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大全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实验与理论一直是化学研究中都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两个方面。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总结考点1 分子1.概念: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2.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3)分子在不停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5)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内部结构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考点2 原子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4.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金Au等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固体非金属单质,如:硫S、磷P、硅Si等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氖气Ne等考点3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
(1)衣服晾晒、闻到花香是因为分子的运动(2)三态变化、温度计原理是因为分子(原子)的间隔考点4 原子的构成⒈构成原子的粒子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原子核原子中子:不带电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原子不显电性。
九年级化学第三章重点知识总结
本文旨在概括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更好
地复和理解相关内容。
1. 元素与化合物
-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物质,可通过化学符号表示,如氧
气(O2)。
- 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可通过化
学公式表示,如水(H2O)。
2. 电子结构
-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绕核运动。
-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壳层、子壳层和轨道描述,如2层、2s
子壳层和2s轨道。
- 电子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阜里不同原理和洪特规则。
3. 元素周期表
-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元素性质等规律排列。
- 周期表分为周期、族和区块,包含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等。
4. 化学键
- 化学键是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吸引而成,如氯化钠(NaCl)。
- 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而形成,如氢气(H2)。
-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间的电子云共享,如铜(Cu)。
5.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 方程式左边为反应物,右边为生成物。
-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守恒,即质量不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的重点知识总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研究和复,更好地掌握这些基础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研究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第一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知识点课题1 水的组成水电解实验:1、实验现象: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并且产生的体积不一样。
2、正、负极气体的检验:正极是:氧气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负极是:氢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1:2 质量比为8:1)反应表达式:水通电氢气+ 氧气3、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氢气(H2)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最小(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氢气燃烧的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产物只有水。
不纯氢气点燃将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要验纯,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的火焰,松开大拇指。
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示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
物质的分类: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化合物和单质,化合物中又包含氧化物。
并且能举例说明或者进行分类判断。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当然里面有一种是氧元素了)。
课题2: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举一反三)分子的特点: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分子之间有间隙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知道举例说明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并能反过来用]分子和原子: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小的粒子是氧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如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最小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2、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不破裂,但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物质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程度越剧烈。
中考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六、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 ,加入约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七、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6.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7.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8.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10.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第二节 原子的结构4.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5.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6.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121(kg)(kg)⨯=标准碳原子的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三节 元素8.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2H 2O 通电 2H 2↑+ O 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质量比 1 : 8E.检验:O 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 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 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 2O )氢气(H 2)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通电 2H 2↑+O 2↑ 3、氢气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臭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 2) + 氧气(O 2)水(H 2O ) 化学方程式:2H 2 + O 2 点燃2H 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1、概念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元素的纯净物 例:二氧化硫、氧化铁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即划分单质、化合物的标准是根据纯净物的元素种类来划分的。
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单质;若含有几种元素的纯净物就属于化合物2、物质分类的步骤①根据物质种类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②写出纯净物的化学符号③根据元素种类将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④在化合物中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找出氧化物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点燃 通电通电 电解水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初中化学第三章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三决定: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2、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__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__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b、意义(1)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2)表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O一个氧原子注意:__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__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__发现:门捷列夫__排列依据(1)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2)18纵行(16族):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__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b、几种数字的含义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第三章微粒的性质一、微粒的性质(1) 构成物质的微粒极小、肉眼看不见。
(2) 不论气体、液体还是固体,构成物质的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
微粒的运动速率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
微粒间空隙大小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气体物质的微粒间空隙较大,因而受压强的影响,压强越大,微粒间空隙越小,气体体积变小;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本身较小,难被压缩。
※注意:1.温度对微粒的运动速率与微粒间的空隙大小都产生影响。
在分析时,可根据具体现象回答主要影响。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物体随温度的“三态”变化都可以用温度改变时,微粒间空隙大小改变来解释。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如铁、铜、镁等,金属中除了金属原子,还有金属离子和电子;稀有气体,如氦气、氖气、氩气等;少数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硅等。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磷等;由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氨气、氯化氢、酒精等。
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活泼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钙等(2)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或最小微粒)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如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铁是铁原子构成,保持铁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铁原子。
(3)从微粒角度看,只有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有两种或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如酒精溶液中有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两种分子,酒精是混合物;冰和水混合物中只有水分子,是纯净物。
※注意:不能说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因为纯净物可能是原子构成的,就谈不上是同种分子了。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二氧化碳是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又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但不能认为二氧化碳就是碳、氧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组成一、水的组成、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直流电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2H2↑+o2↑产生位置负极正极体积比2:质量比:8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2H2↑+o2↑3、氢气、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2、化学性质: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文字表达式: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点燃前,要验纯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氢气、氧气、红磷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水、高锰酸钾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例:二氧化硫、水等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
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
定义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节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联系 区别
备注
1. 2. 3. 4. 5. 6.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
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 、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 ,加入约 5mL 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 、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 A 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 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 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
标准碳原子的质量(kg)⨯kg
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
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
分子。
第二节原子的结构
1.原子的构成
质子(每个质子带
原子核(带正电)
一个单位正电荷)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十万分之一原子
中子(不带电)
(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着高速运动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
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
体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
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
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kg)
1
12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
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第三节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原子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
区别联系是宏观概念含义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元素之最
1
3. 4.
5.
6.
7.
8.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符号: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 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 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H 表示氢元素、1 个氢原子。
2H 表示 2 个氢原子。
Cu 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 金属铜。
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 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 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 微观构成
(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 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 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1 个碳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 的。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 7 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
共 16 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
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
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9.
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
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
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 1 层,最多的有 7 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①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
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 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 2n 2个电子(n 为层序数,第一层 n=1,第二层 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10.原子结构示意图: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弧线表示电子层
+17287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填充的电子数
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
11.元素的种类
①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
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
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
数
得失电子趋势性质结论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
素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
<4
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
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
≥4(H:1)
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8(He:2)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
应
元素的化学性质
由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12.离子的形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13.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
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14.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
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15.一定带正电的粒子: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中子、原子、分子
16.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③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