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策略_林文泰
- 格式:pdf
- 大小:646.54 KB
- 文档页数:4
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单选题1.(2022·广东·高考真题)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这说明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2.(2022·浙江·高考真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3.(2021·河北·高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把“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的财经工作方针,转变为“边打、边稳、边建”的财经工作方针。
这一变化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4.(2021·江苏·高考真题)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5.(2021·江苏·高考真题)东北机器制造厂尉风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
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
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术革新177项。
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路径探究1. 引言1.1 农民政治态度的重要性农民政治态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农民是整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态度的健康与稳定直接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发展和稳定。
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群体,其政治态度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够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增强国家政治的民意基础。
农民政治态度的正面影响也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思想觉醒和社会发展的正面向上。
农民的政治态度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了解和把握农民的政治态度,才能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
研究农民的政治态度,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农村基层的实际情况,还能为农村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对农民政治态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农民群体的了解,为有效推进农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
1.2 研究目的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路径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政治态度形成的路径进行探究,旨在揭示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机制,为加强农民政治教育、提高农民政治参与度、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农民政治态度受教育水平的影响:通过研究不同受教育水平农民的政治态度差异,揭示教育对农民政治态度形成的影响机制,为深化乡村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2. 探讨农民政治态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通过考察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因素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影响,揭示社会环境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塑造作用,为改善乡村社会环境提供建议。
4. 探讨农民政治态度的国家政策引导:通过分析国家政策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引导和激励机制,探讨政策对农民政治态度的影响路径,为制定更加符合农村实际的政策提供参考。
5. 探讨农民政治态度的未来趋势:通过分析当前农民政治态度的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未来农村政治态度的变化趋势与方向,为制定长期的政治态度引导策略提供指导。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本文旨在全面掌握农民政治态度的形成路径,为提升农民政治素质、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民生政治:一种农民政治认同机制作者:彭正德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3期本站发布时间:2010-7-27 23:54:16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稳固的农民政治认同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
建国60年来,我国农民的政治认同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但在不同时期存在着差异。
概括地看,建国以来我国农民政治认同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建国初期,另一次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两次高峰之后,农民的政治认同有所下降和波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反映政治认同弱化倾向的农民抗争行为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增强农民政治认同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增强农民政治认同,必须认识和把握农民政治认同的一般机制,即农民政治认同发生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通过政治认同机制,我们能够对农民政治认同的发生和变化进行科学解释,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的改革和建设中有效地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
一、农民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社会交换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指的是人们对现存政治权力系统、政治规范、政治秩序、政治价值观的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属于政治心理范畴,与政治合法性和政治稳定密切相关。
任何一种政治统治只有在获得广泛政治认同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避免导致政治动荡和分裂的社会冲突。
在我国,农民是最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政治认同为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提供了稳定的基础,这种政治认同在形式上表现为农民对执政党、政府、政治共同体、政治制度、政策、政治秩序和政治价值观等方面的承认、接纳和同意,但在本质上是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掌的政治权力的认同,因为上述农民政治认同的对象无非是政治权力在政治主体、运行规则、行为要求等层面的反映。
从政治权力的角度看,农民政治认同的产生根源于政治权力对服从与合法性的双重需要。
政治权力是一种以合法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力量,对社会成员的服从有着内在要求,其目的在于构建政治领域内的统治—服从关系,没有一定范围的服从就无法产生政治秩序;但是,统治—服从关系的建立和政治秩序的获得仅仅依靠政治强制是难以实现的,即使能够实现也难以持久,因为“服从不等于认同。
政治宣传、社会传播、国家认同:乡村干部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余 翔【摘要】乡村干部作为建国初期新兴的社会阶层,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传播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乡村干部通过自己培训、教育,担负起了在乡村传播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
在总路线的宣传中,乡村干部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语言,将政治宣传转化成适合乡土社会的社会传播;通过乡村干部意见领袖功能的发挥,有效降低了总路线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冲突和社会成本;通过沟通国家与乡土社会的政治传播,进一步构建起了农民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乡村干部;过渡时期总路线;政治宣传;社会传播;国家认同中图分类号:D2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8)02-0059-09作者简介:余 翔,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广州51066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传播研究”(GD13XDS04)社会主义改造是过渡时期总路线(以下简称总路线)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深刻的制度变革和利益调整的过程。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农民来说是全新的事物,农民对改造的利益得失并不明确,这与中国共产党此前开展的“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土改完全不同。
对中国共产党来讲,如何让思想保守的农民认识、接受、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后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巨大的挑战。
有效的宣传和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决策落实上最为重要的法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适应新的形势,继承战争年代宣传动员的传统,不断完善宣传体系,宣传动员向基层覆盖。
同时,通过识字班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水平。
不过,简单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宣传,对于乡土社会来讲,始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用农民所能理解的话语和逻辑进行宣讲与解读,特别注意选择适合于乡土社会的传播方式,将国家的动员和宣传转换为乡土社会的传播,就成为必须的选择。
作者: 季丽新[1]
作者机构: [1]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出版物刊名: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62-66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政治认同;机制;政治合法性
摘要:农民对党政治认同问题可借助传统农民——新型农民、非执政党——执政党、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三条线索构建的分析框架进行梳理,借助这一分析结构,提升农民对党政治认同度的机制设计应当从三个维度出发:一是促进机制的有效性;二是促进机制选择的民主法理性;三促进机制选择的伦理正当性。
具体而言,就是构建党在农村执政权获得途径的认同机制;构建党在农村执政权行使过程的认同机制;构建农民对党在农村执政效果的认同机制;构建农民对党执政理念的认同机制。
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地位、现状和途径——基于“中央
一号文件”政策效应分析
莫绍深
【期刊名称】《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11)009
【摘要】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事关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资源及执政地位的巩固。
由于经济因素、政治和干部因素、文化因素等的影响,当前民族地区农民政治iA.同内容不全面,政治认同对象层次性和区域性较为突出,政治认同行为带有较为明显的现实功利性。
应当深刻理解并充分发挥“中央一号文4~-”的政策效应,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
【总页数】4页(P15-18)
【作者】莫绍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7.2
【相关文献】
1.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感的政策思考 [J], 许珍
2.中央一号文件视域下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 [J], 莫绍深
3.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地位、现状和途径--基于“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效应分析* [J], 莫绍深
4.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地位、现状和对策探析 [J], 莫绍深
5.论民族地区农民政治认同机制建构——基于包容性发展视角 [J], 马友乐;陈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农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作者:亓娜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7期[摘要]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政治参与一直是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农民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利益实现的程度,影响着我国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因此农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得高度重视,进一步发展农民的政治参与。
[关键词] 农民政治参与村民委员会选举一、农民问题在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性在拥有近13亿人口的中国,有9亿多人口居住在乡村。
按照中国传统的户籍制度的分类标准,这9亿乡村居民都是农民。
农民的情况决定着中国的面貌。
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规定并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①。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同盟军而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的。
中国共产党通过动员农民、组织农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i的战略,最后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那样:“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
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就是农民革命主义。
”农民也因而被誉为“最大的革命民主派”②。
农民的这种动员式政治参与,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曾经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建树了不朽的奇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实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发动农民;“以阶级斗争为纲”,运动农民。
在政治上,法律虽然载明:社员大会是农民基层的最高权力机构,但在一元化领导和“阶级斗争为纲”的前提下,它却变成了按长官意志,被动执行上级命令的表决机器。
农民的政治参与,充其量只能算作是“被动的动员式参与”。
十年“文化大革命”,把中国拖入动乱的深渊,农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农村的政治发展也陷于严重的倒退状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确定了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移。
党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策略林文泰(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政治认同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
党要赢得农民政治认同,必须保持先进性,这是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根本条件;同时在实践中要保障农民利益,加强与农民交流和互动,保证信息传播畅通,还需通过农民政治教育手段提升对党的政治认同水平。
关键词:策略;政治认同;利益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13)08-0067-04人民大众是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而人民大众最主要成份是农民群众,因而,在新时期继续保持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试从农民政治认同视角探讨党如何赢得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一、保持党的先进性是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根本条件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到民心向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也是党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根本条件。
胡锦涛同志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也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石。
[1]保持党的先进性,要不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建设绝不是关起门来搞政党建设,而是要围绕着密切党群关系,特别是保持党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争取赢得农民群众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2]属于政治心理学范畴,“任何一种政治统治只有在获得广泛政治认同的条件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避免导致政治动荡和分裂的社会冲突。
”[3]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他们的政治认同是党能否赢得人民支持和信任,是否先进的唯一标准。
在新时期,党要赢得农民政治认同,保持和弘扬其先进性,关键要做到:一是党要作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真正践行者,从而在多元化思潮的社会中成为社会道德力量的核心。
党的先进性是其理想信念的崇高性,更是其自觉的实践行动性。
为此,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收稿日期:2013-04-20基金项目:本文为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3一般项目《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水平与农民政治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3D2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林文泰(1965-),男,硕士,闽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三农问题。
·67·努力组织农民、动员农民、服务农民,引导农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
同时,要在实践中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在社会思潮多元、各种矛盾复杂、利益分配多样的社会中成为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秉持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彰显共产党崇高道德品质。
“榜样、权威、精英对于现存政治系统的高度认同,不仅是一种理论的‘教化’力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感化’力量,政治成员通过对榜样、权威、精英的政治态度、政治观点、政治思维的观察、学习、仿效,逐渐生成对于现存政治系统的认同。
”[2]党只有具备这种道德品质,才能成为社会的楷模,才能赢得农民的信任与尊重。
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融入农村“五位一体”的建设中,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农民利益关系协调的核心力量。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基层的领导核心和党联系农民群众、团结农民群众的战斗堡垒。
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联系的广度和深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重点与农民群众利益联结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处在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核心、是否成为农民群众的领路人的大问题。
事实上,村民自治制度在乡村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出现了“双向授权引起的认同危机”。
[4]“按照一般的政治惯例,村党组织是按照乡镇的意图组成的,主要是贯彻乡镇的意志。
在农民心目中,村党组织是乡镇在村中的一条腿。
而村民委员会却大不一样。
村民委员会成员是村民按照民主程序投票选举出来的,他们才是村民利益的真正维护者。
一个是来自上面的授权,一个是来自下面的授权,这种不同方向的授权在一个村庄内相遇的时候,就会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
”[4]因此,面对“认同危机”,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融入农村“五位一体”的建设中,进入农民群众深处、站在农民群众利益前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先进性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保障农民利益是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利益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原动力,人们的政治活动也必然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进行的。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5](P82)社会关系中的利益矛盾是冲突产生的根源。
在利益冲突双方政治地位平等的条件下,这种利益矛盾可以通过国家内部经济和政治关系有效的调整而得到缓和。
在政治上,农民是国家的主人,与党和政府没有根本的立场对立,没有发生阶级冲突的可能,但并不否认,农民与某个层面的政府之间存在某些利益的矛盾。
因此,党要赢得农民的信任和爱戴,必须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第一,要构建农民公平正义的保障体系。
农民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是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6]新中国赋予中国农民的民主权利,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扩大,民主权利意识也有了长足的提升。
当前,农村出现了一些农民抗争的群体性事件,不是因为饥饿,而是为了维护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不是因为生存,而是维护公平正义。
因此,党要重视构建农民公平正义的保障体系,赢得民心。
第二,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毛泽东非常重视保护农民经济利益,曾经说“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7](P47)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在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农民数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问题,农民看到原来欺压在他们头上的地主阶级被推翻,切身体会到新的政权给他们带来了利益,从而产生了对新政权执政的强烈政治认同感;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给农民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由此,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发展的前景,增强了农民对政权的认同和信心。
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特别是近几·68·党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基本策略年,国家连续发布了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一号文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建设给农民以更大、更多的优惠政策,让农民看到新机和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奠定国家政权在农民心里不可动摇的地位。
第三,保障农民参与政治权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自治制度相继形成,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民能自主参与政治,有了发言权,有了民主权利,不仅可以增强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调动生产积极性,并且可化解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
三、构建畅通信息传播机制是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党的执政目标与农民的需求之间,要有经常性的交流和互动,要构建一条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这样既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及时准确传达,又保证农民的诉求和愿望能及时反馈到高层党政的领导机关,确保党和政府的决策英明正确。
第一,培养乡土精英,使他们在农民政治认同中发挥引领作用。
农村离中央权力控制中心较远,村民之间一般有着血缘或亲缘关系,加上农村相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社会信息较闭塞,人际传播是农村主要信息传播方式,因此,那些学历、收入、经济地位较高的乡土精英在农村政治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农民政治认同。
当前,党和政府应重视乡土精英参与,积极创造条件让乡土精英更快更多地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利用乡土精英的社会网络来影响农村社会和政治生活,发挥他们在农民政治认同中的引领作用。
第二,构建乡村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使农民有机会全面了解党的农民政策。
农民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怀疑、不信任还源于农村自身缺少信息的有效传播。
相对贫困与低文化水平,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媒体的缺乏,导致农村信息传播不畅。
从信息传播方向来看,向上缺乏正常的信息传播机制,向下信息传播渠道较多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
相对而言,中央与省的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更容易到达农村,反而县乡的信息不容易到达。
这里既有技术原因,也有利益冲突,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很容易与农民群众产生怀疑、误解乃至冲突。
正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严重不对称和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农民的意愿和诉求难以得到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也就难以按照农民的意愿履行职责,农民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政治认同便缺少应有的基础。
因此,从提高农民政治认同角度来讲,构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农民全面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发挥大众传媒功能,引导大众传媒的政治方向,给农民政治认同以正能量。
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在传递信息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其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正能量。
在我国,大众传媒是党的喉舌,党和政府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通过大众传媒得以广泛传播,使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让农民理解、内化、赞同既定的政治秩序和政治规范,促进农民政治认同。
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器和公共空间,不仅促进了政治信息的普遍化,而且可以使公众的声音得以集中和放大,农民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表达利益愿望、政治诉求和监督党政机关的工作。
而且大众传媒还能够将农民的意愿越过党和政府机关过多的环节,直接传到决策层,促使各级党政机关认真履行职责,从而赢得农民的政治认同。
[8]四、加强农民政治教育是赢得农民政治认同的主要手段·69·《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8期认同是一种心理态度,可以通过政治教育功能达到改变。
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最大限度地培养人们对既存的政党与政权的高度认同感,促使形成最高程度的社会共识。
现在人们思想多元化,农民的心态也变得复杂了,要赢得农民政治认同,有必要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统一农民的认识和态度,避免农民政治偏离方向引发认同危机。
第一,引领农民形成与党一致的理想信念。
当前,农村最大的危机是信仰危机,党必须正视它,不能回避。
农民的信仰多且杂,极不稳定,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
这对党加强农民政治教育既有利,也存在困难。
农民信仰不统一、不稳定,说明存在政治教育的空间,难就难在如何引领他们与党一致的理想信念,至少要引领农民认同党的理想信念。
因而,政治教育目的要努力让农民明白: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集中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深切认同,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