
意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注释: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诉衷情》。
“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文人对联:
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3. 雪里白梅,白梅雪;松间红鹤,红鹤松。
4. 赤面秉赤心,乘赤兔追风,驰骋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5. 痛饮读离骚,放开古今才子胆;悲歌吊湘水,收起乾坤烈士心。
6. 笔走龙蛇似惊电;墨染风雨如泣露。
7.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在;江山如有待,万载长存。
8. 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9.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
10.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怀九州思,交四海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表现的是读书人既认真读书,又关心国家大事的胸怀,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恰恰是一个反对。
这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意思。
大致意思:在这样的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
书生救国2012-09-23 11:18:18在无锡东林书院,大门口上至今挂着一副对联,被历代读书人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副对联,是明朝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所写。
公元1594年,也即万历22年,被革职还乡的顾宪成回到故乡无锡,和弟弟顾允成一起修复了城东的书院。
重修时,因为常州知府欧阳东风和无锡知县林宰帮了大忙,便取其名字中的“东”和“林”缀成,名为东林书院。
在东林书院,顾宪成一时博得天下名望。
讲学之余,这里聚集起不少人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会期各3天,影响天下舆论。
一时间三吴士绅、朝野人物、东南名望等都以此为据,渐成“东林党”。
在此后的50多年里,他们反对王公贵戚、权臣宦官,以儒救国,从学术而政治而道德,终在与阉党一决生死后登上神坛。
在历史上,东林党人以清议和气节博取盛名,而其实明朝之亡和宋朝一样,都亡于党争,宋朝的党争始与司马光,明朝的党争则始于东林党。
东林党和当时诸党一样,都是为了权力钱财,只不过他们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日后又被岁月神圣化了。
夏允彝当年就说:“平心而论,东林中亦多败类,攻东林者间亦有清操独立之人,然其领袖之人殆天渊也。
东林之持论甚高,而于筹虏制寇卒无实着。
攻东林者自谓孤立任怨,然未尝为朝廷振一法纪,徒以忮刻胜耳。
特可谓之聚怨哉?无济国事殆同矣。
”实话说,东林党里虽然有左光斗、杨涟这样的铁骨忠臣,也有袁崇焕这样的儒将,但是更有名为君子、实为小人的卑劣言官,他们甚至把私益摆在公利之上。
明朝的灭亡,首因当推这群既愚且贪的江南士子,在富可敌国的江南他们偷税漏税,甚至要废工商税而增收农税——魏忠贤是要其交税,所以才激起东林党人的杀却之心。
但是,崇祯只免了魏忠贤的职,令其守陵,终至他忧愤而死。
魏一死,东林党人就把持了朝政,而其害要大更多,魏忠贤只是名声不好,坏处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东林党人很聪明,利用朝野对阉党的厌恶,以清流自居,对其为破而破,自己却不能自立,提出着力国计民生的良策,同时不与清和谈,终于在口舌中丢了江山亡了国。
家事国事天下事自古以来,国比家大,国比家重要的思想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也似乎成为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国富才能民强,国泰才能民安,歌词“只有好的国,才有好的家”唱出了多少爱国之人的心声,而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的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是把个人的荣辱与国家相联系起来。
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的安定繁荣会给个人的安居乐业带来很大的帮助,然而,什么才是国家的安定?我们能给国家的安定带来什么呢?这好像也要依赖于小家的和谐,小家的稳定。
那么如何建立小家的安定和谐呢?我觉得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仅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做人,如何让我们变得更懂得理解别人,变得更加优秀。
换句话说,国家的是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而我们个人的事加在一起也就是国家的事情。
曾经艾滋病离我们是多么遥远的事情,曾经艾滋病这个词汇对我们来说多么陌生,然而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在全人类中扩散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没有特异性疫苗,它变异快,它会侵犯人们的免疫系统,使人们失去保护的屏障,在稍微有点细菌,病毒入侵时就会产生巨大的临床症状,最后走向死亡。
当它刚刚进入中国时,好多人不知道,就以为不能和得艾滋病的人接触,人们排斥病人,人们不和他们接触,人们冷落他们,昔日的亲人冷眼相对,昔日的邻里绕道而行,因为他们只顾自己,害怕自己被传染上,而那些患病的人,为了自己,为了生活,隐瞒自己的病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了更多人的传染,给社会,国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局部的危害蔓延到更大的区域,身边小范围的不安定造成了整个社会,国家的动荡不安,人心惶恐,如果每个人都能稍微为别人想想,如果他们都能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对待,那么就不会发生现在全世界艾滋病疯狂蔓延的局面,不会因为不想帮助别人而最终也在无意中害了自己。
设身处地为别人考虑,把身边的每个人当自己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别人想,在一定程度上,你会发现这样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会减少很多争吵,伤害和灾难。
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关心国家大事的励志古语名言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注释:意为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是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观点,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注释: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至今仍意义重大: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3、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注释:选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意为: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人死了以后才能评定他的功过。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注释: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句为: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林则徐注释: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诗中的两句。
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林则徐留下的慷慨悲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然而言为心声,每念及林则徐当时的处境,又未尝不扼腕长叹。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注释:出自杜甫的《春望》。
意为: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7、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陆游注释: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诉衷情》。
“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三个三字短句“一吟悲一事”,并以对句形式组成一韵,九个字说尽了一生心事。
习作7《天下事》《国事》《身边事》《家事》1 天下事伴随着倒计时声,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7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
随着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中国第三架载人飞船“嗖”地脱离了运载火箭,飞向太空。
一团团烟雾把火箭染成了暗红色,像核武器爆炸一般。
这一天,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天,将实现我国载人技术的新突破。
为了这一天,科学家们精心准备了多少年,为了这一天,航天员们又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正是这飞天的呼喊和权威人士的努力,共同构成了今天这壮观、伟大、神圣的美好瞬间。
我们为此而骄傲,中国为此而瞩目。
这次飞行,是我国航天发展历史的重大事迹。
这次飞行已传遍街头巷尾,传遍长城内外,传遍天山南北,传遍白山黑水之间,传遍大河长江之南,使全中国人民都兴奋起来,欢跃起来,骄傲再加骄傲!这次飞行,有着意蕴深刻的意义,对于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对于推动我国高科技事业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我们都知道中国航天事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火箭又是我国最早发明的。
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肩上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再创辉煌!2 国事最近,坏事好像与中国结缘,鲁甸地震、西藏尼木县内发生交通事故、高雄天然气爆炸,一切的一切,都在揪着国人的心。
爱看新闻的父亲,时刻对这些事情发表着意见,甚至说了一句让我觉得他从未如此细心的一句话:其他国家总理、元首如果说相信中国一定能战胜困难,就意味着他们只是给予嘴上的帮助;如果说一定会竭尽全力帮助中国,就代表他们会给予物资以及人力上的帮助。
甚至说过日本那些连我都不知道的嚣张事迹。
这让对新闻从不感冒的我开始关注新闻,关注国家发生的事,开始做一名合格的国人。
一个人对国家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心脏跳动的频率,如果对国家狂热的喜爱尊敬崇拜,那他的心脏一定会时时刻刻像想要跳出胸膛一样,如果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心中一定像一潭死水一样,毫无生机,会像僵尸一般没有思想,不会因国家而悲伤或激动,如果这两种选其中的一种,为什么不选关心国事呢?两个在同一个国家生活的陌生人,初次见面也只有国家的大事才能使两人有共鸣,这个话题,具有大众性,不会让初次见面的人不知说什么。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者:李亚进
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2年第06期
明代学者顾宪成做过一副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用这副对联来指导中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非常贴切的。
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实践性,课程标准指出:“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设计的标准;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使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以关注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自身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法制观念和一定的国情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目的。
因此,要想把思想品德课学好,不仅要读好书,把书本知识学好,而且要关心身边的事、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一、关注自身健康成长,做合格公民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体现在七年级)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善待生命,正确认识自己,勇敢面对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做到自尊、自信、自强。
这部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观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感知生活、升华情感、形成正确理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向榜样学习是我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一个好方法。
洪战辉12岁时,就用稚嫩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抚养年幼的妹妹,一边照顾患病的父亲,一边打零工维持生活和学业,就这样一直坚持到上大学、就业。
他的坚强乐观打动了无数人,2005年,洪战辉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就像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感动,也是思想的升华,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完善自己、健康成长。
二、学会交流,提升品质
课程标准中讲到“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
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
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初中生要学会与父母、同学、老师交往,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在社会生活中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010年河南中招思想品德试卷中有一道活动探索题,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设计了三个问题,其中一问是“如果有幸参观世博会,你将如何向世人展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参观世博会,既是一个学习、增长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生活的过程。
在参观世博会的过程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如世博会工作人员、中国游客、外国游客、演出人员等,同时,在世博会期间,每一名游客都要遵守世博会的相关规则。
所以这道题既考查了中学生应怎样和他人相处、应怎样维护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又考查了中学生应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以及履行相关义务等知识。
由此可见,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时常从公德、法律等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心国家大事,树立正确理念
“关心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做对社会、国家、世界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这一指导思想贯穿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做为中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把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特别要关注时政要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判断分析能力。
每年的中招考试,重大时政都是必考内容。
如2011年河南的中招考试试题中,涉及的当年重要事件和热点话题包括建党九十周年、汶川地震三周年、建设中原经济区、食品安全等,这些内容既关系国家的建设发展,又密切联系教材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如坚持党的领导、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法治建设等。
所以,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政治敏锐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关注国家大事,学会从政治视角分析问题,尽可能多地联系教材中学到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