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内经选读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内经选读试题课程代码:0297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 )A.马莳B.张介宾C.吴昆D.张隐庵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阴阳是“天地”之( )A.本B.理C.神D.道3.下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中,是张景岳提出“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补气者,能够气中生精”的理论根据的是( )A.形归气B.气生形C.气伤精D.精化为气4.《素问·调经论》论气血阴阳的虚实病机,指出“气之所并”为( )A.阴虚B.阳虚C.气虚D.血虚5.《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的原则,强调( )A.不可违背六淫邪气的致病规律B.不可违背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C.不可违背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D.不可违背协调阴阳的养生规律6.据《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 )A.肝肾B.心肺C.脾胃D.心脾7.《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论的“身热、不时卧”,其病位在( )A.五脏B.六腑C.四肢D.躯干8.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述,“伤于风”者( )A.脏先受之B.腑先受之C.上先受之D.下先受之9.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论,“不得独主于时”的脏腑是( )A.心B.肺C.脾D.肾10.《灵枢·本神》认为,随神往来的是( )A.魄B.魂C.意D.志11.《灵枢·本神》指出,脉所舍藏的是( )A.魂B.意C.神D.魄12.《灵枢·营卫生会》有“浊者为卫”之说,其“浊”是指卫气的( )A.刚悍之性B.稠浊之性C.混浊之性D.浓厚之性13.《灵枢·营卫生会》在论述津血关系时认为,“夺汗者”,不应再( )A.耗其精B.伤其血C.损其气D.发其汗14.《灵枢·本藏》所论的“志意”是指( )A.情志喜怒B.精神情感C.人体的自控调节机能D.思维活动15.《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精神乃治”的关键是( )A.真气从之B.阴平阳秘C.阳密乃固D.独立神守16.《素问·举痛论》中“视其五色”的诊病方法,认为提示病证的属寒的面色是( )A.黄B.赤C.白D.青17.据《素问·举痛论》,九气为病的内容,下列不属于...“怒”所引起的病证是( )A.呕血B.气逆C.飧泄D.口舌生疮18.据《灵枢·顺气一日发为四时》所述,百病始生于“阴阳喜怒”的“阴阳”是指( )A.寒热失调B.起居失常C.五味偏嗜D.房事不节19.《灵枢·百病始生》认为,“清湿袭虚”则( )A.病起于上B.病起于下C.病起于中D.病起于外2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辨五色理论,下列为“赤”之“善色”的是( )A.如赭B.如红绛C.如白裹朱D.如地苍21.《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秋季的脉象特点是( )A.中规B.中权C.中衡D.中矩22.据《素问·咳论》内容,肾咳久病传变,可致( )A.胆咳B.胃咳C.小肠咳D.膀胱咳23.在《素问·痿论》中,被称为“藏之长”的是( )A.肺B.心C.肝D.脾24.据《素问·水热穴论》内容,被称为“冬脉”的经脉是( )A.太阴经B.少阴经C.厥阴经D.太阳经25.据《灵枢·水胀》内容,症见“月事不以时下”者是( )A.水胀B.肤胀C.臌胀D.石瘕26.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与湿有关的病机原文是( )A.诸湿肿满B.诸痉项强C.诸转反戾,水液浑浊D.诸禁鼓栗,如丧神守27.据《素问·标本病传论》,可以先治本的有( )A.病发而小大不利者B.先病而后生寒者C.先病而后生中满者D.先热而后生中满者28.《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之“道”的含义是( )A.道家B.道德C.道理D.养生之道29.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是由于( )A.心安而不惧B.不惧于物C.德全不危D.美其食、任其服30.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肾气盛”,男子见于( )A.八岁B.二八C.三八D.四八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医基础理论(一)试题课程代码:0297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金匮要略》2.金元四大家中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是( )。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3.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的是( )。
A.叶天士B.吴鞠通C.王清任D.吴又可4.下列属五行之土的是( )。
A.思B.怒C.耳D.皮毛5.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
A.满而不实B.实而不满C.藏而不泻D.化生和贮藏精气6.脾在志为( )。
A.悲B.忧C.思D.恐7.“气之主”是指( )。
A.肾B.心C.肝D.肺8.下列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府的是( )。
A.骨B.脉C.胆D.胃9.出现多汗和易于感冒,或皮毛憔悴枯槁,由于何脏失常?( )A.肺B.肝C.心D.肾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说明( )。
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津能载气D.气能摄津11.足太阴经所络的腑是( )。
A.胃B.胆C.三焦D.小肠12.具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作用的是( )。
A.十二经别B.十五别络C.十二筋经D.十二皮部13.最易损伤脾阳的病邪是( )。
A.风B.寒C.湿D.燥14.风性善行,故风邪致病的特点表现为( )。
A.发病急B.病情变幻无常C.病位游移不定D.常汗出恶风15.饮食五味偏嗜可导致( )。
A.大骨气伤B.短肌C.皮槁毛拔D.以上都是16.痰的病证可表现为( )。
A.癫狂B.昏冒C.阴疽流注D.以上都可以17.“至虚有盛候”的病机表现为( )。
A.真实假虚B.真虚假实C.实中夹虚D.虚中夹实18.脾虚不运而致水湿内停的病理属( )。
A.虚证转实B.实证转虚C.真虚假实D.因虚致实19.肾的精气不足可表现为( )。
A.小儿发育不良B.遗精C.两足痿弱D.以上都是20.江浙一带用辛温解表药量较轻,多用荆防,此属( )。
课程代码:02974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浙贝母开泄力大,_________作用较强,川贝母性凉而甘兼有_________之功,桑白皮宜治_________之咳喘,葶苈子则治_________之咳喘。
2.苦楝皮有一定毒性,使用时不宜_________和_________服用,擅消肉食积滞的药是_________,有助丸剂中金石类药物消化吸收的是_________。
3.吴茱萸的性味_________,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榆尤适宜于_________所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崩漏。
5.牛膝的功效是活血祛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龙的功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鹿茸所属章节为_________,其功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凡能_________、_________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因其易_________,故_________应慎用。
9.甘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功效,服用法:宜_________,醋制可_________。
10.橘皮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效。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30分)1.雄黄火煅,即分解为剧毒的物质()。
A.硫磺B.升药C.砒霜D.轻粉2.欲补肺胃之阴,拟选用哪一组()。
A.北沙参、麦冬B.黄精、款冬花C.龟板、鳖甲D.百合、女贞子3.能治脱力劳伤的药是()。
A.紫珠B.三七C.仙鹤草D.白及4.前人称为“疮家圣药”是指()。
A.蒲公英B.金银花C.黄连D.连翘5.既开窍又可安神的药物是()。
内经选读-皇帝内经1、()写的《中国医学思想风土·黄帝内经》。
A.夏目漱石B.村上春树C.山田庆儿D.渡边淳一2、由于夏天出汗过多,引起汗腺发炎,皮肤表面生出来的小红疹,叫做()。
A.疮B.渣C.疿D.痤3、下列和听声音诊断有关的症状中病因属于中气不足的是()。
A.说话语无伦次,不避亲疏,胡言乱语B.声音沉闷,其声不扬,说话瓮声瓮气C.说话声低微,有气无力,断续D.以上都不是4、养生的最高原则是()。
A.补药B.掌握方法C.锻炼身体D.顺应自然5、六淫邪气中不包括()。
A.风B.寒C.雨D.暑6、刘向和刘歆编纂整理的七部医学著作共有()卷。
A.224B.216C.220D.1967、()时期强调阳气的重要作用。
A.汉朝B.唐宋C.元朝D.明清8、()写的《针灸甲乙经》。
A.张仲景B.华佗C.皇甫谧D.刘向9、银翘散中淡竹叶的作用是()。
A.利尿B.除湿C.发汗D.排毒10、只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才能避免虚邪贼风。
A.各从其欲B.心安而不惧C.避之有时D.气从以顺11、其生五,其气(),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
A.一B.三C.五D.七12、对于人身体来说,清扬之气应该在()。
A.中窍B.下窍C.上窍D.全身上下13、第一部冠以黄帝之名的医学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八十一难经》14、现在最流行的诊法是()。
A.十二经脉遍诊法B.独取寸口法C.人迎、气口诊法D.三部九候诊脉法15、阳气代表()。
A.人体的功能、热量B.身体强壮C.呼吸之气D.美丽16、五行中()为白色。
A.金B.水C.木D.火17、“疟”多发生于()。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8、()负责人体悲喜的上传下达,又被称之为心包。
A.脾胃B.膻中C.大肠D.小肠19、《汉书艺文志》中的“七经”包括《皇帝内经》、《皇帝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还有()。
内经题库1---260一.单选题(20题,20.0分)1、1.据《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事物变化过程中气的作用描述正确的是A.气始而有形B.气散而生化C.气终而象变D.气布而繁育E.气化而成形正确答案:C2、2.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对气的运动描述正确的是A.器散则生化存矣B.出入废则气立孤危C.升降出入则无器不有D.升降出人反常则灾害不至E.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壮老已正确答案:C3、3.据《素问•六微旨大论》,下列对神机气立描述正确的是A.出入废则气立孤危B.升降息则神机化灭C.化有大小,期有远近D.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壮老已E.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正确答案:C4、4.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气入鼻,藏于”A.心肝B.脾肺C.肝胆D.肝肾E.心肺正确答案:E5、5.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味入口,藏于”A.脾胃B.肠胃C.肝胆D.心肺E.胃胆正确答案:B6、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清气通于A.心B.肺C.肝D.肾E.脾正确答案:B7、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饮食水谷之气通于A.胃B.心C.嗌D.肾E.脾正确答案:C8、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人与自然之气描述正确的是A.天气通于肺B.雷气通于肝C.地气通于脾D.雨气通于心E.风气通于肾正确答案:A9、9.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药食气味与人身之形与精描述正确的是A.味归精B.形归气C.气归味D.精食味E.形食气正确答案:B10、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之正气可伤于A.味B.形C.气D.精E.化正确答案:A11、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A.病因B.病机C.正气D.病性E.阴阳1.0 分正确答案:E12、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阳实四支”,“清阳”是指A.糟粕B.营血C.津液D.饮食化生的精气E.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正确答案:D13、1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阴走五脏”,“浊阴”是指A.卫气B.精血津液C.饮食化生的精气D.二便等污秽之物E.使上窍发挥各种功能的精微物质正确答案:B14、14.据《素问•阴阳系日月》,心在胸应夏为A.阳中之太阳B.阴中之少阴C.阴中之少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太阴正确答案:A15、15.据《素问•阴阳系日月》,肺在胸应秋为A.阳中之太阳B.阴中之少阴C.阴中之少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太阴正确答案:B16、16.据《素问•阴阳系日月》,肝居腹应春为A.阳中之太阳B.阴中之少阴C.阴中之少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太阴1正确答案:C17、17.据《素问•阴阳系日月》,脾居中焦应长夏为A.阳中之太阳B.阴中之少阴C.阴中之少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太阴正确答案:D18、18.据《素问•阴阳系日月》,肾居腹应冬为A.阳中之太阳B.阴中之少阴C.阴中之少阳D.阴中之至阴E.阴中之太阴正确答案:E19、19.《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生命的根本在于A.阴阳B.阳气C.阴气D.脏腑E.经络正确答案:A20、20.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失其所”可导致A.脉流薄疾B.五脏气争C.九窍不通D.阴平阳秘E.生命夭折而不彰显正确答案:E得分:36 已完成一.单选题(40题,40.0分)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志”为A.怒B.喜C.思D.忧E.恐正确答案:C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志”为A.怒B.喜C.思D.忧E.恐正确答案:B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声”为A.呼B.笑C.歌D.哭E.呻正确答案:E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声”为A.呼B.笑C.歌D.哭E.呻正确答案:D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声”为A.呼B.笑C.歌D.哭E.呻正确答案:A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体”为A.筋B.脉C.肉D.皮毛E.骨正确答案:E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体”为A.筋B.脉C.肉D.皮毛E.骨正确答案:B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体”为A.筋B.脉C.肉D.皮毛E.骨正确答案:A9、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窍”为A.目B.舌C.口D.鼻E.耳正确答案:E1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窍”为A.目B.舌C.口D.鼻E.耳正确答案:D1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脾“在窍”为A.目B.舌C.口D.鼻E.耳正确答案:C1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北方在音为A.角B.徵C.宫D.商E.羽正确答案:E1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南方在音为A.角B.徵C.宫D.商E.羽2内经题库1-9973正确答案:B1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东方在音为 A.角 B.徵 C.宫 D.商 E.羽正确答案:A1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北方在色为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正确答案:E1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西方在色为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正确答案:D1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东方在色为 A.青 B.赤 C.黄 D.白 E.黑正确答案:A1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北方在味为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正确答案:E19、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中央在味为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正确答案:C2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东方在味为 A.酸 B.苦 C.甘 D.辛 E.咸正确答案:A2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北方在脏为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正确答案:E2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南方在脏为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正确答案:B2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东方在脏为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正确答案:A2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主的气候变化是 A.寒 B.风 C.热 D.湿 E.燥正确答案:D2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南方主的气候变化是 A.寒 B.风 C.热 D.湿 E.燥正确答案:C2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主的气候变化是 A.寒 B.风 C.热 D.湿 E.燥正确答案:B27、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北方属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正确答案:E28、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西方属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正确答案:D29、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照五行归属,中央属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正确答案:C30、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通过望闻问切首先区别 A.表里内经题库1-9974B.寒热C.虚实D.阴阳E.脏腑正确答案:D3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属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针刺原则是 A.阿是穴 B.下病下取 C.左病右取 D.右病右取 E.上病上取正确答案:C3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易伤人的部位是 A.五脏 B.六腑 C.皮毛 D.肌肤 E.皮肉筋脉正确答案:E3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外感病“半死半生”是邪在 A.皮毛 B.肌肤 C.筋脉 D.六腑 E.五脏正确答案:E3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六淫之邪首先伤人 A.皮毛 B.肌肤C.筋脉D.六腑E.五脏正确答案:A35、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可导致 A.精气乃绝 B.阴气乃绝 C.精神乃治 D.脉流薄疾 E.五脏气争正确答案:A36、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阴平阳秘解释正确的是A.阴阳平和协调B.阴气充足,阳气壮盛C.阴气平稳,阳气强盛D.阴气守持于内,阳气运使于外E.阴气固守于内,阳气卫护于外正确答案:A37、据《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平衡协调的关键在于 A.精神清静 B.阴精充足C.阳气固密于外D.阴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正确答案:C38、据《素问•生气通天论》,贮藏阴精的五脏伤于 A.五脏 B.六腑C.脏腑D.经络E.五味正确答案:E 39、 据《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阴精的化生本源于 A. 五脏 B. 六腑 C. 五味 D. 经络 E. 脏腑正确答案:C40、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对阳气一日内消长规律论述正确的是 A.一日而主内 B.平旦人气盛 C.日中而阳气隆 D.日西而阴气虚 E.夜半而阴气升正确答案:C单选题(100题,100.0分) 1、据《素问•宣明五气》,肾藏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正确答案:A2、《灵枢•本神》指出“肝藏血,血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 1.0 分 正确答案:E 我的答案:E3、《灵枢•本神》指出“脾藏营,营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正确答案:D4、《灵枢•本神》指出“肾藏精,精舍” A.志 B.魄 C.神 D.意 E.魂正确答案:A5、《灵枢•本神》指出肝气实则表现为 A.恐 B.怒 C.悲 D.厥E.笑不休正确答案:B6、《灵枢•本神》指出心气实则表现为 A.恐 B.怒 C.悲 D.厥内经题库1-9975E.笑不休正确答案:E7、《灵枢•本神》指出肾气虚则表现为 A.恐 B.怒 C.悲 D.厥E.笑不休正确答案:D8、《灵枢•本神》指出肾气实则表现为 A.恐 B.怒 C.腹胀 D.笑不休 E.鼻塞不利正确答案:C9、《灵枢•本神》指出脾气虚则表现为 A.恐 B.怒 C.悲D.经溲不利E.五脏不安正确答案:E 10、《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食气入胃后,首先散精于 A.肺 B.肝 C.心 D.脾 E.肾正确答案:B 11、《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谷食精气的浓浊稠厚部分归入于 A.肺 B.肝 C.心 D.脾 E.肾正确答案:C 12、《素问•经脉别论》关于食气入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是 A.游溢精气 B.上输于脾 C.行气于府 D.上归于肺 E.下输膀胱正确答案:C 13、《素问•经脉别论》关于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中正确的是 A.精气归于肺 B.输精于皮毛 C.留于四脏 D.气归于权衡E.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正确答案:E14、据《素问•经脉别论》,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腑是 A.肺 B.肝 C.心 D.脾 E.肾正确答案:A15、据《素问•经脉别论》,判断预后生死的部位是A.肺B.肝C.心D.脾E.气口正确答案:E16、据《灵枢•邪客》,对营气论述正确的是 A.夜行于阴 B.昼日行于阳 C.内注五脏六腑 D.源于五谷之悍气 E.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正确答案:C17、据《灵枢•邪客》,对卫气论述正确的是 A.注之于脉 B.以荣四末 C.以应刻数 D.昼日行于阳 E.源于五谷之津液正确答案:D18、据《灵枢•营卫生会》,有关营卫二气论述正确的是A.营气行于脉外B.卫气行于脉中C.营运周行于全身D.水谷精气之浊者为营E.水谷精气之清者为卫正确答案:C19、据《灵枢•营卫生会》,卫气白昼与黑夜各行A.五十度B.三十五度C.四十五度D.二十五度E.四十八度正确答案:D 20、《灵枢•营卫生会》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之“内外”是指 A.气与血 B.体内与体表 C.白天与晚上 D.营气与卫气 E.阴经与阳经正确答案:D 21、《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 A.足少阴肾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太阳膀胱经正确答案:C 22、《灵枢•营卫生会》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 A.五十度 B.三十五度 C.四十五度 D.二十五度 E.四十八度正确答案:A 23、《灵枢•营卫生会》认为日中为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内经题库1-9976正确答案:D 24、《灵枢•营卫生会》认为日西为 A.阴衰 B.阴陇 C.阳衰 D.阳陇 E.阴阳俱衰正确答案:C 25、《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血与营卫之气 A.神气也 B.异名同类 C.异名异类 D.同名同类 E.同名异类正确答案:B26、据《灵枢•本藏》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作用的是 A.卫气 B.营气 C.肾气 D.志意 E.五脏正确答案:A27、据《灵枢•决气》,“常先身生是谓精”的“精”是指 A.先天之精 B.后天之精 C.谷食之精 D.水饮之精 E.天地之精气正确答案:A28、据《灵枢•决气》,具有宣发饮食水谷精微作用的是 A.精 B.气 C.津 D.液 E.血正确答案:B29、据《灵枢•决气》,具有温煦肌肤作用的是 A.精 B.气 C.津 D.液 E.血正确答案:B30、据《灵枢•决气》,具有充养身体,润泽皮毛作用的是 A.精 B.气 C.津 D.液 E.血正确答案:B31、据《灵枢•决气》,具有华利关节作用的是 A.精 B.气 C.津 D.液 E.血正确答案:D32、据《灵枢•决气》,有关“津”的论述正确的是A.汗出溱溱B.皮肤润泽C.淖泽注于骨D.泄泽补益脑髓E.熏肤.充身.泽毛正确答案:A33、据《灵枢•决气》,六气化生的源泉是 A.脏腑 B.脾胃 C.气血 D.津液 E.五谷与胃正确答案:E34、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 A.风池 B.风府 C.百会 D.大椎 E.阳维正确答案:B35、《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一日,则 A.巨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少阳受之 D.太阴受之 E.厥阴受之正确答案:A《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三日,则 A.太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少阳受之 D.太阴受之 E.巨阳受之正确答案:C37、《素问•热论》认为伤寒五日,则 A.太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太阴受之 D.厥阴受之 E.少阴受之正确答案:E38、《素问•热论》认为伤寒六日,则 A.太阳受之 B.阳明受之 C.太阴受之 D.厥阴受之 E.少阴受之正确答案:D39、据《素问•热论》,“头项痛腰脊强”,是邪在 A.巨阳 B.阳明 C.少阳 D.少阴 E.厥阴正确答案:A40、据《素问•热论》,“身热目疼而鼻干”,是邪在 A.巨阳 B.阳明 C.少阳 D.少阴 E.厥阴正确答案:B41、据《素问•热论》,“胸胁痛而耳聋”,是邪在A.巨阳B.阳明C.少阳D.少阴E.厥阴正确答案:C42、据《素问•热论》,“口燥舌干而渴”,是邪在A.巨阳B.阳明C.少阳D.少阴E.厥阴正确答案:D43、据《素问•热论》,“腹满而嗌干”,是邪在A.巨阳B.阳明C.少阳D.太阴E.厥阴正确答案:D44、据《素问•热论》,“烦满而囊缩”,是邪在A.巨阳B.阳明C.少阳D.太阴E.厥阴正确答案:E45、据《素问•热论》,三阳经络皆受病而未入于脏者的治法A.吐法B.下法C.汗法D.清法E.和法正确答案:C46、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则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E.太阴病衰正确答案:A47、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八日则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E.太阴病衰正确答案:B48、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九日则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E.太阴病衰正确答案:C49、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日则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E.太阴病衰正确答案:E50、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一日则A.巨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少阴病衰E.太阴病衰正确答案:D51、据《素问•热论》,其不两感于寒者,十二日则A.太阴病衰B.少阴病衰C.厥阴病衰D.阳明病衰E.太阳病衰正确答案:C52、据《素问•热论》,“耳聋微闻”是由于A.少阳病衰B.阳明病衰C.太阳病衰D.少阴病衰E.厥阴病衰正确答案:A53、据《素问•热论》,“身热少愈”是由于A.太阳病衰B.阳明病衰C.少阳病衰D.太阴病衰E.少阴病衰正确答案:B54、据《素问•热论》,热病产生遗热是由于A.热甚而强食B.热甚而再感C.热甚而忧思D.热甚而热食E.复感热邪正确答案:A55、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饮食当禁A.房事B.劳作C.肉食D.七情E.风湿正确答案:C56、据《素问•热论》,热病恢复期,饮食当禁A.房事B.劳作C.多食D.七情E.风湿正确答案:C57、据《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A.病温B.病寒C.病暑D.病湿E.病湿温正确答案:A58、据《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后7夏至日为A.病温B.病寒C.病暑D.病湿E.病湿温正确答案:C59、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的预后是A.病者B.病甚C.易已D.愈甚E.必不免于死正确答案:E60、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一日则A.巨阳与少阴俱病B.阳明与太阴俱病C.少阳与厥阴俱病D.太阳与太阴俱病E.少阳与少阴俱病正确答案:A61、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二日则A.巨阳与少阴俱病B.阳明与太阴俱病C.少阳与厥阴俱病D.太阳与太阴俱病E.少阳与少阴俱病正确答案:B62、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三日则A.巨阳与少阴俱病B.阳明与太阴俱病C.少阳与厥阴俱病D.太阳与太阴俱病E.少阳与少阴俱病正确答案:C63、汗出复热、脉躁疾、狂言不能食的病证是A.绝B.薄绝C.偏枯D.癫狂E.阴阳交正确答案:E64、据《素问•评热病论》,阴阳交的病机为A.气机逆乱B.痰火内扰C.阳气运行失常D.阳热邪气偏盛E.阴精不足,邪热充盛正确答案:E65、《素问•评热病论》在汗出热不衰后提出“三死”之候是指A.脉躁.狂言.气喘B.烦躁.失志.不能食C.烦躁.不能食.气喘D.脉躁.不能食.气喘E.不能食.汗出辄发热而脉躁.失志正确答案:E6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诊脉的最佳时间是A.日中B.日落C.平旦D.夜半E.合夜正确答案:C6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脉诊要“虚静为保”虚静指的是A.清虚宁静B.人体虚弱C.保持清静D.静而不动E.因虚致静正确答案:A6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通过望面部五色可以审察疾病,因为面色是A.气之华B.血之府C.髓之海D.胸中之府E.水谷之海正确答案:A6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A.赭B.蓝C.黄土D.鹅羽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A7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赤不欲如赭,欲如A.蓝B.鹅羽C.黄土D.白裹朱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D7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白不欲如盐,欲如A.赭B.蓝C.黄土D.鹅羽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D7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A.盐B.蓝C.赭D.黄土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A7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A.赭B.蓝C.黄土D.鹅羽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B7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青不欲蓝,欲如A.赭B.鹅羽C.黄土D.苍璧之泽E.罗裹雄黄8正确答案:D7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A.赭B.蓝C.黄土D.鹅羽E.地苍正确答案:C7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黄不欲如黄土,欲如A.赭B.蓝C.地苍D.鹅羽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E7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A.赭B.地苍C.黄土D.鹅羽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B7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面部五色中,黑不欲如地苍,欲如A.赭B.鹅羽C.黄土D.重漆色E.罗裹雄黄正确答案:D7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通过望眼睛可以审察疾病,因为眼睛是A.气之华B.血之府C.髓之海D.胸中之府E.水谷之海正确答案:A8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属于精明虚衰的表现是A.视万物B.别白黑C.审短长D.察精微E.以长为短正确答案:E8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指的是A.眼睛B.肾之精C.精明穴D.精神饱满E.人体之精气正确答案:A8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望色察目可以审察疾病,因为眼睛面色是A.血之府B.气聚之处C.形体之关窍D.脏腑精气之外华E.受五脏精气濡养正确答案:D8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头倾视深”则A.肾将惫B.府将坏C.骨将惫D.筋将惫E.精神将夺正确答案:E8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背曲肩随”则A.肾将惫B.府将坏C.骨将惫D.筋将惫E.精神将夺正确答案:B8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曲伸不能,行则偻附”则A.肾将惫B.府将坏C.骨将惫D.筋将惫E.精神将夺正确答案:D8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不能久立,行则振掉”则A.肾将惫B.府将坏C.骨将惫D.筋将惫E.精神将夺正确答案:C8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转摇不能”是A.肾将惫B.府将坏C.骨将惫D.筋将惫E.精神将夺正确答案:A88、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精神将夺”的临床表现是A.转摇不能B.背曲肩随C.头倾视深D.不能久立,行则振掉E.曲伸不能,行则偻附正确答案:C8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府将坏”的临床表现是A.转摇不能B.背曲肩随C.头倾视深D.不能久立,行则振掉E.曲伸不能,行则偻附正确答案:B9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肾将惫”的临床表现是A.转摇不能B.背曲肩随C.头倾视深D.不能久立,行则振掉E.曲伸不能,行则偻附9正确答案:A91、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筋将惫”的临床表现是A.转摇不能B.背曲肩随C.头倾视深D.不能久立,行则振掉E.曲伸不能,行则偻附正确答案:E92、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骨将惫”的临床表现是A.转摇不能B.背曲肩随C.头倾视深D.不能久立,行则振掉E.曲伸不能,行则偻附正确答案:D93、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筋将惫”表现为“曲伸不能,行则偻附”是因为A.骨为髓之府B.膝为筋之府C.腰为肾之府D.背为胸中之府E.头为精明之府正确答案:B94、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骨将惫”表现为“不能久立,行则振掉”是因为A.骨为髓之府B.膝为筋之府C.腰为肾之府D.背为胸中之府E.头为精明之府正确答案:A95、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肾将惫”表现为“转摇不能”是因为A.骨为髓之府B.膝为筋之府C.腰为肾之府D.背为胸中之府E.头为精明之府正确答案:C96、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府将坏”表现为“背曲肩随”是因为A.骨为髓之府B.膝为筋之府C.腰为肾之府D.背为胸中之府E.头为精明之府正确答案:D9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论,“精神将夺”表现为“头倾视深”是因为A.骨为髓之府B.膝为筋之府C.腰为肾之府D.背为胸中之府E.头为精明之府正确答案:E98、据《素问•五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A.面B.发C.目D.气口E.七窍正确答案:D99、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论,胃气对人体至关重要,人脉无胃气则A.死B.脉弱C.不治D.少食E.血空正确答案:A100、据《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论,夏胃微钩曰A.洪B.平C.死D.血和E.气平正确答案:B一.单选题(100题,100.0分)1、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志”为A.怒B.喜C.思D.忧E.恐正确答案:E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变动”为A.握B.嚘C.哕D.咳E.栗正确答案:A3、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肺“在变动”为A.握B.嚘C.哕D.咳E.栗正确答案:D4、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在变动”为A.握B.嚘C.哕D.咳E.栗正确答案:E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悲胜喜B.恐胜喜C.怒胜恐D.喜胜怒E.恐胜思正确答案:B6、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辛胜苦B.咸胜酸C.酸胜咸D.甘胜辛10E.辛胜酸正确答案:E7、据《素问•宝命全形论》,属于五行相克正常规律的是A.木得金而伐B.火得水而干C.土得木而灭D.金得火而达E.水得土而缺正确答案:A8、据《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属于五郁正确的治则是A.木郁夺之B.火郁发之C.土郁泄之D.金郁折之E.水郁达之正确答案:B9、《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为A.相傅之官B.将军之官C.作强之官D.仓廪之官E.君主之官正确答案:E10、据《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精神意识B.主治理调节C.主深谋远虑D.主决定判断E.主代君行令正确答案:A 1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精神意识B.主治理调节C.主深谋远虑D.主决定判断E.主代君行令正确答案:B12、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精神意识B.主治理调节C.主深谋远虑D.主决定判断E.主代君行令正确答案:C13、《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胆为A.君主之官B.将军之官C.中正之官D.仓廪之官E.相傅之官正确答案:C14、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精神意识B.主治理调节C.主深谋远虑D.主决定判断E.主代君行令正确答案:D1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膻中为A.君主之官B.将军之官C.臣使之官D.仓廪之官E.相傅之官正确答案:C16、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精神意识B.主治理调节C.主筹划思考D.主决定判断E.主代君行令正确答案:E17、《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膻中指的是A.心B.虚里C.穴位D.气海E.心包络正确答案:E18、《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脾胃为A.仓廪之官B.传道之官C.受盛之官D.决渎之官E.州都之官正确答案:A19、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变化成形B.主水谷精微C.主泌别清浊D.主通利水道E.主藏津液正确答案:B20、据《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变化成形B.主藏津液C.主泌别清浊D.主通利水道E.主水谷精微正确答案:A2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藏津液B.主变化成形C.主泌别清浊D.主通利水道E.主水谷精微正确答案:C22、《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应解释为A.分清泌浊B.化生营气C.化生水谷精气D.消化吸收水谷E.将糟粕变化成形正确答案:A23、《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肾为A.作强之官B.君主之官C.相傅之官D.仓廪之官E.将军之官正确答案:A24、据《素问•灵兰秘典论》,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A.主精神意识B.主治理调节C.主筹划思考D.主精巧多能E.主代君行令正确答案:D25、《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三焦为A.仓廪之官B.决渎之官C.受盛之官D.传道之官E.州都之官正确答案:B26、《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膀胱为A.仓廪之官B.决渎之官C.受盛之官D.传道之官E.州都之官正确答案:E27、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谋划思考的脏腑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C28、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精巧多能的脏腑是A.心B.肺C.肝D.脾E.肾正确答案:E29、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决定判断的脏腑是A.胆B.脾胃C.小肠D.大肠E.膀胱正确答案:A30、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传达喜乐的脏腑是A.胆B.膻中C.小肠D.大肠E.膀胱正确答案:B31、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饮食水谷的脏腑是A.心B.肺C.肝D.肾E.脾胃正确答案:E32、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变化成形的脏腑是A.胆B.脾胃C.小肠D.大肠E.膀胱正确答案:D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泌别清浊的脏腑是A.胆B.脾胃C.小肠D.大肠E.膀胱正确答案:C据《素问•灵兰秘典论》,为五脏六腑之主宰的脏腑是A.肝B.心C.脾D.肺E.肾正确答案:B35、据《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心为之”A.相B.将C.卫D.外E.主正确答案:E36、《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以五脏为本,心为A.气的根本B.生命的根本C.藏精的根本D.耐受疲困的根本E.饮食水谷的根本正确答案:B37、《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以五脏为本,肺为A.气的根本B.生命的根本C.藏精的根本D.耐受疲困的根本E.饮食水谷的根本正确答案:A38、《素问•六节藏象论》提出人以五脏为本,脾胃为A.气的根本B.生命的根本C.藏精的根本D.耐受疲困的根本E.饮食水谷的根本正确答案:E39、据《素问•六节藏象论》,心的荣华表现在A.面B.毛C.发D.爪E.唇四白正确答案:A40、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肺的荣华表现在A.面B.毛C.发D.爪。
1/71《内经选读》习题及参照答案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B)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 、《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A、黄帝B、战国至秦汉期间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月是(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件中最早记录《黄帝内经》的是()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代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照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订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2/71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1、现存所有分类说明《内经》最完好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第一单元养生一、名词术语2、天真:天生之真气。
课程代码:02975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5分)1.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D.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2.具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功用的方剂是()。
A.桂枝汤B.麻黄汤C.九味羌活汤D.羌活胜湿汤3.银翘散与桑菊饮共有的药物是()。
A.银花、竹叶B.连翘、菊花C.连翘、桔梗D.杏仁、荆芥4.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B.附子C.干姜D.肉苁蓉5.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和胃化痰B.和解少阳,和胃化痰C.清胆利湿,健脾益气D.分清化浊,利胆退黄6.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B.犀角地黄汤C.竹叶石膏汤D.黄连解毒汤7.胃热阴虚的牙痛证,治宜()。
A.知柏地黄丸B.大补阴丸C.玉女煎D.清胃散8.消暑益气汤组成中无()。
A.石膏B.西洋参C.竹叶D.知母9.治疗血虚受寒,症见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脉细欲绝者的首选方是()。
A.四逆散B. 四逆汤C.当归四逆汤D. 通脉四逆汤10.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A.解肌疏表,清泻里实B.透解郁热,疏肝理脾C.疏肝止痛,清热泻实D.和解少阳,内泻热结11.炙甘草汤中应用桂枝的作用是()。
A.温经散寒B.温阳化气C.温阳通脉D.解肌发表12.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之泄泻证,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B.参苓白术散C.理中丸D.四君子汤13.天王补心丹的“三参”是()。
A.人参、沙参、元参B.党参、丹参、西洋参C.人参、丹参、太子参D.人参、丹参、元参14.以下方剂哪一项不属于凉开剂?()A.安宫牛黄丸B.苏合香丸C.紫雪丹D.至宝丹15.真人养脏汤与四神丸共有的药物是()。
A.补骨脂B.肉豆蔻C.五味子D.人参16.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喘咳证,治宜()。
课程代码:0297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诸病源候论》D.《伤寒杂病论》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攻下派的是( )A.李杲B.张从正C.朱丹溪D.刘完素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 )A.对立制约B.互根互用C.消长平衡D.相互转化4.下列不能组成一对阴阳的是( )A.水与火B.动与静C.上与下D.夜与天5.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 )A.肝病B.脾病C.肺病D.肾病6.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A.胃B.三焦C.小肠D.胆7.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何为中心的整体观( )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8.小儿生长发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是( )A.肺失宣降B.肝失疏泄C.肾精不足D.心血亏虚9.与男子泄精关系最为密切的两脏是( )A.肝脾B.肝肾C.肺肾D.心脾10.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 )A.宗气B.元气C.卫气D.营气1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行津B.气能生津C.津能载气D.气能摄津12.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的是( )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13.十二经脉中,行于腹面的阳经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阳胆经C.手阳明大肠经D.足阳明胃经14.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的邪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D.火邪15.七情致病的特点是( )A.直接伤及内脏B.影响脏腑气机C.情志异常波动影响病情D.以上都是16.痰饮病证,舌苔的特点是( )A.白B.黄C.薄D.滑腻17.阴偏胜表现为(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寒证D.虚热证18.“大实有羸状”是一种( )A.真实假虚证B.真虚假实证C.虚实错杂证D.实中夹虚证19.“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旨在说明( )A.寒因寒用B.热因热用C.因时制宜D.因人制宜20.滋阴以制阳适用于治疗( )A.实热证B.虚热证C.实寒证D.虚寒证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2004年7月内经选读自考试题2004年7月(全国)内经选读自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A.阴阳学说B.养生学说C.病因学说D.藏象学说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除下列哪项外均为丈夫八八的生命特征?()A.齿发去B.天癸竭C.肾藏衰D.精少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生气通天”应解释为()。
A.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互相通应B.人体阳气与自然界相互通应C.人体卫气与自然界相互通应D.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关系密切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少火”的含义是()。
A.气味纯阳的药物、食物B.生理之火C.气味温和的药物、食物D.病理之火5.《素问?六节藏象论》“仓廪之本”指的是()。
A.胃B.脾C.口D.魄6.《素问?五脏别论》指现“气口亦()也”A.少阳B.少阴C.太阴D.鼻7.《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开鬼门”指()。
A.通大便B.利小便C.发汗D.祝由8.《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夫五藏者,中之守也”,“中”指()。
A.中焦B.体内C.胃D.脐9.据《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述,下列哪项不属“四难”?()A.形气相失B.色夭不泽C.脉逆四时D.脉弱以滑10.据《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季节的关系是()。
A.脾主长夏B.脾主四时C.各十八日寄治D.脾主夏11.《素问?热论》中“两感于寒”是指()。
A.两脏同时受邪发病B.表经传入里经C.表里两经同时受邪发病D.同时感受风寒之邪而发病12.据《素问?咳论》对咳嗽治疗原则,五脏之咳,应()。
A.治其肺B.治其痰C.治其俞D.治其气13.《素问?举痛论》说,惊则()。
A.气逆B.气乱C.气泄D.气下14.《素问?痿论》中“宗筋弛纵”,其“宗筋”指()。
A.泛指全身筋膜B.男子前阴C.十二经筋D.胃之大络15.《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述,“先病”为()。
浙江省200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诊断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297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淡白无华,唇舌色淡,多属( )。
A.气虚B.血虚C.阳虚D.阳气暴脱2.正常舌象的诊断,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
A.舌体柔软B.舌色淡红C.舌苔薄白D.舌质淡嫩少苔3.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可见于( )。
A.肾精久耗B.肾阳亏虚C.寒湿带下D.血瘀日久4.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多属( )。
A.气血亏虚B.肾精亏耗C.麻疹先兆D.肾气不足5.苔黑而滑润多见于( )。
A.湿热郁蒸B.痰火内蕴C.寒盛阳衰D.阴虚火旺6.下列除哪项之外,均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
A.心肾不交B.食滞内停C.心脾两虚D.痰湿困脾7.湿温潮热的特点为( )。
A.日晡热甚B.午后热甚C.入夜低热D.夏季长期低热8.下列哪项不属于排便感异常( )。
A.排便不爽B.溏结不调C.里急后重D.大便失禁9.汗向愈的表现是( )。
A.身热不减B.脉疾数C.热退脉缓D.烦躁不安10.代脉的主病是( )。
A.阳极阴竭B.阳盛实热C.积聚D.脏气衰微11.不属于浮脉类的脉象是( )。
A.洪脉B.芤脉C.滑脉D.散脉12.阳证一般不出现下列哪项( )。
A.心烦不宁B.畏寒肢凉C.尿黄便秘D.脉数有力13.内真热外假寒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热极肢厥证B.寒极似热证C.阳盛格阴证D.热深厥深证14.大失血所致的气脱称为何证( )。
A.气不摄血证B.血虚气脱证C.气随血脱证D.阳气虚脱证15.气滞证中出现疼痛,其性质一般为( )。
A.胀痛B.刺痛C.隐痛D.空痛16.心悸与下列哪项同见,对诊断心阴虚证最有意义( )。
A.失眠B.面白C.舌红少苔D.头晕17.下列何证表现为纳呆,脘痞,呕恶,身重起伏,尿黄便溏,苔黄腻( )。
A.湿热蕴脾证B.膀胱湿热证C.肝胆湿热证D.大肠湿热证18.大肠湿热证最不可能见下列何证( )。
课程代码:0297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
1.首次整理增删编次《内经》篇目与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注释的医家是
( )。
A.全元起 B.杨上善
C.吴昆
D.王冰
2.《灵枢》之名最早被称为( )。
A.《针经》
B.《九卷》
C.《玉枢》
D.《神枢》
3.《黄帝内经》引用的医学文献大约有( )。
A.十余种
B.二十余种
C.三十余种
D.四十余种
4.男子“天癸”产生的年岁在( )。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5.《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 )。
A.天运不光明
B.折寿而不彰
C.内闭于九窍
D.外壅于肌肉
6.《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是( )。
A.阴阳反作
B.阴阳离决
C.气血失和
D.脏腑失常
7.《灵兰秘典论》称肺是( )。
A.君主之官
B.相傅之官
C.中正之官
D.仓禀之官
8.《六节藏象论》认为心的华彩反映在( )。
A.面
B.唇四白
C.发
D.毛
9.《五脏别论》认为五脏的功能特点是( )。
A.藏而不写
B.实而不满
C.写而不藏
D.输写浊气
10.《脉要精微论》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是( )。
A.平旦
B.鸡鸣
C.黄昏
D.日中
11.《太阴阳明论》“脾不主时”的涵义是( )。
A.独主长夏
B.独主春季
C.独主秋季
D.分主四季之末
12.《热论》“热遗”产生的原因是( )。
A.热甚而强食
B.单感寒邪
C.两感于寒
D.劳倦过度
13.《举痛论》指出过度的悲忧将导致( )。
A.气乱
B.气缓
C.气耗
D.气消
14.《痹论》认为春天感邪所产生的痹证是( )。
A.骨痹
B.筋痹
C.脉痹
D.肌痹
15.《调经论》认为“气有余则”( )。
A.笑不休
B.喘咳上气
C.怒
D.悲
16.《至真要大论》指出“澄澈清冷,皆属于( )”。
A.风
B.寒
C.暑
D.湿
17.《本神》说“意有所存谓之”( )。
A.智
B.虑
C.思
D.志
18.《营卫生会》认为营卫之气一昼夜间在人体的循行周数为( )。
A.三十
B.四十
C.五十
D.六十
19.《水胀》认为出现腹大身尽肿、皮厚、按之凹陷不起、腹色不变者,其病证当属( )。
A.肤胀
B.鼓胀
C.水胀
D.肠覃
20.《百病始生》认为清湿之邪容易侵犯的人体部位是( )。
A.上
B.下
C.左
D.右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1分,共10分)
1.历代医家对《内经》成书年代的认识分歧主要集中在( )。
A.黄帝时代
B.战国时代
C.秦汉时代
D.汉代
E.宋代
2.《上古天真论》指出违反养生法则的情况包括( )。
A.以酒为浆
B.以妄为常
C.醉以入房
D.不时御神
E.起居无节
3.《汤液醪醴论》提出水肿病的临床表现是( )。
A.津液充廓
B.四极急而动中
C.背曲肩随
D.形不可与衣相保
E.不能久立
4.《脉要精微论》望面色中失神五色的比拟物品有( )。
A.鹅羽
B.地苍
C.黄土
D.重漆
E.苍璧
5.《痹论》认为除了疼痛以外痹证的临床表现还有( )。
A.骨节酸重
B.肌肉不仁
C.血脉凝泣
D.筋脉不伸
E.皮肤寒冷
6.《调经论》认为属于阴的病邪有( )。
A.风雨
B.喜怒
C.饮食
D.寒暑
E.居处
7.《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火的有( )。
A.诸逆冲上
B.诸胀腹大
C.诸躁狂越
D.诸转反戾、水液混浊
E.诸痛痒疮
8.《营卫生会》认为“老人不夜瞑”的原因是( )。
A.肌肉枯
B.气道涩
C.气血衰
D.五脏之气相搏
E.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
9.《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对于百病规律的总结是( )。
A.旦慧
B.昼安
C.夕加
D.夜甚
E.夜半死
10.《百病始生》认为外感病邪传舍于肠胃时的症状表现是( )。
A.贲响腹胀
B.淅然寒冷
C.肠鸣飧泄
D.食不化
E.溏出麋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隋? 杨上善分类注释《内经》的著作是_______;明?张介宾分类注释《内经》的著作称_______。
2.《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_______,_______。
3.《六节藏象论》:“肺者,_______,_______,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
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
4.《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
……代则_______,细则_______。
5.《玉机真藏论》:“脉盛、_______、_______、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
6.《太阴阳明论》:“故伤于风者,_______先受之;伤于湿者,_______先受之。
”
7.《热论》认为单感热病的治疗“其未满三日者,_______;其满三日者,
_______。
”
8.《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_______;诸寒收引,皆属于
_______。
”
9.《至真要大论》:“逆者_______,从者_______,从多从少,观其事也。
”
10.《经脉别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_______;疾走恐惧,汗出于_______;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
四、解释带点字、词(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
2.《生气通天论》:“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
3.《阴阳应象》:“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
4.《脉要精微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应中衡,冬应中权。
”
5.《举痛论》:“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
6.《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以从其类也。
”
7.《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
8.《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
9.《水胀》:“黄帝问于歧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
别之?”
10.《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请谈谈你的理解。
2.如何理解“生病起于过用”?
六、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当如何理解?
2.如何理解《调经论》所说的“阴虚生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