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国家的创新个性
- 格式:pdf
- 大小:217.51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经验与启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了国家和全世界都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经验中汲取灵感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的挑战。
一、宣传和教育宣传和教育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核心。
只有当广大民众都有足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真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中国,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积极地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例如,通过举办各种环境教育活动,推广科学环保知识,发挥全社会的环保力量,让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在国外,一些欧美国家倡导的绿色电影、绿色餐饮等类别活动也非常成功。
通过艺术和娱乐的形式,达到了教育和引导民众的效果。
二、科技和创新科技和创新是解决环保问题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环保科技,如: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智能水表、智能垃圾桶等等。
这些科技和创新的推广更好地促进了全球的环保效果。
中国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
例如,我国天然气车的发展使得空气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智能家居风靡,通过智能化和节能化的理念,推动家庭节能减排,迈向宜居环保的新阶段。
三、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环保理念,是将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
它具有保护景区环境的作用,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中国,生态旅游已经蓬勃发展。
例如海南省举办的“千岛湖珍珠”旅游活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贵重物种的作用。
四、绿色城市绿色城市是指城市中具备优质生态资源、宜居的环境和便利交通等条件的城市。
现代绿色城市是通过科学规划、高新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的。
绿色城市的兴起,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城市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提升。
在国外,西欧国家建设绿色城市的历史较长,荷兰和丹麦等国家不断创新出一系列以环保为中心的城市规划。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课程标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2)普遍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3.特点:在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干预的重点不同。
4.影响(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
(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1.“人民资本主义”(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资本家和企业普通职工都拥有股票,股票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
(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1)背景: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化的要求。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制度的是英国。
2.特点(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3.评价(1)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使低收入者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
(3)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体经济竞争力,是国家或地区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
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基美欧日的创新历程科技创新模式要结合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进行不断地调整和优化,在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充分结合本国实际和市场需求,形成不同科技创新模式的科学组合。
石,一个科技创新型国家提高创新能力建设都要经过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过程,而政府制定激励创新的制度为大国科技创新崛起提供政策保障,能够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则是新兴大国崛起的成功机遇。
各个国家要根据本国国情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适合自身的科技创新模式。
因此,学习和借鉴科技创新型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经验做法,对于增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基于本国国情,选择适当技术创新模式日本是世界上科技事业较84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最具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之一,是世界领先的创新型国家。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家实力的主要方式。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始终秉持“技术立国”的发展理念,将技术创新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摆脱二战后经济萧条的状况,日本多次调整和优化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大力推行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重建,通过科技创新在全球经济市场中获得有利地位,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自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所谓的“日本奇迹”。
作为后发国实现技术创新的成功典范,日本的秘诀就在于能够根据本国国情,适当地选择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有不同的侧重。
一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模式与其技术创新战略密不可分,日本科技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当时日本的科技发展需求密切相关。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史可以认为是适时制定、并根据国家发展情势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创新战略演变史。
欧洲一体化的特点战后发端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具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性:经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政府间主义与超国家主义的动态平衡,一体化利益均摊原则, 精英驱动的一体化进程,主权的集合与共享。
这些特点和性质实际上表明了战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走出高度发达和疆域相对狭小的困境以及抗衡外部政治经济竞争压力而寻求区域一体化的创新。
可以预见,欧洲一体化的这种特点和性质仍会体现在未来的一体化进程中,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发展的新特点。
一、任济一体化的先导作用回顾欧洲一体化半个世纪的发展进程,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经济一体化主导了整个一体化的发展脉络。
尽管战后欧洲一体化的动因有多种,即政治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化的等等, 但最能将西欧国家或者说欧洲国家整合起来的是经济领域的一体化。
当经济一体化发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导或政治调控时,某种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体化才会发生。
有关政治合作或政治一体化的决策及其实践活动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及需求外溢的结果。
经济一体化先行,在经济一体化达到相当的程度后将政治合作甚或一体化作为补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欧洲一体化的一个既有规律, 它体现了欧盟国家主权让渡先经济后政治的显著特征, 这种特征明确显示了主权国家对政治主权让渡较之对经济主权让渡更为敏感的心态,也说明了特定经济领域的一体化能为成员国带来最为明显的收益。
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等重要条约的批准情况来看, 欧洲民众最为关心的也是其切实的经济利益.那些与其目前的实际利益相距甚远、甚至可能具有某种潜在负面影响的宏伟蓝图和冠冕堂皇之词,难以引起他们的共鸣。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政治一体化并非有悖成员国及欧洲民众的普遍利益, 只是现存民族国家的藩篱对其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政治一体化的发生需要更丰富的土壤,会产生更强烈的现实与长远影响。
二、一体化政策的弹性适用欧盟成员国不同的国家利益通常会导致对一体化政策发展的不同需求,强求一致则有导致政策发展停滞之虞。
德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举措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陈强霍丹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0期陈强霍丹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已经被各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到战略高度。
德国历史上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的国家,在20世纪初就已经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
作为二战的发起者和战败国,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同时流失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员,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一度落后。
二战后,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复苏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并辅以政策举措的配合,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管理体系和研发体系,德国重新回到了科技大国和创新强国的行列。
根据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2013年对欧盟28个成员国创新绩效的测评结果,德国创新整体绩效位于瑞士之后列第2位,属于创新领导国家。
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联合发布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报告显示,2013年德国创新指数全球排名第15位,居于世界前列。
欧盟于2013年初发布2012/2013年度“创新经济体”排名,其中仅次于瑞典位列第2位的德国,在知识资产(专利申请、应对社会挑战类专利申请)、创新者(与创新生产、营销相关的中小企业数)方面占有绝对优势。
历经战前兴盛阶段、战后恢复阶段、科技振兴阶段及平稳发展阶段,1990年德国步入统一发展阶段,其创新驱动发展也进入新时期。
在世界经济继续下行、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背景下,德国经济却能一枝独秀,这与其实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
为促进德国的创新活动,联邦政府致力于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
这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借鉴价值的启示。
一、德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特征德国很早就注重创新能力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推行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并辅以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成为世界上创新领先国家之一。
一.文艺复兴1、14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对精神世界的控制,对教会宣扬的苦行禁欲,追求死后进入天堂的生活态度渐生异议,要求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这种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潮逐渐流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延续了近300年之久。
这场运动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但对古典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复兴”,这其中有继承,更有创新。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巨人辈出的光辉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许多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大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
二、但丁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他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他的长篇诗作《神曲》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分。
作者借梦游三界描写现实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把许多主教、僧侣甚至教皇都打入地狱,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感情与理想。
三、达·芬奇达·芬奇因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而得名。
他15岁开始接受绘画和雕塑训练,同时学习机械工艺,后来又学习解剖学,25岁时已名满天下。
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
四、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出身于英格兰中部一个商人家庭,年少时酷爱戏剧,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
他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顾客看马,后做剧院的杂役、演员,后来成为剧作家。
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从真实生活出发,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生活理想。
考点复习知识要点1. 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核心、影响。
余日昌西欧国家的创新个性[内容提要] 经济增长模式的成熟需要创新文化的孵化。
西欧主要创新型国家意大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创新文化各自具有鲜明个性,即:意大利柔性生产综合体!、德国思想的大工厂!、法国跨地域的步伐!和英国服务于全过程!。
其中既有历史积淀也不乏哲学与社会学理念,由此共建了一种多元共存、和而不同的创新文化大态势,引导着整个欧洲的经济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 西欧 创新文化 个性中图分类号:F15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6)6-0061-06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尚勇首次将创新文化!高度概括为个性文化![1]。
这种官方最新解读一方面为今后及国内各地区如何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创新文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借鉴国外创新型国家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提供了基本视角。
本文将按照个性文化!这个基本视角进行如下解析。
意大利:柔性生产综合体意大利创新文化迅速地适应了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转变,突出表现为以标准化大批量生产为代表的传统刚性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小批量定制生产为特点的柔性生产方式。
由此形成各类专业化产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创新文化实体,即一种被学者称为柔性生产综合体(fle xible production comple x)!的意大利模式!。
在柔性生产综合体中,品牌和用途上依然是老传统的新产品!,其制作工艺和营销方式却十收稿日期:2006 10 10作者简介:余日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210013。
分先进,在关联企业将传统低技术产品的创新集中于款式、功能与制作工艺的同时,机器人的使用、计算机辅助生产与营销管理已经成为了创新发展的一种基本潮流。
这种低技术部门的高技术!(high-tech in lo w-tech sec tor)所包含的创新文化,为整个意大利创造竞争力的核心。
意大利企业的创新文化基于两个传统的经济特点。
首先,意大利产业集中于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分散型、小规模轻工业,企业之间需要更加细化的社会分工和更加密切的协同合作,因此,低技术部门的高技术!使之成为了可能。
其次,意大利的创新主体往往是中小企业,它们在创新文化方面显出了如下个性:(1)纺织服饰、家居产品和个人用品等产业容易调整或转向,一直以其时髦的设计和样式追踪并引领世界潮流。
(2)同类产业中成百上千的小企业集聚在某一个城镇,便于更细化的社会分工和更密切的协同合作。
因此,内部的紧密联系仍然是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的主要纽带。
(3)地方产业高度的专业化集中优势使之能够根据客商的特殊需求,进行非常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制造。
比如意大利制鞋企业往往只生产一#61#类产品(如童鞋),却能够长久稳定地通过人脉关系销往固定的几个国家。
追其渊源,这种创新文化基于意大利传统历史性的团队意识。
他们乐意与熟悉的人结伴作业,促进了具有血统关系!的企业不断繁衍,带动了同一产品相关企业间的连锁发展。
在这种具有柔性连接!个性化特征的创新文化中,某一点上的创新知识与工艺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在整个家族企业甚至整个行业中扩散开来。
意大利的这种创新文化孵化了创新企业成组地产生。
它们一般都有序地按照某一特殊生产制作工艺过程的需要自然连接成一个特殊的生产关系网络,其中,每个企业分别完成一件产品的某些生产环节,随着产品的不断增值,各个专业化产业区中的关联协作工厂、经济交易网络和社会人脉网络复合形成了无形的柔性生产综合体!。
整个意大利就是因为这样一种特殊的创新文化而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价值增值系统。
意大利创新文化中具有鲜明个性的这种地方性集约化!,就是意大利世界性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德国:思想的大工厂德国历来就是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的孵化器。
为了激发国民的创新热情,德国将2004年和2005年定为创新年!和爱因斯坦年!。
德国人不仅一直以思想家的国度!激励自己,而且坚信传统的创新文化就是德国摆脱自然资源贫乏劣势、持续富强的一种基本力量,其核心就是德国人对德国是世界的思想大工厂!这种自信。
这也是德国创新文化的核心。
德国的创新体系产生于1871年。
当时的德国经济学家舒姆彼特将经济活动划分为发明与发现、矿山、农业、加工业和货物分配、服务业!六大领域,创新![2]这个文化观念被引入到经济产业的第一位。
德意志民族一贯具有思维严谨、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尊重个性、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传统文化精神,它源于德意志民族对全民素质与知识两个方面实施教育的高度重视。
在基础层面,德国一直实行着13年义务教育制,德国公立学校学费全免,教师被列为国家公务员,高等学校的入学率一直保持在国民人口1/ 3!这个世界高水平上。
因此,德国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一直在1/7这个世界高水平上。
德国基本法规定了学术自由,大学、科研机构的管理实行自治,科研工作不受外部干扰!的基本国策。
各种制度保证了占前联邦德国基础研究力量60%的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占20%力量的政府部门和学会研究机构能够实现资源共享、设备共用、信息知识互动、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2005年,在其他部门经费削减的形势下,德国联邦政府财政预算中反而加大了对教育和研究投资,与2004年相比,联邦教育与研究部2005年的经费总额增加了2 96亿欧元,达99 99亿欧元。
在德国,联邦及州一级成立了教育规划与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和科学理事会。
前者的基本任务是协调联邦和各州科研政策的规划和决策,制定科研中期发展规划和重点资助计划。
后者的基本任务则是为高校的创新性科研及其相关基本建设提供政府咨询。
归属于德国联邦政府管理的还有16个大型规模的研究中心,它们与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资助的46个中型研究机构共同构成了所谓德国的蓝名单!。
其中,马普、弗朗霍夫等学会的研究开发水平一直占居世界前沿。
拥有60个研究所、2万多名雇员、先后有10多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马普学会被人们公认为诺贝尔奖的摇篮!。
国家还有专门从事科学普及的机构和公司,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主题科学普及活动(比如爱因斯坦年!)。
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公平化的学历教育与科学普及,为德国国家科研与技术创新储备了取之不尽的智力资源。
当然,当代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也让德国企业日趋重视创新研发投入中的社会投入和国外投入。
其中,来自企业相互间的投资已达359 43亿欧元,约占创新研发总支出的66 2%。
仅政府在2003年对创新研发的投入就高达530亿欧元,达到人均600欧元,占当年创新研发总投入的33 8%,在经济合作组织组织中位居前列。
#62 #德国政府还通过科研事业费+专业项目计划+促进投融资计划+政府投资计划!这种多层复合计划!来同期支撑企业的创新研发,在其背后,以多层思想!所支撑的创新文化维系了政府对创新研发的主导作用。
作为德国国家科研资助中的一种新形式, 1996年推出的主导项目!的核心理念就是面向应用、强调创新!,它扭转了只在成果转化阶段才让工业界参与创新研发过程的旧传统。
在这个核心理念引导下,德国政府于1997年推出了第一批四个领域主导项目,即高新技术产品的新创开发、分子医学开发应用、人口稠密区交通运输系统的改善措施、教育和培训软件开发!。
2004年,主导项目!的核心理念进一步得到深化,激励出德国的最新创新战略目标,这就是成为纳米技术产品头号出口国、成为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主要出口国、建设新一代因特网、研究大脑思维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交通智能化!。
为了尽快实现这些目标,2005年6月德国联邦及各州正式批准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顶尖科研资助项目!及其配套的∃研究和创新协定%,并预计于2006年至2011年间一共投入19亿欧元,新建一批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其中,每年分别投入650万欧元建立30个顶尖研究中心;每年平均额外投入2100万欧元,将挑选出来的10所最具竞争力的大学培育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以此作为德国的大思想库;每年分别资助100万欧元为青年科学家设立40个专门项目的研究院所,将相应的德国青年科学家培养成为未来的世界级大思想家。
上述措施都是整个德国思想界联合形成一个巨大的思想的大工厂!的直接产物,这也是基于德国将本土创新文化推向世界!这种战略思维的直接产物。
多元化已经使得德国政府并不可能真正成为创新投资的主体。
因此,通过主导项目!投资,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以营造创新文化的基本环境,在创新文化中植入一个合作与互助!的基本观念,促进整个社会加大创新投资,这才是德国政府在创新文化建设上真正要实现的大战略目标。
在这样一个多元同构!、个性灿烂!的社会创新文化平台上,仅2001年,德国不仅发表SCI 论文67921篇,而且在欧洲专利局登记的发明专利数超过了2 6万项,德国的百万人口专利数!这项指标也达到了127项,大大高于欧盟平均数(80项),仅次于芬兰(292项)、瑞典(257项)和日本(164项),而高于美国(111项)名列世界第四。
2004年,德国依然保持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127项三合一专利!(在美国、日本及欧洲三地登记的专利)的成绩仅次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在世界贸易中,以德国专利成果转化的尖端技术占居了10 6%的份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其中的机械制造专利转化!一项名列世界第一。
近年来,德国通过创新研发的密集型产品其出口年增长率超过了8%,居世界第二。
当然,隐藏在上述经济指标背后的是德国在高等教育和创新研发这两个方面更为迅猛的国际化趋势。
如今,被德国这个思想大工厂!中不断焕发出来的智慧之光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德国。
实践证明,通过大力彰显思想的大工厂!这种独特个性所建设起来的德国创新文化,对德国国民经济迅速而持久的创新发展发挥了极为关键的孕育作用。
法国:跨地域的步伐法国创新文化的个性化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法国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求科技界和企业界之间的广泛合作。
1999年1月13日,法国政府部长会议通过了∃技术创新与研究法%,它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中的社会性合作,并突出以下几点:一是通过扩大研究人员、教学研究人员与企业的接触,加强科技界与企业界的合作。
二是通过简化合作体制的行政手续、依靠孵化器帮助企业创建、明确技术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与企业所签协议的法律地位等具体措施,加强公共科研与企业的合作。
三是通过科技立法、为创新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改革科研税收政策等激励政策,形成一道作为创新文化中实质性内容的底线。
这些措施使得法国创新文化#63#终于成为由骨有肉!的文化,从而真正发挥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社会作用。
在合作创新!这个基本文化氛围中,基于法国工业创新署(AII)半年多来的精心筛选和认真评估,法国总统希拉克于2006年4月25日正式对外宣布旨在创造明天的产品的工业创新计划![3],这就是法国近期推出的预计总投入超过6亿欧元六大创新计划!,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国家支持和同欧盟其他国家合作这两股力量来推动法国工业创新,提升法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法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