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语下《15 自相矛盾》类文阅读(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19 KB
- 文档页数:2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课内外阅读训练(有答案)课内阅读楚国有个人卖盾和矛,他夸口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夸口说:“我的矛锋利无比,可以穿透任何东西。
”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他无法回答。
因为既有不能被穿透的盾,又有可以穿透任何东西的矛,这两种东西不可能同时存在。
1.这个故事选自《庄子》。
2.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XXX?4)其人弗能应也。
答案:(1)楚国有个人卖盾和矛。
2)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3)如果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样呢?4)他无法回答。
4.“其人XXX”的原因是(D.他说的盾没有那么坚固,矛也没有那么锐利)。
5.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C.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的人)6.研究这则寓言后,我得到的启示是:说话要讲究逻辑,言行要一致。
类文阅读一个XXX想要买鞋子,他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然后放在椅子上,去市场买鞋子时却忘记带尺码了。
当他买到鞋子后,才想起忘记带尺码了,于是他回家去取。
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试试鞋子是否合适呢?”他回答道:“我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1.正确的解释是:(1)吾忘持度——忘记带尺码。
2)反归取之——回家去取。
2.“何不试之以足?”这句话是一个(A.反问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关门了,他没能买到鞋子。
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的意思是(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
5.从这篇寓言中我懂得了什么道理?(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
这是一个关于主观成见的故事。
故事中,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了。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誊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下面每组词句中带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在后面括号里打“√”,不同的打“×”。
(1)以子.之矛(_______)妻离子.散(2)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应.答(3)吾盾之坚.(_______)坚.不可摧(4)或.曰(_______)或.是你去,或是他去3.故事中“其人弗能应也”也可以换“那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情、动作写一个成语)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
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④固:本来,原来。
⑤子:对人的尊称,您。
⑥安能:怎么能;哪能。
⑦遂:于是;就。
⑧亡:丢失,失去。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赐其舍人卮酒赐:赏给B.舍人相谓曰相:互相C.一人饮之有余余:剩余D.终亡其酒亡:死亡6.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舍人相谓曰翻译:门客们互相商量说B.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类文阅读自相矛盾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2〉掘于谷而得其斧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1.〈1〉看〈2〉挖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用原文回答〉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答案:1.我以 /日始出时 /去人近,而/ 日中时 /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课内阅读。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誊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说说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判断下面每组词句中带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相同的在后面括号里打“√”,不同的打“×”。
(1)以子.之矛(_______)妻离子.散(2)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应.答(3)吾盾之坚.(_______)坚.不可摧(4)或.曰(_______)或.是你去,或是他去3.故事中“其人弗能应也”也可以换“那个人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情、动作写一个成语)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cí):祭祀。
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③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④固:本来,原来。
⑤子:对人的尊称,您。
⑥安能:怎么能;哪能。
⑦遂:于是;就。
⑧亡:丢失,失去。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赐其舍人卮酒赐:赏给B.舍人相谓曰相:互相C.一人饮之有余余:剩余D.终亡其酒亡:死亡6.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舍人相谓曰翻译:门客们互相商量说B.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导语】《⾃相⽭盾》出⾃《韩⾮⼦·难⼀》。
讲的是:有⼀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到“⽤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来⽤以形容别⼈或⾃⼰⾏事或⾔语前后不统⼀,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练习题及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 (2)吾⽭之利( ) (3)或⽈( ) (4)弗能应也( ) (5)于物⽆不陷也( ) 2.翻译句⼦。
(1)或⽈:“以⼦之⽭陷⼦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揭⽰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
《⾃相⽭盾》是⼀则寓⾔故事,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寓⾔故事,请你讲讲故事的内容,并说说故事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阅读。
⾃相⽭盾阅读题答案和阅读译⽂
⾃相⽭盾,出⾃于《韩⾮⼦》这篇讲的是:有⼀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
下⾯是店铺整理的《⾃相⽭盾》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家阅读。
《⾃相⽭盾》阅读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 其⼈弗能应也。
《⾃相⽭盾》阅读译⽂
楚国有个卖⽭和盾的⼈,夸赞⾃⼰的盾说:我的盾⼗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炫耀⾃⼰的⽭说:我的⽭⼗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问:( )?那个⼈回答不出来了。
《⾃相⽭盾》阅读题⽬
12、⽂中的利是锋利之意,请你回答:坐收渔翁之利中利的意思是( );出师不利中利的意思是( )。
(4分)
13、请你翻译以⼦之⽭,陷⼦之盾,何如。
(4分)
14、请你⽤⾃相⽭盾造⼀个。
(4分)
《⾃相⽭盾》
12.(利益) (顺利,答吉利亦可)
13.⽤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意对即可。
如果出现错别字每字扣0.5分,意思答对但表述不流畅的扣1分。
)
14.运⽤正确、语⾔顺畅即可。
15《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文言文阅读1.阅读与理解。
鲁人锯竿入城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⑥依⑦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
②执:手拿着。
③俄:一会儿。
④老父:老人。
⑤但:只是;不过。
⑥遂:于是;就。
⑦依:按照。
(1)“计无所出”中“计"的意思是( )。
A.计算B.计划C.测量的仪器D.办法(2)下列句子中的“之”不是指“竹竿"的是哪一句?( )A.初竖执之,不可入。
B.横执之,亦不可入。
C.遂依而截之。
D.世之愚,莫之及也。
(3)这篇文言文以( )作为题目。
A.故事的主要内容B.故事要说明的道理C.故事主要人物的姓名D.故事发生的地点(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5)你怎样评价故事中的“鲁人”与“老父"?___2.柯焕柯公焕,字德章,福建晋江人。
元贞年间为古田尉。
时邻寇侵境,或曰:“可以去乎?”焕曰:“寇至则去,国谁与守?"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帅府嘉其忠勇,立祠祀之。
(1)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邻寇侵境(当时)B.或曰(或者)C.可以去乎(离开)D.寇至则去(到达)(2)对文中画线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B.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C.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D.遂率其民敌之/力不继而死/其家歼焉。
(3)对“国谁与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谁与我一起来守卫国家呢?B.谁还愿意守卫国家呢?C.国家怎么还能守得住呢?D.谁来守卫国家呢?(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中所写的人物叫作柯焕,是福建晋江人。
B.柯焕在元贞年间当古田的地方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阅读题专项训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凤姐听说,便回身同了探春、李纨、鸳鸯、琥珀带着端饭的人等,抄着近路到了秋爽斋,就在晓翠堂上调开桌案。
鸳鸯笑道:“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
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李纨是个厚道人,听了不解。
凤姐儿却知是说的是刘姥姥了,也笑说道:“咱们今儿就拿他取个笑儿。
”二人便如此这般的商议。
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仔细老太太说。
”鸳鸯笑道:“很不与你相干,有我呢。
”正说着,只见贾母等来了,各自随便坐下。
先着丫鬟端过两盘茶来,大家吃毕。
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掂掇人位,按席摆下。
贾母因说:“把那一张小楠木桌子抬过来,让刘亲家近我这边坐着。
”众人听说,忙抬了过来。
凤姐一面递眼色与鸳鸯,鸳鸯便拉了刘姥姥出去,悄悄嘱咐了刘姥姥一席话,又说:“这是我们家的规矩,若错了我们就笑话呢。
”调停已毕,然后归坐。
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不吃,只坐在一边吃茶。
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姊妹三个人一桌,刘姥姥傍着贾母一桌。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
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鸳鸯偏接过麈尾来拂着。
丫鬟们知道他要捉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
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
”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掀还沉,那里犟的过他。
”说的众人都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
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
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类文阅读-15 自相矛盾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
(2)掘于谷而得其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1)看(2)挖
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
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
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
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七章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停顿。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此”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3.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4.两小儿为什么笑孔子?
答案: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 日中时/远也。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他们的判断角度不同,一个从大小角度看,一个从温度角度看。
4.因为孔子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